设计方案

时间:2024-04-05 16:02:02 方案 我要投稿

设计方案(精选)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设计方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方案(精选)

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写。

  2.掌握文中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3.借助文章 ,加深对生存、生命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中的第一、二点为重点,第三点为难点。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预习:

  1.认真朗读文章三遍以上,并标画出描写蚂蚁的生动词语。

  2.思考:本文通过蚂蚁想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理解、分析文中对蚂蚁的生动描写;感受文章对生存、生命的深刻思考;理解感悟式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学生朗读全文,积累词语。

  畏畏缩缩 左顾右盼 义无反顾 怜悯 主宰 蹒跚 戳破

  (建议:要有侧重点地掌握词语的音、形、义)

  二、整体把握文章 (划分层次,明确主要内容)。

  本文层次十分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1-5为第一层次 6-9为第二层次

  请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层(对一只发现饼干屑蚂蚁的生动描写);第二层(由蚂蚁而引发的个人感悟)。

  三、分析文章 ,理解感悟式写法。

  1.第一层次理解与分析

  1-5自然段有四个自然段是描写蚂蚁的。请同学们专注朗读1、2、3、5四个自然段,想想这是只怎样的蚂蚁?

  (朗读后,学生交流)明确:胆小而又自足的蚂蚁。

  请同学们标画出表现蚂蚁“胆小”和“自足”的相关语句,再读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蚂蚁写得如此传神呢?

  (学生交流)明确:因为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

  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词句品味)。

  (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交流展示)。

  (结合练习题一):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扬蚂蚁吗?目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不是为了赞扬蚂蚁。在文中作者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目的是为了传神生动地描写蚂蚁,同时有一定的幽默感(如:义无反顾、重大判断等)

  总结:像作者一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板书: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2.第二层次理解与分析

  第二层是写作者的内心感悟。请同学们细读6-9自然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感悟的,感悟的切入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蚂蚁)凭借运气获得了饼干屑,就快乐得要晕过去,不知道上方就有一副怜悯的眼光在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某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联想)--(我)另一高度上面同样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

  由上述可知,虽然蚂蚁在人类的眼中是个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发现此时我们与蚂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交流)明确:往往自足于眼前的幸福,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从整个生物界来说,我们与蚂蚁一样只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因素,我们何尝不也是一只渺小的蚂蚁!

  板书:

  文章 末尾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而不是说是令人感动的动物,为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从全文上看作者对蚂蚁毫无感动之情,而是一种怜悯和同情,不忍心伸手戳破它的快乐,而由蚂蚁联想到人类自己。请同学们想想,作者内心有怎样的感慨?

  (自由发言)明确:对生命的悲悯、同情,对自足于眼前幸福的反思,对无法主宰自我生命的无奈,对生命意义的冷静思考等等。

  四、作业:

  根据平时的'观察,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动物,写一则生动的片段(200字左右)。

  要点: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针对感悟式的写法和对动物的生动描写,通过写作深化认识,学会运用。

  教学步骤:

  一.展示学生所写的动物片断。

  1.以四人为一小组,互阅习作

  2.小组代表上台朗读习作,学生互相点评。

  3.教师总结,并让学生在原作上加以修正。

  二.感悟式写法的训练。

  从《蚂蚁》一文可知,感悟式写法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得有恰当的契合点。《蚂蚁》一文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请同学们在原作的基础上,找个契合点,由物及人进行联想,续写一段自己的感悟。

  学生(现场写作,在原文基础上续写一段感悟),学生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三.明确感悟的特殊性。

  感悟还要有特殊性,不要落入俗套。作者南帆就是这样。一般人可能由蚂蚁感悟到勤劳或生命力顽强等等,但作者却与众不同,由蚂蚁感悟“幸福”“命运”等问题,这是十分可贵的。同学们能否对自己的感悟再作思考,也力求与众不同,有一定高度。

  学生(现场交流,修正)

  四.课后将文章 抄正、上交。

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梯形,掌握梯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四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2.怎样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用直尺和三角板仿,照画平行线的方法进行检验。)

  第一步使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一条直线重合。固定三角板;

  第二步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然后紧靠直尺向另一条直线平移三角板:

  第三步一如果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另一条直线能完全重合、那么这两条直线就平行,教师在带领学生检验的同时.还要强调每一步应该注意些什么?从而加深学生对画平行线的认识。

  二、新课

  1.教学什么是梯形

  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144页,观察书上所画的梯子、堤坝、沟渠的横截面。

  我们可以把梯子、堤坝、沟渠的截面图抽象成一个四边形,也就是书上的图。请大家拿出直尺和三角板。检查一下,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自己动手找特点,教师注意巡视。同时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会用检验平行线的方法进行检查.

  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用直尺和三角板规范地画出一个梯形;

  指名学生回答自己检查的结果,引导大家归纳出这样的四边形.上下两边平行,左右两边不平行:

  由此给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只有-组,因为学生往往记住对边平行而忽略了只有一组,于是可以提问:平行四边形是梯形吗?

  指名让学生回答后.指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2.教学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和作梯形的高。

  指出:在梯形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教师边叙述边结合黑板上的梯形进行说明,并写上梯形各部分的各称。

  再提问:梯形的高又该怎样来画呢?

  指名学生回答后,指出:梯形中高的画法与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然后教师说明从上底的一点到下底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同时用三角板

  在黑板上画出梯形的高来。

  然后指出:梯形的高实质上就是上底和下底之间的距离。

  3.做第144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指名学生回答第1问,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行间巡视,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正确使用三角板作垂线,对操作不正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

  4.教学等腰梯形。

  教师出示课前用纸片做好的.等腰梯形,提醒学生注意:下面我将这个梯形对折一下.大家想一想会有什么结果?教师演示,让学生观察,使大家看到两部分完全重合上了,然后提问:对折后的两部分完全重合了说明什么?

  先让学生思考,再指名回答。

  由此指出:像这样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做第144页做一做的第2题。可以让学生围三四个梯形,同时要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个别指导。

  三、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3)从梯形上底的一点到下底引一条垂线叫做梯形的高。()

  2.做练习三十二的第4题。

  第3个图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因此也是梯形。实际上是一个直角梯形。当然不必向学生讲它的名称。相互平行的两边中的短边是上底,长边是下底。

  3.做练习三十二的第5题。

  学生能拼出几种算几种,不必举全,例如:

  4.做练习三十二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153页思考题

  如果细分,这道题的答案是:直角三角形有6个,等腰三角形有1个,正方形有1个,长方形有2个,平行四边形有2个,各种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有9个。但不要求学生举全。

  5.整理和复习

设计方案 篇3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学案设计方案

  【目标引领】

  一、 基础目标

  掌握理解文中词语:骇人听闻、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等

  二、发展目标

  1.了解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2.掌握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包容并接受西方文化

  【过程记录】

  一、预习

  1.识记字形

  至高无上—礼尚往来 绝无仅有—决不 盛气凌人—陵园

  2.识记词义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气势汹汹:盛怒凶狠貌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3.预习过程中感到不理解的问题:

  二、学习

  1.东方与西方的科学是什么关系?东方科学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 2.作者认为应以怎样态度对待东方科学?

  三、质疑

  1.思考:“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这句格言包含了哪些真理?

  2.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记下来认真思考,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四、训练

  (一)知识识记

  1.根据汉字写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覆辙( ) 盛气凌( )人 骇( )人听闻 (jué)无仅有

  2.解释成语

  骇人听闻

  气势汹汹

  盛气凌人

  (二)佳句品读

  文句:

  理由:

  (三)文段理解

  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他们大多数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

  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美国文明而骄傲,但是它的历史记载至今还是很短的只有300年!和人类经验的整体相比是何等渺小,简直就是一瞬间它会持久吗?它将进步,将衰退,抑或灭亡?我们的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果们想在疾病蔓延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它们;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明能为自己辩护,我们必须尽最大力量去净化它实现这项任务的最好的办法之一是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热爱真理——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的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憎恨迷信,不管迷信的伪装是多么美丽我们文明的寿命至少还没有得到证明,其延续与否,还不一定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归根结底,文明要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这一这一点我们还没有经历过

  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尽管科学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它也还不是十全十美的当科学方法能够被利用,并且是很好地被利用的时候,它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不能不承认这种利用也会产生两种局限第一,这种方法不能永远使用有许多思想领域(艺术、宗教、道德)不能使用它,也许永远不能应用于这些领域第二,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骇人听闻的

  十分清楚,科学精神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首先,科学的应用常常掌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而即使是科学家,在一种强烈的感情影响下,也可能滥用他们的知识科学应该以各方面不同的力量,如宗教和道德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无论如何,科学不应傲慢,不应气势汹汹,因为和其他人间事物一样,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1.“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句中“这一点”指什么?“可能”与“确实”是否矛盾?

  2.第二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所选文字从哪些角度阐述了对待东方科学的正确态度?

  【收获整理】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

  中心内容

  理解或评价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

  文学常识

  乔治·萨顿(1884—1956), (国籍)科学史专家,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述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

  【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

  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是:十二音律和七声音阶在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还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所谓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调,比如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音调不同的标准音,用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十二个调在一首乐曲中,我们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七个音来构成音阶,即所谓七声音阶公元1780年,传教士钱德明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明的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钱德明的观点当即遭到了欧洲学者的排斥法国人沙宛在1898年说,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

  1962年,李约瑟在他的书中说,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向东传入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在没有考古证据的情况下,人们仿佛默认了这样一个说法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编钟,这个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又一次喧嚣开来因为曾侯乙的双音编钟(即在一个钟上可以敲出两个构成三度谐和关系的乐音,这是要有成熟的音乐理论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作为支持的),证实了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音律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古希腊这种在短期内所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使人们开始怀疑音律从古巴比伦传入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把两个文明古国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一番比较

  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竖琴与琴师弹拨的图刻这些文化遗物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xx年之间,很明显当时的弦乐已经有相当的发展而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在同时期的中国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商代出土的乐器种类开始增多了,但没有墓,有二十五弦瑟,十弦及五弦器这些很先进的弦乐器,不是短时期内能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可能会更早,而源于商代的那些有多种发音的'乐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测量与分析的李纯一先生曾对商代不同地区的埙、编磬和编钟做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那时可能已具备了标准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二律是和十二个月对应的在公元前14世纪的中国,有关闰月的制法已有初步的系统,商代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利用大小月用一年十二个月并设置闰月来协调月相与季节的关系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已经发明了十九年七闰制,并有系统地进行应用而古巴比伦人掌握十九年七闰的规律是在公元前5世纪,比中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

  另外,中国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为4组,每组7宿,分别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乌龟蛇几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作四象或四律、四宫曾侯乙衣服箱上的二十八个宿名,顺时针围绕着一个斗字,这个斗字代表着北斗七星在西方,古巴比伦平面球形图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1900年潘切斯教授利用大英博物馆收集的一些残片复原了平面球形星图人们对照古巴比伦平面星图和中国的二十八宿,并没有一个直接相对应的含义,由此可以显示,古中国的天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独立生成的,这对十二音律及七声音阶的起源,有一个值得启发的参照

  1.七音十二律长期以来被默认为是西方创建的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学者始终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西方,故而极力排斥传教士钱德明提出的古希腊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观点

  B、法国人沙宛认为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

  C、李约瑟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向东传人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

  D、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图刻上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的弦乐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中国缺乏考古的直接证据

  2.原文以对中国古代乐器的研究为依据,倾向于否定七音十二律是从古巴比伦传人中国的下列表述不属于原文推论依据的一项是( )

  A、与古巴比伦音乐文物所属年代同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

  B、曾侯乙双音编钟证实中国的音律知识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古希腊,这是短时期内不可能达到的成就

  C、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弦乐器都很先进,说明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应该更早

  D、李纯一先生对商代多种乐器的系统研究表明,那时中国可能已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3.下列对“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对十二音律和十二月相的认识大体上是对应的

  B、中国古代把七宿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这与七声音阶的构成并非巧合

  C、中国古代对音律的认识其实是应用了商代就有的对闰月的认识

  D、中国古代天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独立生成的,与之相应的七音十二律音乐体系也不大可能是传自西方的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使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有了新的依据

  B、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在音律方面的成就处于世界前列

  C、中国发明十九年七闰制比古巴比伦人早了一个世纪,因此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

  D、对古中国和巴比伦音律成就的比较,说明其对音律的认识可能是各自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

  【资料链接】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史专家生于比利时的根特在大学期间,学习过哲学、化学、数学、结晶学等专业,1911年获博士学位1912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担任该杂志主编近40年,并发起成立国际科学史学会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述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答案:东方与西方的科学

  二、学习

  1.两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科学与科学全部形式是东西方共同孕育而生的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西方近、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东方传统文化在21世纪科学技术创新中将在观念上、理论上、方法上、史料上、技术基因上、灵感上等方面发挥重大的启迪或实用功能,东方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信息宝库,亦是近、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2.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热爱真理,憎恨迷信,谦虚对待东方科学,

  三、质疑

  文明始自东方科学的种子,包括实验方法和数学,实际上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而科学方法的产生于西方,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四、训练

  (一)知识识记

  1.答案〔zhé〕〔líng〕〔hài〕〔绝〕

  2.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气势汹汹:盛怒凶狠貌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二)文句:科学的种子,包括实验方法和数学,实际上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理由:以比喻的的手法形象地阐述了东西方科学的关系,两者共同孕育了科学

  (三)文段理解

  1.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不矛盾,既是推测,更是从事实角度说明这一现象

  2.对比论证

  3.从美国文明的发展历史、科学方法的利用和科学本身的应用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收获整理】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

  中心内容

  文章着重地论述了东方与西方科学的关系,阐述了对待东方科学的正确态度,从而更好地为真理服务,能更塞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

  理解或评价

  文章没有具体列举中国古代以及中古时期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阐述其对世界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而是站在西方科学的立场上说明东方人民对于我们的文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即光明从东方来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

  文章使用了比较的方法,其中有历史的比较,也有各种不同见解的比较,如文章采用比较论证方法,或纵向比较,或横向比较作者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辨明正误,表述自己的看法,这样正反结合起来说理,显得有说服力

  文学常识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国籍)科学史专家,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述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拓展迁移】

  1.D紧扣“根本原因”进行选择,ABC属于答非所问2.A抓住“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选择3. CC项属于无中生有4.CC项与“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不一致

设计方案 篇4

  为进一步提高城区道路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促进城市道路美化,根据日常养护工作需要,我督查股特制定**年城区道路绿化养护计划如下。

  一、养护相关情况

  我局督查股负责新城区岐黄大道、长庆大道、北京大道、陇东大道等27条道路,共计351968㎡绿化面积,16179棵行道树和老城区14条道路,共计4133棵行道树的日常管护工作。其中,新城区16条道路、分十个标段通过招标,确定拥有专业资质的'十家养护企业,进入市场化养护管理。

  二、养护工作内容

  1、按照园林绿化养护操作规程及园林绿化养护质量标准,合理组织,精心养护,要求各养护企业派出专业的园艺师组织指导安排管护工作,并根据各个季节天气及植物生长情况派出不少于3位有经验的工人,保质保量完成养护管理任务。

  2、制定12月养护月历(附表),要求各养护企业参照养护月历及时对养护路段进行杂草清理、整形修剪、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及苗木补植等工作。

  3、完善养护考核办法,坚持督查巡查、年月考核制度。

  4、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

  三、养护经费概算(附表)

  1、新城区:绿化面积351968㎡(包括局管路段)年养护费3157150元,行道树16179棵(包括局管路段)年养护费用311122元。

  2、老城区:行道树4133棵,修剪费76460、病虫害防治费15000元、冬季涂白费用,柳絮防治费用10098元

  3、计划补植经费概算:按年管护绿化面积5%的补植率计算,需补植面积17598㎡补植费约2111806元。

  合计20xx年需养护费**元。

设计方案 篇5

  今委托 进行我公司 项目的相关设计,具体设计内容,如下:

  一、工程概况:

  1、建设单位:

  2、项目名称:

  3、建设地点:

  备注:以上表格编制依据【总平面图】;【规划条件通知书】;【选址红线图】;【方案文本】; 各设计阶段的'图纸应满足国家设计深度规定所需的设计工作

  1、 2、

  单体平面以双方最终认可的平面图为准。 其中独栋别墅方案应按下述内容进行调整:

  3.1 独立住宅 180、200、220、250、300 每个户型均考虑半地下室(可设置窗),且均为局部做地下室,满足一般使用功能即可;(可参考300 局部做地下车库 且应考虑不做车库改作他用也可满足使用功能)

  3.2 独立住宅 250、300 两种户型内,考虑增加一个室内电梯间,考虑日后住户可以自己安装电梯,若不安装电梯,可以改作储藏室使用;且电梯间应升至地下车库

  4、各专业二次深化设计(包含轻钢雨蓬、检修梯、装饰钢架、采光井、采光井排水、车库雨蓬、围墙、大门、车库出入口、大堂、前室、台阶、门楼、岗亭等) 五、设计条件:

  五、附表 作为设计合同的一部分,不详之处双方协商解决。

  委托单位:

  委托人:

  时间:

设计方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培养

  1、体会到火灾危及自己和他人生命。

  2、学会面对火灾时不慌张,冷静沉着,果断行动。

  (二)行为技能训练

  1、学会判断失火点,能迅速找到正确的逃生路线。

  2、掌握浓烟中逃生、被困在室内等情况下如何自护求救的技能。

  (三)知识经验积累

  1、知道火场中危害人的生命的因素有缺氧、烟气、高温、烧伤。

  2、通过交流,积累在不同情形选择不同方式避险呼救、果断逃生的知识经验。

  二、教学重点

  树立火灾自护、自救的观念,增强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把安全知识转化为安全技能;提高火灾发生时自护自救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课前,通过学生表演的情景剧,让学生的学习心理入情入境。课中,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火灾中各种逃生自救的办法;指导学生编排平安童操练习逃生方法,提高火灾自救能力。

  2、谈话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说说火灾发生时比较安全

  的自救方法。

  3、演示法:教师示范演示火灾自护自救方法。

  五、教学准备

  1、课前组织几名学生排练淘气猴火灾自救的'故事。

  2、PPT演示稿。

  六、教学过程

  (一)平安童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 在生活中,火灾威胁着我们的安全,面对火灾时我们不能惊慌失措,要学会在火灾中逃生的本领。今天的淘气猴就遇到了火灾,他这次可聪明了一回,成功获救,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猴是如何火口逃生的。

  2、学生表演情景剧。

  3、讨论:看了今天的故事,你们想说些什么?

  (二)平安导航,提高认识

  1、俗话说“贼偷一半,火烧精光”。在生活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的威胁公众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失去控制的火,不仅毁坏财产,造成混乱,还危害生命。那么,火灾对人造成伤害,甚至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有那些呢?请同学们自读平安导航,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导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有缺氧、烟气、高温、烧伤。

  2、淘气猴一个人在家中遇到楼道失火,他选择用湿浴巾捂嘴,冲到小阳台呼救,最终顺利脱险的故事,我们发现了淘气猴在火灾发生时逃生的方法和经验。文中还告诉我们在火灾时的哪些逃生方法,

  (指名回答)

  (1)平时要熟悉逃生路线,火灾来临时保持镇静;

  (2)火势不大时,披上浸湿的衣物往外逃,浓烟中逃生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头弯腰;

  (3)火灾中逃生不能坐电梯,要走楼梯或消防通道;

  (4)万一被或困在屋里,要关闭门窗,向门窗泼水,并大声呼救。

  3、讨论:A.为什么要火灾发生逃生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头弯腰?

  B.为什么火灾中逃生不能坐电梯,要走楼梯或消防通道?

  点拨:A.因为火灾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人呼入过多的二氧化碳会窒息。一般二氧化碳气体会悬浮在空间的顶部。故火灾发生时,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过量二氧化碳,弯腰尽量将身体口鼻部位降低,有利于逃生。

  B.发生火灾后,往往容易断电而造成电梯故障,给救援工作增加难度;电梯口通向大楼各层,火场上烟气涌入电梯通道极易形成烟囱效应,人在电梯里随时会被浓烟毒气熏呛而窒息。

  4、同学们觉得在火灾逃生时还应该注意哪些?

  学生讨论,代表总结汇报。

  如:如果走廊或对门、隔壁的火势比较大,无法疏散,可退入一个房间内,将门缝用毛巾、毛毯、棉被、褥子或其它纺织物封死,可不断往上浇水,防止外部火焰及烟气侵入,从而达到抑制火势蔓延速

  度、延长救援时间的目的。

  火灾发生时,实在无路可逃,可利用卫生间进行避难。因为卫生间湿度大,水源丰富,可用水泼在门上、地上,进行降温,水也可从门缝处向门外喷射,达到降温或控制火势蔓延的目的。

  逃生过程中,如果身上的衣物被引燃,应迅速将衣服脱下或撕下,如果有水可迅速用水浇灭,或就地滚翻将火压灭,但注意不要滚动太快。一定不要身穿着火在的衣服跑动。

  学生讨论,代表总结汇报。

  小结:看来同学们掌握的知识很多,分析也很对。确实,我们每个人平时一定要学习掌握自救、自护的知识,锻炼自己自护自救的能力。

  (三)平安童谣,时刻警记

  1、出示平安童谣

  火灾来了拔腿跑,捂住口鼻并弯腰。

  不乘电梯走楼道,被困挥手大声叫。

  2、指名读。

  3、指名说说读了童谣,你记住了什么?

  4、齐读。

  5、比赛记忆诵读。

  (四)平安童操,现场演练

  1、演一演:指导学生根据平安童谣的内容,自编或小组合作演练火灾逃生方法。

  2、试一试:打湿毛巾捂口鼻。小组比赛演练。提醒注意:毛巾要对折3次,叠成8层,这样的湿毛巾在烟雾中才有用。

  3、做一做:起火了,选择最安全的逃生做法,比说明理由。

  4、看一看:播放火灾影视资料。同学们,看了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想必心中感慨万千,请拿出你手中的笔,写出你想说的话。

  5、全班交流。

  七、课堂总结

  是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命如此美丽,但又是如此脆弱。我们要珍惜宝贵的生命,提高防火意识,像淘气猴一样掌握一些自救逃生的方法。

  机智勇敢的处理各种异常的情况或危险,就能健康地成长。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经典)设计方案03-29

设计方案03-20

设计方案【集合】12-26

设计方案[优选]02-04

【精】设计方案02-19

设计方案【推荐】03-11

【热】设计方案02-24

(优秀)设计方案11-01

设计方案[精华]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