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时间:2021-12-13 11:22:40 工作计划 我要投稿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自:《小学语文教育网》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到底怎么教?笔者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教师有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才能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学生要激趣。教学中教师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要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学习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和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

2.在实践中感悟语言,教材无非是例子。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人言说的静态的课堂,而是一个捕捉生成资源、动态的课堂。与此同时,新课标下的教材无非是学习语文的一些例子,而不是过去那种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学本。

在教学《第一朵杏花》时,一位学生冷不丁地提出:“我觉得‘吹绿了小草’中的‘绿’字用错了。”

何错之有?我一惊,随即将球踢给学生:“错在哪儿呢?”

“和第一个‘绿’字重复了。我觉得用‘醒’好。春姑娘来了,睡了一冬的小草醒了,探出了小脑袋。”我心头一喜:这是个很好的发现。于是赞扬了这位同学,并引导他继续探究下去:“你敢于向教材挑战,我很佩服。大家有什么意见吗?”大家热烈争论后,最后竟形成了三大派:①“醒”好。一是可以避免与“吹绿了柳梢”中的“绿”字重复;二是可以把小草写活,有动感,有诗意;三是用“绿”太俗了,明显是模仿“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②用“绿”好。因为课文写的不是初春,而是杏花开放的时节,小草早已睡醒了,变绿了;而且,“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读起来也挺顺口的。③用“醒”好。但句序要变,应改成:“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理由是:春天来,河水解冻,小草萌生,杨柳吐绿,杏树开花,用“皱—醒—绿—鼓”,不但写出了春天景物的特征,还可以展现出时间的推移和变化。

多妙的发现啊。学生的诠释真是慧眼独具,精彩至极!

3.在生活中感悟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是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唤醒,学生对教材的感觉就会敏锐起来,时常会出现一些极富创意的问题,甚至可能是教师根本没有预料到的。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读到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从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足以看出他访求贤才的虔诚,如果当时你也跟随刘备去,你有何想法和疑惑?生:王老师,诸葛亮会不会是故意睡觉,这样才能考验刘备有没有诚心。因为我爸爸平时考验我时,也故意耍一些小花招。师: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同学们觉得呢?诸葛亮是特地考验刘备,还是确实不知道刘备在外等候呢?(学生讨论很激烈,有的说是故意,有的说是无意。)师: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分析应该有理有据呀。(马上,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