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选官制度

时间:2023-09-20 12:26:57 赛赛 管理制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汉代的选官制度

  汉代统治者为了适应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对吏员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统治人才的制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汉代的选官制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代的选官制度

  汉代的选官制度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高祖下诏求贤,要求郡守劝勉贤士应诏,并书其行状、仪容、年纪,以待擢用;郡守若遗贤不举则免官。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前165年)又下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文帝还亲自出题策问。所谓”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作答。答者要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是对策”。对策要封好交皇帝亲自拆阅,评定高下,然后酌授官职。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汉书·武帝纪》载:建元元年(前140年)冬,武帝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就是在这次贤良对策中被列为上第的。其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元封四年(前107年)汉武帝又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自此,每年州举”秀才”,郡举”孝廉”,历代沿袭,成为固定的选士制度。

  (二)察举的科目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作常科,一般是每年由州郡长官按规定的名额、标准向朝廷推荐人才;另一类为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

  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廉科。各郡每年按人口比例荐举孝廉,平均20万人口荐举1名,不足20万人口的郡隔年或隔两年荐举1名。儒家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基。可见该科主要选拔德行优良之士,借此在社会上造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风尚。但德行的考察难度较大,难免名不符实。到东汉中,对各地荐举上来的孝廉,朝廷要进行复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变成了笔试儒家经学或公文写作,以德行为主的选拔标准也就变味了。

  察举常科中还有秀才、明经等科目。秀才(东汉时避刘秀之讳改为茂才)科主要选拔奇才异能或有非常之功的士人,明经科察举通晓儒经的人才。另外还有选拔12至17岁之间的”博通经典”者的童子科,可见当时已经重视对有特殊才能儿童的培养和任用。

  特科因是皇帝临时决定,科目开设是随心所欲的,名目众多。其中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一般在遇到”灾异”或国家有重大问题需要探讨时,下诏让各地荐举贤良方正,由皇帝亲自策问,让他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发表对策。对策中皇帝的意,马上就可以作官或升官。所以贤良方正在察举中地位最高。

  (三)察举的流弊

  察举各科设置之初,颇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则,也的确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同时极大地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当时,民间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但是察举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和中央各部门长官)的推荐为前提。而要引起主要官员的注意,”声望”是很重要的,于是,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贿赂请托。因而,士风日下,察举不实。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可笑现象。

  汉代的选官制度影响

  汉代的选拔是不一样的,选官制度也完全不同,通过这种选官制度,来收纳自己喜欢的人,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社会的发展和制度。汉代的选举制度,代表了古代的基本结构,这两种都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是汉代专制主义当中的产物,就两者的关系来讲是相辅相依的,有着比较独特的内涵。

  一、两种制度的选择标准

  01、征辟制度的标准

  征辟制度是在汉高祖11年的时候,下诏天下开始招揽一部分的人才,这就是汉代的选官制度。当时是由皇帝和高级官员亲自招聘,只要是有能力的平民,都可以来这里去选举。这种制度就是简单的制度,皇帝看中了谁就把谁请过来,这种行为称之为征辟,而那些高级官员接受封赏的时候被称之为辟。这种制度对于选官有很多要求,德才能兼备,都需要选择。在年龄方面也需要做一些限制,年纪比较老的或身体有疾病的,不要参与选举。德行指的是道德品质,明行指的是经历学法,而明法指的是法律,策略指的是文武策略。汉代时期对于老百姓的选官很受重视,这几项已经成为了学界的共识。

  02、察举制选官制度标准

  这种标准是一种全新的选官标准制度,也分为好几个步骤。首先皇帝可以先下一下诏书,然后制定一下人才的标准,接着就是按政府的官员去选择去推荐。推荐成功后,皇帝可以对推荐过来的人进行面试,等于现在的面试一样,成功就可以当官。这套制度就是我们所说的察举制,在察举制之下所选的标准完全不一样了,也开放了不少,这些也就形成了人才推荐的原因。汉文帝找的是人才品质都不错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是最主要标准。这里的主流有很多,所以大家在选举的过程当中都需要人去推崇。

  二、两种制度的限制条件

  01、征辟具体的严格条件

  在选拔的过程当中需要符合条件,首先第一个遭遇禁锢的人是不能当官的。在古代禁锢是一种刑法,并且祸及子孙。这种罪行对于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来说,是最委屈的,因为他们的祖先有过错,所以对于这些子孙来说也不能做官,起到一个监督和惩罚的作用。做过商人的人是不能为官的,那些想要越权妄为的人也是不能为官的,否则就要被罢免职责。在任职征辟的规定上,但凡两州之人有婚姻关系,其家人是不能成官的。地方为官一定要回避其他籍贯,在自行招聘的道路上使用的,都是当地籍贯的人。

  每年秋季都会在各大官员当中逐渐进行,年底把考核结果放在排行榜上。在考试的时候,他们还会用各种各样的程序和方法,以文官为例子吧,先考德才兼备,然后再考政治,最后选择能否成。这种制度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选官制度,在历史当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也开辟了我国选官的新途径。通过这种方式选拔了大批的人才,而也保证了选官的质量。只要是符合条件都能满足的人,就可以通过这个选择。但这种制度的弊端也在于缺乏客观标准,尤其在后期已经沦为了地方豪强的争夺工具,他们在这件事情上发展个人势力。

  02、察举制有各类科目要求

  在察举制之下,针对不同领域的人才,也有着不同的选拔标准。有着不同的科目,如第一个科目叫做贤良方正。皇帝需要的是敢于直言的人,也就是品德高尚的人,这个标准是最主要的。和秦朝完全相反,秦朝要的是纯粹办事机器,而汉朝就开始注重有自己的想法,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察举制是被人推荐上来的,如果一个人能被推荐,说明他很有道德威望。一个拥有道德威望的人,在日后做官也可能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这套制度的第1个标准,也是第1个科目。

  这个科目当中还有一种叫做孝廉科,这是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孝指的是孝顺父母,廉指的是清廉公正。这也是选拔的标准,当时汉武帝发布了一道诏书,命令全国各郡的长官都可以推荐两人,这两人需要具备此次条件。孝顺公正联名是制度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科目,所以这是定期举行的。每年几乎都会进行一次,这已经说明了一件事,察举制度已经成为了一项正式的制度。除了这两个比较标准的科目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科目,是为了选拔特殊的专门人才。

  比如在明法科当中,不懂得法律是绝对不行的,而廉科当中,选拔的是地方官吏,创造功劳越大的人,就越会有几率能够完成做官的目标。这种科目相互配合在一块,这种制度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完善。选拔孝顺的科目,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都是主流,这背后也反映了儒家思想,这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儒家品质最主要的就是孝顺,孝顺才是人之根本。在父母身边孝顺在做事当中也不会有多么恶劣,而且皇帝也很孝顺。国家极为重视,在社会上弘扬孝道,甚至皇帝的谥号前面也要加个孝字,比如汉武帝的谥号就是孝武皇帝。

  03、对后代的影响

  两项制度在确立之后,察举制度就概括了征辟制度。这一项制度也一直延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很多著名的大臣,都是通过这项措施走向了仕途。有很多熟悉的官员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曹操,孙权。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实行了很久,所以民间习惯把这种制度使用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同样这个制度的出现,已经出现了一个改革的状态,而且这些政策全部都化成了规则,需要按规则。秦朝时期的选官制度,都是重视军工,重视法令,但是汉朝时期的制度,却更重重道德和伦理。以至于后期到了明清时代,也开始有意识的利用道德和力量,来为自身服务,这种力量代表的就是儒家思想。推崇儒家思想的人士,也慢慢成为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标准。只要是能够把这种道德力量完全掌控的人,就可以在朝廷当中作怪。即便是有钱有势的人,如果没有符合这两项规定,也没有办法继续做官,所以慢慢的就变成了一个特别正规的制度。

  察举制是从下而上的推选,更注重的是官员的品德,这也决定了官员的品质。秦朝时期的遗留问题已经被控制住了,秦朝的官员根本就不讲人情味,但是汉朝的察举制却让官员变得越来越优秀。汉朝的察举制当中规定,地方长官需要向中央推荐人才,那么全国各地推荐的人才也比较多。当时还设置了规定,行政长官需要推崇两人。但也有一些人觉得并不公平,觉得一年可以推崇好几个。

  官员的重要性,可是事关国家统一的大事,重视官员的选拔,也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问题。汉朝所建立的察举制是一个非常优越的制度,他们所推崇的官员个个清正廉明,在历史当中都是非常有名的选拔官员的政策。这背后所代表的就是一个朝代的地位,还有一个朝廷之上官员的清廉。这些官员也越来越优秀,他们在取得了机会之后,也在为汉朝做贡献。这种官员基本没什么靠山,皇帝可以随意的处罚,而他们也不敢做出一些不太好的事,因为他们的行为在皇帝的监视之下。但到了后期,汉朝所创建的察举制又成为了和地方势力的相结合。比如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就是在家族的支持之下才建立的政权。

【汉代的选官制度】相关文章:

论汉代今古文之争对汉代今文经学的影响12-07

汉代的诸赋与军费10-02

儒学化的汉代科技12-13

儒学与汉代官吏选拔12-11

黄河之名始于汉代12-10

汉代的诸赋与军费论文10-02

董仲舒与汉代天道信仰的重建12-08

上下五千年汉代故事07-22

让官(讓官)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