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教学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1-12-14 09:01:37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我对教学工作的思考

我对教学工作的思考

2010-12-31 12:14:26我对教学事情的思考

我对教学工作的思考

前几天,我在一本刊物上瞅见这样一则事例:在一次欢送会上,有位退休老教师感慨地说:"我充其量是个教书匠,三十多年来,我安于现状,每天忙忙碌碌的备课、上课、批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留下什么,说到教学经验,至多一点,因为我在教学岗位上简单的重复了三十多年!现在的青年教师决不能像我一样碌碌无为了,必须有追求,有创新:每一年、每天、甚至每课都要有创新",这位老教师说得非常好。仔细看我们自己的教学,课程改革已举行多年,各学科学教育学观念、教学方法都或多或少的发生了转变,但是,步伐同社会需求,形势需要另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仍时不时沿袭过去灌输式,一讲到底,学生听的是枯燥无味,教师教的是口干舌燥。有时,一节课讲下来,听课的只听了一个热闹,成效并不理想,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实效性。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不妥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1、要增加所教学科的知识储备。

首先要吃透教材,这是最最少的要求。如果对教材只是熟悉,不是深入了解,那么课堂教学肯定也是只浮在表面,不深入探究,有时讲的甚至不知所云。学生自然就不会买帐。其次必须加强学习,增加知识储备。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举了恁地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汗青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有区教育局的视导员。本来视导员们打举动当作好课堂记录,以便课后提意见的,可他们听得入了迷,连作记录也忘记了。事后邻校一位老师问:"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小时吧?"那位汗青老师说:"对这节课,我筹办了一辈子。并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筹办,或说现场筹办,只用了大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对"筹办了一辈子"的解释是终生都从不中断地读书,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很窘蹙,现教现学,那么即使花了很大气力,也不容易把问题讲清楚,到头来只能是剩饭重热,使学生感到乏味。所谓"学为人师",无"学"何故为"师"。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各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教师要有学习的观念和习惯,奋发努力,勤学勤教,这样,既能帮助我们克服事情中的坚苦,处理完成事情中的新问题,还能充分我们的精神生活。

2、上课前做好精心筹办。

学习成效的好坏跟教师是否举行了认真地备课有很大关联。有人把上课比做部队在战场上作战,把备课比做战前侦察、策划、制定作战计划。一个部队如果想多打打赢战役,少战打赢战役,就必须举行充分地战前筹办事情。通过各种方式的侦察、内线事情,把敌方的人数、指挥员、武器装备、战斗力、设防状况、地形地物、天气状况,火力配置等各个方面的环境了解清楚,对敌我力量举行阐发对比,制定出周密的作战计划,才能保证战斗、战役的胜利。我认为这个比方是非常恰当的,这是由于:第一,教师只有备课认真,吃透了教材,又全面掌握了学生的实际环境,才能在教材和学生之间做好架桥铺路的事情。第二,教师只有经过备课认真,才能切合实际做到实际联系理论和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的举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教师只有备课认真,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我自己认为在备学时着重注意五个问题:

第一是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标准和考试申明是教学的指导思惟,教材是教学事情的基本依据。在备课过程中,必须防止两种错误偏向。一是在备课过程中忽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视参考资料。如果在备学时,不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而忙于汇集各种资料,见到就用,不加取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作法,一切的教学参考资料是只供教师参考、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教材用的,不能用各种资料代替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钻研、阐发。另外一种偏向是重视教材,忽视课程标准。能够认真地钻研教材、阐发教材,但却忽视对课程标准和考试申明的钻研和阐发,这样备出的课也往往知识结构脱离要求。例如,初三品德课本的第十课内容,是整本书的落脚点,是对学生举行考前教育的内容,一共有4个框题,只有最后一框题中的关于"创新"这段内容是考点。明确了这些,教师在讲学时,对于重不容易处理完成的地方的把握才心中有数,通过这部分内容,鼓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是目的,也就没必要花更多的时间练习这部分内容了。

第二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重点、不容易处理完成的地方放在一个体系中讲解,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明白理解它们的意义,并且也能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它们。讲清知识间的联系,容易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知识的体系,用这个体系,学生可以整合原有的知识,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吸吸呼空气认识,使这个体系不断地得到建构,在建构中不断地丰富、改进和完善,这实质上也是思维的发展过程。我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注意讲清框题内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内容。这里需要申明的是,它不是对各节、框、内容梗概的小结,也不是用几个大括号来表示归纳,而是要教会学生寻找、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里的旧知识不仅包孕学科原有的知识,也包孕汗青的相关知识。

第三是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品德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存在最为密切的关系,时政性是政治课的生命。然而,政治课教材具有相对不改变性别,而现实的社会生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要处理完成教材相对掉队于现实的矛盾,教师就要把与教材知识有关的现实增补进教材,用鲜活的东西教育学生。书本上的命题掉队于现实或离开了生动丰富的现实质料,就会变成空洞乏味的说教,没有涓滴的说服力,学生也不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在十七大召开那段时间,我给学生布置使命,每天看新闻,并认真思考、记录跟教材相联系的内容作为作业。学生热忱高,记得也好,在课堂上还用几分钟相互交流;对"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这一事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阐发成功发射的意义、为什么能成功、对青少年有哪一些启示。运用学生较感兴趣的质料,学习巩固了教材知识。

第四是了解学生实际。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客观地估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比如,在教学中,哪一些内容学生便于理解;哪一些内容学生难以接受?哪一些问题上学生可能产生疑问;哪一些问题还需不断深入等等。只有对可能产生的各种环境做出充分地估计和阐发,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环境,确定讲课的深度和广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的组织教学活动。此次的期中考试题,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主,谜底多能在教材中找到,平时在讲学时也提问过、也违过,满以为学生能做得好,可结果是很不理想。反思一下,还是不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

第五是要善于多方收集信息,了解信息。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多研究近几年各省市的中考试题,对于应掌握的重点知识,看看是以怎样的.形式出成题的,可通过研究,精选出各省市能为本节教学内容办事的考题,让学生练习;还可运用网络,汇集一些信息资料。思惟品德这一科的课程标准,直到今年九月份我们才弄到,在这之前,也可以说就在03年新出台的那一年,我们县的课本还没有变,我就从思惟政治教学网站上自己用笔、用2个本抄下了《思惟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供自己参考,看新教材新增或突出了哪一些教学内容,变化和减少了哪一些内容(即旧课标要求而新课标不做要求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讲课、复习时才能定好方向,少走弯路。

这些年,为了更好地办事教学,让自己的知识更丰富,每次讲新课前,常常要做大量的筹办事情,吃透教材的同时,阅读、参考多种资料,有时摆得满地都是,并针对所讲内容,做好记录和打叠整顿。配合所讲内容根据需要打叠整顿出精练的练习题。为了明年考前的专题复习,我现在已着手积累、打叠整顿专题内容。为了手头拥有更多的参考资料,我自己订阅了一些为教学办事的报刊、杂志,并不断从网上寻找一些新的资料。

三、充分认识课堂教学中两个主体的关系。

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40分钟的课堂不是教师小我私家的,是二者共有的,教师所占时间越多,学生就越少。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留给学生发挥作用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阅读,体会学习的酸甜苦辣。不要硬把我们咀嚼过的东西给学生,才认为自己在尽为人师的责任。

在学生回答问题尤其是有争议性的问题时,不要立即给予点评,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广纳学生的不同意见,让学生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中学习、领悟,加大深度认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还能增强主体意识。要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就必须事前研究讲什么和怎样讲,不要担心这也没讲到,那也没理解,这种过度的"美意"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学生学习的成效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为此,老师要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练的摆设归入课堂。

对于如何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有这样一则例子供大家思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接受邀请到某大学演说。他一进教室,就变戏法似的拎出一只大叫鸡在讲坛上一放,手抓了一把米放在叫鸡眼前,可是叫鸡惊魂未定不肯吃。陶先生就强按鸡头让它吃,仍不肯吃,又掰开鸡嘴使劲喂米,叫鸡拼命挣扎,就是不肯吃。这时候陶先生松开了鸡,后退几步,叫鸡徘徊了一会,渐渐平静下来,低头悠然自得地吃起米来。陶先生以一只叫鸡作比力,形象逼真地演示了教育艺术的奥秘。通过"米喂鸡"和"鸡找米"告诫我们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鸡)以宽松的环境,让其自主、主动地去追求知识(米)、获取知识,而不能把知识强加于人。

但是应注意,如果一味地追修业生的参与,让学生辩论、表演、讲解等,而忽略了教学的成效,老师学生闹哄哄,花里胡哨的表演占了泰半节课,学生参与不可谓不多,可结果什么也没留下,这样的学生参与就有些串味了,就没有了时效

【我对教学工作的思考】相关文章:

我思考我快乐08-06

我思考,我能行 -作文01-01

爱思考的我作文12-19

我对当地教育的思考11-09

随笔散文:我对教育的思考01-15

新课改,我在思考,在实践,在探索01-20

我园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思考04-30

我在思考,该写点什么作文08-10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作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