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册《兵车行》教案

时间:2021-12-16 11:04:13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第五册《兵车行》教案

高中语文第五册《兵车行》教案作者:少文高中语文第五册《兵车行》教案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刘绍萍

高中语文第五册《兵车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仔细品味诗人激越深沉的感情,感受本诗怨愤的基调和沉郁的风格。

2、领会本诗的结构艺术和运用细节的技巧。

3、认识本诗所揭露的当时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社会现实。

4、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内容理解与艺术欣赏。

【教学难点】

内容理解与艺术欣赏。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下的自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代入新课:

设计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大师。今天我们选读的杜甫的《兵车行》是一首反映安史之乱时期的现实主义诗篇。

设计二: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所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例如我们学过的《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等。杜甫的《兵车行》约作于天宝十年,大概是写征吐蕃事,当时唐玄宗好大喜功,不断用兵边地,这首诗就是讽刺玄宗黩武扩边战争的。行,乐府歌曲体裁的一种,《兵车行》是杜甫根据内容创造出来的新题乐府。

设计三:公元755年,如烈火烹油一般的唐王朝发生了一场战乱,顿时使得这个大帝国哗啦啦如大厦倾,同时它毁了一个诗人的梦,杜甫经历了这场战乱,也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人蜀的行程--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变化。这样的痛苦生活经历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创作,杜甫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我们在初中时就读过他的《石壕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兵车行》。

二、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他的生平可分为四个阶段来叙述。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

杜甫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杜审言是著名的大诗人。这段时间,正处于开元盛世,度过了他读书和游历吴越、齐赵的快意时期,积累了知识和生活。其中,他二十四岁时曾在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能及第。于是往兖州省亲,游东岳,去齐赵。后在洛阳与李白相遇,去梁宋又和高适同游。这一阶段,诗作不多,仅存二、三十首,代表作有《望岳》、《登兖州城楼》、《赠李白》等。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杜甫在长安十年,曾献赋天子,上诗大臣,希望得到一官半职。又曾参加特诏考试,但均未能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的抱负,落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同上诗)的境遇。他"卖药都市,寄食友朋。"(《进三大赋表》)"退尝困于衣食",(《进封西岳赋表》)"有儒愁饿死",(《奉赠鲜于京兆》)这就是他的生活写照。这段时间,安史之乱尚未爆发,他困居长安十年,进一步了解了人民,认识了统治者,写出了很多忧国忧民的诗作。代表作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安史之乱发生于天宝十四年冬天。原先杜甫从长安赴奉先,曾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他的遭遇和心情。战争爆发后,他安顿家人在鄜州羌村,准备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行在,但被叛军掳至长安,他过着"潜行"、"吞声哭"的生活。且睹敌军骄横,首都荒凉的景象,他都有诗的记载。不久,他投奔风翔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但因疏救房管,几遭不测,幸得宰相张镐营救,方免于难。后被放还鄜州省家。至德二年(757)中,长安、洛阳先生收复,杜甫也回京任旧职。未几,房管遭贬,杜甫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在华州任职不及一年,因关内大饥,他又于乾元二年(759)年秋离华州,去秦州。这段时期虽只有四年,但由于生活充实,佳作也最多,在形式方面,多为五言、七言古体。代表诗作有《月夜》、《春望》、《北征》、《羌村三首》、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杜甫在秦州仅四个月,又去同谷,住了不到一个月,又出发去成都。这一年中,他是"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发同谷》)。总之,安史之乱中是杜甫生活最艰难的时期,但却也是他的诗歌最闪耀光芒的时期。杜甫入川以后,即在成都卜居,经营草堂,先后得到川中官吏裴冕、高适、严武及亲友等的资助,生活比较安定。广德二年(764)六月,严武曾推荐他在幕府任职,并受朝命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称他为杜工部。仅任职半年,又回居草堂。更因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年四月病卒,杜甫就东下了。原拟出川,却在云安、夔州住了下来。他从大历元年(766)年夏初到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又都是在夔州寓居的。当时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待,生活安定,所以定居在这里的时间较长,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荆湘漂泊,是杜甫一生的最后阶段。他是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开夔州,东下江陵,停留至秋,又去公安,岁暮到岳阳,次年春,又渡过洞庭湖进入潇湘流域,抵达长沙。不久又离开长沙,去衡州,途经南岳,有《望岳》诗。他原拟北上,但又返长沙。在这里,他是"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燕子来舟中作》)。长沙在四月中发生了臧玠的叛乱,战火纷飞,杜甫匆忙带着妻儿逃难,乘舟驶向郴州。途中,洪水暴涨,泊舟方田驿,生活困难,终于病死舟中。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蜀相》、《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武侯庙》、《八阵图》、《登高》等。

三、背景介绍: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频繁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四、疏通全诗。

五、诵读,感悟:

1、(在录音朗诵的背景下讲解)诵读提示--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

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士,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

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戌边",怨情稍稍加重。读后宜作一顿,为下文直抒胸臆作铺垫。下文"边庭"二句有怨有愤,为本段高潮点,应当读得掷地有声。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用"君不闻"领起,是"行人"问"长者",也是诗人诉诸读者,感情十分强烈,有指控之意。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这是"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读时声调放低些,寓怨愤于嗟叹之中;读完可作稍长停顿,如乐曲中的半终止,为转换话题作铺垫。

第三段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长者"二句是承上启下话,当用比较柔和的调子读。"敢申恨"者,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且如"四句当一气读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从何出"稍稍振起,因为"行人"的怨愤在这句话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后半段顺势说到"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简直令人悲痛欲绝,读至"生女"二句当再作低回之势,声调凄楚。

最后四句为全诗高潮所在。"君不见"一句当突然振起,有指点之意。"古来"一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加以强调,使人能想见此中情景。

2、学生自由诵读,再示范读。

六、重点诗句解读: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

【高中语文第五册《兵车行》教案】相关文章:

《兵车行》教案02-27

《兵车行》学案及教案03-14

兵车行赏析-兵车行翻译08-17

兵车行..01-21

兵车行01-21

《兵车行》01-21

高中语文第五册基础知识复习02-16

《美术》第五册教案03-14

第五册《人生的境界》教案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