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

时间:2023-04-10 12:06:12 兴亮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精选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精选9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 篇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绘的情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老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板书课题《夜书所见》,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4.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学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A.“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B.“所见”呢?(所看到的)。

  C.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多媒体出示古诗:

  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老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板书: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5.学习生字(萧、梧、促)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学生自由讲识字方法)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仿写词语。

  6.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

  7.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来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外地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到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学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老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猜想孩子还能在玩些什么呢?

  (4)老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 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四、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五、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老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学生互相评价。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六、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3.把古诗的意思和感情讲给爸爸妈妈听。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 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爱惜粮食的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剩余的生字,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指导看图

  1.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样的场面?

  2.第二首诗正是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二、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粒。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精耕细作 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现像诗句中的悲惨景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

  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饿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三、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四、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丰: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总结课文,教育学生要辛勤劳动,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2、完成课堂作业 。

  教学过程 :

  一、总结课文

  1.学会了两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

  2、用各种形式背诵古诗。

  二、完成课堂作业

  作业设计:

  一、组词。

  牛( ) 木( ) 立( ) 古( )

  午( ) 禾( ) 粒( ) 苦( )

  二、积累词语。

  春种秋收、五湖四海、硕果累累、两手空空。

  板书设计 :

  20 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锄禾日当午, 春种一粒粟,

  汗滴禾下土。 秋收万颗子,

  谁知盘中餐, 四海无闲田,

  粒粒皆辛苦 农夫犹饿死

  21、锄禾

  一、 导入

  1、 小朋友们,今天正好有这么多的老师在,我们来开个诗歌朗诵会,展示你们的才华,好吗?谁能背一背给大家听? (指名汇报)师评:看来大家积累的古诗可真多呀!

  2、 看到大家读得这么起劲,唐代诗人李绅也想来参加,他带来的诗是——出示课题词卡:锄禾 (全班齐读),大家可要注意了,“锄”是翘舌音,大家再把课题读一遍。

  3、 这其中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农民伯伯在田里种地,过了一段时间,绿油油的禾苗长出来了,特别让人喜欢。可是,这时周围的杂草也跟着长了起来,快把禾苗的营养吃光了。如果你农民伯伯,你会怎么做?(指名答)

  4、 对,为了让禾苗长得更好,用锄头把周围的杂草锄掉,这在古时候就叫“锄禾”

  二、 初读识字

  1、 在课前老师调查,大家就会读这首古诗了,谁来试试?师评:声音真响亮/很流利(板:会读)

  2、 大家知道吗?光会读还不行,还要注意把古诗的`每个字音读准,现在就大家翻开书119页,对照着拼音读一读,找一找哪些字是我们容易读错的?(生汇报,师在黑板上圈出)师评:你们读得真仔细

  3、 经过刚才几个小朋友的提醒,我们现在再来读读古诗。(指名读,齐读)板:读准

  三、 悟读古诗:

  1、 老师看到大家读得那么有意思,也想来读读。(师范读)

  2、 老师读得怎么样?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对呀,那是因为老师知道了古诗的意思。

  3、 那现在大家就在四人小组讨论,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句子,没读懂的句子也提出来。(指名汇报,指导朗读)

  4、 学“午”:如生读出该句,就请该生读字卡。出示字卡,那你能不能读读这个字?谁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5、 大家看看图,当时的太阳怎么样?一天中什么时候的太阳最大?(中午)对的,农民伯伯在太阳最大的时候在地里锄杂草,汗水都滴到禾苗的泥土里了。谁再来读读这了两行?师评: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还没感到烈日当空/看来你真是一个会朗读的小诗人,老师仿佛看到农民伯伯满头大汗的样子了/太阳可真大呀,农民伯伯的汗不停往下滴。

  过渡: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3、4行告诉我们什么?

  6、 每当你看着盘中的白米饭时,你会想到什么?

  7、 学“辛苦”,出示字卡“辛”:指名读,你能说说怎么记吗?

  师述字理:农民每天都要站立在田地里干十多个小时的活,辛苦不辛苦?

  8、 平时,你还觉得什么事情辛苦,能不能用辛苦说一句话?

  9、 看来大家都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谁来读读后面两行诗?师评:看来你已经知道粮食的可贵了/那米饭可是用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呀,谁再来?/每一粒粮食都不能浪费呀,你能再试试吗?/可真是一个爱惜粮食的好孩子

  四、 说话拓展

  1、 师出示几张浪费粮食的画图,大家仔细看看,和同桌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句式:

  2、 指名汇报。师评:

  3、 看来大家对这首诗的体会更深了,那我们再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板:读好)

  过渡:读好书,还要写好字。

  五、 指导写字

  1、 这一课有几个生字?不用老师教就已经会写的小朋友举手。好的,那今天大家就来当当小老师,看看这字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的?(出示字卡:禾)师范写,生描红。

  2、 相继出示:午、辛、苦

  六、 小结:

  今天学完了锄禾这首诗后,懂得了农民伯伯的辛苦,相信会更加爱惜粮食,课后,大家收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诗来读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 篇5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

  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

  3、指名交流。

  4、教师梳理:滔滔的江水冲断了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成两部分,汹涌而下。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涡。所以称“回”。刚才有同学讲“出”是青山的动作。青山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乐朗读。其他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讲述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把刚才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2、全班齐诵。

  五、理解并感情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根据注释,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及时引导。

  2、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总”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读诗句。师生接诵,全班齐诵。

  六、拓展积累与运用

  1、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引得无数诗人都歌颂它。你还知道哪些诗句?

  2、学生交流,会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诗《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试着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讨论后理解大体意思。

  (4)师生对读、接读、齐读、熟读成诵。

  4、创设情境加以运用。

  配乐《高山流水》,师语言描述:我们的祖国美丽如画,当你来到江南,看到青山绿水时,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诗句——(生);当我们来到洞庭湖边,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声朗读——;当我们来到茫茫大草原时,禁不住——;当我们看到巍峨的泰山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当我们荡舟西湖时,不禁想起苏轼的——;当我们来到乘船沿着滚滚的长江顺江而下,望见雄伟的天门山时,我们不禁朗诵——。能把这首诗写下来吗?

  5、默写《天门山》

  (1)仔细观察生字“断、楚”老师提醒“楚”的中间部分。

  (2)学生默写。

  (3)全班展示。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所见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读《识字4》中的.儿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

  (蝉)

  3、出示图:

  认记“蝉”,理解“捕鸣蝉”。

  4、揭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情景图:

  师范读(感知课文)。

  2、自由读《所见》:

  要求读准字音。

  3、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

  5、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牧、闭、立、捕、蝉”。

  2、认读生字(各种形式)。

  3、小老师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组长考察大家。

  5、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4、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

  5、当一当诗人(配乐读)。

  五、指导背诵《所见》

  六、指导写字“诗、闭、童、立”

  第二课时

  小池

  一、背了《所见》

  二、出示课题《小池》,读题

  三、自学古诗《小池》

  1、个体自学:

  ⑴学生自主读古诗。

  ⑵自主圈出生字,学一学。

  ⑶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⑴小组互相读读这首诗。

  ⑵请读得最棒的小朋友带读有困难的同学。

  ⑶小组负责认记生字。

  ⑷讨论组员中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反馈:

  ⑴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⑵夸一夸,帮一帮:

  ①各组派代表读古诗,评议。

  ②展示:

  说说你们组自己学懂了什么?

  ③帮一帮:

  说出需要帮助的地方。

  ④点拨(结合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朗读比赛。

  2、背诵古诗。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 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落、少、扬、烟、童”等11个生字。

  2.会写“少、处、忙、村、放、春、学”7个字。

  3.学习“竖心旁”“反文”两个部首。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准11个会认字。按正确笔顺书写7个会写字,并注意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认识并正确书写2个部首。

  2.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

  建议学时数:2学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学习《春晓》。

  步骤:(一)谈话: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儿歌,你们能背下来吗?(全班齐背两首儿歌)

  背得真好!对于春天,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指名说话,进行语言训练,同时激发学习情趣)

  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和我们一样,古时候的文人也作了很多诗来赞美春天。请看这首诗(课件(或看书)出示《春晓》诗文。)。

  (二)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拼音节、结合上下文猜字、问同学、问老师等。)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有选择的学习方式权利,不过老师在此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选择方式。对于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不能依赖别人。如自己可以拼读音节时不能涂省力而去问别人。]

  1.检查读音情况:

  (1)抽读卡片指名、开火车认读:夜、落、少、、知、处。

  (2)讨论认准这些字的方法:春

  [此环节意在在认字过程中渗透汉字的知识、培养识字的能力。分析字形以会写字“少”、“处”、“知”为主。]

  (三)再读诗文:检查读音。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读。

  3.指名读。

  (四)识字、理解、感悟、朗读:

  学生自读诗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整体感知课文,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教学。顺学而导。]

  具体解决问题:

  (1)理解题意,学习“春”。理解“晓”。

  A学习“春”时可以采取猜字谜的形式:“三人观日”。既而理解“春”的意思,指名进行组次练习。

  B读题目质疑(如果学生初读时已经提出就直接解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C结合“日字旁”理解字义——与太阳有关。指早晨。

  D再读课题,导入:这首诗表现的是春天早晨怎样的景象呢?

  (2)分别朗读每一个诗句,感受其中的意境:

  A:春眠不觉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并读出春天的早晨沉睡后舒服的感觉。引导朗读:春眠/不觉晓。

  B:处处闻啼鸟:通过课件演示,理解“处处”。(分别在不同的方位出现小鸟及叫声,使学生如临其境。)引导朗读:处处/闻啼鸟。

  学习“处”:分析字形:半包围结构,先外后内。与“外”、“夜”对比记忆。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被春雨打落的花瓣,使学生感受诗人对落花的怜惜之情。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

  D:学习“知”:分析结构,认识“失字旁”。重点指导第四笔不出头、第五笔是点。

  E:学习“少”: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容易错的地方,与小对比。第二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区别多音字“shǎo”“shào”。

  [对生字的学习采取随文识字的办法,安排在朗读感悟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落实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要求。]

  F:整体感悟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诗句意境的感悟,教学中不要求学生千篇一律。要鼓励个性体验,如学生对最后一句的朗读可以这样读:花落知多少感慨:花落知多少。也可以悲鸣:花落知多少。朗读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分句读、齐读、合作读、接读、评读等]

  (四)熟读成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背诵,如自由练习、指名背诵、师生互相提示合作背诵等

  (五)写字:

  少:独体字,注意笔画间的间架结构,位置安排。(自己描、写。互评。)

  处:正方形,外边三笔老师带写,注意撇短捺长、找准斜度。

  知:左右对比,可以用画线法比较:

  左高右低、左长右短,特别是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春:学生小组学习,讨论。教师指导(横与横之间的距离、长短。)

  [针对不同的字,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指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供合作时间与空间。重点突破难点。]

  (六)布置作业:

  1.必做:背诵古诗、抄写生字。

  2.选做:查阅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村居》

  步骤:(一)谈话导入、解题、学习“村”。

  1、上节课我们学习学习了《春晓》,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

  2、学生背诵《春晓》

  3、激趣:下面我们再学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村居》。

  4、齐读课题,学习“村”:

  问:关于这个字你都知道什么?(音?义?写?部首及形声特点等,)

  [此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给学生展示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多种渠道识字、写字,加强合作学习。]

  (二)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带入情景:诗中描写的就是在乡村居住是看到的一种春天的景象。(出示课件你们想看吗?

  2、整体感受: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什么想法?[鼓励学生个性展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3、导入识字:诗中有一些我们不认识的字,你能试着认会吗?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鼓励合作互助。

  2、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四)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学习: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读懂的内容、讨论不懂的词句。

  3、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重点指导词义: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五)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学生自己试读,小组汇报、评议。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听。

  师生共赏。

  教师要适时适度地通过看图、课件演示及结合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想象,开启思维,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帮助了解内容。

  [加强小组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使学生学欣赏,引导学生善于正确评价别人。在评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赛读,使朗读水平层层提高]

  在师生评议、竞赛探究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六)熟读成诵。

  自由背诵、同桌检查。

  (七)指导写字。

  1.同桌研究,重点指导:

  忙:重点板书“竖心旁”,注意左右笔画的穿插。(右边的横插在左边点的下面。)

  村:左右同高同长,注意“木字旁”和“村”中两点的位置关系。

  放:板书四笔反文的书写方法。可采取笔画拼摆的方式让学生形象感受。

  [低年级学生多以形象感知为主,在识字教学中,要加强教师的师范作用、尽量采取操作性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实际拼摆是一种直观有效的书写指导方法。学生也感到兴趣盎然。]

  (八)布置作业:

  必做:抄写、听写字词、背诵。

  选做:到户外去放风筝,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 篇8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能借助注释和课外收集的资料,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从诗句中想开去,通过对南宋历史背景资料的交流,以及陆游其他诗句的映照,深入体会诗人因祖国分裂而悲伤,因人民遭受苦难而悲痛,因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而悲愤以及对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祖国无比渴望的思想感情。

  3、在体会诗的情感的基础上,反复呤诵诗句并能熟读成诵。

  4、通过对陆游多首诗的渗透学习,了解诗人一生的追求与梦想,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构建起诗人鲜明的爱国形象。

  教学重难点:

  1、跨越时空,走进南宋那段历史,并借此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公元1210年元月,中国农历年的腊月,在浙江杭州,这个南宋王朝的都城里,到处都弥漫着喜庆的气氛,因为一年中最浓重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朝中的文武百官都忙着喝酒、送礼、看歌舞,但在离杭州不远的山阴的一所房子里,一位85岁的老人躺在床上,病得只剩最后一口气,他看了一眼墙上挂着的宝剑,唤来儿孙,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诗。 (出示《示儿》配图陆游)

  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4、这位老人是谁?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学习书写“宋”“翁”

  陆游资料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自大家”。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表现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朱自清称赞其为我国古代最爱国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示儿》。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找生读,相机评价引导)

  2、指名回答,古诗用了短短二十八个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牵挂和叮咛?

  三.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1、请同学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默读对照注释理解诗意。画出有困难的地方。(交流纠正,相机进行翻译古诗文方法的引导)

  学生说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2.出示南北宋版图对比,帮助理解“北定”。

  师作补充:公元1126年,也就是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三年把北宋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太上皇宋徽宗、一个是当朝皇帝宋钦宗掳去,北宋亡国。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建立南宋。但是南宋小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的领土。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中原的老百姓被金人奴役。直到陆游八十五岁逝世时,也没有恢复中原的统治。诗人在临终时提笔写下了《示儿》这首诗。

  3.师:对于这首诗你们理解了吗?

  诗陆人游在临终之前未了的心事是——不见九州同

  他临终前仍然在期盼的是——北定中原日

  4.师范读。听到老师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品读诗句,感受“悲之切”

  1、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了陆游此时此刻怎样的心情?

  生自由回答。

  师:用诗中的词就是——悲。板书:悲

  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不见九州同)

  2、出示清明上河图

  感受九州统一时的北宋繁荣安定的生活

  3、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范读思考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感受被禁并统治的大宋百姓受尽屈辱的生活。体会陆游的悲痛

  再读全诗。

  4.出示《题临安邸》,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

  师:那遗民日夜盼望的王师呢,那宋朝朝廷的皇帝和大臣们呢?他们都在干什么?有一个叫林升的诗人看到了。

  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你能看到林升所描绘的那幅景象吗?

  中原河山沦陷,遗民泪尽,可在杭州的西湖边朝廷权贵们却还在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早已把中原的老百姓丢到了九霄云外。那么现在,诗人的心情仅仅是悲痛吗?不!是悲愤!

  生命即将结束,但是还没有盼来国家的统一,是悲伤,是悲痛,是悲愤!这些情感胶着在一起再读:《示儿》。

  五.再次品读诗句,感受“盼之深”

  师过渡:这样的朝廷做不了什么,但是诗人绝望了吗?从哪句诗可以感受到。

  1、指导读好三四句。

  2、出示陆游诗句,加深对诗人爱国之情的体会。

  师补充介绍陆游:陆游从小就受到家中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虽经历坎坷但他的一生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未变,请看——

  多媒体出示,并引读:

  陆游在20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然他直到40多岁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了一名军官,一生并未做过高官,而且屡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68岁时他退居家乡,在偏僻的山村,年迈的他(出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直到82岁,他还高唱(出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他在世时没有看到祖国统一,伤心悲愤(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但他坚信着失地定能收复,祖国定能统一,临终前谆谆嘱咐着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师板书:听不到还要听,盼不到还要盼,这都源于他那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爱国至死不渝

  3、师:诗人爱国情怀至死不渝,让我们大家一起发出陆游心中的期盼:诵读《示儿》。

  六、回归整体,诵读全诗。

  清末梁启超对陆游这样写道:

  (多媒体出示)有一种厚重的催人泪下的情感,叫爱国,有一位伟大的无法不敬仰的诗人,是陆游。

  此时此刻你想对陆游、对自己、对大家说些什么?

  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带着对陆游的崇敬之情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 《示儿》吧。

  七.总结全课

  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陆游一样的爱国主义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有屈原、杜甫、范成大、文天祥……让我们从小立下爱国志,续写新时代的爱国诗篇。

  作业:搜集爱国诗篇,制作爱国诗集,或者开朗诵会。

  八.板书设计:

  示儿

  南宋悲

  陆游爱

  放翁盼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略知诗意,背诵课文。

  3、积累语言。

  4、感受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教学重点: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类型:

  精读课

  教学准备:

  ①挂图。

  ②观察大自然中的小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检查课前准备:请几个同学讲讲对小草的认识。

  2、师归纳(板书课题:草)

  二、师范读《草》。

  三、生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生读带局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画出朗读节奏。

  2、再读诗歌,了解大致意思。

  3、小组且讨论后汇报解决。

  (1)理解“离离原上草”意思。

  (2)“一岁一枯荣”出示春草、秋草图(生讲两幅图的不同)。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再看秋草图。

  4、朗读全诗。

  六、背诵诗歌。

  七、读课本P7的诗。

  八、讲白居易的小故事。

  九、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说说怎样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写。

  4、讲评。

  十、作业:

  背诵古诗《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背诵《草》。

  2、出示早春与晚春图进行比较。

  3、描绘春天的景色。

  4、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用生字组词。

  3、朗读带有生字的诗句。

  四、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自由读诗,画出节奏。

  2、再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急走:快跑

  3、出示图画,找出以下景物。

  4、自由讲诗意,师归纳。

  5、小组表演诗歌。

  6、表演后认识到晚春的景色很美。

  7、朗读诗歌。

  8、背诵诗歌。

  9、读了《宿新制徐公店》,看了插图,你能编个故事吗?

  五、写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分析字形。

  3、师范写、生书写。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教案01-11

古诗两首人教版教案设计10-01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2「人教版」12-09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1「人教版」12-09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12-09

15《古诗两首》-人教版09-30

3《古诗两首》-人教版09-30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01-29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人教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