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案之一

时间:2021-12-16 20:41:57 教案 我要投稿

诗歌教案之一

《卫风  氓》教案 教学目标 1. 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 理解诗中人物的形象性格和思想感情; 3. 学习掌握诗中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4.背诵课文。 导入: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层次分明,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第五、六章补述多年的苦楚处境和今昔对比的怨恨、痛苦。上节课让同学们预习过的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共同探讨(板书:课文具体内容;人物的形象性格和思想感情;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解决字词音、义、句(边讲解边翻译课文)。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1)氓(méng)之蚩蚩(chī):氓:民,指一个男子。蚩蚩:同“嗤嗤”,嬉笑的样子。 谋:商量。顿丘:地名。愆(音千):过,误。将:愿,请。 垝垣(音鬼员):破颓的墙。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卜卦之体。咎言:凶,不吉之言。贿:财物,嫁妆。 (2)于(xǖ)嗟(juē)鸠(jīū)兮:于嗟:同“吁嗟”,感叹词,鸠:鸟名,这里用鸠鸟不可贪食桑葚来比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 (3)犹可说(tuō)也:说:通“脱”,解脱。 (4)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一凋零,就会枯黄掉下。这里以桑叶黄落来比喻女子颜色衰老。 (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隰:低湿之地。泮:通“畔”,边。这两句用淇水有岸,低湿之地有边来反喻自己的愁思无限。 沃若:润泽貌。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耽(音沉):沉湎于爱情。说:脱。 陨:坠落。徂尔:往你家,嫁与你。食贫:过贫苦生活。渐(音尖):沾湿。爽:差错。贰(音特):差错。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遂:久。知:智。咥(音系):大笑貌。躬:自己,自身。 淇:淇水。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泮(音判):通畔,岸,水边。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如双角。指童年。  二.分析课文 ,同时也把其中的赋、比、兴手法“寻出来”。 齐读,一章一章分析,提问学生,让他们概括出每一章的内容,并能找出其中运用到的艺术手法(赋、比、兴)。重点分析第三、四章的所运用的“兴”的手法。反复朗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诗歌大意。 结构图: 章节 内容 艺术手法 第一章:求婚→许婚(赋)  第二章: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戒(比、兴)  第四章:控诉(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反省)(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赋、比、兴)  三.人物形象分析。  男女主人公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 男:婚前:主动追求、认真——婚后: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女:婚前:痴情一片——婚后: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最后:决绝反省 四、拓展、探讨: 1、结合相关知识,探讨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 明确:①“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充分说明“士”的变心是这场婚姻的主要原因。②当时的社会风俗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兄弟不知,咥其笑矣”。③女子的容貌衰老也是婚变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④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2、女主人公离婚后还能不能获得另一种爱情的幸福?为什么?(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古代女性命运的悲剧及其抗争的无奈。) 3、女主人公的悲剧遭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五、布置作业:课后背诵第三、四章,并领会其中的艺术手法。 朱光潜 涉江采芙蓉赏析   据徐陵的《玉台新咏》,这首诗是西汉诗人枚乘的作品。   这是一首惜别的情诗。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夫妻朋友的关系,由于战争、徭役或仕宦,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这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诗大半是“触物生情”,这首诗是在盛夏时节,看见荷花芳草,而想到远在他方的心爱的人。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连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向好朋友表示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这首诗的作者也是在自然中看见最心爱的荷花芳草,就想到把它寄给最心爱的人。头两句写夏天江边花香日暖的情况,气氛是愉快的;作者为着要采荷花,不惜“涉江”之劳,是抱着满腔热忱的。采到了,心想这么美好的东西只自己独自欣赏,还是美中不足,要有个知心人共赏才好。可是四面一望,知心人在哪里?四面都是陌生的人,不关痛痒的人,知心人却远在他方,这么美好的东西是不能得到他共赏的,我这点情意是不能传到他那里去的!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远道”这句话的位置。难道诗人“涉江采芙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这位“所思”吗?“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还是为了他。如果入首就开门见山,把他表出,诗就平板无味了。在头两句中他是藏锋不露,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他突然托出,才见出这句话有雷霆万钧之力。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着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词,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就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解释。解释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还顾”者就是“所思”,不是“涉江”者,却还是“旧乡”的男子。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碰到这样模棱两可的难关,读者就要体会全诗的意味而加以抉择。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我选择了第二个解释。这有两点理由。头一点:“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其次,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像,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照这样解释,诗的意味就比较深刻些。“同心而离居”两句是在就男女双方的心境作对比之后所作的总结。在上文微嘘短叹之后,把心里的“忧伤”痛快地发泄出来,便陡然煞住。表现得愈直率,情致就愈显得沉痛深挚。 【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美丽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而又四野茫茫。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诗歌教案之一】相关文章:

惯性教案示例之一01-21

滑轮 教案示例之一01-21

功·教案示例之一01-21

功率 教案示例之一01-21

密度教案示例之一01-21

浮力教案示例之一01-21

质量教案示例之一01-21

电压教案示例之一01-21

春·教案示例之一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