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教案(第23课)

时间:2021-12-16 20:47:38 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上教案(第23课)

23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在理解三首词意的基础上,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感。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辛弃疾豪放词的深远意境。 说明: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闪烁着诗词的光辉,唐诗、宋词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也成为一代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要的方式。宋词源于六朝,兴于唐代,盛于宋代。走近宋词,可以感受她的千姿百态和无穷魅力,可以触摸历史文化的脉搏。《辛弃疾词三首》的教学过程就是从“识尽愁滋味”的满腔感慨,从“沙场秋点兵”的战斗场景,从“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急切心情与词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去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无奈和人生追求的高尚。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运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词所包含的画面,从而进一步理解词意,并且逐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生平,激发学习兴趣 1、每当听到同学们整齐响亮的“老师好”时,总有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因为那是我从小的一个理想。我觉得能够站在神圣的三尺讲台上为祖国的下一代传授知识,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是我的荣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并用一句话概括理由。 1、同学讲理想并说明理由。如:成为一名作家,写出自己、他人内心想表达的所有话语;成为一名旅游家,浏览世界各地风光名胜;成为一名医学家,为天下人消除病痛……   从教师的理想入手,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想,从而过渡到了解作者的'理想、生平、背景,自然引入到《破阵子》的学习,也为学习另两首词埋了一个伏笔。 检查预习,指导诵读 1、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同学诵读《破阵子》,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请其他同学点评。 3、你认为这首词应该读出什么特点?为什么?(联系题目,请男生诵读) 4、诵读宋词不仅要注意读音、节奏、停顿等,更重要的是渗透自己的情感,才能读出词的特点。欣赏周正老师的诵读录音。 1、一名同学诵读《破阵子》。 2、同学点评后正确诵读。挑tiao(上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3、雄壮。题目中有“壮词”一词。男生诵读词作。 4、全班同学欣赏录音,然后齐读感受词作的特点。 1、朗读是诗词学习的重要方法,通过朗读,既能检查预习的情况,又能在点评的过程中复习指导朗读的正确方法,还能进一步熟悉词的内容。 2、欣赏诵读录音可以帮助同学体会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通过多种诵读形式学习《破阵子》,利用想象的画面理解词意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中也有画面。轻声散读这首词,看看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又听到了那些声音? ⑴用三个连续、无声的动作,展现了一个壮士的内心世界。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读出醉意之中的雄壮来。 ⑵连片的军营,响亮的号角,多壮观啊!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⑶看到了雄壮的画面,又听到了振奋悲凉的音乐。把你的情感渗透进去,边读边感受雄壮、悲凉。 ⑷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正是带兵打仗的大好时机,预示战无不胜的前景。请你读出“壮”的特点。  ⑸将军率领铁骑,在强弓劲矢的霹雳声中,凯歌高奏。请同学读出大获全胜的感觉。 低声散读体会后回答。 ⑴“夜深、万籁俱寂之时,一位战士独自喝人静醉了酒,挑亮烛灯,看看自己的宝剑。”(学生朗读出醉意中的雄壮之感。可通过形体、语调进行模仿) ⑵“好梦初醒,天已破晓,连片的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学生朗读壮观的特点) ⑶“战士们欢欣鼓舞,在军旗下分吃着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学生朗读出雄壮、悲凉之感)     由于历史背景遥远,使词中所描述的景与情和八年级学生之间产生较大的距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同学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想象的画面来理解词意,有助于学生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画面的描绘主要关注描绘语句的流畅与否和“壮”的特点表现与否,同学可以自由发挥。 利用“可怜”一词,进行整体理解  1、“可怜”什么意思?“可怜”谁?又有谁“可怜”他?为什么? 请同学简介陈同甫。  2、“同是天涯沦落人”啊!我们应渗透怎样的情感来诵读这一句呢? 3、可是上文不是已经“了却君王天下事”了吗?为什么还要可怜? 1、“可惜。” 可惜自己年岁已大,统一祖国的理想无法实现,感到十分悲哀。这首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陈亮,字同甫,南宋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才气豪迈,著有《龙川文集》等。他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受到投降派的嫉恨。   “可怜”一词连接了词中理想与现实两部分内容,使上下文连贯一体。“可怜”一词不仅能让同学整体理解词意,更能感受到词人统一祖国的理想在现实中破灭后,情绪上极大的反差,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感。 学生品味成诵,教师点拨总结 1、感受到悲愤之情了吗?下面我们再听诵读录音,再一次走进词人的凌云壮志。  2、作者是“胡未灭,鬓先秋”啊!请同学放声地散读,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感,品味词的深远意境。 3、情感是需要酝酿的,经过反复诵读,一定更能体会词表达的悲愤之情了。请同学随着一段激昂的乐曲,饱含激情的大声诵读吧!  1、播放录音,再次欣赏周正老师的诵读录音,体会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同学大声散读词,品味词的深远意境。  3、配上激昂的乐曲,诵读整首词,再次体会爱国词人的爱国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品味词的深远意境。   在理解词意、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次欣赏诵读录音,有助于同学积蓄情感。在前面个别朗读、男声朗读、全班齐读、轻声散的基础上,通过大声朗读的形式试着释放情感。     运用多种诵读形式学习《丑奴儿》 1、运用所学朗读技巧,诵读词作。 2、教师指导:这首词以“愁”贯穿始终,诵读是要读出“愁”的味道。 1、运用所学方法,朗读词作。⑴同学散读,注意读音、节奏等。 ⑵由男女两位同学诵读,其他同学比较评价。 这是所学诵读方法和形式的巩固,也是教学的一种反馈。 通过诵读,理解词意,体会作者情感 诵读词后,你从词中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1、教师点拨:少年时期根本没有愁,所谓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 2、教师点拨:老年时期愁太多了,这是一种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哀愁。   谈自己的理解。 1、“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学生诵读体会) 2、“到了老年时期,真正理解了忧愁的涵义,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有停止了,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学生诵读体会) 对词意的理解,不拘一格,同学可以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理解,原则是符合词通过词人回顾一生,无法实现自己的爱国理想,通过对比所反映出的无法道明的深深愁绪,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讨论品味语句,感受词深远的意境。 1、词人少年时没有愁,为什么还要写?明明要说愁,为什么却说天气了?请同学自由讨论。 2、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无法道明的情感。请同学再次诵读《丑奴儿》。 1、同学讨论交流回答。 如:以“少年”“不识”“ 愁”与“而今”“识尽”“ 愁”对比,突出了词人愁苦之情。  2、配以乐曲,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品味词的意境。 让同学明确词作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词人“愁”苦之情,有助于体会词人痛苦矛盾的心情。词人的爱国情感也容易感受到了。同学讨论交流这一环节,主要是锻炼同学的表达能力以及独立学习词的能力。 教师小结 辛弃疾的理想因投降派的阻挠而无法实现,如今拥有着如此优越条件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只要有恒心,理想终有一天会变成现实。 通过这节课,我们懂得学习宋词要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感受词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才能品味词的深远意境。 1、学习品读了《辛弃疾词三首》,学生除了感受到词人的爱国情感,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2、明确课堂学习内容,记录课堂小结。 通过教师小结,让同学更直观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同时激发学生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课后作业 1、自学《青玉案》,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选配一首与《青玉案》意境相似的曲或画,进行诵读。 3、背诵《辛弃疾词三首》。 按照要求,自主选择,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的设计,意在巩固课堂所学独立学习词作的方法;多元化的自主选择题能激发学习兴趣,展现自我能力。

【八年级上教案(第23课)】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教案(第6课)03-10

八年级上教案(第5课)03-10

八年级上教案(第4课)03-10

八年级上教案(第3课)03-10

八年级上教案(第1课)03-10

八年级上教案(第7课)03-10

八年级上教案(第18课)03-10

八年级上教案(第17课)03-10

八年级上教案(第16课)03-10

八年级上教案(第28课)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