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属性》教案

时间:2021-12-16 13:51:27 教案 我要投稿

《网络的属性》教案

网络的属性 【教学目标】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是08级新闻传播本科专业的学生。学生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将达到以下目标: 1.了解摩尔定律、公共领域、长尾理论、虚拟社会等概念的内涵。 2.理解互联网“自由、共享、探索、创新”的精神实质。 3.掌握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传播媒介属性、经营平台属性和虚拟社会属性。 【教学重点】 掌握互联网的精神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网络的属性。因此这次本课的一个重点。了解网络的属性是认识网络传播特点的重要基础。所以,网络的属性是《网络传播概论》这本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本课通过理性的思辨和大量的数据、案例等资料让学生深刻理解网络所具有的多重属性,特别是技术平台属性、传播媒介属性、经营平台属性和虚拟社会属性。 【教学难点】 本次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掌握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经营平台属性和虚拟社会属性。理解这些属性需要学生从跨学科的角度来审视。由于学生对这些领域的陌生,所以这三个属性就成为本次课要突破的三大“难题”。 【课时安排】   《网络传播概论》共68学时。第六章安排4学时。网路的属性是第六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的第一节。本次课需要2学时。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采用讨论法让所有学生参与到“网络具有哪些属性?”问题的探讨中。然后根据学生的存在的疑惑或问题,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针对问题开展课堂教学。讲授法可以将“高难度”的内容“简单化”;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的剖析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 【学习方法】 自学法。学生要能够提前预习或者了解与网络的属性相关的内容,并能够提出问题,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并能够分享、评价自己和同学的观点,在分析、鉴别各种观点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媒体选择】 多媒体教学设备、口头语言、板书、教科书等  【授课教材】 彭兰 网络传播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1 【教学内容】 一、导课设计: 网络传播概论包括网络传播实务和网路传播理论两部分。我们已经学习了上编网络传播实务部分,要想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就需要学习网络传播理论。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是网络传播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认识网络传播特点的重要基础。本次课探讨的话题就是网络的属性。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网络使用体验,谈谈网络是什么?网络有哪些属性?”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了解学情,有利于教师调控教学内容。 二、互联网的精神 探讨网络的属性就需要追溯互联网发展的历程及其互联网精神。对于互联网络发展如此迅猛的总结和预期,可以体现在以下涉及网络传播的、已经长期得到应验的、假说性的定律上,这些定律包括:摩尔定律(Moores Law), 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 Law),马太效应(Matthews Effect)和吉尔德定律 (Gilders Law)等。   1.摩尔定律(Moores Law)。1965年,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预测:在任何既定的.价格水准上, 单片硅芯片的运算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而与此同时,价格则减半。实践证明,30多年来,这一预测一直比较准确,预计在未来仍有较长时间的适用期。 例如:intel 酷睿i7 920处理器默认主频为2660MHz,外频133MHz,倍频20X,二级缓存1MB,三级缓存8MB。支持睿频加速,加速后最高可达到2.93GHz。 2.梅特卡夫法则:网络经济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上联网的计算 机越多,每台电脑的价值就越大,“增殖”以指数关系不断变大。例如据美国有线新闻网(CNN)10月19日消息,周二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止10月底全球网络用户预计将达20亿人。 3.马太效应指在一定的条件与范围下,人类社会中优、劣势的累积过程是有偏向的;不管身处优势或劣势,皆会不断的被强化,即优者愈优,劣者愈劣。 4.吉尔德定律是美国激进的技术理论家乔治·吉尔德提出的的:在可预见的未来, 通讯系统的总带宽将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长。吉尔德还断言,随着通讯能力的不断提高,每比特传输价格朝着免费的方向下跃,费用的走势将呈现出“渐进曲线” (Asympototic Curve),价格点无限接近于零。 网络发展的四大定律,不仅展示了网络自我膨胀的规模与速度,而且提示了其内在的规律和无与伦比的发展理念。 互联网精神在终极追求上是自由、共享的精神 ,在过程的表现上是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北大新媒体网站关于互联网精神的阐释就是一个明证。  互联网精神是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一些理念的集中体现。例如开源程序等等,掌握互联网的精神实质有利于理解网络的多重属性。  三、网络的多重属性   1.技术平台属性  作为技术工具的媒介,互联网从诞生到今天都和技术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联网络不仅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技术平台。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络经历了web1.0—web2.0—web3.0的发展历程。“Web1.0----网站是别人的家------我只是看看--------陌路人;Web2.0----网站是朋友的家------有人和我聊聊------客人;Web3.0----网站是你我的家------吃喝买卖随己------主人。”   Web1.0,是以编辑为特征,网站提供给用户的内容是网站编辑进行编辑处理后提供的,用户阅读网站提供的内容。这个过程是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web1.0时代的代表站点为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 Web2.0则是以加强了网站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网站内容基于用户提供,网站的诸多功能也由用户参与建设,实现了网站与用户双向的交流与参与,web2.0不同于web1.0的最大之处在于它的交互性。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有:博客中国、亿友交友、联络家等。 web3.0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换和互动,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类。Web3.0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不是在web2.0网站系统内)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只须用浏览器便可以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 当我们还没有弄明白web2.0,web3.0,web4.0甚至是web x.0就已经进入我们的世界。喻国明关于web演进的行功逻辑有一个观点:“从web1.0到web4.0是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传媒生态和游戏规则不断改变的过程。”技术平台属性是这种媒介本身所具有的一个基本属性。从技术平台的角度来审视网络,有利于追踪技术变革的轨迹并探寻技术对社会传播所带来的变革。网络在世界以及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网络的技术平台的属性。 2.传播媒介属性 网络不仅具有技术平台属性,而且“作为人的延伸”互联网也具有传播媒介的属性。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Internet)。自此,“第四媒体”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媒介具有以下特点:  (1)网络传播的开放性 开放性最早与网络技术人员早期的“信息平等与共享”价值理念有关系。从传播格局来看,传播的参与者是是任何可以利用网络的人。例如专业的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公民记者”等。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使传播格局的更加多元化与复杂化。从传播过程来看,传播的各个要素都处于开放状态。例如传播对象的开放性导致了信息消费过程的开放性。从受众的角度来说,它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消费抉择。传统的新闻作品,一旦发布,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状态。但是网络新闻作品却可以进入不断更新的状态。这种更新,可以是颠覆原作品的更新,另一方面,网络新闻作品的开放性,还指作者在复制时可以任意修改且不留痕迹。因此,网络新闻没有终结,并永远处于形成状态。 总之,从新闻的报道和发布时间看,一个新闻事件报道,可以处于一个全开放的报道进程中,与此相关,新闻作品也处于开放状态。  (2)网络传播的复合性 从网络传播形态与形式来看,网络传播媒介整合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因此网路是一个复合性的媒介。同时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如网站传播、博客传播、即时通讯传播等常常被整合在一个传播过程之中。 从网络传播信息的手段来看,网络传播整合了文字、图片、音视频、FLASH等多种信息表现手段,使新闻更为直观、形象、生动,增加了新闻的现场感和冲击力。例如2006 年8 月1 日, 全国第一张互动多媒体报纸——“播报” 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中国宁波网问世。中国宁波网精选了《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的新闻,结合网上最新资讯组合成一张新的互动多媒体导读报。因此多媒体化成为了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新浪网关于上海“11·15”特大火灾的专题就充分说明了网络传播多媒体化的特点。 从网络传播的功能来看,网络承担的传播功能是复杂的。例如从个人层面来看,网络是个人生活平台、个人工作平台等;从组织的层面来看,网络是一个绝佳的营销平台;从社会层面来看,网络发挥着信息服务、环境监测、舆论引导等多种功能。 最后,网络媒介实现了“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统一。网络传播形态的多样性使其兼具“公”与“私”的统一。所谓公共话语空间是指在国家政治权力之外,公民运用话语权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在这一空间,人们可以发表自由言论、传播信息,以达到沟通上下、促进社会信息流通、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目的。网络为网络公民提供了这样一个公共话语空间。例如华南虎照事件、厦门px事件、“天价烟”事件等一系列网络媒介事件都体现了网络作为公共话语平台的特点。同时网络还是一个私人自我表达的空间。随着以博客、微博客、播客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正在建构个人的“私人话语空间”。虽然二者满足网民的需求不同,但是“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融合的趋势。例如韩寒的博客从前关注个人的话语向公共话语的转变就是一个例子。 &n

【《网络的属性》教案】相关文章:

属性10-25

政治《商品的基本属性》教案09-08

属性简介、属性的定义与使用 -工程01-01

语言与属性11-29

《信息技术》教案 表格的属性设置03-01

对属性有偏好的多属性决策方法07-03

网络游戏画面的著作权属性探析论文07-09

合作的属性分析07-03

属性权重未知的混合型多属性决策方法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