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学艺》教案

时间:2023-03-09 17:18:1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鲁班学艺》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班学艺》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班学艺》教案

《鲁班学艺》教案1

  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结构基本成了定势:

  1.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2.让学生独立阅读;

  3.师生共议阅读结果。

  这种结构定势的关键环节是学生能动独立地阅读课文。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弱,独立意识差,如果我们教师还局限于这种形式的定势,只在结构上生搬三个步骤而不注意每个步骤(尤其是核心步骤)的形式变化,就会使“能动独立地阅读”这一关键环节有名无实,使科学的规律转化为教条的僵势。怎样避免上述情况的产生呢?我们的体会是在这种结构的关键环节的形态上章,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转化定势为变势。为此,我们把眼下流行的智力竞赛引进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试验效果良好。下面以《鲁班学艺》为例,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首先设计竞赛题,这是上好课文的关键。设计智力竞赛题要充分体现课文的教学目的要求与重点难点,还要注意竞赛题的难易搭配与趣味调节。我们在教《鲁班学艺》时,依据上述原则设计了十组必答题,六个抢答题。

  必答题十组

  一组:

  (1)鲁班是谁?请用三言两语介绍一个有关他的传说。

  (2)找出课题的中心词,课文从哪一节到哪一节是围绕这个词来写的?

  二组:

  (1)选择:《鲁班学艺》的体裁是:A.童话;B.民间故事。

  (2)选择:课题《鲁班学艺》:A.反映人物的品质;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组: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演示三个词所表现的动作:作揖、捊、擎。

  四组:找朋友(用横线将它们连接起来)

  小标题:苦练下山拜师寻师

  段落:一段二段三段四段

  写法:详写详写略写略写

  五组:

  (1)为什么故事开始就写鲁班遇到的困难?他遇到了哪些困难?

  (2)这样写对突出文章的内容有什么好处?

  六组:

  (1)课文中有哪些词语可以反映鲁班学艺的诚意?

  (2)师傅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鲁班为什么要“想了想回答”?这反映了什么?

  七组:

  (1)“大徒弟用斧子挣下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们心里刻下了一个名字。”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对师傅提出的第三个问题,鲁班为什么能马上回答?这反映了什么?

  八组:

  (1)师傅是怎样传授手艺的?

  (2)用具体的数字说明鲁班完成下列事情的勤奋:修磨工具、练砍、练刨、练凿、拆装模型。

  九组:

  (1)课文为什么要写“刨子长满锈,凿子又弯又秃?”为什么要写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象一道弯弯的月牙?说明什么?

  (2)结合上题谈谈你对“学了三个月的,手艺扎根在眼里;学了三年的,手艺扎根在心里”这句话的理解。

  十组: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选择:鲁班是一个:A.手艺高超的木工祖师;B.勤学苦练的有志青年;C.业精于勤,造福人类的好木工。

  六个抢答题

  1.课文详写鲁班练砍、刨、凿、拆装模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读完这一部分你产生了什么感想?

  3.师傅教鲁班学艺的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4.你对“只要你不丢师傅的脸,不坏师傅的名声就够了”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5.鲁班学艺的过程体现了鲁班怎样的学艺?

  6.学了这课文,我们受到了哪些教育?

  接着分每四个同学为一组,按优、良、一般、差四个层次搭配。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完成智力竞赛题。这是教学结构定势的关键环节。

  最后组织学生智力竞赛。智力竞赛的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其程序如后:

  1.小组编号,以小组为单位重新安排座位,由教师或中队干部任竞赛主持人。另选两人,一人计时,一人计分。

  2.出示竞赛题,公布竞赛规则:

  A.必答题:可以小组为单位(可讨论回答)并计分。

  B.抢答题:不能讨论,独立回答,答对,抢答者所在小组加分;答错,抢答者所在小组扣分。

  C.公布比赛成绩,比赛情况,发奖。

  把智力竞赛这种方式引进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既可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又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调动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深受学生欢迎。

《鲁班学艺》教案2

  (一)在揭题中“导”激学生以“思”

  首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审题,感知整体。

  师问:你听说过木工的祖师是谁吗?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最后一课——关于木工祖师鲁班(人物)的故事。既然是祖师,为什么学艺?(时间:年轻的时候),到哪学艺?(地点:终南山),把“学艺”一词扩充一下(事件:拜师学习木工手艺),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回答的“四要素”内容连接概括起来,便抓住了课文主要内容。

  其次,引言启导,激发学生读书欲望。

  师述:我们刚才通过读题仅知道了故事概貌,其实课文内容远比这丰富得多,生动得多。课文讲鲁班“学手艺”,而我们大家则是“学文化”,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看有没有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这样,学生便会在读书中积极思考。

  (二)在初读中“扶”帮学生以“悟”

  学生通过单一的浏览式读书,对鲁班印象兴许是朦胧的,所以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要采用“扶”的手段,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悟解初读自学中的疑难。

  首先,教师提出初读要求或步骤:

  ①初读课文,说说课文大致意思;

  ②利用工具书,在阅读中认识理解生字新词;

  ③边读边思考课后第一题中7个问题;

  ④根据课后第一题暗示,试给课文分段,想想各段分别写什么。

  其次,教师检查初读情况,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巧妙渗透思想教育。

  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拜师学艺”一词时,不是孤立地诠释,而先让学生弄懂关键性(疑难)的词素“拜师”的意思;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拜师”的段落、“拜”的句子读读,联系语境,学生不仅知道“拜师”是古代的礼节,而且了解到鲁班尊师的行为。最后,让学生读课文,看哪些地方描写了鲁班的尊师敬人,学生通过读书知道鲁班等师傅来,向老大娘作揖问路等内容体现了这一点。这里,对“作揖”一词理解,可采用演示手段,让学生切身感受敬人之举。这样,“拜师”一词的.教学,可谓起到了“触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学生既理解了语意,又感知了课文内容;既学到了知识与方法,又受到了思想教育。

  (三)在细读中“议”引学生“知”

  虽然在初读中,学生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感染,但这仅仅是片面零碎的,还未能触击到文章中心。照如下线索,理清文章脉络,弄清各段写什么之后,直插“学艺”重点段的阅读。

  寻师—→拜师—→学兄—→别师

  (1)坐等师傅(1)磨、用工具

  (2)口试过关(2)拆装模型

  (3)学艺成功

  教学要以读书为本。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议、读议结合,从而理解课文,掌握中心。师问:这段里讲鲁班学好了手艺,现在请大家边读边想,鲁班学艺为什么能成功?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到:

  ①鲁班磨工具时,“白天磨、晚上磨”,“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凿子也磨出刃来了”;

  ②使用工具时,他砍树“砍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

  ③拆装模型时,更是废寝忘食,“每一副都认真拆三遍安三遍”,时时琢磨,模型不离手。这样感知后再经过思考,从而明白,鲁班之所以能学艺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勤奋学艺,刻苦磨练。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疑:那么,是什么力量驱使他这么勤奋刻苦呢?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了解到鲁班上终南山拜师学艺,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明白鲁班决心之大,这正是鲁班学艺的巨大动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当然,鲁班所遇的名师,则是成功的外在因素。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弄清师傅是怎样教的,主要弄清师傅收徒前,“三考”鲁班是何用意(一看懂不懂木工基本知识;二看有没有诚心;三看学艺是为自己发财还是给人民做事)。对此,鲁班作了满意的回答。这时,教师启发体会鲁班答话的含义,从而明白鲁班学艺正确的目的、端正的思想。最后围绕“鲁班的故事为什么广为流传”的问题思考,从而归纳出文章中心思想。

  (四)在总结中“点”促学生以“学”

  在概括文章中心之后,教师要把课文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起来,以加强人物形象对学生的感染。总结时,可以启发学生围绕

  ①你是怎样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的?

  ②有鲁班那样的刻苦精神吗?

  ③我们应该向鲁班学习什么?等问题的讨论,深入领会文章中心思想,并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最后,教师在“结束语”中点化,实现知识迁移,使鲁班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扎根,影响和支配学生由“知”到“行”。结束语可这样设计:“鲁班结束三年学徒生活告别师傅时,师傅对他曾说过一句话(顿,让学生答出)。现在,同学们五年(或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即将结束,老师也有一句要送给大家,老师只要同学们不辜负老师和母校对你们的殷切希望,不管升学与否,都要以‘名声’为重,像鲁班那样,品学兼优。”

《鲁班学艺》教案3

  活动目的:

  1.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人的聪明智慧

  2.知道鲁班是古代最著名的木匠,以及他对人类建筑的重大贡献。

  3.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小熊猫学木匠》视频、各种工具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运用周围木制品,引入“木匠”这一概念

  师:小朋友,老师让大家看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木头做的东西?你们知道都是谁给我们做的吗?

  二、开始引入鲁班这一人物

  1.引导小朋友知道历史上有鲁班这个人

  师:小朋友们谁知道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伟大的木匠?

  2.抛出问题,幼儿是不是对鲁班是事迹有所了解,

  师:那有没有人知道在鲁班的身上都发生了什么事呢?

  3.根据幼儿的回答,开始叙述故事内容

  提问:小朋友听完之后要回答老师,你觉得鲁班是个什么样的人?

  4.故事讲完后的提问

  三、引入木匠的工具

  1 . 木匠一般都靠什么工作的啊?

  2.《小熊猫学木匠》的视频播放,注意里面出现的工具的使用,让幼儿上来模仿

  ①看小熊猫和师父现在用的是什么工具啊?我们请小朋友来演示一下好不好?

  ②那接下来看见小熊猫用工具,我们就停一下好不好?

  3.总结学木匠要有的精神

  ①提问:我们看了小熊猫学木匠,觉得他一个认真的徒弟吗?

  ②提问:那鲁班是个认真的徒弟吗?你觉得一位优秀的木匠有事什么样的呢?

  小结:小朋友都说了,一位优秀的木匠应该。。。

  4.发展思维。

  ①现在,鲁班师傅说要收徒弟了,可是他要挑选一下,看说适合做他的小徒弟。报名的 举手啊,说一说,你为什么想要当小木匠。

  四、幼儿再次尝试,选出的小木匠们听指挥,模拟使用工具

  总结反思:

  第一次上社会课,有些陌生,尽管在大二的时候看到过学姐上过,但也都是模糊不清了,所以接到这个课就有些茫然。第一次写的教案,老师对其不怎么满意。首先,我的规格不是很符合,写的条理不是很清楚,而且写的有些像语言课。老师建议我上网查查好的教案,看看模版。于是我发现网上的教案模版都是不错的。第二次就用了网上的模版,把自己原先的教案做了修改,可是这一次。老师没时间看了,说上了课再点评。

  第二天带上电脑就去上课了,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演习了几遍,只是过了过。

  开始上课,我就觉得我已经开始跟教案背离,说的话越来越口语化。我几乎忘记了我的教学目标,打乱了顺序开始上。其实看得出来小朋友对上的内容还是有兴趣的。他们回答得也很积极,整个课上下来,气氛我是很喜欢的。就是最不满意的是结束有些茫然,不知道以什么形式结束,最后收得有些匆忙。

  活动评价:

  1、我在最开始导入中,是让小朋友观察教室里有哪些木制品,再问知不知道这些木制品是哪里来的,企图引入木匠这个词,最后的确是引入了。但老师觉得这个过程太过麻烦了,绕的太远了。可以改成一开始就拿出椅子问他们知不知道这是谁做的,再让他们观察下周边的木制品。

  2、在说到锯子的发明,只是说了这件事,没有联系实际,老师的建议是锯子的发明与否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3、上的时候要注意生活的提炼,情感提升。比如说鲁班割到手不是忙着疼痛,而是说自己动脑筋,总结规律,这样才发明了锯子。

  4、选择的视频要更为目标服务。

  5、老师上课出现的一些不好的词语,还有小朋友一些无厘头的话要接回来,整理好再抛回去。

  6、自己的知识经验积累不足,会被小朋友问倒,这方面的问题,老师上一次的课给了我启发,对于自己还不太懂的问题,不用急着给小朋友答案,而是很诚恳地说自己需要再查查再告诉他们。

  7、在我的课上,有些被小朋友牵住了。

【《鲁班学艺》教案】相关文章:

鲁班学艺作文550字10-02

《鲁班造锯》教案01-19

科学教案:鲁班造锯10-06

鲁班学艺读后感04-30

《鲁班学艺》读后感04-30

鲁班学艺读后感04-08

《鲁班学艺》读后感04-30

鲁班坊10-26

大班科学鲁班造伞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