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教案

时间:2023-04-05 17:42:36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独坐敬亭山教案四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独坐敬亭山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独坐敬亭山教案四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2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 激趣导入

  1、 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 释题,简介背景

  1、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 交流诗意。

  五、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 自由吟读

  1、 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 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 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 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 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 引导赏析

  1、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 交流课外积累

  1、 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 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3

  课题

  独坐敬亭山

  学习

  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本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却不悲观的情怀。

  知识链接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渡过,曾被招至长安,供奉翰林。在京仅一年,就弃官而去,继续漂荡四方的流浪生活。《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深感孤独与寂寞。

  合作

  探究

  1、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背诵其诗歌,并说说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学过的有:《赠汪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

  2. 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3.学习生字:亭与停 厌与庆

  4.试着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

  课堂精讲

  一、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1、师质疑:诗题中哪个字最让你有感触?(生可能谈“独”和“坐”)

  2、请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诵读诗题。

  3、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4、全班交流诗的大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二、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赏析写景的一、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要求学生标出描写景物的词汇:———与———。(2)指名根据想象画出景物。

  (3)质疑:你们从“众鸟飞”、“孤云去”的自然景象中体会到什么?

  (4)李白为什么会由此生出孤独之感?角色体验朗读(自己就是李白)。

  2、品析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和李白为何“相看两不厌”?(4)假如“知己”敬亭山会说话,李白可能会和它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由李白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境况展开想象。)

  (2)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三、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堂堂清

  1、选读李白的古诗。

  2、默写《独坐敬亭山》,尝试配上画面。

  《独坐敬亭山》教案教学设计4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4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独坐敬亭山》一诗的生字。

  理解诗歌的意思,由诗句想象画面。

  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自学生字词,自主了解诗人的生平。

  教学图片

  教育过程

  导入新课

  了解李白。

  由《早发白帝城》一诗引出李白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学生自由讨论有关李白的诗或故事

  写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现在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城,这首五绝写于天宝十二年(753)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京城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写的。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学习生字亭

  独坐敬亭山

  亭

  点击查看图片

  指出亭字是后鼻韵母。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听录音

  划出节奏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词语意思

  独坐:

  敬亭山:在宣州(现在安徽宣城北郊),古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众鸟:

  高飞尽:

  独去闲:

  厌:

  了解诗句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意思是: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意思是:

  赏析本首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的景象,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

  众鸟高飞尽,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众鸟一般可以让我们想到什么?本来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多有情趣啊!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却是越来越远,一个高字扩展了空间: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这句的表现力度,可以想见李白这时的万般惆怅。运用这种烘托写法的,还有很多,例如……

  后句中,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小精灵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我们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令人回肠荡气。

  尽闲两个字,把我们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露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我们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与这一句非常类似。

  众鸟、孤云的动与敬亭山这静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无奈!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敬亭山极目如画,然而风景如画又怎么样?我们并不知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本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的景色,抒发内心无奈的情感。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联系自己实际谈问题:

  我们有没有过李白的这种孤寂感觉?谁能举例说明?

  我们是怎么排遣这种孤寂带来的苦闷感觉的呢?

  拓展学习李白的其他写景诗歌

  这首诗与上首有许多类似之处

  《月下独酌》

  【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是个乐观洒脱的人,这在他的'很多诗中都表现出来的,请大家再看一首: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课堂小结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同时,李白又写了许多具有晶莹透剔的优美意境的山水诗。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有着同构互感的微妙的

  布置作业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请把他想对敬亭山说的话,写出来。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怎么安慰他呢?

【独坐敬亭山教案】相关文章:

独坐敬亭山教案02-13

独坐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的诗意08-16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08-26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02-13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参考10-09

《独坐敬亭山》教案汇总5篇04-05

《独坐敬亭山》教案合集六篇04-07

独坐敬亭山教案合集九篇02-03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5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