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

时间:2023-04-10 15:08:28 教案 我要投稿

《草船借箭》教案范文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草船借箭》教案范文八篇

《草船借箭》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⒈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⒉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⒊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难点: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改写的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解释题意,了解时代背景。

  ⒈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的?板书剑字,这个剑和箭一样不一样?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你知道吗?

  ⒉谁知道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指哪三国?(出示地图)它们分别由谁统治?

  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

  ⒋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史称三国鼎立。周瑜、诸葛亮怎么会走到一起的?

  ⒌师出示多媒体边简介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三、读通读准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⒈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借箭的过程是哪一部分?剩余部分分别讲什么?

  ①生自由读书。

  ②指名回答。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教师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四、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师生读书)

  ⒉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总是周瑜问,周瑜说?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加上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提示语,再读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人性特征。老师这里也提供一些提示语,看看可以用在何处,并说明为什么用这样的提示语。多媒体出示。

  ⒊学生默读、思考。

  ⒋讨论交流。

  ⒌分角色朗读。如男女生读,分组读等。

  ⒍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五、播放fiash动画。

  六、作业:

  ⒈思考: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⒉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过。

  教学过程: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4)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5)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2)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幻灯,思考如下: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学习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3)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七)布置作业

  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4、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2、讲读第一段。

  (1)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吗?你怎么知道?教学:惩chéng罚fá

  (4)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角色读)

  3、讲读第二段

  (1)为了达到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4、讲读第三段。

  (1)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5、讲读第四段。

  (1)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结果呢?

  (3)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今天读课文,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通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五)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六) 引导课外阅读。

  1、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教案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学习课文。

  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草船借箭》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故事,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肚量,有胆略。

  2.能从课文中具体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学习生字,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从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先突破重点段“借箭经过”(6—9节),再突破重点“借箭起因”(1—2节)。

  教学过程:

  (一)直奔重点段“借箭经过”。

  1.导入性设问:课文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一段写他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2.让学生解释“妒忌”的词义。教师板书:妒忌

  (二)学习重点段“借箭经过”。

  1.掌握内容。

  ①自由读课文,读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问题边读边找:

  诸葛亮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去借箭?草船借箭后是怎么回来的?和谁同去?向谁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问题的顺序在黑板上写出: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顺水顺风鲁肃曹操

  ②由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诸葛亮怎么借箭”这一问题边听边找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绳索连船一字儿排开擂鼓呐喊头←尾→头

  ③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2.理解内容。

  ①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知天文

  B.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晓地理

  C.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善知人

  D.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②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③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巧筹划

  “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

  “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

  “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手)

  头←尾→头(两面受箭)

  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借箭结果”(10—11节)这一段。

  引导学生理解:

  1.诸葛亮: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

  (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总结全文

  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

  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

《草船借箭》教案 篇6

  学生视角:

  草船是什么样的船?为什么文章中用了借箭?整个故事发生在原因、经过、结果怎样?生动的情节吸引着学生学生边读边思,激发着学生学习热情。

  难点:抓住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教师思考:

  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学《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的过程中,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知过人。文章内容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活,人物关系微妙,中心突出。教学中应把握好文章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中心,结合学生对文章已有的认知基础,课内外结合,长文短教。

  重点:从草船借箭中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设计特色:

  课内外结合,长文短教,读中感悟。

  信息资料: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之所能神机妙算使得借箭成功,是因为他具有知自己知彼、知天知地的杰出才能;认识诸葛亮识大体、顾大局的宽广胸怀。

  2、帮助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方法一:

  理由: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程序:

  一、提示课题,点出借字。

  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突出哪能个字?

  二、理出脉络,围绕借字。

  A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B借箭的经过怎样?

  C借箭的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并据以上问题给文章划分段落。

  三、掌握重点,突出借字。

  借箭的经示是第三段(按三段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A、在借箭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为什么强调不能让周瑜知道?

  B、等到什么时候才去开船借箭?为什么等到这个时候?

  C、把船停在哪里?怎样停的?为什么?

  D、借箭时,诸葛亮表现怎样?说明什么?

  E、你认为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知天---预测准三天内必有大雾,回来时顺风顺水。

  知地----大雾中能所船信在受箭最佳的地方。

  知人------鲁肃忠厚(保密备船)曹操多疑,不睹虚实,不敢轻意出击。

  表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才华卓越。并通过周瑜与诸葛亮的语言、行动的对比,表现出诸葛亮顾全大局,豁达大度的'风范,反衬出周瑜气量狭窄,妒能忌贤,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加害诸葛亮的卑鄙行径。

  四、复述巩固,抓住借字。

  五、演读欣赏,体会借字。

  方法二:

  理由:文章中心主要是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贯穿在文中的主要线索。

  程序:

  一、复习导入。

  组织学生进行补题练习,

  练习分清前因后果,训练有条理地表达。

  ( )草船( )借箭。

  二、抓住中心词,突出重难点。

  1、引导通读全文,思考:草船借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诸葛亮神机妙算)结合中心词进行质疑,师生共同梳理。

  (1)课文哪些内容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分组研读课文,针对思考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建议,从知天、知地、知人三个方面,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强调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体会。

  (抓住中心词,读书质疑,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交流汇报,互相补充。共同操作,深刻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导复述课文。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互相补充、评价,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师生共同利用准备的教具,边读边演示借箭过程,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复述课文。

  (培养合作交流意识,评价意识,动手实践能力。)

  4、小结: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填空。诸葛亮是一个( )的人。

  三、感情朗读,整体回顾。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整体回顾全文内容,理解故事深层次的前因后果。(周瑜妒忌设局陷害;孔明大败失败周郎。)

  四、再回课题,学后质疑、解疑。课题中的借换成取骗受偷行不行,为什么?

  五、拓展表演,综合实践。

  利用手中搜集的关于三国人物的资料,表演文中的故事。

  资料:

  1、《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一百二十回,罗贯中著。罗贯中,元末明初人,名本,号湖海散人,杭州人。《三国演义》的内容是描写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之间的历史事件,重点描写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及兴衰过程。它以三国历史为骨架,其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与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具体内容和血肉部分则出于虚构创作。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群众中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2、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生于山东琅琊的一个官僚世家。

  3、周瑜:字公瑾,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死后,他总督东吴兵马。

  5、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献帝时为丞相。

  6、原著中对大雾的描写: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甚则穹昊无光,朝阳失色;反白昼为昏黄,变丹青为水黑。

  7、原著本章小结:

  浓浓雾露满长江,天地难分水渺茫,二十舟船能摆列,万余弩弓尽施张,

  飞蝗透草摇天影,孔明今日伏周郎。

《草船借箭》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10个;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会用“要是……就……”、“果然”、“神机妙算”各写一句话。

  4.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弊,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部分内容改写而成的,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

  (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渚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1.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裁词?

  2.默读课文,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结合课文第2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4段:

  ①接受任务

  ②作好准备

  ③草船借箭

  ④按时交箭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作业本上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一、二、四段,完成部分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都”、“更”、“了”、“只”组词。

  二、学习课文一、二段。

  1.读一、二段。

  思考:赤壁之战时,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

  2.出示思考题预习。

  (1)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之后交10万枝箭?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请他帮忙?

  3.讨论交流。

  4.再读课文一、二段。

  思考:(1)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课文中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诸葛亮?

  (2)哪些词句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后交10万枝箭?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5.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6.反馈交流。

  ①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

  齐读“周瑜见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理解“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课文哪些地方证明周瑜要陷害他?

  (读书上有关句子,并讲出理由)

  (周瑜要诸葛亮3天造10万枝箭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是周瑜假公济私,图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当周瑜听说诸葛亮3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在当时,3天肯定造不出10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找出书中明确说明周瑜要陷害诸葛亮的话。

  (周瑜对鲁肃说的:“这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

  ②书上哪些地方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时说的几句话(“不过……就完了”)。

  朗读练习。(齐读)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3天造好10万枝箭呢?

  (诸葛亮胸有成竹)

  (顾全大局)

  理解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③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从哪里可以看出,请把书上有关句子读出来。

  (“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7.朗读练习。

  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挺有才干,顾全大局;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周瑜却挺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

  8.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二段中的对话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3天前,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心里很高兴。3天后,周瑜带了500名将士来到江边干什么?

  (是抓诸葛亮的`)

  结果周瑜在江边看到了什么?齐读第四段。最后周瑜怎样?

  (钦佩诸葛亮)

  书上从哪儿看出?

  (长叹不如)

  长叹什么?

  (叹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师范读周瑜长叹说的话,学生自由学读,齐读。

  四、巩固练习。

  作业本上第5题(1)、(2)、(3)。

  第6题(1)、(2)。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导入第三段学习。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

  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知道。

  二、学习第三段

  1.一生读第三段。

  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

  (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

  (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

  (知道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道曹操不会出兵?

  (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

  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

  (“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习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

  从这里,说明了什么?

  (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本上的第4题,

  (6J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么说?,(“谢谢曹丞相的箭”)

  指导读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么样?为什么不追?

  (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习作业。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

  (神)

  诸葛亮是神吗?

  (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从书中学来的)

  (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是()。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而是()。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

  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

  (“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

  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对比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完成作业本上第6题的(3)、(4),(5)、(6)。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

  诸葛亮

  鲁肃

  接受任务: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作好准备: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按时交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教案 篇8

  设计理念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当前还处在一个探讨、摸索的过程之中。就内容而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小学,探究性学习已不再是能否开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展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广阔空间。小学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本身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突出语文的特点。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研究什么课题,其主要目的还是学习语文。要突出语文特点,强化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标,切不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二、强调研究性特点。要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不能成为变相的“接受性学习”。注意探究性学习与课堂上有效的接受性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孕育学生的课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习惯。

  三、关注学生特点。既要相信学生思维的敏捷、探索问题的热忱、想象的丰富,又要考虑到小学生社会活动能力不强、处理实际问题缺乏经验、思想单纯的实际情况,因而活动范围宜集中,活动的组织亦应得到有效控制,教师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切入口也宜小不宜大。

  四、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只是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只是掌握知识的数量。

  五、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不受一般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充分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段意给课文分段,能理解“神机妙算”。

  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重点研究诸葛亮如何看穿周瑜的险恶用心,了解鲁肃的忠诚厚道、言而有信,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巧妙安排,成功借箭。

  三、研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军事学的兴趣,初步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过程。

  教学过程

  组织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收集《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书籍。

  2.准备《三国演义》原著、少儿读物等。

  3.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4.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5.编制评价表。 1.收看《三国演义》影视片

  2.阅读《三国演义》《三十六计》等书籍。

  3.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 1.大概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知道《草船借箭》的前后经过。

  2.初步了解课文,初步掌握生字词。 通过阅读、预习等引起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1.质疑:《三国演义》中,周瑜临死前说了什么话?为什么这样说?

  2.审题:研究“借”。

  3.播放课文录像。 1.回答问题。

  2.观看录像,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1.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

  2.引起学习兴趣。 由疑激趣,通过录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1.组织学生汇报:预习中学会了什么?

  2.了解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 1.交流预习情况。

  2.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能根据大意划分段落。 体会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

  提出研究课题

  组织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值得研究的课题。 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基础、水平,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 引导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 课题源于学生,源于课本。

  第二课时

  重点研究“神机妙算”

  1.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相机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引导学生初步讨论。

  3.根据学生要求,选择学习伙伴,分在个研究小组,重点研究“识人心”,并以此对全文展开研究。

  4.讨论研究计划,制订研究内容、方法、形式,提供交流及评价方法。(附表一)

  5.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 究

  6.组织全班交流。

  1.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分为三个学习小组: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也可独立研究)

  3.根据研究提纲分组研究:1)诸葛亮算到了什么?

  2)诸葛亮采用了什么计策?为什么要这样做?

  3)说明了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4.以课文为依托,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5.全班交流,提出改进意见。 1.学生能知道诸葛亮知天文、识地理、懂人心,所以能神机妙算。

  2.能进一步研究出诸葛亮能看透周瑜笑里藏刀、借刀杀人、心胸狭窄,而他则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将计就计;了解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知人善用;最后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利用天时、地利而一举成功。 通过探究性阅读,初步体验探究性的全过程,感受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评价机制,做好调控。

  第三课时 研究

  表演课本剧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表演好课本剧。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言行。

  3.让学生给课文录像配音。

  4.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5.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评价。(附表二) 1.分组讨论如何表演好课本剧。

  2.深入理解文中“希望”“谢谢”“果然”轻易出动“等词语的意思。

  3.按组分好角色,先进行配音练习,再按角色表演。 1.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2.能较好地表演人物。按照表演的要求研究课文。 唤起学生的研究意识,体验探究性学习。

  课内扩展研究

  1.相机提出课题:《草船借箭》与《三十六计》。组织学生研究、交流、评价。

  2.提供评价表。

  3.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总结。

  4.师生评价。(附表三) 1.在个人研究基础上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2.按照评价表研究,撰写小论文。

  3.小组推荐交流。 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归纳出本课所运用的计策:如诸葛亮的瞒天过海、无中生有等。 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课后延伸

  研究 引导学生探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 课后深入研究《三国演义》原著,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对照研读。 能运用课内所学,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

  附表一:专题研究交流评价表

  评价角度 项 目 评价等级 改进意见

  A B C

  内容组织 1.结构严谨;

  2.内容丰富,有独创性;

  3.内容与主题联系紧密;

  4.以课文为基础,有理有据。其 他

  1.吐字清楚,声音响亮;

  2.抑扬顿挫,富有情感;

  3.仪表大方,有表现力。

  --------------------------------------------------------------------------------

  附表二:课本剧表演评价表

  评价等级 语 言 动作 神态 表演技巧 总体印象 改进意见

  A

  B

  C

  --------------------------------------------------------------------------------

  附表三:小论文评价表

  评价角度 项 目 评价等级 改进意见

  A B C

  项目

  1.大小合适;

  2.能反映研究内容。

  论据

  1.原文解释通俗易懂;

  2.与课文联系紧密;

  3.举例充分、确切;

  4.扩展运用合理,有独创性。

  其 他

  1.书面整洁;

  2.内容叙述有条理;

  3.基本符合论文撰写要求。

【《草船借箭》教案】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案03-02

草船借箭 教案12-17

《草船借箭》教案12-16

《草船借箭》教案08-27

《草船借箭》(教案)09-30

《草船借箭》教案09-30

草船借箭的教案范文09-21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02-08

草船借箭简略教案12-16

最新《草船借箭》教案模板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