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时间:2023-04-10 15:49:30 教案 我要投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四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四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情感目标:

  (1)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能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三、教学方式:文本研习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引出欧亨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俄),莫泊桑(法),欧亨利(美)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1.请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概括小说的情节。

  明确:引导学生从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总结。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特点: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

  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

  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

  注:设置这一复述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熟悉小说的情节,同时能够抓住文本,提炼出小说三要素并概括出其特点。

  2.让学生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注:这里有两条线索,学生对于琼珊病情的那条线索很容易通过老师引导找出,但是对于贝尔曼何时画藤叶则需要老师启发学生从最后一段医生的话里“他还肺炎,只病了两天。”找出。

  3.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是由什么将其串在一起的呢?

  明确:正是这片常春藤叶才将琼珊和贝尔曼联系到了一起。

  注:对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会答到“苏艾”上,但是如果不是常春藤叶,仅有苏艾并不能使情节得以发展,推动情节的关键正是这最后一片叶子。

  4.引导学生对叶子展开探讨研习。

  (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创造者?

  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明确:

  初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外貌描写)

  又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

  联系课文: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重见贝尔曼(结局):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侧面描写)

  联系课文: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结论: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符合他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是一个虽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骛远的老画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而最后的结局恰恰又使贝尔曼的人格得到升华,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具有崇高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注:让学生在对贝尔曼的形象进行分析时,能抓住外貌、语言、侧面多角度展开。对第二次的语言描写的赏析,老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来进行体验。

  (2)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叶子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然界中的叶子,一种是画出的叶子。

  自然中的叶子随风飘落,由此,琼珊联系到“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我也就要死了。”从这个角度说,自然中的'叶子是琼珊生命的寄托。

  画出的叶子,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内涵。第一,对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第二,对贝尔曼来说,是绝笔和杰作;第三,从整片叶子中,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看到了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从这片叶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光辉。

  (2)探讨:叶子的不落?

  文中有没有暗示最后的一片叶子是假的?有伏笔吗?

  明确:有,文中有三处伏笔。

  “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黄昏时,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那片常春藤叶仍在树上。”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注:是作为欧亨利小说结局的鉴赏而提出的。这个问题应提示学生在文章后半部分找出有关叶子的句子,再来分析。

  5.欧亨利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风格上,结合小说第四、五自然节,让学生来品味鉴赏。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6.欧亨利作为短篇小说的巨匠,以其独特的构思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故事,换个角度,如果让我们来讲述一个关于老贝尔曼的故事,你觉得哪一个情节必不可少?

  请用你手中的笔补写出这一想象的情节。

  要求:

  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

  明确:引导学生得出“贝尔曼在风雨中画叶子“的情节必不可少,最震撼人心。

  补写举例:老贝尔曼喝完最后一口松子酒,嘴里还泛着酒味,并不时嘀咕着“可怜的孩子哪!”他缓缓地走向那堵墙,手里拿着几只用秃了的笔和那块已经褪了色的画板……他吃力地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体在风中颤抖着,风雨无情地灌紧了他单薄的衣服,但此时的他却无比清醒,他执著地用那画笔在墙上一笔笔画着,那星星点点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在风雨中熠熠生辉……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交流,加深学生对老贝尔曼这个形象的理解。

  7.总结: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

  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珊的身上得到延续,他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美国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请拥有“爱”的信念,珍爱生命,珍惜使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点!

  (三)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P7,T6、T7

  2.将《评价》P7,T1—T3相应内容整理到整理本上。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二、学习方式:

  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1节。

  三、教学内容:

  资料: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一)导语: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整体感知:

  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二)文本研习: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伏笔见P26

  3-4段。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6、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这个他怎样的人?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7、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三)课外练习:

  认真完成《学习与评价》有关练习,迎接检查。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3

  师:同学们,小说结尾才说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来历,让人很感意外。但其实这个结局在前面已作了铺垫,请大家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生:“然而,看呀!经过了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常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了。靠近茎部仍然是深绿色,可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经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这是第二天早晨的情景。很明显这片叶子不是自然生长的,而是画家画上去的。

  师:怎么看得出这片叶子是画上去的呢?

  同学们思考讨论。

  生:前文琼珊说过:“它们现在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差不多一百片……只剩下五片了……又落了一片……只剩下四片了。我想在天黑以前等着看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去。然后我也要去了。”从这段话看出,叶子的掉落速度是很快的,可是经过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上居然还挂着一片藤叶,这很难令人置信。

  师:说的很好,同学们还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吗?

  生:“白天总算过去了,甚至在暮色中她们还能看见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后来,夜的到临带来了呼啸的.北风,雨点不停地拍打着窗子,雨水从低垂的荷兰式屋檐上流泻下来。”这是第二天白天和夜晚的情景。从这段描写看出,又经过了一个白天,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再从夜里呼啸的北风、不停拍打窗子的雨点、从屋檐上流泻下来的雨水这些描写来看,风吹雨打也撼不动那片藤叶,这就很奇怪了,可见它不是真正的常春藤叶。

  师:能够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分析有道理。

  生:“那片枯藤叶仍然在那里。”这是第三天早上的情景。经过两天两夜风吹雨打的折腾,那片枯藤叶仍岿然不动。我觉得这根本就不符合常情,叶子一般都要凋零的。

  师:以上三处描写都让人感觉那片叶子不是真的,应该是画上去的了,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生:作者这样写是有意制造悬念,让读者在一个一个的悬念中思考故事情节的巧妙,从而产生艺术的趣味,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生:让我们可以想想地读书,感觉特别有意外感。

  师:本文的艺术感染力从哪里得到了体现?

  生:从小说末尾得到了体现。(生读)第三天下午苏艾跑到琼珊的床前说:“我有件事要告诉你,小家伙,”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头一天早晨,门房发现他在楼下自己那间房里痛得动弹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搞不清楚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他究竟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地的画笔,还有一块调色板,上面涂抹着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这个结尾道出了那片不落的常春藤叶的真相,让人恍然大悟,感觉故事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小说开始写老画家贝尔曼事业无成,生活散漫,让人不屑。结尾却笔锋一转,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人们认为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老画家贝尔曼却画出了激发垂死之人琼珊强烈求生欲望的绝世佳作。作者用出乎意料的结尾来赞美穷艺术家之间真诚的友谊,突出地刻划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创作出毕生“最后的杰作”的老画家形象。取得了“含泪的微笑”的艺术效果。

  师:说得好,这正是欧·亨利作品的魅力所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结尾。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3、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附资料: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二、读一读理情节

  1、请生复述情节。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三、议一议析主题

  1、从题目入手分析本文的主题

  引导:(1)叶子在全文中的作用,可从它对琼珊和贝尔曼两方面的作用或意义来分析。(2)必须结合文章语句回答,

  2、从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本文的主题

  引导:(1)确定本文的主人公。(2)从刻画主要人物的一般手法入手,即描写(人物描写有哪些?)中见性格,性格中体现主题。注意要结合文章中的语句。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我认为,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生齐读课文第30节:初见贝尔曼

  概括: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生读课文第31—35节再见贝尔曼:形象二:(正面描写)

  当得知琼珊的病情后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愿意为你效劳”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重见贝尔曼:生读课文第52节

  形象三:(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形象逆转:

  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

  主题得以表现:

  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从结构安排入手谈谈对主题理解。

  引导(1)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省略了什么情节,为什么?

  四、学一学谈启示

  1、贝尔曼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运用你会发现美的眼睛找找生活中有“贝尔曼”精神的人。

  罗丹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

  渺小而伟大,平凡却崇高,一个悲悯的普通人骑行在灵魂之颠。——白芳礼

  1987年,白老先生在家乡吃惊地发现,村里大白天到处可以看到正在干农活儿的孩子。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上学?这一晚,他一夜没合眼。白芳礼老人做出了令全家震惊的决定:捐出多年蹬三轮车积攒下的5000元钱给老家的学校办教育;同时,继续在城里蹬三轮车助学支教。那一年,老人已经74岁。这位平凡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顶风冒雨奔波在街头,省吃俭用,用蹬三轮车积攒的35万元钱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今年9月23日早晨,这位“感动中国”的老人静静地走完了人生之路,享年93岁

  他是共和国的一个普通公民,却始终怀有这样一个理想:让读不起书的孩子背起书包继续读书。为了这个理想,他在10年的时间里用300多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读书。为了救助他人,他拼命工作,省吃俭用,过着极其清贫的日子。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直到身患晚期胃癌后依然牵挂着贫困山区的孩子,将大家捐助给他的医疗费拿出部分给孩子们交学费。在病榻上,他多次向家人表露心愿:“如果我死了,将我的眼角膜等有用器官移植给有需要的病人,将遗体捐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让我为社会再做最后一次奉献。”他就是享有“中国最美丽的男高音”美誉的丛飞。

  五、作业

  1、划下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谈谈作者语言的风格。

  2、试学习作者语言风格来想象贝儿曼画常春藤叶的经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02-23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01-26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5篇02-27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5篇03-03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网友来稿)教案09-29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汇编6篇04-22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10篇04-21

【推荐】《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三篇04-28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合集7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