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30 13:25:4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 = =1:9

  10:90= = =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

  =0.70.8 =

  =78 = 4

  =7:8 =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 0.12:0.4 : 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独立完成课本P53 第4题和第5题。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

  这是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还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巩固化简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这个问题需要化简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确定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实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完成(3)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每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2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具演示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出圆并感知圆,得出其是平面图形。

  (2)比较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知道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

  2、师生对话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教师课件演示,并注意与球的区别,设置车轮是圆形的悬念。

  (二)、探索新知。

  1、各部分名称介绍

  (1)师画圆,生注意观察

  (2)讲解圆心的`定义,并让学生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知道什么是半径、直径,明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新授中的巩固:在圆内找半径和直径。(根据课堂变化出示课件巩固圆的知识)

  2、画任意圆和固定圆

  (1)生画一个任意的圆。

  (2)继续画一个固定的圆,并剪下来。

  3、操作与发现

  (1)明确要求,分小组进行操作。

  (2)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方法,探索同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

  (3)学生操作后交流,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发现纸上。

  (4)学生反馈交流信息,师生共同评价。

  (三)、新知巩固

  1、基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圆的知识。

  2、发散性练习,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

  (四)、运用实际

  用本节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课始留下的车轮问题。

  (五)、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进行总结或延伸。

  四、课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导入中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如自我习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赏,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如让学生剪、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索的方法。如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师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开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意境。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3

  一、教材分析

  主要包括:教学主要内容,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色等。),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说明:可以在教学组内或学区中心集体研讨,或专家的指导下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应体现在学习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二、学生分析

  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说明:学生分析应该通过学生调研,以作为科学依据,不能仅凭经验判断。学生分析是个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结果简单代替对自己的学生分析。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

  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选择访谈对象,如对于学困生做特别的访谈。调研中可以将学生测验、访谈、小组观察等结合起来。

  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是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如果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彻,对学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学和规范,学习目标的设计就越不是一件简单而迅速的工作。

  2.学习目标是为学生的“学”所设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学习目标是个性化的,又是尊重数学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学习需要的。

  3.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但具体形式不一定逐条对应。

  4.学习目标应该在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实在的落实。特别是教学活动中设计意图应该阐释,活动及其组织与实施是如何为达成目标服务的。

  四、教学过程

  主要包括

  1.活动内容:

  2.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说明: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的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

  3.活动的设计意图

  说明:为教学活动和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辩护,辩护的出发点是分析它们是否促成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不是简单地主观臆断是为目标服务,应该有一定的.理由—数学的、教学的。更不应该写成一些没有针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4.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

  a)说明:主要指对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以便于自己检测教学设计上合理与否。

  五、习题设计

   1.题目设计

2. 题目解析

六、总结

1.教学效果

2.个人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三步式题.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演示动画“混合运算”】

  出示:

  8+3×7 9×2+4×3 6×(50-46)

  36÷3-5 63÷9×6 (48+32)+5

  教师提问: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如果有小括号,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计算74+100÷5×3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看到题目后你想给同学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①这道题包含哪些运算?

  ②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学生动手独立完成例1,全班共同订正:

  教师提问:你能按照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读题吗?

  请学生两人一组用数学术语尝试读题.

  教师订正:74加10 0除以5所得的商再乘3的积,和是多少?

  (4)教师将上题变成74+100×3÷5和74—100×3 ÷5两题.

  教师提问:谁能按照运算顺序读出题来?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5)先说出下面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并订正)

  65-6×4÷2 38+56÷7×3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演算这几道混合运算式题,你有什么发现?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出示例2:计算(440-280)×(300—260)

  (1)学生自读题目:440减280的差乘300减260的差,积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边的习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

  (3)学生试做.

  可能出现两种不同解法,板贴出来:

  让学生比较评议以上两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的简便解法你联想到什么?这种格式与复习的哪道题相似?

  (4)教师让学生先按照运算顺序用数学用语读题再独立完成.

  (59+21)×(96÷8) (220-100)÷(15×2)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这三道题,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三、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各题(试着用术语读出下面各题)

  700-8×5×4 (275-35)÷(17+43)

  480÷(96÷16+6) (15×40—360)÷6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括号里有两级运算,同样先算乘除法,后做加减法,小括号要照抄下来.

  2.按照各图制定的运算顺序,在□里填上得数.

  填数后,根据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订正.

  四、课堂小结.

  要完成一道混合运算,它的计算步骤是:

  ①审题,看清运算符号、数字、有没有小括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计算.

  ③检验,包括运算顺序,计算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14+16×4-50 74+(96÷6-8)

  72-45+121÷11 2520÷18×(806-799)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5

  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

  教学重点:

  1、角平分线的概念;

  2、三角形的中线.

  教学难点:

  会角平分线的概念.即判别哪两个角相等.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

  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

  学生可以用量角器来量出这个角的大小的方法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也可以用折纸的方法得到角平分线.

  在学生得到这条角平分线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这三条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到结论:

  三角形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对边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这个角的角平分线.简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教师应该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给出下面的示范书写:

  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BAD=∠CAD=∠BAC,或:∠BAC=2∠BAD=2∠CAD.

  请你画出△ABC(锐角三角形)的所有角平分线,并且观察这些角平分线有什么规律?对于钝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呢?它们的角平分线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角平分线,它们都在三角形内部,而且相交于一点.

  例题:△ABC中,∠B=80∠C=40,BO、CO平分∠B、∠C,则∠BOC=______.

  活动二: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三条中线,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小组交流.

  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

  画中线时,学生可以用刻度尺通过测量的方法来得一边的中点.也可以用折纸的方法得到一边的中点.

  在学生得到这条中线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这当中的`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并且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到结论:

  连结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这个边上的中线.简称三角形的中线.

  教师应该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给出下面的示范书写:

  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中线,∴BD=DC=BC,或:BC=2BD=2DC.

  请你画出△ABC(锐角三角形)的所有中线,并且观察这些中线有什么规律?对于钝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呢?它们的中线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观察.应该比较快得到下面的结论:

  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中线,它们都在三角形内部,而且相交于一点.

  已知,AD是BC边上的中线,AB=5cm,AD=4cm,▲ABD的周长是12cm,求BC的长.

  巩固练习:

  1、AD是△ABC的角平分线(D在BC所在直线上),那么∠BAD=_______=______.

  △ABC的中线(E在BC所在直线上),那么BE=___________=_______BC.

  2、在△ABC中,∠BAC=60,∠B=45,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求∠ADB的度数.

  小结:(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定义;

  (2)三角形的中线定义.

  (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是线段.

  作业:

  课本P125习题5.3:1、2.

  教学后记:

  学生基本上能明白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的定义,但是在较复杂一点的题目中也会出现以下错误:

  (1)已知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则∠B=∠C;

  (2)有部分生会把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三角形的中线混淆.

  如: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则BD=CD.

  对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的运用有待真正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6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准备

  教具:课件、挂图。

  学具:制作方向板的纸板。

  课时1

  教学过程

  切入举偶

  出示课件,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熊现在站在哪里?(学校)

  那么,在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哪些建筑呢?

  大家真聪明,你能填出下面四个建筑物的准确方向吗?

  体育馆在学校的.()面,商店在学校的()面。

  医院在学校的()面,邮局在学校的()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看图,初步了解大致方向。

  (1)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请仔细观察,在学校的周围还有哪些建筑物?

  先自己找一找,再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这些建筑物又在学校的那个方向呢?请你仔细想一想。

  2.议一议。通过议一议及亲身体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1)说一说。

  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2)议一议。

  谁说得对?为什么?

  (3)教师。

  在学生议一议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明确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3.做一做。

  在做一做中,进一步明确八个方向。

  用你手中的学具制作方向板。

  学中做

  1.试一试。

  利用方向板。

  (1)在教室辨认八个方向。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那位同学。

  3.练一练。

  完成书中练一练。

  板书设计

  辨认方向

  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7

  一、引

  1、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学习“观察与探究”(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课件出示)

  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二、学加导

  师:明确了目标,请同学们借助自学指导来完成目标。

  自学指导:自学课本27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先自学4分钟,然后小组交流1分钟。)

  (一)学生自学:(先学)

  师:好,开始。先自学2分钟,然后小组交流3分钟。

  (二)汇报交流:(后教)

  小组汇报,全班总结。

  三、巩固练习

  (一)学生自学:(先学)

  (1)长方形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这节课我们用图表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用x、y表示面积为24cm2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它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1.观察表格,根据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这8个长方形。

  2.把图中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

  3.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长扩大,宽缩小,相对应的.长和宽的乘积是24。

  (二)交流订正:(后教)

  1.更正

  师:学完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有错的在小组中说错的原因,不会的优生讲解。)

  2.讨论

  集体订正。(学困生先说,优生纠正,学困生再说)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已接近尾声,回顾本节课,你有什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8

  观察物体

  郑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和2个简单物体组成的复合物体的形状。

  3、明白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的所有的面。教具:大药箱、圆柱体、球体、课件、作业纸。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幻灯)

  2、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张照片是从哪个方向拍到的?

  3、这幅呢?这幅呢?

  4、肯定认识它吧,这张照片是从哪个方向拍到的?这幅呢?这幅呢?

  5、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一个物体,那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6、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

  二、例1教学

  1、出示大药箱。请你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可以同时看到箱子的哪几个面?

  2、总结: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

  3、如果我从药箱的正上方看,想想,这样我可以看到哪个面?用示意图画一画。

  4、如果我从药箱的左面看,想想,这样我可以看到哪个面?用示意图画一画。

  5、如果我从药箱的.正面看,想想,这样我可以看到哪个面?用示意图画一画。

  6、总结: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长方体,可以看到不同的形状与图案。

  三、小组合作交流

  1、把4本数学课本叠起来,也可以当作长方体,四人小组合作,分别说一说从上面、左面、正面分别看到什么形状和什么图案?并画出简单示意图?

  2、交流汇报。

  四、巩固拓展

  1、出示圆柱体,想一想,从圆柱体的正上方看,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动画演示。

  2、左面和正面呢?动画演示。

  3、再出示球体,想一想,从上面、左面、前面看到的样子,画出示意图。

  4、交流汇报。

  5、动画演示。

  6、从三个方向去观察物体可以正确的认识该物体,如果只是从1个方向观察物体就可能发生偏差。

  7、动画演示“从正面看到是正方形”,它可能是怎样的物体?(正方体、长方体、方锥)

  五、总结

  1、这样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应用。你看到过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9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图片、铅笔、纸货架。

  教学设计

  从生活中引入分类,初步理解分类的意义

  师: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吧!

  你们在超市里都看见什么了?

  那么这些物品是怎样摆放的?

  说明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就要像同学们说的那样一类一类(分类)摆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板书课题)

  那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初步学习分类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马大哈超市,你们想去看看吗?这样摆好不好?怎么不好?

  那么咱们来帮他整理整理,这个超市的左边是一个冰柜,这是冰柜上的广告画,右边是一个货架。

  谁来整理一下?(学生对货架上的物品进行整理)

  为什么把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摆在一起?(强调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通过同学们的帮助,货架上的物品摆放得既整齐又美观。

  动手操作,巩固分类方法

  如果让你当一名超市里的售货员,你打算怎样摆放货架上的物品?

  1.小组创作将物品分类。

  下面咱们亲自动手摆一摆。

  你们要摆放的物品都在纸盒里,先把所有的物品倒出来,分一分,看哪些物品放在一起比较合适,再摆一摆,看摆在哪一层比较合适,确定后再贴一贴。每个物品的背面有一个双面胶,把上面的小白纸撕下来,就可以贴在这个纸货架上了。

  下面4个人一组,看哪组合作得最愉快。

  2.学生汇报。

  师:有哪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货架摆放的情况。

  还有哪个组?(学生介绍小组分类的`情况)

  还有这么多的组愿意展示,下面咱们请各组长拿着自己组的货架到前面来展示。

  3.小结:我们参观了超市,又自己亲自动手摆了摆,知道了商店中物品的摆放可以分为蔬菜类、水果类、服装类、文具类、鲜花类等。这样摆放既方便了顾客的购买,又减少了混乱,提高了效率。分类这种做法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也经常出现,所以说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

  4.联系生活,巩固分类的意义。

  师: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你的家里有没有分类摆放的情况呢?

  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好数学,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练习六的第1、3题。

  扩展思路初步尝试不同标准分类

  1.尝试。

  刚才我们都是把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现在看你们每个桌子上都有一把铅笔,都是铅笔,看看你们能不能把这把铅笔再分一分。(同桌讨论)

  2.汇报。

  3.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把许多不同的物品进行了分类,现在又把一种物品进行了分类,而且有这么多种分法,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不同的,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花色分,有的按有橡皮头和没橡皮头的分,有的按削过和没削过的分。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0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有趣的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所观察点而改变。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麦当劳的广告。

  师:刚在看广告的时候,很多人都笑了,你们为什么笑?

  生:坐在摇椅上摇,一会儿能看到麦当劳的标志,一会儿又看不到。

  师:那他什么时候能看到,什么时候又看不到呢

  生:当摇椅摇在高处的时候,他看得到,当摇椅摇在低处的时候,他就看不到,因为他的视线被墙壁挡住了。

  师:恩,这位同学讲得真好。是的,在刚才广告中,摇椅摇在低处时,宝宝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阻挡,所以他就看不见麦当劳的标志,而当摇椅摇到高处的时候,视线没有受到阻挡,宝宝就能看见麦当劳的标志了。看来我们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一天,住在一楼的淘气来到窗前,他想看看外面的停车场,他能看到吗?

  生:不能。他的视线被墙挡住了。

  师:那墙就是一个障碍物,对吧?

  师:可是淘气真的很想看见外面的停车场,他应该怎么办?

  生:爬楼

  师:聪明的淘气也想到了,他赶紧爬上去,他总算能看见外面了,那他到底都能看见墙外的哪些地方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

  (鼓励学生到图上指一指)

  师指墙角边的那辆车:这个位置三楼的淘气能看见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因为他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遮挡。

  师:那他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呢?我们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呢?自己在练习纸上试一试,同桌之间也可以交流一下。

  这其实就是淘气的一条视线,眼睛就是观察点,围墙上的一点就是障碍点,是虚线。

  学生充分发言后(边说便在图上标注出来并指出可观察的范围)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找到淘气的观察范围的?

  生:

  师:我们把淘气的眼睛作为观察点,围墙的右上端作为障碍点,把两点用虚线连接起来并延长,这条视线的右边就是淘气的观察范围。

  师:可是淘气还想看到剩下的这几辆车,他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自己画一画,找找四楼五楼淘气的观察范围。

  指名画,并说出画法(发现三条视线的观察点不同,障碍点不变),找出可以看到的'范围。

  师:观察三条淘气的视线及淘气的观察范围,你发现了什么?

  生:淘气站得越高,他看到的车子越多,他的观察范围越大。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淘气的观察范围和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谁能试着总结一下。

  生: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原来观察的范围会随着观察点的高低变化而变化,也难怪唐代诗人王之涣留下了这样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解决了淘气的难题之后,我们一起到科技馆看看。

  科技馆就在左边的大楼上,你们看见了吗?

  我们坐车来到来到一这个地方,能看见科技馆。

  生:能。

  师:大家都说能,怎么证明呢?

  生:画淘气的视线。

  师:好,请一位同学说,老师来画。

  我们的车缓缓向科技馆驶进,来到位置二的地方,我们还能看见科技馆吗?谁能来说一说。

  师:好,谁能来描述一下,车从一开到二,我们看到的科技馆大楼是如何变化的?

  师:那你能看出来,在这道题中,我们的观察范围又和什么有关呢?有怎样的关系?

  生: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点的远近有关,观察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观察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观察范围与观察点的高低及远近都有密切的关系,那你们有注意过自己在路灯下的影子吗?当我们在路灯下来回走动时,我们的影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

  师:是不是一下长一下短的呢?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研究了下面这道题,你就会明白了。

  独立完成

  师:指名画,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灯泡是观察点,……

  师:那影子在什么地方?

  师:为什么影子在这里?而不在那里

  生:影子应该是光线到不了的地方,是盲区。

  师:恩,真棒。

  师:

  那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的距离与所形成的影子有什么关系,你们得到结论没有,把结论读出来。

  生: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师;反之,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不仅能解决路灯下影子变化的现象,还能解决发生在太空的现象,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很有名的日蚀现象。

  (课件演示)大家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有只小老鼠躲在一堵墙的后面,有只猫在墙的前面吃食,小老鼠在哪个位置是安全的呢?(生试着指一指)那么小老鼠的安全活动区域是哪些范围呢?你们能帮助老鼠画出它的安全活动范围吗?动手画在答题纸上。

  展示汇报。

  那小猫稍微移动了自己的位置,这范围还是安全的吗?看来猫鼠大战又将掀开精彩的一页了。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看在太空中我们也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呢。(课件出示月食日食现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研究,里面的奥秘会让你喜欢上的。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1

  科目:数学

  教师:钟芳远

  班级:二(2)班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辨别前后左右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教学重点: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具准备:课件、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仔细看大屏幕,根据照片来猜猜这是什么动物?

  出示几张动物的部分照片,学生猜测。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动物正面照片。

  从部分图片我们的确很难确定,当同学们看到前面就认出来了,是这样的吗?

  刚才同学们看得都特别仔细、特别认真。用眼睛仔细、认真的看这就叫“观察”。

  二、授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瞧!就是这只玩具小驴。小朋友们,喜欢这只玩具小驴吗?它可爱吗?

  小朋友想一想:你坐在玩具小驴的哪一边?

  请大家头不要偏,手不要动,仔细观察玩具小驴,思考一个问题:仔细观察,坐在你的位置上能看见玩具小熊的什么?

  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向全班学生说说?

  结合学生发言,课件分别出示在不同面拍摄的玩具小驴的照片,让学生进行描述,同时教师进行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为什么观察的是同样的玩具小驴,大家刚才说的却不一样呢?

  结合回答,教师归纳:由于位置不同,所以观察角度就不同,看到的玩具小熊的形状也就不一样了。

  下面咱们换换位置再观察观察。

  现在你又看到玩具小驴的哪个面呢?这回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通过我们前面两次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话想和大家说说吗?

  教师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学生闭眼想:在正面、侧面、背面能分别看到玩具小熊的什么?

  活动一:照片找位置。

  老师出示一张照片,学生想一想:这张照片具体的观察位置在哪儿?是在玩具小熊的什么面拍摄的?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站到玩具小驴的那个面吧!

  活动二:跑动找位置

  老师拿出很多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小驴照片,任选其中的一张,请学生根据照片想想拍摄的位置在哪儿,并快速的`站过去。

  刚才咱们不管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还是换了位置以后,都只能看到了玩具小驴的一个面。如果能让每个小朋友全面地看到小驴的前后左右四个面,那才好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看到玩具小驴的前后左右四个面吗?请大家开动你们聪明的脑袋想想吧!

  四人换座位。

  也可以把小驴转一转。

  大家发现了:要全面的观察物体可以围着它转,从四处看;也可以让它给我们转一圈来进行观察。

  如果是一些较大的物体,同学们想一想,那应该怎么办呢?对于一些较大的、不能动的物体,我们就要站在不同位置,从不同角度观察,才能看得更清楚、更全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观察方法!

  三、拓展运用激励创新

  小亮他们也有一个玩具——恐龙,让我们看看他们看到的是恐龙的那一面吧。

  课件出示摞书的图片。

  看一看,你知道他们分别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吗?请小朋友拿出课本,自己动笔来连连线吧!

  课件同步出示图片,展示连线的正确答案,集体反馈。三位小朋友正在观察一辆小卡车,他们所站的位置都不相同,在他们的位置上分别看到的是汽车的哪个面呢?

  四、学生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处处留心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感受,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 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生汇报

  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 活动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生汇报

  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 活动三:

  小探究

  1米 ? 分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生汇报

  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 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师:现在请看,周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独自测量

  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

  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 )-9( )=1( ) 1( )-99( )=1( )

  4、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3

  教案示例一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

  7+( )=11 7+( )=13

  7+( )=15 7+( )=16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1图.

  (2)启发学生说明图意.

  使学生明确:从12个圆片中,去掉7个,还剩几个?

  (3)启发学生回忆:十几减9、十几减8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十几减9、十几减8都是想加算减的.

  (4)例1应该怎样想?

  分组交流,并填书;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明确:像十几减9、十几减8那样,,可先想7加几得十几.

  12-7=□ 想:7加( )得12,7加5得12,所以12-7=5.

  (5)读算式: 12-7=5.

  2.【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2:11-7=□ 15-7=□

  (1)分组交流.

  (2)指导学生独立填写.

  (3)订正时,读算式11-7=4, 15-7=8.

  3.【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3:14-7=□ 16-7=□ 13-7=□

  (1)独立填写.

  (2)订正时,读算式14-7=7,16-7=9,13-7=6.

  三、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口算.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7+5= 7+7= 7+8=

  12-7= 14-7= 15-7=

  一组一组地出示,做减法时说一说都是怎样想的.

  2.“做一做”第2题.

  7+□=11 7+□=13 7+□=16

  11-7=□ 13-7=□ 16-7=□

  学生无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布置作业

  1.

  2.11-7= 13-7= 15-7=

  12-7= 14-7= 16-7=

  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二

  课题: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2.使学生知道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步骤.理解“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3.通过比较例4和例5两种应用题的异同点,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求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灵活地选择解答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1.口算:

  14-8= 15-9= 12-7=15-7=

  7+5= 13-8= 7+8= 11-8=

  13-7= 17-9= 16-7= 12-9=

  2.

  3.

  (1) (2)

  二、教学例4.

  由复习题3(1)引出例4.可以设计情境:草地上跑来7只白兔,又跑来5只黑兔.

  (1)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出示例4.

  (2)正确读题.

  (3)指名找出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教师在原题上画批.

  (4)根据条件和问题出示兔图.结合图教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出结果.请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5)列式计算 7+5=12(只).

  (6)口答:一共有12只兔.

  集体订正后师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解答?(求一共养多少只兔,就要把7只白兔和5只黑兔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解答)

  2.教学例5.【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由复习题3(2)引出例5.

  (1)学生读题.

  (2)指名叙述题意,说出已知条件的问题.

  同时教师出示:

  (3)比较例4和例5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说明:白兔的只数加上黑兔的只数一共是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剩下的就是黑兔.

  提问:求黑兔有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联系减法的含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算式为12-7=5(只).

  3.比较.

  师:这两道应用题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结果:

  相同的地方是:学校养7只白兔.

  不同的地方是:两个已知条件中的一个不同,问题也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师:什么时候用加法解答?什么时候用减法解答?(求两数和,用加法.已知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三、全课小结.

  请同学们汇报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1.小明家有7条白金鱼,8条红金鱼,一共有多少条金鱼?

  2.小明家有白金鱼和红金鱼一共15条.白金鱼有7条,红金鱼有几条?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请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布置作业

  练习三10、11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找朋友

  游戏目的

  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复习20以内的减法.

  游戏准备

  教师制作如下的数字卡和算式卡:

  游戏过程

  1.教师发下数字卡和算式卡.

  2.游戏过程举例:拿着 的同学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 卡片的同学就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并立刻走到拿 的同学身边.其它的同学一起读:10减3等于7,对对对,请上位.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课本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同时给学生抽象点、线、区域及确定观察的范围埋下伏笔。

  二、导入新课:

  小游戏中的数学知识,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展示课题:观察的范围

  三、积极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猜一猜,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学生回答后,师:是否如你们所说的一样,咱们具体来探究一下。

  2、引导画图,确定范围。

  (1)你知道小猴在A处时,看到哪些部分?学生随便指。

  (2)引导学生画出关键的一条线,确定离墙最近的点A/?从而确定观察范围。(教师演示)

  (3)学生动手确定B、C、的观察范围。

  通过比较,使学生充分理解“看到墙内离最近的点” 和看到的“区域”的含义。

  3、自主操作、感知发现。

  比一比: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得桃子越_,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 _ 。

  怎样确定观察的范围?

  1、找观察“点”。2、确定遮挡物的“关键点”。3、画出经过关键点的视线。

  板书:观察点影响观察范围。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场景一:教师先演示路灯下其中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场景二:描述客车司机的观察范围,进一步理解观察点变影响观察范围变。

  场景三:警察和小偷的较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应给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运用课件演示。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边问边答并板书)

  六、布置作业:

  B楼的居民近期向刚刚建起的A楼的开发商表示抗议,你能试着说说为什么?

  通过画一画,看出A楼挡主了B楼部分用户的阳光所以发生了争执。

  板书:

  观察的范围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5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小学数学的教案应该怎么制作?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笔算.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和计算顺序.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红、黄色圆片及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70-30 42-20 79-6

  85-40 67-31 65-3

  65-3这道题的竖式应该怎样写?

  2.想一想笔算加法时都应注意些什么?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65—3=_______________

  教师说明也可以写成竖式进行笔算.

  (1)出示图示,使学生明确:

  十位上6个○表示6个十;个位上5个○表示5个一,读作65.

  (2)说明:要从65里减3

  启发学生思考:3表示什么?应该从哪里去掉?

  引导学生明确:3表示3个一.应该从65里个位上“5个一里去掉3个一.”

  教师同时在个位○中划去3个.

  (3)说明:笔算竖式怎样写呢?

  要求学生在稿纸上写数字65,在65的个位数5的下面写上3,也就是3要对着65的个位数5.

  写上减号和横线.就是数位对齐,与笔算加法的道理一样.

  (4)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提醒学生,在横式等号后面也要写上得数.

  2.教学例2.

  (1)比较例2和例1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请学生独立操作学具,注意去掉的23应该怎样去掉?

  (3)学生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在写竖式时,其中写减数中的“2”,你是怎样想的?(2是在十位上,应与65的十位上的6对齐.)

  (4)学生对照数位圆片图,进行尝试计算.

  (5)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时的思维过程.

  3.小结计算方法.

  说说笔算减法的.方法是怎样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相比,主要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加深理解,形成技能

  填空:

  69-27=99-8=70-40=

  5、用铅笔圈出这首诗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记一记。

  6、出示生字卡片齐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7、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诗中再读一读,齐读诗歌。

  8、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自由说)

  三、借助画面,再读感悟。

  1、出示课文插图,听师范读。刚才脑海里出现这幅画的小朋友请起立,掌声表扬自己。你们不仅会读课文,而且读懂了课文,多能干呀!

  2、看图。师:中国有句话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们能读着诗看到画,能不能看着画读出诗呢?

  老师指着行走的孩子,学生读“一去二三里”

  老师指着炊烟袅袅的房屋,学生读“烟村四五家”

  老师指着亭子,学生读“亭台六七座”

  老师指着路边的花,学生读“八九十枝花”

  老师指着整幅画学生读整首诗。要求读流利、读正确。

  3、情趣练读,读出节奏感。

  老师以什么样的速度读前一句,学生也以什么样的速度读后一句。

  一学生以什么样的速度读前一句,另一学生也以什么样的速度读后一句。

  4、当小诗人,有感情的读一读。试背。

  四、巩固生字。

  1、全班交流: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表扬自主识字的学生)

  2、打乱顺序开火车巩固生字。

  3、给生字排排队。(一至十是数字,去和里不是)

  五、认识田字格,学习田字格歌

  1、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拼音的家在四线格,那汉字的家在哪儿呢?这就是生字的家(出示田字格),就是这样四方方的,中间有横中线和竖中线分割成四个一样大小的小格。你们知道它们有什么用吗?

  2、了解作用:有了它们就知道笔画的位置了,可以帮助小朋友把字写工整、写匀称,

  3、读儿歌

  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

  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六、指导书写“一”:先师范写,生描红

  1、写字姿势歌。

  写字时要注意,头摆正,肩放平,腰挺直,脚踏实。还要做到三个一……

  2、指导写字。

  介绍笔画名称:“一”由一笔组成,这个笔画叫横,生书空。

  书写要领:师范写,边写边讲述,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有一点向上斜,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

  字的位置:“一”写在横中线上,字要居中。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视,讲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生字,背诵歌谣。

  2、会写生字“二、三”。

  【课时重难点】

  背诵歌谣,会写生字“二、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唱对数歌。师:我说一,谁对一,哪个最爱把脸洗?

  生:你说一,我对一,小猫最爱把脸洗。

  师:我说二,谁对二,哪个尾巴像把扇?

  生:你说二,我对二,孔雀开屏像把扇。

  师:我说三,谁对三,哪个驮着两座山?

  生:你说三,我对三,骆驼驮着两座山。

  师:我说四,谁对四,哪个满身都是刺?

  生:你说四,我对四,刺猬满身都是刺。

  师:我说五,谁对五,哪个头上长小树?

  生:你说五,我对五,小鹿头上长小树。

  师:我说六,谁对六,哪个爱在水里游?

  生:你说六,我对六,鸭子爱在水里游。

  师:我说七,谁对七,哪个叫人早早起?

  生:你说七,我对七,公鸡叫人早早起。

  师:我说八,谁对八,哪个唱歌呱呱呱?

  生:你说八,我对八,青蛙唱歌呱呱呱。

  师:我说九,谁对九,哪个会用头顶球?

  生:你说九,我对九,海狮会用头顶球。

  师:我说十,谁对十,哪个学话有本事?

  生:你说十,我对十,鹦鹉学话有本事。

  2、你能把他们与数学数字一一对起来吗?师出示卡片,再板书1-10,让学生连线。

  12345678910

  四五一三二七九六八十

  3、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汉字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辨析字形:九—几,去—云,八—入

  4、读一读《咏雪诗》;与书里的诗有哪些地方相似。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都不见。

  二、朗读课文,试背。

  1、小朋友们生字学的真好,那课文更要读得既有感情又有韵律。

  2、自由读、同桌读

  3、指名读、全班读。

  三、书写指导

  1、“二”:观察字形,发现什么?横的长短,田字格的位置。

  两横上短下长,先写上横后写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

  师范写,生描红

  2、“三”;第三横长,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稍短

  ,横与横之间距离要匀称。

  3、师范写,学生描红,再在田字格上练写。

  4、把优秀作业放在实物投影上让学生看,并加星。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