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3 13:50:41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7篇(优选)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7篇(优选)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几的表象,会读写简单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

  对几分之几的理解。

  活动准备:

  长方形纸、圆形纸、正方形纸、毛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挖掘潜能。

  师:孩子们,都说数学课是最有趣的一门学科!因为在数学课堂上总能发生有趣的事!下面我们就来玩个小游戏,不用说话,只要拍手就行,答案是几,你就拍几下?看谁反应的快又准!准备好!

  师:老师这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请你用手势告诉我,每人分到几个苹果?(生迅速做出反应。)

  师:真不错!有2个苹果,也平均分给2个同学,请你用掌声告诉我们,每人分到几个苹果?(生拍一下手掌。)

  师:还真不错!相信接下来的问题你们也能回答得很出色。迅速抢答:现在只有一个苹果了,还要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多少个苹果呢?

  生:表现得很尴尬!没法拍手!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借助形象,认识 ①多媒体演示平均分苹果。

  师:没关系,我们可以动手试验一下!现在就有1个苹果,我要分啦!(故意将刀子向外偏一些。)

  生:(激动)不对,没有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平均分啊?

  生:要不然就不公平了。

  师:(重新分苹果,展示)苹果的一半,还有人说了什么?

  生:(齐答)1/2。

  师:(板书1/2)这1/2以前学过的知识可没有见过,1/2是怎么回

  事啊?

  生:是两份中的一份。

  师: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位新朋友,谁啊?(板书课题。)

  认识分数

  二、探索新知

  师:(故做神秘)这一半苹果用1/2表示,那另一半呢?

  生:(抢答)1/2。

  师:(总结)这一半苹果可以用1/2表示,另一半也可以用1/2表

  示。其实啊,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表示,

  打开书到53页,看书中的“涂一涂”中给了哪些图?

  【评析:在此处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许多事物的“一半”。】

  生汇报:花瓶、脸谱、六边形、圆形和正方形。

  师:淘气请大家分别涂出它们的1/2,怎么涂啊?

  生:涂它的一半!

  师:对,刚刚我们说过“一半”就是1/2,对呀,可这一半怎么找啊?

  生: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师:(故做惊讶)你都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这节课遇到的新问

  题啦,真让我佩服。那我们只要找到这个图形的(生:对称轴),

  平均分成(生:两份),再涂其中的(生: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2,是吗?(生:对)温馨提示:为了更方便、更快捷,同学们可以像这样用画斜线的方法来表示。看懂了吗孩子们?

  那开始吧!

  师:刚刚在大家涂的过程中,老师看到六边形的涂法有些不同,我们一起来看看。(展示两种不同的对称轴。)(生说自己找对称轴的方法和原因。)

  师:老师班级的一名学生是这样找二分之一的。老师想请大家帮忙判断一下。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一个物体的二分之一,那如果老师将物体的数量增加你还能试着找到他的二分之一了吗?(出示课件)

  师:能不能告诉齐老师,你怎么分得这么快?我是用除法算式算出来的。

  师:孩子,你很会学习,懂得将知识活学学用!

  师:我们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板书:平均分)成了2份,这两份中的1份就是它的1/2。(边说边演示。)

  师:下面我们来动手折一折你桌角资料袋里的正方形,先看清老师的要求:(多媒体出示)

  1.请将你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2.用你的彩笔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3.再和你的同桌小伙伴说一说,你涂的这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准备好了吗?(学生操作,教师随机观察并评价。)

  师:折完的同学,如果你涂的是1份就把它贴在左起第一块纸板上,如果涂的是2份就贴在第二块纸板上,以此类推。要求是贴得整齐一些。

  师:睁大你明亮的眼睛,看一看这块板上是不是都涂了4份中的1份啊?如果这4份中的1份用一个分数表示,该用哪个分数呢?

  生:1/4。

  师:(板书1/4)我发现点问题:怎么几个1/4不一样呢!不对吧?

  生:对!只不过折法不一样。

  师:(故做恍然大悟状)原来它们都是表示这个正方形纸的1/4。你发现什么了?

  生:只要是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就都可以用1/4表示。

  师:只要是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就表示这张正方形纸的1/4。

  【评析:引导学生丰富对1/4的认识,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那现在如果涂的是2份,是这个图形的?

  生:(齐答)2/4。(师板书2/4。)

  师:这个涂得真好玩。

  师:那里还有两个孤苦伶仃的小朋友呢。(指着3/4)这个涂法该

  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生:(齐答)3/4。

  师:那你能说说为什么用3/4表示呢?

  生: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3份,就可以用3/4

  表示。

  师:(纠正)应该是表示这个图形的3/4。

  师:(指着4/4)那这个呢?

  生:4/4。

  师: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4份,就是这张正方形纸的4/4。

  师:通过刚才的折一折,我们真是收获的不少啊!我们又认识了……(生答1/4、2/4、3/4、4/4。)

  三、拓展延伸

  师:你还知道哪些分数?

  生:3/6、8/8、2/10。

  师:能不能说完?

  生:不能。

  师:看来分数是无穷无尽的。现在我们以3/4为例,你知道它各

  部分的名称吗?

  生:4叫分母,3叫分子,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

  师:那分母表示什么呢?分子又表示什么呢?

  生: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几份,分子表示其中的几分。

  师:说的不错!很有概括性!

  师:其实在远古时代分数是这样表示的“”,你来猜一猜,这个分数是多少?

  生:3/4。

  师:后来当阿拉伯数字产生以后,分数就演变成“3 4”。后来人们觉得这样的'表示用意和我们学过的整数弄混了,人们就想出了用一个表示分数最大特点的——平均分这种方式来区分它们。于是在它们中间加上了一条象征平均分,也是分数的重要标志的分数线,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分数。那我们的祖先这么有智慧,都发明了分数,你能骄傲地读一读它吗?谁能来试一试?(2个学生分别读四分之三,一个比一个骄傲。)

  师:孩子们,知道吗?欧洲使用这样的表示方式,要比我们中国晚了1 400年呢!古代人的聪明才智真让我佩服。那你们呢?

  师:接下来,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更神秘的地方!数学发现王国那里的国民都很聪明!看我们班的同学聪明吗?

  师:下面的分数谁能读出来。(教材54页,“说一说”练习。)

  师:快速的看一下,想一想你为什么用这个分数表示啊?

  生:这段线分成3份,其中的1份就用1/3表示。

  师:随便的3份都行吗?怎么分都行啊?

  生:(急忙纠正)是把这段线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就用1/3表示。

  师:(强调)就表示这段线的1/3。

  师:那这样的呢?(指剩下的2份。)

  生:2/3。

  五、总结

  师:今天,祁老师特别高兴,能在这里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数家族中的一位新成员——分数。它和整数、小数一样充满了无穷的乐趣。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分数,回家后可以找一找分数和爸爸妈妈说一说,展示一下你渊博的知识。我们以后还会继续研究分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分数乘、除法及比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为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及某些知识间相互关系的复习。

  教学中,把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相关概念、比的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结合教材相关习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比与分数、除法联系起来。

  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以及比的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同点:题中的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不同点:①题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②题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3)总结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

  ①方法: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②关键: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习题,复习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5页6题。

  地球上海洋面积是360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地球总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2.完成教材116页8题。

  (1)五年级同学收集了165个易拉罐,六年级同学比五年级多收集了。六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四年级比六年级少收集了,四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3.完成教材116页10题。

  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80千米/时。一辆小汽车的速度是这列火车的,是一架喷气式飞机的。这架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多少?

  4.完成教材116页11题。

  (1)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84÷2=42(cm) 长:42×=28(cm)

  宽:42×=14(cm)

  (2)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84÷(3+4+5)=7(cm) 7×3=21(cm)

  7×4=28(cm) 7×5=35(cm)]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学生最主要的特性是主体性,而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后进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先拿出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让学生用力拉,怎么也拉不动,学生便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的框架说:“大家都知道平行四边形是容易变形的(随手在两对角拉动几下),现在我在它的两个对角钉上一根木条,谁再来拉拉看?”学生还是拉不动,我问:“为什么又拉不动呢?”在变化对比的情景中,使学生又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稳定性。最后请每个同学拿出三根小棒(已用它摆过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摆成和刚才自己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动手摆完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不能”,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从演示到实验,从静态到动态,我讲得很少,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讨论中大家都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数学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搞好数学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那些?谁能按从大到小说说?

  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从左到右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怎样的?从右到左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是怎样化的?米与厘米,米与毫米间是怎样互化的?

  (2)练习

  1米=()分米10厘米=()分米

  1米=()厘米10毫米=()厘米

  1千米=()米600厘米=()米

  2、举例: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在下面的()里天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可捉高90(),教室长10(),小学生每小时步行4(),黑板长5(),火车每小时性80()。

  (2)练习书p87t3

  4、练一练,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6千米=()米9千米430米=()米

  5000米=()米3450米()千米()米

  5、独立完成p87t4、5

  二、综合练习

  1、判断题

  (1)学校的三层楼高是11米。()

  (2)小明1分钟能走100米。()

  (3)一条路长4千米,另一条路长4000米,这两条路一样长。()

  (4)一辆货车在公路上每小时行56米。()

  (5)小英从家里到学校走了20分钟,他家离学校大约是1千米。

  2、应用题

  (1)南京长江大桥长6772米,九江长江大桥长7675米。

  a:哪座桥长?长多少?

  b:这两座桥的长各合多少千米多少米?

  (2)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火箭的.速度是喷气式飞机的9倍,火箭每秒飞行500米。火箭每秒飞行多少千米多少米?

  (3)体育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3、提高练习

  天平的一边放了一个1千克的砝码,另一边放了5个苹果和两个100克的砝码,正好平衡。平均每个苹果重多少克?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作业《作业本》p52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及顺序的理解.

  2、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3、掌握文字题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复习题:

  45加上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

  2、口答:

  35与43的和是多少?

  67与35的差是多少?

  25乘以4的.积是多少?

  80除以20的商是多少?

  3、根据条件补问题,并且列出综合算式.

  (1)36与44的和乘5,( )?

  【积是多少?(36+44)5】

  (2)25减去64除以8的商( )?

  【差是多少?25-648】

  二、学习新课.

  (首先揭示课题,板书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1、出示例2.45与39的和,除以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

  集体讨论:

  (1)这道题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关系式怎样表示?

  (求商.用除法计算,被除数除数)

  (2)能直接算出来吗?必须先算什么?

  (不能直接算出来,必须先算出被除数、除数.)

  (3)题中被除数、除数是怎样表示的?

  (题中被除数是45与39的和,除数是45与39的差.)

  (4)那么必须先算出什么?后算什么?

  (必须先算被除数是45+39=84,除数是45-39=6,后算商,846=14.)

  (5)怎样列成综合算式?把谁写在前面、后面?为什么?

  (因为要求的是商,所以被除数45+39写在前面,除数45-39写在后面.)

  45十3945-39

  (6)怎样表示要先算出45+39和45-39?(必须要加上小括号.)

  (45+39)+(4539)

  =846

  =14

  2、引申、变化.

  把例2改成:45与39的和乘以45与39的差,积是多少?

  教师提问:这道题求什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

  (45+39)(45-39)

  =846

  =504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列出综合算式.

  (1)35与25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2)25与4的积,减去7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

  2、连线.

  3、列综合算式.

  4、根据四则算式的意义,把算式读出来.

  (1)274+545(27乘4的积,加上54乘5的积,和是多少?)

  (2)(72+28)(72-28)(72与28的和,乘它们的差,积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的思路是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五、作业.

  列综合算式解下面各题.

  (1)82与15的差,乘32与18的和,积是多少?

  (2)1650除以5的商,加上16与8的积,和是多少?

  (3)25与16的积,减去756除以4的商,差是多少?

  (4)720与160的和,除以84与40的差,商是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

  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和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看哪位同学学得快,掌握得好。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投影,先回答问题,再计算。

  (1)12×5×60

  (2)30×7+85

  (3)250×4-200

  教师提问:每个式题各含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在练习本上计算结果。

  订正:(1)3600 (2)295 (3)800

  教师说明:

  小数的这些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意图:

  本环节通过三个式题复习整数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向学生说明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为下面学生将整数运算顺序迁移到小数作准备。

  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1.初步尝试。

  出示例6: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全班学生默读题目后,指名让学生说出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把这道题做完,教师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订正答案后,教师提问

  (1)算式中有几步计算?每个数目都是小数吗?是什么式题?

  (2)这个含有小数的连乘式你是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进行类推。

  计算下列各题。

  (1)72×0.81+10.4 (2)7.06×2.4-5.7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在订正答案时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订正:(1)68.72(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2)11.244(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板书: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意图:本环节利用迁移,让学生将整数的运算顺序类推到小数,尝试完成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复习。

  教师提问:我们在学习整数乘法时曾学习过几个运算定律,谁还记得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贴出:a×b=b×a

  (a×b)×c=a×(b×c)

  (a+b)×c=a×c+b×c

  提问学生:乘法交换律中两个数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分配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这些数的范围都是整数。)

  2.观察讨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两组算式,学生口答结果,然后教师用○将左右两组算式相连。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算式,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一样?

  (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将得出如下结论

  ①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②第一组是把两个相乘的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与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一样。第二组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相等,与乘法结合律一样。第三组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求和,结果不变,与乘法分配律一样。

  ③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我们分别比较这三组算式左右两侧的式子,哪一个式子在计算中更为简便?(第一组写成竖式,右边的比较简便,第二组不明显,第三组左式比右式简便。)

  3.教师小结:通过观察讨论,我们发现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并且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乘法计算更简便。

  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意图: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每组两个算式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等关系,并且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适用,同样可以使一些计算更加简便,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填在书上)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计算下面各题。

  (1)19.4×6.1×2.3

  (2)3.25×4.76-7.8

  (3)18.1×0.92+3.93

  (4)5.67×0.21-0.62

  (5)7.2×0.18×28.5

  (6)0.043×0.24+0.875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存在问题。

  3.判断对错。

  (1)50.4×1.95-1.9 (2)3.76×0.25+25.8

  =50.4×0.05 =0.9776+25.8

  = 25.2 =26.7776

  全体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出错误原因。

  4.应用题。

  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种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收入多少元?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订正

  2.(1)272.182 (2)7.67 (3)20.582 (4)0.5707 (5)36.936 (6)0.88532

  3.(1)运算顺序错误。改正:(2)计算错误。改正

  50.4×1.95-1.9 3.76×0.25+25.8

  =98.28-1.9 =0.94+25.8

  =96.38 =26.74

  4.1.30×6×285=2223(元)

  教学意图:

  本环节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分别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与小数连乘、乘加、乘减这两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其中第二题的六道计算题,各题目计算结果小数部分位数较多,除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13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