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案

时间:2024-01-06 12:41:43 教案 我要投稿

《观沧海》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沧海》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教案1

  教材简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本诗的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学设想

  本节课将安排一课时,以“一诗四读法”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同时针对七年级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学习新课──拓展研讨──小结作业。

  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及目标、学生活动及目标、导入新课(7分钟)播放视频《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以曹操对“英雄”的看法导入课文。观看视频,然后齐读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作者简介(1分钟)课件展示有关曹操的'资料,引导学生记重点。记录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绍(1分钟)

  课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两次作战线路,引导学生了解由于曹操接连取胜,因此在等山观海,棉队洪波涌起的大海时,才会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了解曹操写这首诗的背景,为理解整首诗做铺垫。

  学习课文(一诗四读法)

  一、朗读(5分钟)

  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及相关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体会朗诵时的感情。欣赏课文朗诵并体会读诗的感情。

  2、展示全诗内容,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及语调、情感。把握全诗的节奏及语调、情感,然后配乐齐读课文。

  二、译读

  (7分钟)明确译读要求,点拨学生译读中的疑难点。按座位顺序,同桌之间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可提疑问)

  三、背读(8分钟)

  以板书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加强背诵的效果。(板书见后)明确作者思路后各自大声朗读背诵,看谁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学比赛。

  明确说读要求,即要把诗意扩展开来。举例子示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以说成是“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选择最欣赏的一句话来说,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比赛,看哪组说得最好。

  拓展研讨

  一、比较阅读(6分钟)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的视频,请学生体会出与本课的相同点,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龟虽寿》的视频,男同学读《龟》一诗,女同学读《观》一诗,然后分组探讨两诗的相同点。

  二、形象探讨(2分钟)

  提出历史上的曹操与电视上的形象有异同。发表自己对曹操的看法。(可选择任一观点发言)

  小结作业

  (2分钟)小结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回家以本诗内容画一幅画,要表达出诗的意境。明确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观沧海》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3、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4、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如李白的《静

  夜思》、《早发白帝城》,杜甫的《绝句》、《春夜喜雨》等等,相信大家对古诗也有一些了解,古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像我们比较熟悉的绝句和律诗都是属于近体诗,古体诗主要包括诗经,楚辞和乐府诗等等,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是一首乐府诗《观沧海》。

  2、作者介绍:

  3、创作背景:

  二、诗歌内容学习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诵,注意字词,纠错读音,然后齐声诵读。

  3、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翻译诗文。

  (1)学习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注释: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海: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

  译文:向东行登上了碣石山,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

  (2)学习第二至四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何:多么

  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译文:水面宽阔浩荡,山岛巍峨的耸立在海边。

  山岛上丛生的树木,奇花异草生长的一片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滚着巨大的波浪。

  (3)学习五六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注释:日月:太阳和月亮

  星汉:银河。

  译文: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好像是从大海中产生的。

  银河,星星发出璀璨的光芒,好像是从大海中发出的。

《观沧海》教案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观沧海》。下面我将从教材解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15课中的一首古诗。该单元是围绕“亲近自然”这一话题来编排的。

  这首诗是东汉末期文学家曹操在一个秋天登临碣石山后,观看了雄伟壮观的大海有感而写的,表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文章气势恢弘,风格豪迈,情感昂扬。很能够激发中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初中语文课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佳作。

  这首诗,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写景上,抓住大海的浩瀚壮观;抒情上,激情豪迈;手法上,用了情景交融、想象、夸张等主要手法。抓住这些特点,解析了文本特征,就容易确定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目标,除了准确解析文本之外,还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单元要求以及学生情况来设定。

  本单元的要求是“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这也是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还指出“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思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联系《观沧海》这首诗的特点(如上所述),这些要求都可以作为目标设定的范围。

  目标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定的,初一的学生由于自身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进入文本的深度有限,对诗歌的赏析能力不足。这首诗相比他们在小学所学的`篇幅长些,意境更丰美,所以品读是诗歌教学应该加强的地方。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定位为朗读(感知)、品味(认知)、情感(升华)三个层面。具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2、初步学习运用诗歌鉴赏技巧,品析诗歌语言。(因为初一学生对品析方法掌握不多,只能是“初步”,品析能力有高有低,全在于老师的诱导与培养。)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在朗读中,获得语感情感体验。

  2、在探究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豪迈壮志,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是:

  1、朗读体会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赏析语句,品读探究。

  难点是:通过赏析主旨句,体会曹操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还要有相应的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使用: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于古诗教学,最恰当不过。)

  2、品析探究法。有道是,一切学问都是从疑问中得来的。朗读之后,只是提高了语感,达到初入文本,整体感知的层面。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凭借积蓄知识,依据自身经历,运用联想与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还要品析探究。这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为了达成目标,我还将使用讲授法(如诗歌赏析的角度)、对话法(如引入部分)、练习巩固法等辅助教法完成教学。

  (二)说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老师的角色就是诱导,学生角色就是探究,正如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我主要是引导学生:

  1、借助工具书预习。

  2、加强对文本的朗读(课前课后都要读)。

  3、要学会批注和笔记。

  4、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设计

  这节课,我打算用一课时,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一)情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导入重在激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上课蓄势。先由网络消息导入(最近网络消息“曹操相貌复原,姿貌短小,男性雄风十足”“曹操相貌逼真复原,相貌英俊,惊叹英雄真容”),然后让学生谈谈“心目中的曹操”,老师顺势引入课文。

  (二)告知写作背景。特定的人,特定的经历,写出特定的作品。介绍背景,有利于学生找到感悟文章的切入点,在欣赏中与作者对话,形成共鸣。

  (三)进入文本,整体把握。

  1、朗读。老师范读,集体读,个性朗读,师生评价(告知评价角度)。

  2、学生质疑,交流解决。这个过程要花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交流探讨讨论有价值的信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涉及重难点的转入下一个环节完成。在总结学生质疑研讨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这首诗主要写了了什么内容?(整体把握)表达什么情感?

  (四)深入文本,品析课文,突破重点。

  再次朗读之后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同桌、邻桌之间)。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抓关键词,一点突破。)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抓思路,顺藤摸瓜)

  3.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写出了什么特点?用笔画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验。(抓内容,体情感,层层渗透)

  4.诗中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抓手法,为突破难点铺路)

  (五)由景入情,情感升华,突破难点。

  对话引入:作者用恢弘的笔调,昂扬的激情,描绘了浩瀚壮阔的大海,催人奋进。刘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联系作者的身份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解决步骤:

  1、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赏析主旨句(“日月之行”句)(引导学生从手法,内容,情感等多角度赏析,且做好笔记)

  以上几个问题环环相扣,螺旋上升。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了。 若时间允许,让学生当堂背下这首诗。

  (六)学以致用。通过练习中考题——《观沧海》赏析题,让学生轻松完成,体会成功的喜悦。题目(略)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涵盖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对理解课文起到支架性作用。

  说课完毕,谢谢!

《观沧海》教案4

  《观沧海》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同时又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的名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诗,应先让学生简单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及政治抱负,理解诗中景色描写,流露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感情。通过学习后,培养学生面对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人物,同学们是比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学上设计:先让学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负,然后文中诗句师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学习中一定要质疑问难,师生再深入探究并解决之。

  一、 教学目标

  1、 朗读,背诵全诗。

  2、 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 导入新课及写作背景

  同学们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凯旋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教学设计

  【自主性学习】

  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 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 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

  动态景色秋风萧瑟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实颂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诗人

  曹操登山观海(全景)静态景色树木丛生激起统一中国强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烈愿望。)建功立业

  虚景日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的抱负。

  (想象)月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汉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观沧海》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曹操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PPT: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PPT: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4、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5、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6、拓展与延伸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2)对比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沧海桑田,当时光进入20世纪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伟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毛泽东领导他的队伍刚刚推翻了就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红色政权,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载的滔天气概激发了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壮志激情。

  7、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3)预习下面4首古诗词。

《观沧海》教案6

  练习目标

  了解一定的古诗词常识及作家、作品的背景材料。

  通过注释、学生顺通诗句,理解大意。

  通过教师的试范赏析,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练习内容

  引入、朗诵(可让学生朗诵)。

  教师补充古诗词常识及作家、作品、背景材料。

  学生顺通诗句,理解大意,教师作点拨。

  教师试析,学生评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作改写练习。

  练习过程

  (一)引入

  古代诗词是我国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代诗歌,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胸怀和讲究炼字炼句的手法。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滾滾长江东逝水”,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说出里面的主要人物(曹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把他的作品背出来,默写下来,并讲出大意。

  (二)简介古诗词常识、作家、作品、背景

  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诗体名,为近代诗词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统称。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以练代析,详见习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作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行,若出之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学生评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改写练习(内容详见练习题)。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改写散文

  我北伐三郡乌桓,凯旋而归,登上碣石山,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高耸立在海边的山岛,使大海显得宽阔浩荡、神奇壮观。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在秋风中,海面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旭日被海浪抛出地面,明月被海涛抛向天空,耿耿繁星映入海面,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运行,大海简直可以包容一切!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岛上萧瑟的秋风掀起汹涌的波涛,汹涌喧腾,海面是多么浩瀚无际。真是幸运极了,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用诗歌来咏叹自己远大的志向!

《观沧海》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景、人、情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含义。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情怀。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意象的赏析来鉴赏古诗的意境美 。

  教学重点

  1、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日常的情感积累,考察“意”与“境”是如何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的。

  2、通过对作者、写作风格、写作背景的了解来把握诗歌的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把握意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

  2、讲读教学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引出对诗歌赏析的三个层面: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骆宾王的《咏鹅》来讲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出示《咏鹅》图片)。

  个体 整体

  意象 意境

  情景交融的`景和物 整首诗的意象构成的境界和氛围

  二、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意境

  1、播放录音(听朗读谈感受)

  2、学生集体朗读,找出诗中意象以及象征意义。

  高耸的山 ,辽阔的沧海,动荡的水波,耸立的山岛,丛生的树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风,日月。

  作者对这些意象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思呢?这些意象的组合能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3.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作者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乐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更加强烈,

  4.风格

  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缘情”的文学主张。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出示板书)

  自信乐观 雄心勃勃

  背景

  打完胜仗

  登高望海

  雄浑阔大,气势不凡

  意境

  风格

  慷慨悲凉

  质朴刚健

  充满生机 气吞万里

  意象

  大海高山

  草木日月

  他的雄心勃勃正与大海的气吞万里的磅礴气势相契合,他的奋发乐观正与草木的生机勃勃相吻合,情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三、检验对意境、意象和主观感情的把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 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答:舟、烟渚、客、旷野、低树、江、月。

  2、 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

  答:孤寂、悲凉等。

  四、总结

  通过观沧海的学习,我们知道要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我们应该从意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或者诗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意境。

  [教学反思]

  上完《观沧海》这一课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多,在反复的修改调整中,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如下规律:

  1、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同时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开始我是从抽象到形象来讲授这一知识点的,结果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知道记笔记,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我改动原有方式,授课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时间

  在上完课后,我感觉这次课最不尽任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头重脚轻,前松后紧,前半部分花的时间太多,结果到最后该解决的问题没完成,只能放到课后完成。

  3、备课要充分

  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观沧海》这首古诗,从传统的观点看,认为都是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但是我在备课时,在翻阅背景材料时,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偏颇,不过我想可能学生不会提到,也没仔细考究,结果在上课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却想到了,此时我凭借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给了这位学生适当的合理的引导。

  4、要激发学生积极性

  说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当别论了。此次开完课后我对这一问题起先也没考虑,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气乎乎的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那次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时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他准备好了问题我没问他,由此事情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应该跟同学进行不时的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反馈学生的信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练习要有针对性

  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有可检测性,此次开课中我也设置了一些小练习,但是在上完课后,我才发现我的练习与目标有点距离,练习稍稍高于目标,练习中涉及的内容过宽过多,结果却使的目标有点淡化,在教学中出现了第二个难度高峰。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讲究结构的完整,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强调,内容的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将一节课上好。

《观沧海》教案8

  教学目的:

  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感受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从雨果的名言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中国也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决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现在,我们来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略他的胸怀。

  2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三言两语,介绍曹操。

  师简介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二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感受诗歌的意境。齐读。分散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来?要注意节奏、某些词语要重读、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三分析诗歌,完成目标二、三

  1简单回顾:刚才介绍了,本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写的。

  2全诗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观”

  3出示图片:这就是作者曾经登临的碣石山。在山上,作者登高望远,看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找出诗中相关语句。

  请同学用现代汉语来描述作者登高看到的`景象。(从东面登临碣石山,来观赏沧海。水波多么的起伏动荡,海中的岛屿高耸挺立。岛上树木丛生,野草茂密。秋风吹来,树木发出瑟瑟的声响。汹涌的波浪澎湃涌起。太阳和月亮,好象在沧海中运行。灿烂的银河,也好象从沧海中升起。多么庆幸啊,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作了一首诗歌,来表达我自己的志向。

  4请你用一个词语来表述这些景色给你的感受。你的依据是什么?

  壮观生机勃勃波涛汹涌

  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天(秋风萧瑟)秋天一般给人的感觉总是特别凄凉,而诗人却把它写得生机勃勃,充满气势。最能体现出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为什么不写凋谢的花草,为什么不写金黄的果实,而写了这些景物呢?作者站在碣石山顶,登高望远,胸怀天下。他的胸怀就像那浩淼的沧海一样,能容纳天地万物。统一天下,是他的梦想;建功立业,是他的抱负。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是与他笔下的景物特征相一致的。句句是写景,句句蕴涵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四总结全文

  作业:

  用现代汉语改写《观沧海》,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要优美。

《观沧海》教案9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观沧海》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 四、课文主题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观沧海》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感、想象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没有良好的语感、节奏、韵律对于理解诗句和对联都要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观沧海》教案10

  这是一个互助平台,为您提供大量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范文,送一篇给你。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方法;

  4、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从动静、虚实、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一首《七步诗》,里有一名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人是——才华横溢的曹植。中国有句古话:“虎父无犬子”,曹植这么优秀,那么他的父亲,曹操,也定不是等闲之辈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植的父亲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看看他的文学才能如何呢?

  二、知人论诗

  问:对于曹操,同学们知道与他有关的`哪些信息呢?预设:望梅止渴、奸雄、枭雄......

  (一)曹操其人。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擅长诗歌创作,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等。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二)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操。建安文学的十大代表诗人: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三)乐府诗:“乐府”原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可以配乐演唱。题目多见“行”“歌”“吟”“引”等字眼。

  三、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两遍;

  (二)请一位同学读,另一位同学进行点评并再读;

  (三)介绍创作背景,推出朗读所带情感;

  创作背景:诗歌是曹操率军东征乌桓胜利后,凯旋途中所作。乌桓当时是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同时,南方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东征,直到当年九月胜利回师,途径碣石山而作。所以,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要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喜悦、踌躇满志、信心满满......)

  (四)播放录音,全班齐读。

  四、分析诗歌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读得差不多了,那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具体写了些什么呢?)

  (一)题目:《观沧海》,交代下文所做之事是观看大海。

  (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向东登上碣石山,观看大海,看到了什么呢?

  (三)“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大海里的水波荡漾,海边山岛高高耸立。(还看到什么呢?)

  (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岛上树木葱郁,各种草木繁茂。秋风出来树叶瑟瑟作响,大海波涛汹涌。(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壮阔、雄浑;当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时,他又有想法了,想到了什么?

  (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若”,“好像”的意思,所以这两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象;

  2、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里升起来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由海洋中产生的。在曹操的想象力,眼前的大海能够吞吐日月、包蕴万千,该是一种怎样的胸襟啊?这里,作者写大海,其实是通过大海写了自己的情感——胸怀博大、踌躇满志。

  3、互文的修辞手法。两个句子或一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相互交错、补充的修辞手法,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本句理解为“日月星汉,若出其中(其里)”。互文的修辞手法起到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作用。

  (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感到非常的幸运,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我此刻的心志!词句是结束的套语,与诗歌内容无直接关系。

  五、体会诗人情感

  看到草木茂盛、山岛高耸、海浪澎湃,由这些想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在这个过程中,诗人曹操的感情是怎样的?(传达出的是作者自己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六、诗歌艺术特色

  (一)动静结合: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

  A、“水何澹澹”,B、“山岛竦峙”。

  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以上A属于( )描写,B属于()描写。作用: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B、“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A、“水何澹澹”,“洪波涌起”;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以上A属于()描写,B属于()描写作用:使描写对象更有趣味,内涵丰富。

  七、《观沧海》译读

  1、请同学同桌讨论,试着将《观沧海》译为现代诗;

  2、展示范例并齐读

  《观沧海》译读东登碣石山,特观此大海。水波何荡漾,山岛及云端。树木郁葱葱,百草枝繁茂。秋风作萧瑟,波逐浪滔天。日月从此升,星河自此现。幸运唯我有,作歌达吾意。

  八、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诗歌

  九、板书设计:

  肉眼看到:水波、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波浪

  观沧海建功立业、统一中原

  心看到(想象):日月、星汉——博大胸襟【教学反思】

《观沧海》教案11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

  3、体会作者博大豪迈的胸怀;

  【重点难点】:

  写作手法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体会;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秋天》这首诗歌,秋天在哪?秋天在农家院子里,秋天在渔船上,秋天在牧羊女的眼睛里。那里面的露珠,幽谷,镰刀,瓜果,农家小院,冷雾,白霜,渔船,牧羊女,放牛郎,这些都是诗歌里的意象。整个画面,非常唯美,温馨,带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抒发的是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而如果一首诗歌里的意象是刀光、剑影,是金戈、铁马,那这个诗人极有可能是豪放派的,抒发的是豪情;如果是花前月下,是燕语呢喃,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出,这个诗人极有可能是婉约派的,抒发的是柔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首诗,通过对这些景物意象的分析,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判断诗人是什么类型的一秘,抒发的是什么情感!

  【作者介绍】:

  今天这个作者,我们必须得多点了解,他不是一般人,是谁?是曹操!曹操是谁啊,就是那个说“我可负天下人,但天下人不可负我”的人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可以对不起你们,但你们不能对不起我!之于老师,就是我可以不好好上课,但是你们不能不好好听!看看这话,霸气不霸气!你们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奸雄?是枭雄?是佞臣?是贼子?《百家讲坛》栏目里的易中天教授,他对曹操的评价我以为是很到位的,他是这样说的:

  “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他奸诈都奸诈得让你觉得他很有水平,他的狡猾、残忍、,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曹操是奸雄,而且是‘可爱’的奸雄。”

  我也觉得曹操的确是很可爱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现在看来,就是个全才啊:武的方面,策马扬鞭,纵横沙场,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略地,他会,而且很在行;文的方面,他也毫不逊色,放下屠刀,就能拿起笔墨,抒发壮志豪情,能文能武,而且有勇有谋;他大气,他霸气,他还傲气,有时候,他又小气,也会犯傻。所以啊,我觉得他还真是可爱!用现在流行的话语来说,曹操就是一个“达人”,这样一个可爱的达人写的诗歌,是抒发雄心壮志,还是儿女情长?我们来分析分析,看看到底怎样!

  【译文】:

  【标题解析】:观:即看,欣赏,是本诗的线索,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东临碣石:东,方位名词,在这里是名字作状语,翻译为向东;临:到达;向东来到碣石山,以观沧海:以,表示目的,可以翻译为来;来观看大海,也就是渤海。作面朝大海,看到的不是春暖花开,而是秋风萧瑟!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荡漾;海是多么浩瀚啊,波涛汹涌

  山岛竦峙:竦峙:高高地挺立,山岛高高的.挺立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树木葱茏,芳草萋萋,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中,树木瑟瑟作响,海水不断涌起。

  (拓展:提到秋风萧瑟,我想起来了,《浪淘沙—北戴河》,里面也提到过这句,是这样的: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秋风还是那个秋风,变了的",是时间,是容颜,不变的,是雄心,是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之,结构助词,的;若,好像: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里升起;(释疑:好像是,那是不是真的是呢?对,不是,而是想象的!想象的事物都是虚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璀璨的银河,好像也在这大海里出没。(释疑:这句借助超强的想象力,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我们前面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是写景的高潮,同时也将作者主观的豪迈之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幸甚至哉:幸:幸运;甚:很,非常;至:极点;哉:语气词,可以翻译成啊,前面我们学过,“非人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太值得庆幸了,歌以咏志: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歌咏志,以:介词,用;还是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情和志向吧!(释疑:这句话在乐府诗歌中,都有出现,一般和文章的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但从结构上,它和前文是一体的,不能随便去掉!)

  【问题设置】:

  1、找学生起来把整个文章串联起来,翻译一遍!可意译,也可以直接翻译。

  2、以“曹操”的口吻,写日记的形式,将这件事记录下来,我们暂且将这叫做日记体观沧海!

《观沧海》教案12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熟练的背诵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诗歌意思。

  4、通过课文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5、体会文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色。

  学习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 品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老是想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画(展示图片),从这些图片中大家能看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海的波澜壮阔)那么假如当你们面对大海的时候你有何感想?(学生各抒己见)你们想知道曹操面对大还是有何感想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观沧海》这首诗歌,去领略曹操笔下大海的美景吧!

  板书:题目 作者

  破题:通过这个题目我们能看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题目点出来作者的目的,正文也是围绕这个“观”字进行的。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都评价他的诗说:“曹操的文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三、创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壮丽诗篇,给人一种震撼之感。

  四、疏通课文

  1、教师示范

  2、学生试读

  3、听录音

  4、学生再读

  5、解决字词

  ①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②沧:通“苍”青绿色

  ③澹澹:水面波动的样子

  ④竦峙:耸立

  ⑤萧瑟:形容风吹过树木的声音

  五、诗歌品析

  诗歌 内容 情感

  东临碣石

  叙事 观沧海的地点和目的 兴趣盎然、胜券在握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总写大海山岛之景 动荡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人 山岛竦峙

  实写 树木丛生

  写山岛之景突出欣欣向荣 勃勃生机、乐观情怀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海面之景突出惊涛拍岸 席卷宇内荡平诸侯惊天动地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虚写 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开阔胸襟一统中国的报复

  包含万千景象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六、整体把握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七、思考练习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分析:“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情况?“临”字做何解释?

  分析:主要交代作者所处的地点和来此目的。“临”作“登临、登上”讲,“以”表示目的。

  3、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分析:写观海所见的情景。到“洪波涌起”为止。

  4、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分析: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课后搜集一些曹操的诗词,加深对曹操的了解。附: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诗歌 内容 情感

  东临碣石

  叙事 观沧海的地点和目的 兴趣盎然、胜券在握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总写大海山岛之景 动荡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人 山岛竦峙

  实写 树木丛生

  写山岛之景突出欣欣向荣 勃勃生机、乐观情怀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海面之景突出惊涛拍岸 席卷宇内荡平诸侯惊天动地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虚写 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开阔胸襟一统中国的报复

  包含万千景象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观沧海》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

  能力:研习精彩语段,品位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情感: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

  研习精彩语段,品位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过程:

  一、舞蹈导入

  二、目标展示

  三、自学检测

  (1)字词正音

  (2)作者简介

  (3)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作者写此文送给谁呀?

  作者为什么要写此文送给她们呢?

  四、交流讨论

  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作者说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艺术是惊人的!那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有什么特点呢?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这个特点的 ?

  你喜欢作者的文字吗?能不能选个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下呢?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训练

  欣赏一段舞蹈,并用优美的一句话或一个词来形容。

  七、作业布置

  完成导学练习。

  比较阅读《安塞腰鼓》和《观舞记》的异同点。

《观沧海》教案14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自主学习: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从多方面了解曹操其人。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曹操进行评价。

  2.读准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老骥伏枥

  课文探究:

  1.《观沧海》中实写观海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哪几句?所写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2.《观沧海》体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龟虽寿》前四句修辞?说明什么道理?

  课堂练习:

  1.以观沧海。山岛竦峙。

  2.神龟虽寿,终为土灰。

  3.《观沧海》中借助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句子:

  4.《龟虽寿》一诗中的高潮和核心的句子:

  拓展阅读:阅读毛泽东的相关诗词,初步感受毛泽东诗词和曹操诗歌的异同点。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表达与交流:

  曹操是一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的任务。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写出你对曹操的评价。

  作业:1、背诵两首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3、做练习册。

《观沧海》教案15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

  ⑴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五、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思考:

  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

【《观沧海》教案】相关文章:

观沧海教案范文08-25

观沧海教案设计09-21

《观沧海》教案设计12-20

观沧海的教案(通用9篇)09-20

观沧海赏析09-06

观沧海作文09-21

观沧海的诗意09-09

独观沧海作文07-13

《观沧海》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