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27 14:49: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1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需改进之处。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上课前欣赏火柴《天堂片断》,精心设计开课导语。我们从安徒生的笔下认识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小女孩还在大街上卖火柴,让我们把思路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另外,借助音乐,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景中来。

  2、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反复读,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3、反复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在突破难点,领悟课文内涵之后,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二、须改进之处

  1、教学目标的第三点: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这一点达成度不高。我想在教学中,如果适时的点拨一下这种写法应该会更好。

  2、课的结尾可以适当有一些拓展,培养学生的爱心,激发学生用笔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愿望。

  三、值得思考之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人文性则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

  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却很难,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2

  在这堂课上,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浓,个个爱想、敢说、愿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兴趣、激活思维、鼓励求异,竭力体现老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课才是学生爱上的课。

  1、本课教学情味浓厚:

  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生活的悲愤之间的强烈对比,小女孩之情,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合而为一,这是课堂的主线。教者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⑴、音乐课件渲染、营造氛围,打下情感基调;

  ⑵、读中感悟、理解、表现情感,运用了画出句子,概括理解、指读、角色读、齐读等方式;

  ⑶、拓展深化情感,想象、比较、对比等多种方法运用。

  2、在大胆设想中培养创新个性:

  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述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畅谈自己的想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想象,同时,对学生创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面教学片断中,我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交流实践,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4、在教育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应多用鼓励和表扬,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把学生的长处和亮点用爱去“筛选”,加以肯定并且“发扬光大”,犹如播种希望,将会收获一个金灿灿的秋季;循序渐进的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改实践中,使课改下的学生真正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3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能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在教学中我从几句重点语句的理解入手,通过分析体会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处境和心情,以此为切入点来体会理解作者所寄予的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为了更好的理解小女孩的这一处境,我让学生与自己在过春节、中秋节时喜庆热闹、家人团聚的情景做了个比较,通过对比学生更加深了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同情。最后,我让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几句心里话,学生的踊跃发言和他们的种种设想超出了我的预想。

  这节课结束后,我在总结得失时又发现,虽然在解决重难点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朗读方面却做得不够,应该在朗读方面加强指导,让学生在朴素自然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小女孩的形象,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4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在这一教学中,我能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1、把握了一条情感脉络。从课文导入开始,我就以读寄语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学会细细去品味文章,在这过程中,我着重抓住“可怜”引起学生的同情之心,以营造一种悲剧气氛,感染学生,然后通过指读、自读、悟中读、指导读、重点读,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情感不断升华,达到人文合一。

  2、培养了学生的四种能力:

  (1)自主探究能力。作者的感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她的“可怜”体现在哪里?学生在自读中自悟,并能划出相关的句子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各抒己见,加深了理解和感受。这一做法也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相符合。

  (2)想象和表达能力。理解课文后,我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大年夜时的幸福情景,再让学生说说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让两者进行强烈鲜明的对比。我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面对饱受饥寒的小女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学生们尽情的表达出自己的爱心、同情心,都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适度的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的侃侃而谈中,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通过虚拟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3)朗读能力。教学中我能运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

  这节课虽然教学目标完成的较好,但我却忽视了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对学生的评价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没有很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发言面不是和广等不足之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要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和由此引发的行为反应。从语文教师的角度讲,情感是指教师为再现文本的意境、形象而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特级教师李吉林也说过:“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培养,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以此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围绕我校的“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研究”的语文研究课题,我上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主要体现以下了的教学理念: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儿童学语文往往都带着自己的个性,无论成功与否,教师要以鼓励和尊重为主,掌握他们的情感规律。教师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尊重学生的选择。在这节课,我用学生感兴趣的卡通人物“喜洋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用奖励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爱学、乐学的情感。

  二、注重品读,以读促情。

  在这节课中,我比较注重朗读的训练,先让学生找出让自己感动的.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例如描写小女孩看见奶奶时的那些语句,我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体会到了小女孩那种急切、盼望的心情。也让学生通过朗读训练领悟了人物的感情。

  三、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这个有效的教学手段,播放了一段有关课文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命运的悲惨,既加深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感,又能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从而简单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注重情感的体验。

  在完成了文本的目标后,我并不是只局限于对文本的品读,教学中,我们既不能脱离文本,又不能只局限与文本。因此,我让学生通过认识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自己是那么的幸福!从而又激发了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与人物感情产生了共鸣,从而也轻松地帮助突破了教学难点

  古语有云:“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一节课也不例外!在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中,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要上一节完美的语文课真的很难!因为语文课真的要顾及很多很多,要做到面面俱到也真的是非常困难!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对课文的品读还是很欠缺,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品读文本!对学生的情感引导也没达到要求,可能我自己本身也还没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其中吧。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本身能做到入境生情,并积极引导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中做到“真情流露!”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6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能够让这些在幸福中生长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我是这样设计的:

  以幸福为线索,解读小女孩的命运。“小女孩是否拥有真正的幸福?”让学生联系课文,从小女孩的处境来谈:“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没有卖掉一根火柴,不敢回家,害怕爸爸打他,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已经死了。她死了,人们只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从这些地方来谈。说明小女孩没有真正地幸福。但是小女孩借助火柴的亮光出现的幻觉感受到了别人不曾体会到的幸福。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女孩美好的幻觉,感受小女孩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虽然火柴一次又一次地熄灭,但是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把它点燃,她点燃的只是火柴吗?(她点燃起对生活的渴望)一次又一次地点燃火柴,火柴却一次又一次地熄灭,熄灭的只是火柴吗?(熄灭的是她的希望)然而不灭的是什么呢?(不灭的是她追求幸福的信念)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不能再点燃火柴了,她的手里捏着是火柴梗吗?(捏着的是对生活的美好的向往)。我教育孩子一方面感受作品的感人的`魅力,另一方面用真心体会小女孩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念。同时教育孩子学习小女孩的坚强的品质。

  教学这一课,我的不足之处:在抓住重点句子品析的时候,提出: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的时候,学生能说到小女孩太寒冷了,太需要温暖了,我应该因势利导,紧接着提出,“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如果当时我这样的点拨,一定不仅会让学生体会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还会让学生明白作者安徒生大师的这部作品的感人之处。所以我应该及时出示文中描写希望破灭的句子。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会不断的总结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7

  4月18日,上了一堂公开课,课的内容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童话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曾经无数次地读过这篇童话,因此在教学中,我将目标定为:

  1、研读课文第二段,倡导个性化阅读,构建多元化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让学生了解作者采用现实与幻想对比的手法,通过研读,懂得幻想越幸福,现实越不幸;

  3、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4、升华情感,完成“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什么?”课堂练笔。

  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直奔主题,确定研究重点。

  为突出课文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时直接把研究主题确定在了课文的最后几段——也就是故事的结局部分,先直接出示句子“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再引导学生围绕这一句话质疑,然后教师将其归纳为几个问题: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小女孩的命运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二部分,从课文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仔细研读,感受文章主题。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分别引导学生汇报能说明小女孩是“幸福”或“不幸”的语句,并结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声中品味到小女孩的命运其实是不幸的,她所向往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不存在的,她的“幸福”只是在幻象中才能得到,从而更加感受到小女孩在现实中的不幸。至此,学生对文章最后一句中两个“幸福”的含义的理解也便迎刃而解了,使教学达到水到渠成之功效。

  三、总结写法,领会作者意图。

  “以喜写悲,悲更悲。”现实中的她是那么可怜:她在寒冷的雪天穿着单薄的衣服,赤着脚在路上行走,她十分饥饿,又得不到家庭的幸福,唯一疼她的奶奶已经去世了,而爸爸又很凶,不顾她的死活。但作者却又向我们展示了她看到的多么美丽的景象:有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些美好的景物是多么的让人羡慕,但它们却永远都不可能实现,这就让我们对小女孩更加同情。在课文的研读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中更深刻体会到了她那悲惨的命运,让学生体会到了在描写中我们用描写欢乐的气氛来衬托悲哀的场面,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总结现实与幻想对比的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更好的共鸣,我设置了让学生当堂练笔:“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些什么”的问题。为使学生更有话说,我先让学生欣赏我国儿童刘倩倩的获奖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表达思路。

  课堂是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教学目标完成得还算顺利,但由于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较多,所以解读一些重点句显得过于简单、草率,指导学生朗读的时间也太少。同时这堂课也留给我这样一个思考:到了高段,该如何解决课文内容长而课堂时间不充分,无法充分指导朗读的矛盾?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8

  今天的听评课是孔xx老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从我上小学时就有这篇课文,几十年来,不知道多少赛课活动中听到这节课,但是,今天听了孔老师的课,却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的“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路新。

  孔老师这节课突出了单元主题——走进世界文学宝库,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孔老师抓住“单元导读”,从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之王”的成就、地位、影响等方面入手,引领学生走进他的童话世界。课文比较长,孔老师摒弃了“从头捋”、“牵着走”的传统教学思路,把学法的指导放在前面,每个环节的学习都“有方法、有要求、有提示”,使亘长的课文变得清晰、短小、精炼,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体现了训练的系统性。

  2、情感深。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把握内容、体会情感、关注命运。孔老师用动情的语言引读“课文讲了一个小女孩在大年夜五次划着火柴,产生了美好的'幻象,冻最后却冻死街头的凄美故事”。“凄美”一词把学生的心一下子带入到了那个遥远的童话世界。孔老师低沉的导读,舒缓的语调,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以此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自学中抓住“可怜”引起学生的同情之心,通过情感朗读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9

  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凄美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大年夜里天又黑又冷,下着雪,当我们和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的时候,而这个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一次次擦亮手中的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暖和的烤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到跟奶奶一起飞走。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深深地牵动着我们的心,美丽善良的小女孩冻死街头却无人问津,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多么冷漠,劳苦人民的生活是多么悲惨!

  在课堂上,我强调精读细说。读是语文课的基础。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务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卖火柴这部分,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擦火柴这部分,让学生自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想象描述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同时抓住课后习题来说。课后习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关注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我给学生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读、说的机会。能够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取合作伙伴,自己选取读、说的资料、形式。全班交流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选取,独立体验。

  这节课虽然教学目标完成的较好,但我却忽视了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对学生的评价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没有很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发言面不是很广等不足之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10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语文课程改革标准》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这节课中金老师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感渲染,激起同情

  从课文导入开始,金老师就渲染一种情境,从与学生的谈话“你们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在学生充分发言后,金老师深情地说:“同学们真幸福啊!……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爷爷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激起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并迫切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在第一段的教学中,金老师紧紧抓住“可怜”一词,引导学生细细去品味文章,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情感不断升华,达到人文合一。

  二、自读自悟,体会可怜

  依据《课标》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老师交给学生读书方法,如:在学习1~4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小女孩“可怜”?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然后仔细读读这些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从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可以看出,学生能抓住文中句子谈自己的体会,老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机点拨使学生从寒冷、人情冷漠、无人疼爱等方面,体会到了女孩的可怜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以读为本,感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语文的述程;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老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在引导学生初读文本时,首先让学生快速读课文,熟悉文本后,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自读自悟。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来指导朗读。教学中,金老师采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等多种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四、写话训练,升华情感

  理解课文后,金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文第一段写小女孩卖火柴的,可小女孩是怎样卖火柴的,作者并没有详细地描写。但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一整天小女孩会有什么样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请你根据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这样学生就化书本知识为自己语言,学以致用。这一写话练习,发散性了学生思维,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通过虚拟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值得探讨的问题

  教师课堂的关注点只集中在了极少数学生的身上,孩子们的素质很高,读书都能够读出情感,如果能够给更多的学生读的机会,课堂的参与面会更大,收到的课堂效果会更好。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11

  这篇课文主人公的命运虽离学生很遥远,本以为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可是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学生们踊跃发言让我感觉到他们已经走进了文本,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已经牵动着他们的心。在学生们的提问下,我们整堂课都是围绕解决学生的疑问而展开教学的。本来在最后,但我提及小女孩那含泪的微笑,悲惨的.幸福,难道仅仅是天冷造成的吗?学生们已经水到渠成的悟出那是社会造成的,在我们国家是绝对不会的。

  正当我准备进行读写结合时,小西拼命举手,有着强烈的发言的欲望时,我成全了她。她说:“我认为小女孩死了比活着更好!因为活着更痛苦!”

  这一问题是我从没考虑过的,怎么办?如果谈下去,我的任务完不成;但如果不谈下去,小西本身就是个父母不管的人,她提出别人提不出的问题,也许就是她的心声,一个学期她都被关在校园里,虽有老师的疼爱,有同学的关心,但怎能取代父母的亲情呢?所以,我毫不犹豫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真没想到,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终于让小西心服了。

  结果,这一讨论,学生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了!这反而成为这一课堂上的亮点!也许那一刻,我比较巧妙地解决了预设与生成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学效果将更好!事实证明,当第二天进行习作时,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情跃然纸上,让人感动!这说明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

  但我自己觉得也有不足之处:在学习五次擦火柴时,应该再放手让学生学,多在读中体会,尤其要更深层次地体会安徒生写这篇文章的意图,这样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一个更高的境地。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12

  这一次再上这一课,因为想要着重于“写”,加入了不少写的内容。除了写好“虚实结合”之外,还要练习写“反复情节”,于是写的量一下子就大了不少。

  这节课的流程也比较清晰:读“虚”——读“实”——读“虚实”——写“虚实”——说情节规律(擦火柴——看见了——火柴灭)——写“反复情节”(小猪变形记)——总结写法,布置作业。同样是围绕着“读”和“写”展开的,而且“读”和“写”的比重相当,更有“读写”结合的味道。板块之间的衔接也比较自然,也能够层层递进地带着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目的性和语用性强。

  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一节课里的容量过大,学生不一定能消化得了。又要学会“虚实结合”还有学会“反复情节”,还得会写,在一节课里就有完成未免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无形中把难度大大提高了。

  二、这样一来,时间就更要紧凑些,就使得每一个环节都像走过场,都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好像每一个环节都在完成任务,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学生一节课下来,真正学到的东西甚少,该学会写的部分还是不会写,没有收获。

  三、因为容量大了,时间压缩了,重点放在“写”上了,于是“读”就变得流于形式了。就是简单的齐读了几次就算完了,学生根本没能从中体会到小女孩的感受和真实需要,后面的写就很平淡了。

  如果还要再上一次,应该有舍有放。就把眼光着重放在写好美好的幻景上,学会如何把幻景写得那么美好那么幸福,真正写出小女孩内心的渴望,让人为现实的残酷而扼腕。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13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大段(第5~第10自然段)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眼前出现四次幻景,表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在准备这部分的教学时,我原计划找找童话录像,做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感受小女孩的寒冷、饥饿、痛苦。但很遗憾,童话录像找不到,课件制作又很费时。后来一想,为什么不利用一下学生的绘画兴趣和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呢?于是,在教完第一大段后,我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细读课文第5~第10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加以联想,画4张幻想图,第二天带来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看。

  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大段,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什么并不难,所以没有必要一句一句地进行繁琐的情节分析。基于这样的理解,次日上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默读第一次幻景部分,在头脑中再一次形成图像。读完后,让他们对照自己的画,试讲解自己的.图画。准备后,我指名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图画作品。讲解后,由学生评定,再对照课文修改。最后,请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给自己的图画写上一段文字,概括画面内容。以后三次幻景的教学均按以上方法,从扶到放地进行。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教师讲课,不仅要从教师立场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从学生角度出发,看是否引导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是否能更大程度地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本身素质。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14

  我在凤二小上了一节区内研讨课,课题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此文是六年级下半学期的一篇阅读课文。我把它作为课外阅读课融入课堂,带着三年级的孩子来共同学习,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我们班学生一直以来都在阅读《安徒生童话选》,课下,孩子们也经常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交流到得意处不仅感慨万千,但真正让他们读故事时,再激动而朗读也只是停留在平淡的基调之中。

  2、让学生明白抓住重点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把文章读得更好、更美,进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文本,品读文本。

  3、 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她的遭遇、命运尽如此悲惨,进而激发孩子们的同情心。

  尽管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所呈现出来的课堂效果并不另人满意。也许六年级的教材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理解上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不乏个别层次好一点的孩子即便是理解了但在语言表达上时而也有词不达意之处。就教师本身来说,自我感觉整节课激情不够,很多有感触的部分自己没有激动起来(无论从朗读还是讲解),学生更是难以进入文本,了解人物,进而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因此,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很多细微处处理的不好。

  再此就不逐一列举。课虽已结束,但留给我的却是一份沉甸甸的思考。只有预设的充分,才会有生成的精彩。如何引领孩子真正的`走进文本,感受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感受品读的同时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会成为我努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15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原来是一篇六年级的课文,现在放到了三年级的课本中。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主要创设情境,运用对比,激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对比大年夜的不同经历、感受,很自然地激起学生的幸福感的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学生迫切走进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世界去了解她,学习兴趣犹然而生。

  通览全文,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大作家安徒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所以在教学时,无论是导入,还是示范朗读,我都是用最动情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以情动人,贯穿全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是教学完了之后,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有点偏离了本单元的阅读要求,把重点放在了课文内涵的挖掘,而忽视了童话的特点,没有很好地达成本单元阅读要素: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新的统编版教材,在每个单元中都提出了明确的阅读和习作要素,在对要素的把握上自己还需要多学习。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04-03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04-03

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精选10篇)11-02

《卖火柴小女孩》优秀教案与课后反思07-08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教案(精选13篇)06-20

卖火柴的小女孩作文03-06

卖火柴的小女孩作文07-16

《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05-01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