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课后教学反思

时间:2021-06-12 17:04:0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正比例》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正比例》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正比例》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正比例》课后教学反思1

  《正比例的意义》这节课是一节抽象的概念教学,怎样变抽象为直观,是这节课设计的着力点。我参考了许多优秀的案例,都是用有规律的数量来揭示概念。本节课中,我在设计概念的定义这一环节时,首先是让学生观察课本情景图中的记录表,得到信息,发现规律,总结概念,再由课本中具体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定义中去寻找发现正比例关系的本质特征,即具备正比例关系的条件是什么。就在这样的顺势思维和逆向反馈中去强化概念,学生掌握的比较深透。

  课本中的第二个知识点是出示了一幅正比例关系的图象让学生探究学习。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图象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在这节课设计之初,我依照课本的这种安排,认为它呈现的就是一幅正比例图像,用正比例图象这个概念来理解正比例关系更加抽象,理应放在学习了定义之后再来探究。反思这个教学内容,从图象得出的过程来看,是否可以站在学生思维循序渐进发展的角度,增强学生直观化学习的方面,用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让正比例图象在统计图的知识基础上完成过渡,然后把它嵌入到第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之中呢?

  其实,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正是学生所学过的折线统计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由折线变为了直线。它实际就是表示了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而正比例的意义的教学恰巧需要这样一条直线来验证,给学生留下表象。如果让正比例的图像适时地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现在正比例的概念教学中一定会出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中当学生通过观察记录表发现信息和规律后,由教师提示,把这两种量的关系用折线统计图的形式展示出来会是怎样的呢?学生通过描点连线,就会得到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两种量的变化关系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自主操作的结果中。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比例关系的定义。即把课本中的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巧妙地安排在第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之中,对概念的掌握和图像的理解互为有利。

  用图像来理解定义有三个深层的含义。第一,图像的直线变化形式,即在渗透三个相关联的量中有一个量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另外两个量的比值是一定的。第二,直线的无限延伸性给了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即这两个量的变化关系也是这样永恒持续下去的。第三,直线的构成是无数点的集合,学生在知道明确的几个点的量的关系的同时,依靠想象得出,点与点之间的无数个不确定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课本先入为主的引导下进行教学,没有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教材,缺少了自己的思考,不能让课堂最优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让教材成为一个载体,而不是固定的版本。

  《正比例》课后教学反思2

  正比例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从内容上看,正比例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学生不仅要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量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正比例关系。

  教师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他们以后的初中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图象的同时,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给学生提供了有利于探索和理解两个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材料,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图象的特征,并掌握其画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怎样利用图象,不计算,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另一个量的值。以上三个教学环节,我紧扣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象。

  唯有每节课坚持课后反思,寻找教学中出现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断改进,我相信我的教学水平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正比例》课后教学反思3

  正比例这节课是在正比例与反比例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在学生体会了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互依存的变量的基础下学习的一课。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我采用教材提供的两个问题情境:首先是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面积和边长变化关系的情境,采用表格的形式让孩子们观察数据的变化情况,从而初步感知“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一定的”,为接下来学习正比例奠定基础。

  本节课开始,我采用回忆导入新课,通过复习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和为探究新的知识做好铺垫。

  紧接着我采用书中41面给出的2个表格,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过程,让孩子们总结发言概括。最后引导学生质疑在第一个问题中,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通过具体情境让给孩子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正比例的含义,并且掌握判断两个量是否能够组成正比例的方法。

  课本41页下方给出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像这样,路程和时间两个量,时间变化,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变化,而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在教学这一部分时,由于书中的概念比较长,我没有让孩子们将书中长段文字转化为两点:1、两个相关联的量;2、比值不变。

  处理这一部分的时候我没有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自己发现总结,而是我自己边讲解边总结了两点,并直接告诉了孩子们后期判断两个量是否能组成正比例要紧扣两点进行阐述。

  这一部分其实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概括总结这段话,并从中提炼出精华,多好的一个锻炼机会,我没有抓住。后期我会多锻炼孩子们的总结概括能力,不能做一个急教师,要对孩子们的思考和总结有所期待。细细想一想我自身的原因很大,我要慢慢培养自己做一个快乐的“懒教师”,后期要怎么“偷懒”还需要我在平时的课堂上多下点功夫,勤思考,多动脑。本周三要上反比例这节课,期待在这节课中孩子们的表现。

  《正比例》课后教学反思4

  《正比例》这一节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比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规律等等。在上一节学习《变化的量》时学生已经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为学生学习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正比例》一节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以及如何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这一节课我是按照课本上的一系列情境来展开教学的。首先出示正方形周长与变长、面积与边长之间变化情况的表格,并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先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并说出两组变量之间的变化情况,然后找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点。接着呈现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这一组变量的变化情况表格,先填写表格,然后观察发现了什么?

  最后,引出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的依据,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的的理解:如何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据:1.两种变量是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2.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种量的比值是否一定。

  但是在教学中同样也感觉到,当学生在找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

  部分学生读出时:一分之四。这样读其实也不错,但是严格分析背后原因,学生对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的关系掌握的还是不太好。另外,部分学生对如何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不能有序、有据的思考。继续让学生通过理解来记忆。让学生相互之间、小组之间说说对正比例意义及判断依据的理解,达到对该概念的内化。

  《正比例》课后教学反思5

  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例题时,出示了甲乙两辆汽车所行路程和时间的表格后,先观察这两个表格,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表1、表2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

  (2)哪个表中的两种量的变化更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上面思考题中“更有”两个字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定向作用,让学生着重去寻找表1中的规律。在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必会发现表1中的两个量变化的规律。另外,由于事例熟悉,且数据计算起来很简单,便于学生口算,学生学习时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上,进而便于提示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相关文章:

《卖炭翁》课后教学反思范文06-12

《盼》课后教学反思范文06-12

体育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02-28

《燕子》的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1篇)07-06

音乐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5篇)02-23

《白鹅》课后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07-01

忆读书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06-15

端午粽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06-12

英语课后教学反思范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