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8 12:29: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将相和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将相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1

  《将相和》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这样的一篇文章该如何教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将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效率,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形成,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根据文章的写作特点,教给学生一种新的阅读方法:联读法,把三个故事联系着读,比较着读,读出三个故事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在比较中感受蔺相如这个人物的品质特点。

  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1、学会运用“联读法”读出三个故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小结性的.语句概括小标题。

  教学难点:

  1、搞清各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2、学习“联读法”。但是第一次运用联读法比较着读故事,难度较大。于是我搭建了梯子,先由老师出示一点相似之处,让孩子比较发现。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发现了更多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课堂上采用由扶到放,由表及里,让孩子们充分研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效果较好。

  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整节课节奏较快,还是老师讲得太多,课堂不够开放。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多注意。

将相和教学反思2

  再没有恨,再没有泪,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在激昂的歌声中,我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长嘘了一口气,回想起来喜忧掺拌。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历史,就意味着过去,如果不让孩子们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课堂上就不能游刃有余,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就很难把握。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放手,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一个交流的平台,我只是起了一个影响和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抓住具体词句及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在朗读中,在表演中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激起孩子们的阅读欲望,从而使他们领会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并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会融会贯通,牵一发而动全身,并引导他们会结合生活实际往高处想,往远处想,不要就事论事,学会深一层挖掘它的思想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辨证主义观点。课堂上孩子们精彩的演说使我感到看上去很乏味的历史故事在孩子们心中却充满了神奇和幻想。

  可惜的是这节课在我的前怕狼后怕虎、顾此失彼的思想下却成了败笔:分析过细,语言有重复,没有把握好长课文短处理的方法,没有很好地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就像袁校长、姜主任、王主任、吴主任给我评课时说的那样,文章只需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项就够了,而这节课我有些写面面俱到,结果却是一大败笔,有损了这节课的形象。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课后练习中出现的题都没有逃出我的所讲范围,同学们掌握的非常牢固,我心里才有了点安慰

  课讲完了,就自身而言,还是缺少锻炼,临场应变能力太差,研究教材太肤浅,不够全面,一意孤行,缺少和大家的沟通,闭门造居。吃一堑,长一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想了很多,也有了挑战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有句话说得好,打铁自身要硬,我认为这里所说的硬是指:语言要硬,应变能力要硬,坚持不懈的精神要硬,驾驭教材的能力要硬,文学底蕴要硬,从我身上缺少的恰恰就是硬,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瞬息万变的课堂。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能关注我的课堂,并给予指导,给我指点迷津,更希望各位老师能在教学中给我帮助,我不胜受恩感激!

将相和教学反思3

  《将相和》一文是十一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借助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因此在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和不和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发展原因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让学生在开放作业中学会合作。

  开放式作业要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要突破单纯注重知识和智力的局限,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根据教材拓展延伸,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样,特别要重视小组的集体学习。

  1、展开想象,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

  出于表达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简略进行补充练习。教学《将相和》时,我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很乐于展开自己的想象,也易于学生接受。

  2、课内外结合,开展辩论。

  学习了《将相和》之后,我精心设计一道辩论题:究竟蔺相如的职位应该不应该比廉颇的职位高?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我欣喜地看到,学生都在积极地为辩论赛做准备,他们翻阅图书杂志,上网查找资料,合作拟定发言提纲,分组讨论交流,推荐参赛选手,乐此不疲。辩论赛进行得很激烈,通过辩论,同学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将相和,国则安;将相不和,国则危。大敌当前,将相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同抗秦,实乃千古流传的佳话。更有学生能联系班级实际、社会现实谈齐心协力、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积极性很高,在准备与研讨过程中学生巩固了课本知识,学会了互相合作锻炼实践能力,这种开放式作业通过合作完成,较好地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枯燥感、无奈感、让更多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借助课本剧形式,加深人物形象。

  通过上面几方面的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不必强求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将相和教学反思4

  《将相和》是人教版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引人入胜。在整个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一、通过人物间的对比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本节课设计的是第二课时,那么如何引导更好地学生学习《将相和》呢?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读懂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功夫。所以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的重要人物蔺相如,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让学生简单地评价文中的人物,整体感悟,但这种感悟还是初步的、表层的;重要的是感悟重点人物蔺相如;最后以重点人物为主轴,引发对比,从对比中加深对人物的感悟。我让有相同体会的同学到同一小组交流学习,以读为本,并进行汇报,从各个小组的交流汇报中,学生读懂了蔺相如的品质:胆识过人,洞察人心,宽宏大量。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1、新课伊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全班同学带着大家提出的问题开始自主学习。

  2、有相同体会的学生到一个小组内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第一小组:蔺相如与赵国文武大臣对比,可以看出蔺相如胆识过人。

  第二小组:我们组把蔺相如与秦王比,觉得秦王阴险狡诈,而蔺相如能洞察人心,才取得斗争的`胜利。

  第三小组:我们组把蔺相如跟廉颇对比,感觉到廉颇这个人很孤傲,瞧不起人。蔺相如真是个宽宏大量的人。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蔺相如的美好品质。

  课堂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在解决第二小题时,由于时间的关系,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进行了汇报,没有深入地学习研究。所以最后我把这一问题放到了第三课时,让学生在下节课再继续深入地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会不断地研究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能力,能更灵活地驾驭课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将相和教学反思5

  在教学《将相和》中的渑池之会,我抓住学生爱分胜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问,并让学生围绕问题充分展开讨论,激活了学生思维,创造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闪现,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我首先设问: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在渑池之会上,赵王和秦王究竟谁战胜了谁?这个问题挑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课堂里一下子像炸开了油锅,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战成了平局,有的说秦王战胜了赵王,有的说赵王战胜了秦王。面对这种争论不休的局面,我没有一锤定音,而是让学生细读课文,分小组进行讨论。变争论为讨论,结果学生意见得到了统一,大家都认为在渑池之会上是赵王战胜了秦王。紧接着,我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争着发言。一生说:课本上说秦王没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赵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认为是赵王战胜了秦王。一生说:赵王为秦王鼓了瑟,秦王也为赵王击了缶,但秦国是大国、强国,赵国是小国、弱国,因此可以说是赵王胜了秦王。一生说:赵王鼓瑟是秦王让他做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让他做的,从这个角度说,也是赵王胜了秦王。还有一生说:我是从乐器的声音听出来的,瑟的声音优雅动听,缶的声音像敲罐子的.声音,所以我觉得赵王战胜了秦王。

  这个教学片段的特点在于:设问抓住了教材要点,又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启发性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较浓,老师仅说了三句话,而其余都是学生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答问。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最后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

将相和教学反思6

  《将相和》讲述了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而这三个故事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进行本课的教学前,把握长文短教的方法,我鼓励学生用归纳和概括的方式自主批读,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好行文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简简单单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文章抓住了蔺相如的语言与行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进而在一遍遍的.品读中探索发现。其间,勾画了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圈点关键的词语,进行揣摩,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了深处。

  批读、圈点、揣摩、品读,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蔺相如那机智勇敢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老师简简单单地教,学生实实在在地读,扎扎实实地学,潜心会文,走进了蔺相如这个人;在读与思中发现了写作方法,知道了怎样刻画一个人。得言得意又得法!

  如果说第一个故事的学习是在老师的帮扶下,那么第二个故事“渑池相会”则是完全放手自学。有了方法的引领,在自主学习中,和同学合作,碰撞智慧的火花。同学们各抒己见,畅谈感受。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则在交流内容基础上,围绕廉颇“请罪”安排了一个写话的练习,旨在将文中学到的抓住“言行”刻画人物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实现读写结合,能力转化。学完课文,回顾总结。在把握人物特点的基础上,再次关注布局谋篇的方法,为写作奠定基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新课标学习的深入,我教学的目标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感受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他们一个实实在在的课堂,一个简简单单的课堂,一个展现自我的课堂,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一个不断成长的课堂。

将相和教学反思7

  正值春暖花开的三月底,我校有幸邀请到省教研室张琳主任莅临我校指导语文教学工作,我讲了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将相和》,在课后的教研中张琳主任对本课进行了专业的点评,指出了这节课的一些优点和不足,使我受益匪浅。张主任给我的感觉即平易近人,又严肃认真,说话和风细雨,娓娓道来,说起教学问题总是一针见血,令人茅塞顿开。现结合我自己的一些体会,进行以下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着重完成两个任务,首先一条就是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蔺相如靠的是否就是一张嘴”这样一个问题,按照故事的发展,让学生一步步体会到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品质。而最后之所以“将”“相”和是因为廉颇、蔺相如都爱国的关系,所以最后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第二个就是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是很有特点的,课文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与整篇也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也是相当重要的。

  我分别运用了浏览、轻声读、默读、指名读、结合背景再读、齐读、创设情境演一演等方式体会蔺相如、廉颇的话,来感受人物形象。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廉颇、蔺相如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里。

  在评课时,张主任给了我三条建议:

  一个建议:处理文本时,可以用剪裁的方式,加工整合教材,打破常规按顺序去处理教材的方式,并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说:处理好的教材就像进教室就穿着旗袍,而不是裹着一块布。例如:处理文本时不要从头到尾,可以根据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做一个人物长廊,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了解人物形象,学生就会更加专注,如果有新的发现学生肯定会更加欣喜若狂。

  第二个建议:在处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时,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第一个故事用读一读,演一演的方式,后两个故事就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用口语交际的方式,穿越时空还原当时的场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廉颇和蔺相如进行对话。张主任表示要提倡动态的学习,可发展的有深度的学习。

  第三个建议是要开拓学生的视野,1+x拓展学习的思考方向。张主任表示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要有一股子闯劲儿,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把问题抛给学生,老师讲的少一些,学生学的时间多一些,设计的学习活动要环环相扣,老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例如:秦王的性格特点,让学生自己去探讨。把《史记》中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句子放到文本里一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将相和教学反思8

  《将相和》是一个历史小故事,对于历史小故事的教学,我认为重点在于学生对背景的认知意识的跟进,通过阅读、感悟,从而挖掘历史故事中的现代意义的,是对文本进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我不想把时间放在对故事情节的纠缠教学中,想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提炼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做了什么,只要是对祖国有益的事情就都是英雄的价值体验,或者说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必须有效的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本单元除古诗外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我认为教学本单元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每一课的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鼓励学生读原著中同课文有关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名家名篇进入课本,本就是要起范例作用,学习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如何引导小学生读《将相和》?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读懂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工夫。

  因此我采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的人物。首先从读切入感悟几个人,这可算是整体感悟,但这种感悟还是初步的、表层的;再就是感悟重点人物蔺相如;最后以重点人物为主轴,引发对比,从对比中加深对人物的感悟。体现了“读”是内化的吸收,学生读懂了人物的品质:蔺相如大智大慧,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廉颇骁勇豪爽,知错就改,开了“负荆请罪”的先河。

将相和教学反思9

  《将相和》这篇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第二课时教学,我出示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

  我先引导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我问学生:“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堂课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不但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而且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将相和教学反思10

  人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整个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为课文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是在一堂课上只能把握其精髓,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是通过品读人物蔺相如为主线,精读前两个小故事,深入研究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劝服廉颇,得出“将相和,平天下”这个故事所宣扬的主题。

  几次磨课试教的大致过程和体会是这样的:

  根据课堂教学的预设,我第一次执教课堂,具体分三个板块开展:

  首先是在“走进名著,了解内容”这个导入环节,教师导入说:“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其实,除了“四大名著”,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还有很多。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写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其次是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将”和“相”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能和好?)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待到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出示地图,简单介绍历史背景。接着请同学们想一想,说说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预习充分的学生能说出一二,可也出现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到此时,课堂上还未进入品读人物环节,文本也刚接触。

  第三,在“深入研读,感受形象”环节,教师预设问题:“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两人不和。”根据学生的找读,出示重点句子:“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接着指导学生读读这段话,说说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让学生试着把那种不服气和不满读出来。

  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以后,说:“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就有麻烦了。你能劝服正在气头上的廉颇吗?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再去浏览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只是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待到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大家“劝服”廉颇。师生交流感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虽说是尽力让学生去说,学生也积极响应。但到头来,没有让学生朗读文本中的重点句子,学生都是脱离文本在发议论。人物的特点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得到内化。课堂上也没有完成必要的书面练习,就匆匆结束了课堂。

  课堂结束以后,一方面自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个:从课堂开始至出示课题,这个导入环节时间近4分钟,导入节奏缓慢,罗嗦,超时;研读人物脱离文本没有深入;课堂缺乏语言文字的训练,人物形象没有得到内化。在听取了听课老师的建议以后,我进一步研读教材,重新梳理课堂教学内容,对教学设计和课件进行了修改。

  几天以后,我按照预设的四个板块第二次施教,具体可以从以下环节看出来:

  在“走进历史,揭示课题”这个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出示地图,在激烈的厮杀背景下简单介绍历史背景。利用情景,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马上出示课题《将相和》。设问: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是什么呢?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很快进入故事,阅读全文,进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先带领检查文中词语,帮助扫除阅读障碍。再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后,老师接着说:

  师:课文就是写将相怎么“不和”,后来又怎样“和好”的过程。

  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两人不和。请你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1:很嫉妒。

  生2:很不服气。

  生3:对赵王和蔺相如都很不满。

  师:是啊,此时的廉颇心里窝着火哪!

  师:你能把那种不服气和不满读出来吗?学生读,教师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师:在座的`同学们,廉颇认为“蔺相如的成功是靠一张嘴。”而你们是亲眼目睹过蔺相如带着国宝出使秦国的,你们也经历过蔺相如在渑池会见上的情形的,你认为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呢?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前两个小故事,把描写蔺相如的重点句子或重点词划出来,看看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

  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准备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言,教师指导学生体味句子,品读人物。

  ……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我廉颇现在才知道蔺相如是一个不畏权势、有勇有谋、忠君爱国的人啊!他的确是一个有能耐的人哪!是我错怪他了。我这就去向蔺相如认错赔罪(教师出示“负荆请罪”的画面)。

  师:同学们,就是这一跪一扶,标志着将相和好,从此坦诚相对,共同辅国。就是这一跪一扶,给朝廷百官做出了团结协作的榜样,从此国家空前团结,国力大增。也就是这一跪一扶,给赵国百姓带来了十多年安定祥和的生活。《将相和》这个千百年的故事,尤其是蔺相如这个人物在告诉我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同学们,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历史人物和经典故事,就请你走进《史记》,走进名著!(阅读资料袋)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感觉教得还算轻松,学生学得也较愉快,课堂教学效果也大为改观,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扩大了课堂参与度,课堂学习研讨氛围浓烈。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不过细究起来,还是有些欠缺:首先是词语教学部分还需改进,重点应该突出对成语的理解,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积累这些重点词语。对于梳理课文内容部分,还要帮助学生建构故事体系,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研读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尤其在朗读廉颇的不满语句时还不够到位,当时还是有些忽略;二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还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三是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展开想象对人物进行说写,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使人物形象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内化。

  两次的课堂实践,使我对于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除了把词语教学部分适当改进,在人物体会之后增加小练笔环节,我更多的是花时间去朗读课文中的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因为这是统领课堂教学的关键句子,围绕这句话开展学习,全课教学的思路就十分清晰。

  所以,在展示课(第三次上课)上,我大力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廉颇说话时的感情,指导学生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我问学生:“蔺相如的成功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认识到自已错了,让学生把廉颇心中的话表达出来,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的成功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堂课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不但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而且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体会后说写人物语言,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对重难点的点拨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

将相和教学反思11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性比较强的文章,我班的学生接触的历史知识不少,像如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阅读,就是和历史亲密接触。所以,我觉得我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学生在掌握起来应该不是很难。我告诫自己,要从语文的角度分析课文,不要讲成历史。结束这节课的教学,我对自己的这堂课喜忧参半。

  首先,在这节课上,我学习了王崧舟老师顺学引导的方法,在融洽的师生对话中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像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蔺相如去秦国之前所立下的军令状时,我这样引导学生:“”,既说到了学生的心里,又融洽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会了联系前文和提示语理解人物的言行。

  让我比较得意的'第二点就是学生在理解古文时,能够抓住古文中的主要信息,了解古文的大意。这一点,不是进行海量阅读,大量阅读文言文的孩子很难达到。在这节课上,让我看到了海量阅读成效的不仅仅使这一点,像如“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也是在我们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年中学到的。

  其三,我注意了课堂评价语和引导语的有效运用。这段时间以来,我在看《王崧舟讲语文》这本书时,发现王崧舟老师的评价语和引导语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惊羡于王老师的授课艺术的同时,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关注了这一方面。《将相和》这一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这一方面和以前相比有所进步。

  反观自己,看到的最多的还是不足之处。

  第一,自我感觉准备的比较充分,但是我对学情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第二,课堂上的失误较多。其他老师在给我评课时说我很紧张。实际上,我一点都没有紧张,而是时时在关注着学生,也许是过于关注学生而忽略了自己的言语,所以导致口误较多,让学生帮忙纠正了许多次,显得教师心理素质不高。我想,我应该多关注自己的语言,沉住气、静静心,减少自己的失误。

  第三,课堂时间把握不准。孩子们早就坐在教室等着了,我也怕等的时间过长,学生会失去新鲜感和兴趣,所以我提前上课了。前面的环节进行得很顺利,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很融洽,可是到了后半节课,时间就显得过于紧张了,我急匆匆的进行着自己的教学环节,甚至看到时间快到了,有的问题直接删掉。像如,我讲了廉颇负荆请罪之后我还有一个问题时“如果你是蔺相如的仆人或者家人,看到这一幕你会说什么?”这个问题就没有问。这就使得整个课堂结束的比较突然,前松后紧,虎头蛇尾。

  第四,也许和性格有关系,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语言过于琐碎,本来应该是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却越俎代庖,抢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和回答的机会。整体感觉就是课堂上教师过于拘谨,放不开,这也是我下一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次讲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在课堂教学上的点滴进步,同时也有着太多需要改进地方。以后我会就我的不足之处加以努力。

将相和教学反思12

  《将相和》是第十册书中的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开始,我从课题入手,使学生分清文章中的人物及关系,由和引出不和,也由此理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在概括故事梗概上有一定困难,说明自己在这方面对学生的训练还有欠缺。

  随后,我让学生谈谈对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的印象。由于此前学生预习比较充分,学生都能谈出蔺相如机智勇敢,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交流中一个学生说廉颇很自私,部分学生也表示赞成。这里我没有给学生明确的答复,而是在把自私板书到黑板上,并在后面打上了?,我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很快学生就找出了廉颇作战勇猛和负荆请罪的表现,从而得出了廉颇并不自私,因为他心中也时刻装着国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解除了疑问,也是这节课我的收获之一。

  在教学负荆请罪这部分时,我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所以学生很乐于展开自己的'想象,也深化学生对人物爱国品质的理解。

  此时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负荆请罪的课本剧,虽然学生表演得比较幼稚,但是我觉得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将相和教学反思13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将相和教学反思14

  今天教学《将相和》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时,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第一个孩子小汤,平时成绩不错,读生字、找部首、组词一点都难不到他,“赵,zhao,半包围结构,走之底,赵国。”他正确流利地回答,可发言的声音却因胆怯而变得很小。“小汤,你回答的很正确,就是声音太小了。记住,你回答问题是在跟全班同学交流,声音太小,其他同学就听不清了。”“老师,我害怕说错了。”“怕什么,课堂上说错了,会有人给你纠正。反而印象还深刻。想好了吗?要不要再来一次?”他拿着书,很快小声准备了一下,就面对大家,大声说了出来,铿锵有力,显然比刚才更自信了。

  有了这个“火车头”做示范,后面的孩子读生字时一个比一个自信。一直到小俊,他是一个语文基础非常薄弱的'孩子,在语文课上从不会主动发言。开火车读生字轮到他时,他十分紧张,很结巴。我试着鼓励他,说:“小俊,自信点。想象你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就是掌控全场的王者。”说到这,孩子们都笑出了声,包括小俊,“相信自己,再来一次!”听了我的话,小俊好像轻松了很多,做了个深呼吸,一口气读完。声音刚落,同学们就用整齐的掌声对他表示鼓励。

  一堂课下来,读词语,解课题,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们回答问题时都能自信且声音洪亮地回答。除了发言时的自信,更让我惊喜的发现,同学们都能主动思考,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一下子多了起来。也许这种自信悄悄从嗓子跑进他们的脑子里了吧。

  我暗喜,周一早上的第一节课很成功,给这一周开了个好头!

将相和教学反思15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重点教学《完璧归赵》,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总结学习方法,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指导。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我让学生体会廉颇为什么不服气,有个学生说要站在廉颇一边,他说:“廉颇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拼了命地在对抗敌人,多危险啊!所以廉颇不服气,我能理解。”被他这么一说,个别学生一致赞同他的看法,都觉得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就爬到廉颇头上,觉得不公平。于是,我抛出探讨的问题:“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找出句子说明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如“……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我就跟你拼了”这是舍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这体现了不畏权势。

  当我问到课文中你更喜欢谁的时候,很多学生说喜欢两个人,并且能细致地说明喜欢的理由,特别是说蔺相如的,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说得很全面、很到位。比如有:政治眼光长远,懂得权衡利弊,不与廉颇争执,心胸宽广,机智勇敢,一心为国,维护国家尊严。而说廉颇的基本是英勇善战和勇于认错。

  通过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本课的课本剧表演有进步,孩子们能够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比如蔺相如说话时的理直气壮和廉颇的'不服气和后悔、惭愧都能奶好地表现出来。

  通过演课本剧,学生们对人物性格的感受越来越真切,但同时也会对廉颇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产生偏差。所以我最后安排了小练笔“廉颇深夜静思”。孩子们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廉颇认识转变的过程。练笔之后,廉颇的形象也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树立起来了。此时,他们明白了:蔺相如也好,廉颇也好,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将相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将相和》教学反思04-08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04-22

《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文10-06

将相和教学反思参考范文10-06

《将相和》教学反思(精选10篇)09-23

《将相和》的语文教学反思范文10-08

《将相和》课文教学反思范文10-05

五年级《将相和》教学反思08-21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的教学反思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