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实验研究报告

时间:2022-01-02 18:47:31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中学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实验研究报告

  中学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实验研究报告

   实验研究报告

中学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实验研究报告

   湖北省钟祥市第五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2

  (二)理论假设……………………………………………………… 7

  三.实验研究的实施

  (一)自律型管理模式的矩阵结构………………………………… 7

  (二)班级自律的方法……………………………………………… 9

  1.塑造自律精神………………………………………………… 9

  2.建立组织设置目标…………………………………………… 10

  3.实施操作……………………………………………………… 11

  (三)实施对比与干扰控制………………………………………… 12

  1.静态控制……………………………………………………… 12

  2.动态控制……………………………………………………… 13

  3.其它控制……………………………………………………… 13

  (四)班级管理自律型模式实施研究的原则……………………… 13

  四.实验研究的结果

  (一)关于班级管理进程中学生自律行为发展的规律…………… 14

  (二)关于班级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15

  (三)关于学生自律能力的发展…………………………………… 17

  (四)关于学生文化课成绩………………………………………… 18

  五.结论与问题讨论

  (一)实验的结论…………………………………………………… 19

  (二)问题讨论……………………………………………………… 21

  中学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实验研究报告

   湖北省钟祥市第五中学课题组

  执笔:李昌华 一、问题的提出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目前,我国中小学基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班级是学生的基层组织,是学生学习的教育群体,也是教育性的生活群体。班级管理是教育特别是学校管理中最基层的管理。而学生是班集体的元结构, 宏观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班级传导给班级群体,进而对其每个元结构──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或个性成长产生影响。

  在学校教育活动特别是班级管理中如何处理班级集体与学生个体的他律与自律的关系,从而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学生管理的基本问题之一。因而,探讨中小学班级管理模式,探索其管理的规律,使其更科学化、人本化,对于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是教师权威, 规范(制度)约束式的'他律性管理,在班级管理中重视集体教育,忽视自我意识的培养;强调对社会、集体甚至教育者的服从,忽视个性发展的需要;强调老师讲学生听学校老师要我怎样,忽视学生自主发展,我要怎么样。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强制包办代替,学生被当作单一的被管理者,而其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体现。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依附性强,没有主见,缺乏个性,一旦失去强制和制度约束,其道德行

  为和道德价值就会大大扭曲变形。

  为了探索,中学生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控为主要内容的自律教育与自律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构建科学、民主、高效的班级管理模式,我们进行了中学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的实验研究。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马克思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就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的关系揭示给我们。这就是说,人的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程,他律是低层水平,自律是高层水平。达到自律的人思想就解放了,就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道德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道德的最高境界是道德主体的自律,这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的美学主张。马克思的这一主张实际就是人类德育的终极目标,学校德育是人类德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道德自律这一德育终极目标的主要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使学生从他律逐渐向具有高度自主、自动、自觉意识的自律过渡也就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定势的重要阶段,要实现德育的可持性发展,形成一种长期稳定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就要求学校德育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管理模式等必须坚持的自律为主,他律为辅。

  人有自我意识,康德说:“人能够具有自我”的观念,这使人无限地提升到地球一切其他有生命的存在物之上。因此他是一个人(康德,实用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87,11)可见自我意识的诞生,就是人的诞生。人的自我意识,成为人不同一切非人存在的一个内在标尺。人类的一切道德活动,正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具体体现,据此,学校德育必须是建立在人学基础上的主体性教育,走尊重人,尊重生命,尊重生活的道路,主体性教育的意义必须要在探索教育与人,教育与生活等问题的过程中去寻找,主体性教育必须以“人”的方式理解教育与人,教育与生活,而不是把教育与人当作“物”一般的对象分析剖析。必须记住,教育是人民生活中不断进行精神创造不断求得精神教化的过程,这正是生活不同于生存的地方。换言之, 生存(物)的存在前景是必然的,生活(人)的存在前景则是可能的,生活的意义是在创造中产生的,也只有创造性,才使人的生活具有不可还原的意义,才能标明人的存在身份;这就在注定教育(包括德育)是一个主体价值与意义不断实现的过程。反之,如果以客观知识的态度对待主体教育,那么人主体性教育至多只是对教育过程的描述,而这种描述虽然冠以“教育”一调但已从根本上偏离了德育的实质──成人。

  自主选择,责任感、现性选择是人成长的螺旋形升降循环中的三个关键因素;一个人自己独立作出选择才可能真正对它负责,由于要对自己的独立负责,他才会更认真谨慎,更为理智,才会实现自律。学校德育的主体性正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学生理性选择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学会根据环境要求自主选择目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最终健康地积极地适应环境,它要求教师善于创设适宜的人际情景,给学生以主动选择的空间使他们的主体性能得到发展,以便学会选择,学会负责任,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在班级实践活动中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班级管理有效地进行,发挥班级管理各种价值和功能。

  班级自律型管理模式,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自我教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靠理性、信念和伦理良心,靠内心的自省、自觉和自为来调节自己丰富、发展和圆满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促进班级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班级的教育作用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它是在班主任指导下,由学生群体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科学组织结构,其结构中又包含着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因而具有双向多主主体性。这个结构具有很强的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互动功能。班主任把德育内容渗透到班级管理之中,经过一段较短时间外化之后,由组织结构消化吸收,逐步内化成内在在精神品质在道德观念上不是“老师说……”“老师要我们…”而是“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因而具有很强的能动性。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不是强制,不是指令,更多的是暗示,启发,这种暗示和启发通过群体结构中的组织和元结构自身的作用得以自觉的贯彻执行。

  心理学告诉我们从十四五岁到成年,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和想象力大大提高,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的发展变化的同时,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使儿童进入心理自我时期,他们以自我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从自己的内部世界去考察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心理自我的形成和个人价值体系发展相统一,在这个时期,个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对现实的态度兴趣、理想信念等都很到发展,并日趋定型,形成个性。因此初中阶段(十四五岁)是学生自我意识成熟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依靠外部力量使人接受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履行一定的道德规范并依据社会舆论、社会罚惩等为动力,促使人在思想上和言行上循规蹈矩的他律的作用变得相对微弱,学生进入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组成的自我调节系统。过去他律管理只能通过学生的自我意识才能起作用,一切规章和道德规范、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最后内化其自我调节的准则。

  教育学还告诉我们,从整个教育过程来看,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存在着差异,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即发生教育主体作用的转化位移,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主体,其主体性在教师的培育引导下逐步形成,经历了从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因此其主动作用也经历了从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大小与学生的年龄和教育程度成反比,学生的作用与其年龄和教育程度成正比。学生年龄越小教育程度越低,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越大,学生的主动作用就越小;学生年龄越大,教育程度越高,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越小,学生的主

【中学班级管理的自律型模式实验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班级管理研究报告01-17

中学生实验研究报告01-17

流程型团队采购管理模式07-14

班级管理模式初探01-20

资源共享型招聘模式 -管理资料01-01

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 -管理资料01-01

翻转课堂模式下物理实验型微课的设计论文09-11

传统文化与生态型管理模式07-08

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