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高考古诗文备考的根本认知

时间:2021-10-31 16:18:13 高考辅导 我要投稿

高考古诗文备考的根本认知

  下面,谈谈古文阅读和古诗鉴赏。

高考古诗文备考的根本认知

    先谈“古文阅读”。古文阅读考查是一项知识积累和判断能力紧密结合的考查。高考对古文阅读的要求是“一般性读懂浅易文言文”。读懂文本是最重要的,读懂文本的关键是古文实词的解读。解读古文实词,一靠课内古文学习中的实词积累,二靠根据上下文推断。要求的能力依旧是“确认、整合、发散”的结合。

    在199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有一道得分率仅为0.1的题目,这道题目要求为两个短句选择正确译文。其中一个短句“顿绝方苏”有两个备选译文:①“叩头晕倒,许久方才苏醒”;②“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判断的焦点集中于一个词语“顿”。80%的考生认为“顿”的意思是“叩头”,因此选择了①,这当然是错误的。

    “顿”被多数考生误解为“叩头”,原因之一是实词积累的不足。其实“顿”解释为“困顿”,课内是学过的。初中课文《捕蛇者说》里“饥渴而顿踣”的“顿”就是“困顿”的意思。教材注释给出的解释是:顿,疲劳过度。这又涉及对“困顿”这一带有古文遗泽的现代词语的理解。可能相当数量的考生认为“困顿”的意思是“经济窘迫”。其实,《现代汉语词典》中,“困顿”的第一义项就是“疲劳过度”,第二义项才是“经济窘迫”。

    “顿”被多数考生误解为“叩头”,原因之二是根据上下文推断不精,没能做到“确认、整合”。文本中“顿绝方苏”的上句是“每至哭踊”,这里的“踊”字是个“拦路虎”。“踊”字在课文中未见,相当数量考生不能理解,于是就绕过“踊”,直接联系“哭”字。“每到哭的时候,就叩头晕倒”似乎讲得通;“每到哭的时候,就经济窘迫晕倒”则显得不伦不类。其实,“踊”字是不能回避的。“踊”字虽然在课文中未见,但是可以推断。“踊”,形声字,形旁是“足”,可见应与“脚”有关。用“踊”再组一个词:“踊跃”,“踊”、“跃”同义复合。

    可知“踊”应该是“跳跃”的意思。于是原本的判断就转了向。“每到又哭又跳的时候,就叩头晕倒”不合情理;而“每到又哭又跳的时候,就疲劳过度以致晕倒”才合情理。

    这一例子,形象地表明了知识积累和判断能力紧密结合在古文阅读、答题中的重要性。

  【例·2007年全国卷Ⅰ·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

    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简析】这里,对推断加点词意思起关键作用的词语,便是照应性的一级信息(选项中画线部分)。这些实词,课内大多学过,如“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募有能捕之者”(《捕蛇者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积累是依托,确认整合是依据,可以判断出答案是D项。“挠”的意思应该是“屈服”。

    再谈古诗鉴赏。高考语文试题必须涉及古代诗歌,因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而试题涉及古代诗歌也只能以“鉴赏”的名目出现,以区别于古文阅读及其他理解型题目。但是,一般所谓古代诗歌鉴赏往往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的,按谢冕教授的说法,诗歌鉴赏是鉴赏者在诗作者艺术创造基础上的再创造。这与高考特定的环境、形式难以相容。高考是大规模的、笔答的、以选拔为目的的考试,这种考试必须有明确的、便于评阅的答案和标准。因此,高考考查的古代诗歌鉴赏,实际是“前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一般性的理解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用谢冕教授的说法,就是“泡”——“泡”成散文、故事,“泡”成同学们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

    对学生而言,真正的困难,也正在于一般性理解。同学们平时学习紧张,一般没有足够的时间大量阅读古代诗歌,而且不熟悉古代的生活和文化,不熟悉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不熟悉古代诗歌那种含蓄、委婉的表达,尤其不熟悉古代诗歌那种跳跃、错综的语句样式。鉴于这种情形,我们不妨借鉴谢冕教授倡导的方法:“泡”,“泡”开——“不厌其烦、不怕啰嗦”地“泡”开!

    那么,怎么理解古诗,“泡”开古诗呢?

    方法仍然是“确认、整合、发散”,仍然是关注古诗中的“一词一句”:关注古诗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确切把握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将诗句意思连缀整合。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相关诗句推断,从而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泡成散文、故事,变成诗人的一篇日记。

    这里且举一例——用上面提出的方式,“泡”开下面这首唐代诗人李贺的《苏小小墓》。

    原诗: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注】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钟情于建康才子阮郁,但为阮家所阻,遂于忧伤中咯血而死,时年十九,葬于西湖畔西泠之坞。

    “泡”开:在西陵坟墓间,幽兰上每一滴露水,都如一只沾泪的眼睛。没有可以用作同心丝带的物件,而袅袅青烟里绽放的花朵,又总是隐没在无边的黑暗中。绿茵茵的青草如毯,碧森森的松树似盖,春风拂拂是她的衣袂飘飘,流水叮咚是她的环珮声响。一乘小小的油壁车,夜色中一个凄清的身影静静守候。那翠色的烛光如豆,光影黯淡,幽幽闪烁。西陵坟墓下啊,寒风吹着冷雨……

    这样的“泡”,对于提升用于作文写作的联想、想象能力,都可以说意义非凡。

    在古诗鉴赏的备考中,很多教师和学生的习惯是只重视题目而轻视诗歌,因此,应该特别强调重视诗歌,淡化题目。因为任何题目,都是在考查对诗歌的一般性理解。有了对诗歌一般性理解——“泡”开的基础,回答问题只需扣住三个层次的要点——思想、感情,形象、意境和语言、技巧,即可实现题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