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

时间:2023-10-23 17:45:41 春鹏 化学教案 我要投稿

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通用9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通用9篇)

  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 1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通过现象看本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 盐类水解的本质

  教学难点 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实验准备 试管、玻璃棒、CH3COONa、Na2CO3、NH4Cl、Al2(SO4)3、NaCl、KNO3、蒸馏水、酚酞试

  液、pH试纸。

  教学方法 启发式实验引导法

  教学过程()

  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盐溶液是否都显中性?

  1.用酚酞试液检验Na2CO3溶液的酸碱性。

  2.用pH试纸检验NH4Cl、NaCl溶液的酸碱性。(通过示范说明操作要领,并强调注意事项)

  用pH试纸检验CH3COONa、Al2(SO4)3、KNO3溶液的酸碱性。

  由上述实验结果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有什么关系。

  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 显碱性

  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 显酸性

  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 显中性

  下面我们分别研究不同类盐的水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原因。

  一、盐类的水解

  1.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1)CH3COONa溶液中存在着几种离子?

  (2)哪些离子可能相互结合,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3)为什么CH3COONa溶液显碱性?

  结合学生的讨论,利用电脑动画模拟CH3COONa的水解过程,生动形象地说明CH3COONa的水

  解原理。

  CH3COONa溶于水时,CH3COONa电离出的CH3COO-和水电离出的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CH3COOH,

  消耗了溶液中的H+,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OH-,建立新平衡时,

  c(OH-)>c(H+),从而使溶液显碱性。

  (1)CH3COONa的水解

  CH3COONa+H2O CH3COOH+NaOH

  或 CH3COO-+H2O CH3COOH+OH-

  (投影)

  (1)这种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

  盐类的'水解。

  (2)只有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才能与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3)盐类水解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了移动,并使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4)盐类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5)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反应方程式中要写“xx ”号。

  分析 Na2CO3的水解过程,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Na2CO3的水解

  第一步:CO32-+H2O HCO3-+OH-(主要)

  第二步:HCO3-+H2O H2CO3+OH-(次要)

  (1)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以第一步为主。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在书

  写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也不把生成物(如H2CO3、NH3·H2O等)写成其分解产物的

  形式。

  2.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应用盐类水解的原理,分析NH4Cl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并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NH4Cl溶于水时电离出的NH4+与水电离出的OH-结合成弱电解质NH3·H2O,消耗了溶液中的

  OH-,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H+,建立新平衡时,c(H+)>c(OH-),从而使溶液显

  酸性。

  以 NaCl为例,说明强酸强碱盐能否水解。

  由于 NaCl电离出的 Na+和Cl- 都不能与水电离出的OH-或 H+结合生成弱电

  解质,所以强

  酸强碱盐不能水解,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因此其溶液显中性。

  各类盐水解的比较

  盐类

  实例

  能否水解

  引起水解的离子

  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

  溶液的酸碱性

  强碱弱酸盐

  CH3COONa

  能

  弱酸阴离子

  促进水的电离

  碱性

  强酸弱碱盐

  NH4Cl

  能

  弱碱阳离子

  促进水的电离

  酸性

  强酸强碱盐

  NaCl

  不能

  无

  无

  中性

  (投影显示空表,具体内容由学生填)

  1.判断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若该盐能水解,写出其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KF(2)NH4NO3(3)Na2SO4(4)CuSO4

  2.在Na2CO3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A.c(Na+)=2c(CO32-) B.c(H+)>c(OH-)

  C.c(CO32-)>c(HCO3-) D.c(HCO3-)>c(OH-)

  课本习题 一、二、三

  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 2

  一、课标要求

  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盐类水解的定义,发生的条件和本质以及水解的规律。学会PH值测量的方法,会使用PH试纸,以及PH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并运用归纳法分析盐类的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原因;从微观角度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原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的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不同的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寻找规律

  1.情景创设:

  通过观看灭火视频了解泡沫灭火器中的主要成分。教师写出反应的化学的化学方程式。根据视频提出问题 提问:A泡沫灭火器的适用范围

  B泡沫灭火器的主要成分 C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 学生讨论

  结果:适用于扑救油制品、油脂等火灾, 但不能扑救火灾中的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的火灾,如醇、酯、醚、酮等物质火灾;也不能扑救带电设备。可手提筒体上部的提环,迅速奔赴火场。这时应注意不得使灭火器过分倾斜,更不可横拿或颠倒,以免两种药剂混合而提前喷出。当距离着火点10米左右,即可将筒体颠倒过来,一只手紧握提环,另一只手扶住筒体的底圈,将射流对准燃烧物。在扑救可燃液体火灾时,如已呈流淌状燃烧,则将泡沫由近而远喷射,使泡沫完全覆盖在燃烧液面上;如在容器内燃烧,应将泡沫射向容器的内壁,使泡沫沿着内壁流淌,逐步覆盖着火液面。切忌直接对准液面喷射,以免由于射流的冲击,反而将燃烧的液体冲散或冲出容器,扩大燃烧范围。在扑救固体物质火灾时,应将射流对准燃烧最猛烈处。灭火时随着有效喷射距离的缩短,使用者应逐渐向燃烧区靠近,并始终将泡沫喷在燃烧物上,直到扑灭。使用时,灭火器应始终保持倒置状

  注意:泡沫灭火器不可用于扑灭带电设备的火灾,否则将威胁人身安全

  2.实验探究

  让学生测定以下物质的PH,仪器:PH试纸,PH计,玻璃棒 药品:指示剂(酚酞,石蕊)

  学生自己选择试剂和仪器测量下列物质的PH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PH试纸的使用,以及PH计的使用规则

  Nacl,Na2CO3,NaHCO3,N H4Cl, Na2SO4,CH3COONa,(NH4)2SO4 Al2(SO4)3

  3.小组测量记录,汇报,并列表归类 老师最后呈现的结果

  4.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归纳其于盐的类型的关系,根据实验结果,以及表格内容总结规律,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结果:强酸强碱盐显中性,强酸弱碱盐显酸性,强碱弱酸盐显碱性,(可以老师帮助归纳 )

  板块二分析原因

  1.提问:C(H)

  C(OH)酸性 C(H) =C(OH)中性 那么盐溶液中H+ OH-从何而来?

  2.老师引导:分析这些粒子的组合形式,发现会有弱电解质生成平衡时C(H) > C(OH-)

  小结:弱碱阳离子NH4+与水电离产生的OH-形成了弱碱NH3·H2O,从而促进了水的电离,导致溶液的C(H+)增大,使溶液呈现酸性,这就是NH4Cl溶液呈酸性的根本原因。

  3.观看视频,从微观角度了解水解的原因

  4.通过类比,学生自己写出CH3COONa的水解过程,

  5.老师播放视屏,加深学生对水解过程得了解 8.老师提问溶液成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溶液成不同酸碱性的原因老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盐类水解的本质是盐中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点解质,促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使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6.老师提问NaCl溶液呈中性的原因,

  学生分析:因其电离出的阴、阳离子都不能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生成弱电解质,也就是说强酸强碱盐不发生水解,溶液中C(H+)=C(OH-)

  板块三归纳总结

  1.老师提问:什么是盐类水解,盐类水解的.条件,以及盐类水解的实质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盐类水解进行定义

  2.根据结论总结归纳盐类水解的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点解质的反应。

  3.老师帮助学生归纳盐类水解的实质:促进水的电离

  板块四:盐类水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讨论

  1.老师:根究上面已学到的知识,小组讨论灭火器发生的原理,并解释为什么会有Al(OH)3和CO2的产生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讨论泡沫灭火器发生的原理

  Al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可能是由于发生了盐类水解、由于Na2SO4水解显酸性,NaHCO3水解显碱性 老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有Al(OH)3和CO2的产生

  学生归纳总结:原因由于Na2SO4水解显酸性,NaHCO3水解显碱性,所以两者混合促进了二者得水解,所以有Al(OH)3和CO2的产生

  2.讨论巩固(时间不够可以当作课后作业)

  (1)讨论明矾为什么能净水?(以离子方程式和简要的文字说明)可以播放明矾净水的动画

  结论:明矾作为净水剂明矾溶于水后电离产生了Al3+,Al3+与水电离产生的OHˉ结合氢氧化铝胶体粒子带有正电荷,与带负电的泥沙胶粒相遇,失去了电荷的胶粒,很快就会聚结在一起,粒子越结越大,终于沉入水底。

  (2)草木灰和铵态氮肥为什么不能混合使用草木灰水解是酸性的,铵态氮肥(主要成分是NH4Cl)水解是碱性,两者混合会发生反应,生成氨气跑掉,降低了肥效。

  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理解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了解盐类水解的利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和依据客观事实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通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盐类的水解”是电解质理论的组成部分,它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强弱电解质和电离平衡之后,目的是使盐类水解过程和规律的探讨能在电离理论和强弱电解质概念的指导下进行, 运用学生已有知识,从中发掘出盐类水解新知识的“生长点”。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探讨盐类水解的规律;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其中,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基础,旨在揭示盐类水解的实质,并为研究盐类水解规律提供依据。盐类水解的规律是核心,它是盐类水解原理的具体化,并使盐类水解一般概念得以直接应用。盐类水解的利用,则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应用实例,加深对盐类水解及其规律的理解、巩固。总之,本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本节教材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

  本节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鲜明的盐类水解的实验事实,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深入探讨实验的微观本质,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以形成盐类水解的`概念;对于盐的水解规律,要突出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要依据教材的典型实例,运用归纳法揭示两类盐(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水解的规律;对于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教学中要强调书写的规范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加强训练。最后,运用演绎法,讨论盐类水解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加深对盐类水解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具体建议如下:

  1.知识准备(布置预习作业):中和反应可表示为“酸+碱==盐+水”,因此可把盐理解为是由相应的酸和碱反应完成的,又因为酸有强酸、弱酸,碱有强碱、弱碱,所以生成的盐就有四种,即强酸弱碱盐、弱酸弱碱盐、弱酸强碱盐、强酸强碱盐。要求上述四种类型的盐各举出2—3例(写化学式)

  2.采用实验探究方法引入新课。 建议将教材中的改为学生实验,并增加一个演示实验,即“向盛有固体Na2CO3和NH4Cl两支试管分别注入3--4ml蒸馏水,振荡使之溶解,再分别滴加2-3滴酚酞试液和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发现”盐溶液不都呈中性,引出课题。

  3.对于“盐类水解的本质”, 建议通过分析CH3COONa、AlCl3的水解,引导学生总结出盐类水解的本质。

  4.对于“强酸强碱盐不水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也不容忽视,学生只有理解了强酸强碱盐不水解才能更好地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和条件;而对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只要求学生会判断该类盐能水解就可以了,不要扩展。

  5.在讲解如何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时,要强调说明以下问题:

  ①盐类水解反应一般是可逆反应,反应方程式中要写“ ”号。

  ②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的量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在书写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也不把生成物写成其分解产物的形式。(如H2CO3,NH3·H2O等)

  ③多元弱酸的盐的水解反应分步写方程式,但以第一步为主(如H2CO3);多元弱碱盐水解不分步写(如AlCl3)。

  ④盐类水解反应可视作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6.“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的教学,对于重点中学,可启发学生运用实验手段自主探究;对于普通中学,可采取教师演示实验。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盐本身的性质才是主要因素,渗透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7.对于“盐类水解的利用”,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溶液的配制、除杂外,在多举一些应用实例,如化肥混施、明矾净水,以丰富学生的视野。

  8.本节内容结束前,总结归纳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以便将知识系统化,规律化,便于学生掌握,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

  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盐的类型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能理解盐类的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通过实验总结盐溶液显酸碱性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感受化学带来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盐类水解的分析

  【难点】

  盐类水解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

  酸的溶液显酸性,碱的溶液显碱性,酸碱中和生成盐,那么盐的溶液酸碱性如何?

  根据形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可把盐分成强酸强碱盐、强碱弱酸盐、弱酸强碱盐、弱酸弱碱盐。请学生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测定下列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通过表格归纳得出: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

  思考:为什么不是所有的盐的溶液都呈现中性?从而引入本节课“盐类的'水解”。

  (二)新课讲授

  2.盐类的水解

  (1)定义: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得出什么是盐类的水解。

  (在水溶液中盐电离产生的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婚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本质:

  根据盐类水解的定义可知盐类水解的本质:弱酸电离出的阴离子货弱碱电离出的阳离子和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促进了水的电离。

  (三)巩固提高

  总结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双弱双水解,谁强显谁性。

  (四)小结作业

  小结:盐类水解的规律,不同类型的盐溶液酸碱性的不同。

  作业:课下查找资料并整理,盐类的水解有哪些应用。

  四、板书设计

  以上为《盐类的水解》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关于盐类水解的利用

  包括两个方面介绍。一是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二是讨论盐为水解知识的应用。

  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指出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通过对一系列分类实例的讨论分析,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题:盐类的水解

  重点: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第一课时

  1.采用实验手段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实验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

  (1)用蒸馏水配制 溶液, 溶液, 溶液。

  (2)用 试纸测定三种盐溶液的 ,并记录:

  教师设疑:

  (1)为什么三种盐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呢?

  (2)同呈中性的 和 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2.盐类水解实质

  教师通过对强碱弱酸所生成盐的水解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强酸和弱碱所生成盐的`水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盐溶液是碱性,溶液中 增大?为什么会增大呢? 是从哪来的呢?

  盐溶液呈酸性,溶液中 增大?为什么会增大呢? 是从哪来的呢?

  3.引导归纳盐组成与其水解和溶液酸碱性的内在联系。

  教学步骤

  (一)知识准备

  酸+碱=盐+水(中和反应,可以理解盐可以由相应的酸和碱反应生成)

  (二)引入新课

  1.准备四种盐溶液。分别测定它们 。并作记录:

  溶液酸碱性分析

  (1) 溶液。

  (2) 溶液。

  (3) 溶液。

  (4) 溶液。

  2.根据现象引导思考:

  (1)盐溶液是否一定都呈中性?从实验现象你认为哪些盐溶液可呈中性?

  (2)为什么盐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呢?

  (3)同呈中性的 和 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 6

  一、说教学观

  由于本节课是基于活动教学观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简单介绍一下活动教学观。活动教学观以“以活动促发展”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认为“活动”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特殊的活动过程,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对知识、技能、策略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活动教学观是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观。活动教学观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突出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发现的学习,强调学生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和系统化。

  在活动教学观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以及学生分析,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进而组织教学活动,具体的教学过程分为: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问题解决、引导知识整理、指导练习应用、提供反馈评价。首先,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分析。

  二、说教材分析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一共由三章组成,即: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三章又分为水溶液,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的水解,沉淀溶解平衡,离子反应四节内容,而处于第二节第二大块的盐类的水解知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盐类水解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等知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进一步认识。并且盐类水解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指导高三有关电解和物质的检测等知识的学习。

  三、说学生分析

  结合之前所学的化学平衡的原理,化学平衡的移动,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等知识,学生具备了分析溶液中各种离子水解平衡的能力。另外,学生经过高中两年的化学学习,其独立学习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理性认识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与技能:

  a.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能判断各类盐的水溶液的酸碱性,会解释盐类物质的水溶液显酸性或显碱性的原因

  b.初步掌握盐类水解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过程与方法:

  a. 通过参与实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b. 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学会分析和归纳,体验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实验,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b.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类水解反应

  五、说教学过程

  1. 首先呈现问题: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盐溶液呢?是否一定显中性?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带着因疑惑引发的激情和想要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参与课堂活动。

  2. 紧接着,进行分组实验。当学生们发现实验结果与其想象的盐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时,就引起了认知冲突,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并让学生获得盐的.水溶液不一定显中性的感性认识。

  3. 在实验之后,自然会得出三个问题:为什么有的盐溶液会显酸性或碱性?盐溶液显酸、碱性有何规律?我们如何表示盐溶液显酸碱性的过程?而这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整个教学环节一,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预期,明确任务。

  4. 接下来进行教学环节二,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向水中加入醋酸钠固体,溶液中会发生哪些变化?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溶液中,水可以电离出……醋酸钠可以电离出……再依据碰撞理论,学生可以顺利想到溶液中将形成弱电解质CH3COOH,再考虑到CH3COOH的生成使溶液中C(H+)减少,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致使溶液中C(OH-)>C(H+),于是溶液显碱性。

  5. 在问题2解决后,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氯化铵、氯化钠固体加入水中后,溶液所发生的变化。由于在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与合作分析出醋酸钠溶液显碱性的原因之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盐类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能力。此时问题3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促进新知识的掌握。

  6. 经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对盐类水解有了自己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尝试给出盐类水解的定义。再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盐类水解的本质。

  7. 然后提出问题4盐类水解有何规律?学生根据盐类水解的定义和本质,再回扣分组实验的结果,总结出盐类水解的规律,即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强显谁性。

  8. 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方程式来表示盐的水解,以及多元弱酸的盐和多元弱碱的盐如何书写其水解方程式?

  9.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盐加入水中有些会水解而有些不会。此时,应该趁热打铁,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和系统化。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的本质、定义以及水解方程式书写的印象。该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建构。

  10.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静态的知识结构是否转化为动态的程序性知识,并形成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活动经验结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通过练习获得有关知识理解的反馈信息,促进知识的迁移,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为此,我精选了尝试性练习和创新应用性练习两种类型的习题。尝试性练习帮助学生知识再现,创新应用性练习帮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技能结构进行重新组块。

  11. 通过课下对作业的批改和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了解学生对该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提供反馈和评价。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12. 再根据提供的反馈评价对教学设计进行改组优化。

  13.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 7

  一、教材分析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是以化学基本概念为基础,与实验紧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学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今后继续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内容具有概念比较多,且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特点。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认识引入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米、千克等。可采用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科学方法。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学生熟悉的量类比、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等,运用类比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高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陌生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

  尊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黑板

  六、教学方法

  采用创设情境方式,通过故事(一粒米的称量)和生活实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学思维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 — 物质的量,搭建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单位 (箱、包、打等)与抽象概念类比、国际单位之间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感受概念的生成过程,初步形成物质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七、教学过程

  (略)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与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 、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观察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试管和试管夹,碘,烧杯,酒精灯,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温故激疑:

  1、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回顾时要用多媒体配合画“固、夜、气三角图。”

  2、通过三角图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在图中的“固”和“气”之间加以“?”。

  预想结果:

  (1)固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变吗?

  (2)如果能转变,是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二、猜想假设: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视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动向,必要时进行个别启发。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把各种猜想都说出来。

  预想结果:(1)有可能,固态变为气态要吸热,气态变为固态要放热。

  (2)可能行,也可能不行,可能吸热也可能放热,还可能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3、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验验证。此过程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和依靠实验进行探究的学科学法教育。

  三、设计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的`器材。指出用来观察的物质是碘。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教师巡回视察,必要时加以个别提示。

  3、收集各组讨论结果,组织全体学生一一考察分析,选出最优方案,之后再修改成正式的方案。此处要注意强调以下几点:试管加热的正确方法、酒精灯的用法、观察的重点、操作上的合作和实验的安全。

  预想结果: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碘加热,注意观察是否真的由固体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后停止加热再观察气体是否真的直接变为固体。

  四、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视察、指导。

  五、分析论证:

  1、各组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看到的现象。

  预想结果:加热时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紫色的气体而未看到液体的生成。撤去酒精灯后,紫色气体逐渐腿去而在试管壁上出现了黑色固体小颗粒。

  2、启发学生归纳出结论并且把两条结论进行板书,指出本节课的主题。

  预想结果: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3、将三角图补充完整。这里要激发学生体会到自然的美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六、巩固提高:

  1、巩固结论:全体学生一起诵读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此环节要求学生边读边想。

  2、应用知识: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让学生说说有关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可以是课本内的也可以是课本以外的),教师以放映幻灯片和穿插启发来配合。学生未提到的例子教师补充。

  3、课堂小结:

  (1)、学生自发谈自己的收获。尽量顾及到大面积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发言。

  预想结果:知道了第五和第六种物态变化,以及它们发生的必要条件。知道了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实验。事实是检验结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大自然是美的,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2)、教师归纳总结。要从三方面小结。

  板书设计:

  4.4 升华与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物理性质;

  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了解钠的存在和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其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其中钠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在钠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钠与氧气及钠与水的反应。难点就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钠的存在和用途中,首先介绍了自然界里元素存在的两种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然后结合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引导学生得出在自然界中钠只能以化合态存在。教材对钠的用途只作简单介绍。

  教法建议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1)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2)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

  (3)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4)钠和氧气的反应可由[实验2-2]钠的表面在空气中的变化而引入。

  2、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优化的知识结构。

  (l)虽然碱金属单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它们的某些化合物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可让学生标出xx与xx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3)应将xx的结构、性质、保存、存在、用途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线。充分体现结构决定性质、存在、用途以及保存方法取决于性质这一思想。

  (4)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紧接着可让学生讨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成什么物质?”再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来验证。使学生对初中学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的科学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这是元素化合物的第1个主族元素的学习,应采取从结构到性质至用途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主族元素的学习开好头。

  (2)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程序。

  (3)介绍第一节钠在全章内容中的重要性。

  2、练写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1)教师指导学生在书后的周期表中查出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指导学生掌握碱金属的核电荷数递变的规律。

  (2)熟练的写出碱金属的名称、符号及核电荷数。

  3、教师强调

  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结构为基础,以性质为重点,以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为主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钠的物理性质

  演示课本第28页[实验2-1],请一位学生切割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并指导学生阅读钠的物理性质的课文(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提问]在空气中,新切的钠面上有什么变化?

  演示:课文第29页[实验2一2]并补充钠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

  [总结]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课文有关钠与氧气反应的内容,理解常温下“发暗”,“燃烧黄色火焰”,“淡黄色”固体等关键的现象的根本原因,以理解促进记忆,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黄色火焰)

  (2)与硫等非金属反应

  [提问]根据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和钠的最外层电子结构,推知钠与氯气、硫等反应,指出钠与硫粉研磨,会发生爆炸,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研磨易爆炸)

  (剧烈燃烧)

  (3)与水的反应

  演示课本第29页[实验2-3]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钠在水中变化的情况。

  演示[实验2-3],可利用多媒体投影,在一U形管中加入少量水后滴加1滴酚酞再加入一米粒大小的金属钠,投影于屏幕上,可使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浮”(钠浮在水面上),“熔”(熔为小球),“游”(迅速游动),“红”(酚酞水溶液变红)

  [演示2-4],重点检验收集到的气体。引导学生观察产生有关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讨论]

  ①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水的组成,得到的结论是钠置换出水中的氢,生成氢气和氢氧化

  钠。

  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钠浮在水面上的原因(钠的密度比水小),解释钠与水反应时,为什么熔成小球(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解释钠熔成小球后为什么在水面上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反应生成的氢气对其产生了推动作用)。解释滴有酚酞的水为什么变红(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

  ③由此得出保存钠的方法:隔水、隔空气,而保存在煤油中(比煤油的密度大,且不溶于煤油)。

  6、通过掌握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说明钠的主要用途,以帮助学生改进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实现结构→性质→用途相互渗透。

  (四)总结、扩展

  1、总结

  钠-教学教案

  钠是主要的活泼金属元素,它亦为碱金属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通过学习钠的结构和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通过有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2、扩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钠可作为主要的工业原料,除课本介绍的用钠制高压钠灯、与金属钾制成金属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制贵重金属外可补充制成钠的氢化物—氢化钠,并介绍它的结构特点及在现代工业和科技方面的用途。

  布置作业

  1、思考题

  (1)钠能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吗?

  (2)钠与水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x;如欲满足钠离子与水的个数之比为1:100,则生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x 。

  2、书面作业

  (1)课本第31页的有关练习。

  (2)补充

  ①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钠投入x溶液:

  B、x与盐酸反应:

  C、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

  D、x溶液与少量x溶液反应:

  ②欲使100克9.32%的x溶液质量分数增加到20%,需往溶液中加入钠的质量是x克。

  ③用钠冶炼钛的氯化物时,反应过程中当x的化合价降低二价时,就有24克的x单质生成,则x的值为x。

  参考答案

  1、思考题

  (1)不能。因为x会与水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x和x,反应方程式为:xx

  (2)补充:①AC ②6.9克③x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钠

  一、钠的结构

  原子结构示意图

  最外层为1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形成+1价

  二、钠的物理性质(见课本第28页)

  三、钠的化学性质

  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 9

  授课日期:xx年xx月xx日

  教学安排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讲授性,主体参与教学

  教学资源

  相关视频,图片,多媒体

  教案编号:

  授课题目(章、节)蛋白质化学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2、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二级结构的概念、维系键;

  3、掌握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熟悉蛋白质物化性质;

  5、了解蛋白质的.与医学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难点:蛋白质物化性质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详见附页课堂教学小结:

  一、蛋白质的变性

  1、概念:天然蛋白质受到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空间结构的破坏,从而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和生物功能的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2、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

  二、蛋白质的两性性质蛋白质中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相等而呈电中性(此时为两性离),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常用pI表示。

  三、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胶体、变性和沉淀的性质。

  四、蛋白质的定性、定量测定方法有多种。

  五、蛋白质具机体的有三大功能:。不同状态下的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及代谢情况有差异。构成人体的氨基酸有20种,其中8种是体内不能合成的,需从饮食种摄取。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医院杀菌灭毒的方式有哪些?这些方式和蛋白质变性有何关系?

  课后反思:

  做好新课导入是成功教学的关键,尽量做到知识点讲解的深入简出,要注意结合日常生活知识和护理相关知识。

【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相关文章:

化学《盐类的水解》教案08-26

盐类的水解化学教案01-08

盐类水解应用11-04

盐类的水解基础练习02-17

概念教学中的探究学习课例研究-盐类水解教学设计12-10

海参水解方法和化学成分研究12-10

酯的水解11-09

水解-生物接触氧化-化学投药工艺处理肉类加工废水12-10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