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1-06-06 13:32:44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科学教案汇编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科学教案汇编5篇

科学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眼睛怎样看见各种物体,近视的原因,以及保护视力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习做“眼球成像”及“近视眼病理”的模拟实验。)

  3、向学生进行关于眼的卫生保健教育,培养良好的用眼卫生才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及烛台、凸透镜2块,凸度大小不同,及支架、纸屏、火柴。

  2、挂图或投影片眼球的构造、视觉成因示意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1)凸透镜的外形有什么特征?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2)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2、谈话:

  (1)凸透镜成像的作用,不仅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还与我们的眼睛有密切的关系。你猜有什么关系?

  (2)关于眼睛你有什么问题?

  3、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眼睛的科学(板书课题),重点是眼睛怎样看到各种物体。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眼睛怎样看见各种物体

  (1)认识眼球的构造

  ①谈话:要知道眼睛怎样看到各种物体,首先要了解眼睛的构造。你认为眼睛由哪几部分构成了它们各有什么用?其中哪部分最重要?

  ②讲解:眼睛外部是眼硷(眼皮),眼险边长有睫毛,眼硷内是眼球。眼睛最重要的部分是眼球,眼脸、睫毛都是保护眼球的。下面我们重点观察眼球的构造。(出示眼球构造图。)

  ③观察:眼球是什么形状的?从图上看,眼球由哪些部分构成了晶状体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④讲解:

  眼球是球形的。眼球的外部是眼球壁,眼球壁有好儿层,内层是视网膜。视网膜由很多感光细胞组成,像照相底片一样,既能感知光的强弱,又能感知光的色彩。视网膜通过视神经与大脑相连。眼球的前部有一个小孔,叫瞳孔,外界的光通过瞳孔进入眼球。

  ⑤观察:两个同学相互观察对方眼睛的瞳孔。

  ⑥讲解:瞳孔后面是晶状体,晶状体是透明的,外形很像凸透镜,通过肌肉与眼球壁相连。

  ⑦讨论:

  外界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通过晶状体后会怎样?(成像)成像在什么地方?(视网膜)

  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眼睛的构造像什么?(照相机)哪个部分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哪个部分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⑧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眼睛很像一架精密的照相机,外界物体能在眼球内形成像。人有了这架"照相机",才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

  (2)认识视觉与光的关系

  ①讲述:眼睛所以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还与其他因素有关系。

  ②讨论:

  在漆黑的屋子里,你能看见周围的物体吗?怎样才能看见?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如果学生不能很好解释,可以进一步启发:在没有光的条件下凸透镜能成像吗?眼球内能成像吗?)

  由此可以知道,眼睛所以能看见各种物体,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③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眼睛才能看见各种物体。

  (3)综合视觉形成的原因

  ①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眼睛所以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是什么原因?

  ②讲述:

  眼睛所以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一是在眼球内有能成像的构造,二是必须有光。(出示视觉成因示意图。)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自己发光,有的能反射别的物体的光。当它们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球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物体。

  2、指导学生认识近视的原因及预防近视的方法

  (1)讲述:健康的眼睛才能看清周围的物体。如果眼睛受了伤或有了病,特别是晶状体、视网膜、视砷经有了病,人就看不清、甚至完全看不见周围的物体。例如少年儿童的多发病近视,就是由于晶状体有了病。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模拟眼睛看物体的实验。

  (2)实验:

  ①讲述:每个组都有大小相同、凸度不同的两块凸透镜,先用凸度较大的透镜实验。让蜡烛通过这块凸透镜,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讨论:在这个实验中,哪儿个部分相当于眼睛?它们分别相当于眼睛的哪个部分?哪个部分相当于眼睛看的物体?

  ④讲述:使物体离"眼晴"远一些(将蜡烛向外移),观察"视网膜"上的像有什么变化?

  ⑤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像变得模糊)

  ⑥讲述:换用凸度较小的透镜,观察"视网膜"上的像怎样?

  ⑦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像又变得清晰)

  (3)讨论:

  ①通过以上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②在以上模拟实验中,凸透镜表示什么?透镜凸度的变化表示什么?(晶状体凸度的变化)

  ③由此可以惟想,人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有什么变化?(或问:由此可以推想,为什么眼睛既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又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4)讲解:人的眼睛是靠自动调节晶状体的凸度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睫状肌)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3

  目标:

  1、使幼儿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2、教幼儿学习掌握正确刷牙的方法,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

  经验准备:听过故事〈小熊拔牙〉,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大胆、合理的进行讲述。

  材料准备:

  1。小熊头饰一个,并请一位老师扮演小熊。

  2.牙齿模型、牙膏、杯子、镜子、每人各一个,牙刷每人两把。

  3.老师:抹上黑芝麻糊的牙齿模型两个,牙刷两把、牙膏和水杯各一个。

  4.录音机、磁带、音乐〈刷牙歌〉

  过程:

  一. 老师:“你们听过“小熊拔牙”的故事吗?今天老师为你们请来了可爱的小熊。(小熊出场,和幼儿打招呼并坐在幼儿中间。

  二. 引导幼儿讨论,不保护牙齿的害处。

  1.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小熊的牙齿为什么被拔掉?不保护牙齿有哪些坏处?

  2.幼儿自由讨论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3.请小朋友用小镜子照一照自己的牙齿,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坏牙齿,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没有坏牙齿,谈谈是怎样保护的)

  4.老师对幼儿的见解给予肯定并小结。

  三.1.小熊说:我现在知道要保护自己的牙齿,不乱吃零食,每天早上、睡前坚持刷牙,牙齿就会很健康,可是我不会刷牙怎麽办?请小朋友快来帮帮我。

  2.老师和小熊一起走到幼儿中间参加讨论:正确刷牙的方法。

  提问:

  (1) 刷牙时先要做什麽?

  (2) 牙膏应挤多少?

  (3) 你平时是怎样刷牙的?(幼儿有可能会出现横着刷,也可能出现竖着刷,老师引导幼儿做一个小试验)

  (4) 老师做实验:咱两个牙齿模型上分别粘满黑芝麻糊,在分别用横刷和竖刷的方法刷牙,请小朋友得出结论那种方法最好。

  (5) 刷牙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刷牙会牙刷应该怎样摆放?

  3.老师总结并和幼儿一起利用牙齿模型练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四.幼儿听着《刷牙歌》自己练习刷牙,教师巡回指导刷牙方法。

  五.结束:刚才大家都刷过牙齿了,小熊要检查一下你们的牙齿干不干净和你们牙刷摆放的对不对。

  设计思路:幼儿对牙齿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我园夜托班老师及家长的反映,大多数孩子不喜欢刷牙,即使刷也很随意。缺乏保护牙齿的意识,不能很好的掌握刷牙的正确方法,我想通过此次活动让幼儿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以及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探究活动:测量和获取实验数据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这是说的变异现象。

  学生举例,踊跃发言。

  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学生整理数据、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平均数。

  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大小不同的花生应该是基因不同导致的。

  大花生(小花生)中有大有小,可能是环境引起的。

  看书上第44页的图片 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应尽量减少误差。

  与学生一起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

  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得出结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引导学生分析性状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差异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环境不同引起。

  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变异。

  引导学生分析高产奶牛的选择繁育、小麦的杂交育种、甜椒的太空育种的原理。

  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学生:这说的是变异现象。

  教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物变异的知识。(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学生:比如金鱼有许多种,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狗有很多品种。

  教师: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板书 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教师: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同时作好记录。

  学生: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教师:把你数据进行整理,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却有大有小。

  教师:是的,这下你就认识到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有长有短,为什么?

  学生: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教师:生物的一些相对性状表现出的是数量差异(如大小花生的果实大小)。由于任何性状都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实的长度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环境引起的变异。但环境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学生:哦,是的,我画的曲线图就显示了这种情况。比较这类相对性状的差异,应该比较它们的数量的平均值。你们计算的平均值有什么差异?

  学生:大花生的大,小花生的小。

  教师:正常情况下,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讨论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教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两种变异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应该可以遗传,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教师:是的。(板书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教师:人们在了解了遗传变异的原理后可以把它应用在培育新品种上,请同学们来看书上的例子。(板书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学生:看图片,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师: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教师:大家再来看看小麦的杂交育种是怎么回事?

  学生:通过杂交,把好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即后代既高产又抗倒伏。

  教师:同学们判断正确。那太空椒又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教师: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学生:就是基因突变吧?

  教师:对,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生物的变异。还有染色体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变异。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一起交流。

  教师: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准备

  小班幼儿用书12月分册第10页。

  高矮不同的动物玩具,如小鸟、松鼠、兔子、羊、牛、大象、长颈鹿等。

  活动目标

  能按照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的顺序对物体进行排列。

  能够用积木和玩具搭建和拼摆出不同高矮的房屋。

  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新建的动物园要搬来许多动物,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请幼儿认一认它们是谁。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出示小动物玩具,边出示边请幼儿猜想。如第一个出示小松鼠,教师:"下面要来一个比它高的动物,你们猜猜是谁?"幼儿猜完后再出示,请幼儿比较、辨识。这样依次出示5-8中动物。

  3、为动物们准备新家。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高矮帮助它们搭建新家。

  4、比较、辨识动物园中房子的高矮,请动物住进新居。(结合幼儿用书"动物园"画面)

【有关科学教案汇编5篇】相关文章:

有关科学教案汇编7篇01-05

有关科学教案合集5篇01-10

有关科学教案范文5篇03-21

关于科学教案汇编九篇02-14

关于科学教案汇编7篇02-03

有关大班优秀科学教案4篇12-24

精选科学教案汇编5篇01-09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汇编8篇02-12

科学教案评语01-01

科学教案《赛车》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