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优质课奇妙的蛋壳教案

时间:2022-06-14 12:21:01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优质课奇妙的蛋壳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优质课奇妙的蛋壳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科学优质课奇妙的蛋壳教案

大班科学优质课奇妙的蛋壳教案1

  活动目标: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幼儿认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积极寻求答案。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1/2的鸡蛋壳3~4只,铅笔一支,粗吸管一根(长短相同),胶带纸圈一个,记录表,记号笔。

  2、多媒体课件《小鸡出壳》《薄壳结构原理》《有关拱形的物体》,1/2的蛋壳若干、小盘子一个、注有颜色的水针筒。

  3、幼儿已经认识拱形和各种桥梁。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设疑激趣,幼儿操作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出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1)幼儿猜想并记录——幼儿商量猜测记录,将猜测结果记录到“?”一栏。

  (2)师生共同讨论并记录猜想结果。

  2、启发幼儿用铅笔笔尖模拟小鸡的嘴巴“啄”蛋壳,寻求答案。

  师:什么东西比较象小鸡的尖嘴巴?

  (1)幼儿模拟操作,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验证并记录)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请小朋友用铅笔笔尖戳蛋壳的凸面和凹面,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手’的一栏。”

  a、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实验时要小心操作。

  b、交流实验结果,探讨问题。教师集中记录幼儿的操作情况。

  3、引导幼儿探索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蛋壳的凹、凸面而出现的不同现象。

  师:鸡姐姐不服气,说刚才用的力不一样,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铅笔掉下去的力差不多大小呢?

  (1)幼儿简短讨论后,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吸管和胶带纸圈再次操作,结果发现蛋壳确实是由鸡妹妹啄破的。(再次实验,操作)a、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请小朋友把鸡蛋壳放在胶带纸圈上,把铅笔从吸管中掉下去,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手”的一栏。

  b、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c、交流结果,教师集中记录幼儿操作情况。

  (3)小结:刚才小朋友借助吸管和胶带纸圈使铅笔掉下去的力一样大,发现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不容易戳破,因此蛋壳是鸡妹妹从里面啄破的。

  二、教师演示解惑,幼儿初知原理。

  1、小小蛋壳真奇妙,用铅笔的笔尖戳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破,用铅笔的笔尖戳蛋壳的凸面不容易破,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幼儿简短讨论)2、请幼儿观看教师的实验演示,发现“力的分散”现象。

  师:我把针筒里流下的有颜色的水比作铅笔掉下去的力,请大家看看水落到‘蛋壳’上怎么样了?(教师操作演示)3、利用多媒体展示“薄壳结构原理”。

  蛋壳是一个拱形,当力一落到拱形的蛋壳上就像水一样散开了,蛋壳能承受较大的力,所以薄薄的蛋壳就不容易破。当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三、教师引导迁移,幼儿运用经验。

  1、小小蛋壳里藏了这么多秘密,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奇妙的蛋壳设计了许多拱形的东西,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拱形的物体?

  2、展示图片,介绍生活中的拱桥、隧道、城门、蒙古包等物体,知道这些都是蛋壳的奥秘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较强烈的寻求问题答案的意愿,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原有的经验会受到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要寻找合适的媒介物来成为连接幼儿原有水平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桥梁。在该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了蛋壳这样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利用蛋壳凸面受力和拱桥桥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点,让幼儿把在蛋壳受力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迁移到拱桥上去,从而弄清拱桥受力大的原因。

  操作是本次活动的主要形式。让幼儿在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操作活动中,大胆尝试,逐步深入,体验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获得结果的快乐。

  教育活动应重视活动本身对孩子的现实意义。在孩子发现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地进行引导,并用思辨性的语言去启发孩子,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兴趣。如在幼儿建造拱桥的实验中,老师问:“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你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操作结果进行实用性的分析。

  应该注意的是,因为本次活动是老师预设的,所以在活动中,老师不能被预设的东西所束缚,应启发幼儿生成各种问题,并用灵活的策略给予回应,使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有机融合,让预设的目标更突出、鲜明,使活动更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

大班科学优质课奇妙的蛋壳教案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3、培养幼儿良好的说话习惯,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重难点:

  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准备:

  1、乐器铃鼓、三角铁、木鱼、小鼓、圆舞板等每人一件,琴一架,大鼓一面。各种瓶子盒子、植物种子、石子、橡皮筋若干。自制乐器一件。

  2、录有悦音和噪音的磁带,“大自然的声音”的磁带各一盘;录音机一台。

  3、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4、请家长在家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例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活动过程:

  一、寻找声音

  1、通过游戏激发对声音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了好多的小演员来给小朋友表演节目。配班教师报幕:“现在演出开始,首先是歌曲《闪烁的小星星》。小演员很害羞要在屏风后面演唱,我们猜一猜他是谁好不好?”(教师在屏风后边用乐器演奏。)提问:小朋友谁在为我们唱歌?(幼儿回答乐器在唱歌)你是怎么知道的?(听到的声音......)我们来看一看小乐器是怎样来唱歌的。

  2、让幼儿了解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

  出示乐器,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怎样可以叫乐器发出声音。

  幼儿分组进行乐器操作,叫手中的乐器发声。操作后请幼儿回答:你的乐器叫什么,它是怎样发声的?(例如,我的乐器叫三角铁,它是通过敲打发出声音的)。

  3、通过操作活动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相邻的两组幼儿交换乐器。幼儿再次感知乐器是怎样发声的,并说出和刚才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小结:不同材料的物体,经过打击碰撞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4、利用实验游戏,叫幼儿懂得声音的产生必须是多样物体碰撞后发生震动产生的。

  配班教师报幕:“下一个表演节目的是花生米,它要在大鼓上为大家表演舞蹈。”教师把花生米放在大鼓上,花生米不动。教师:“主持人怎么花生米不跳呢?你知道为什么吗?配班教师:哦我忘了,花生米说要用这面大鼓来伴奏。”教师用鼓槌敲击鼓面,花生米跳起了舞。提问:花生米为什么要用大鼓伴奏才肯跳舞呢?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幼儿感知鼓槌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震动而发出鼓声)。

  玩游戏,怎样叫我的乐器闭上嘴。首先叫乐器发出声音,然后马上阻止震动,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发现物体没有震动就没有声音,进一步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

  1、幼儿尝试叫所有的物体发声。

  提问:除了乐器还有什么能发出声音呢?幼儿在自身和活动室找出声音,并说出通过什么方法叫它发出声音的。

  (1)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的身体什么地方能发声音?你怎样叫它发声的?幼儿自由在身体寻找声音。叫幼儿用完整的话说出。例如:我的小手会发声,双手一拍就出声。

  (2)请小朋友在活动室寻找发声的物体。(幼儿自由去找能发声的物体,并叫它发出声来)请个别幼儿说出发声的物体是什么,怎样叫它发出声音的。例如,桌子会发声,我用手一拍,手和桌子发生碰撞就能发出声了。

  2、操作活动。利用瓶子、盒子。石子、种子、橡皮筋等制作乐器。教师出示自制乐器,请幼儿说出它是怎么发出声音的,老师用什么物品做成的。幼儿利用废旧物品相互讨论并进行乐器制作。

  提问:你的乐器是用什么做的,它是怎样发声的?请有代表性的幼儿回答并进行乐器演示叫自制乐器发出声音。

  三、分辨声音

  1、分别播放两段音乐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教师提问:第一段是什么声音?幼儿回答:小鸟的叫声。第二段是什么声音?幼儿:刮风和打雷的声音。提问: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幼儿:鸟叫的声音好听,风声和雷声不好听。教师:你听到不好的声音有什么感觉?幼儿:听到风声和雷声很害怕。

  2、听录音“大自然的声音”幼儿找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声音。什么样的声音好听,什么样的声音不好听。教幼儿懂得好听的声音是乐音,不好听的是噪音。

  4、教师小结:大自然中万物通过震动和碰撞发出了好多声音,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多听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在游戏活动当中轻轻的说话,不免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结束活动

  教师和幼儿用自制的乐器为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进行伴奏。

  五、活动延伸

  1、将幼儿实验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去,继续探索,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想象这像谁发出的声音。

  2、提供动画片,听一听有什么声音,鼓励幼儿利用身体与物品接触、物品与物品接触发出各种声音来模仿动画片中动物走路的声音。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大班科学优质课奇妙的蛋壳教案3

  设计意图: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自然界,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对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却又是陌生的。另一方面,随着幼儿的增长声音越来越大,有的幼儿甚至大声尖叫。为了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及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好听,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我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3、培养幼儿良好的说话习惯,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难点:

  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准备:

  1、乐器铃鼓、三角铁、木鱼、小鼓、圆舞板等每人一件,琴一架,大鼓一面。各种瓶子盒子、植物种子、石子、橡皮筋若干。自制乐器一件。

  2、录有悦音和噪音的磁带,“大自然的声音”的磁带各一盘;录音机一台。

  3、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4、请家长在家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例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活动过程:

  一、寻找声音

  1、通过游戏激发对声音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了好多的小演员来给小朋友表演节目。配班教师报幕:“现在演出开始,首先是歌曲《闪烁的小星星》。小演员很害羞要在屏风后面演唱,我们猜一猜他是谁好不好?”(教师在屏风后边用乐器演奏。)提问:小朋友谁在为我们唱歌?(幼儿回答乐器在唱歌)你是怎么知道的?(听到的声音......)我们来看一看小乐器是怎样来唱歌的。

  2、让幼儿了解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

  出示乐器,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怎样可以叫乐器发出声音。

  幼儿分组进行乐器操作,叫手中的乐器发声。操作后请幼儿回答:你的乐器叫什么,它是怎样发声的?(例如,我的乐器叫三角铁,它是通过敲打发出声音的)。

  3、通过操作活动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相邻的两组幼儿交换乐器。幼儿再次感知乐器是怎样发声的,并说出和刚才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小结:不同材料的物体,经过打击碰撞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4、利用实验游戏,叫幼儿懂得声音的产生必须是多样物体碰撞后发生震动产生的。

  配班教师报幕:“下一个表演节目的是花生米,它要在大鼓上为大家表演舞蹈。”教师把花生米放在大鼓上,花生米不动。教师:“主持人怎么花生米不跳呢?你知道为什么吗?配班教师:哦我忘了,花生米说要用这面大鼓来伴奏。”教师用鼓槌敲击鼓面,花生米跳起了舞。提问:花生米为什么要用大鼓伴奏才肯跳舞呢?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幼儿感知鼓槌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震动而发出鼓声)。

  玩游戏,怎样叫我的乐器闭上嘴。首先叫乐器发出声音,然后马上阻止震动,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发现物体没有震动就没有声音,进一步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

  1、幼儿尝试叫所有的物体发声。

  提问:除了乐器还有什么能发出声音呢?幼儿在自身和活动室找出声音,并说出通过什么方法叫它发出声音的。

  (1)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的身体什么地方能发声音?你怎样叫它发声的?幼儿自由在身体寻找声音。叫幼儿用完整的话说出。例如:我的小手会发声,双手一拍就出声。

  (2)请小朋友在活动室寻找发声的物体。(幼儿自由去找能发声的物体,并叫它发出声来)请个别幼儿说出发声的物体是什么,怎样叫它发出声音的。例如,桌子会发声,我用手一拍,手和桌子发生碰撞就能发出声了。

  2、操作活动。利用瓶子、盒子。石子、种子、橡皮筋等制作乐器。教师出示自制乐器,请幼儿说出它是怎么发出声音的,老师用什么物品做成的。幼儿利用废旧物品相互讨论并进行乐器制作。

  提问:你的乐器是用什么做的,它是怎样发声的?请有代表性的幼儿回答并进行乐器演示叫自制乐器发出声音。

  三、分辨声音

  1、分别播放两段音乐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教师提问:第一段是什么声音?幼儿回答:小鸟的叫声。第二段是什么声音?幼儿:刮风和打雷的声音。提问: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幼儿:鸟叫的声音好听,风声和雷声不好听。教师:你听到不好的声音有什么感觉?幼儿:听到风声和雷声很害怕。

  2、听录音“大自然的声音”幼儿找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声音。什么样的声音好听,什么样的声音不好听。教幼儿懂得好听的声音是乐音,不好听的是噪音。

  4、教师小结:大自然中万物通过震动和碰撞发出了好多声音,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多听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在游戏活动当中轻轻的说话,不免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结束活动

  教师和幼儿用自制的乐器为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进行伴奏。

  五、活动延伸

  1、将幼儿实验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去,继续探索,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想象这像谁发出的声音。

  2、提供动画片,听一听有什么声音,鼓励幼儿利用身体与物品接触、物品与物品接触发出各种声音来模仿动画片中动物走路的声音。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大班科学优质课奇妙的蛋壳教案4

  活动目标

  1.通过感受不同水的变化,萌发幼儿初步的探究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

  2.引导幼儿初步的尝试、感知和发现饱和溶液。

  3.让幼儿乐意用自己的语言与同伴交流实验过程与结果。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饱和溶液。

  活动准备

  两杯有颜色的水,两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筷子。(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看一看,想一想

  谈话导入:“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

  我要变个神奇的魔术,把红色的水倒入透明的水中,看看会发生什么?

  (老师边讲述过程,边着重提出:将有颜色的水慢慢的缓缓的倒入透明的水中)

  这杯透明的水还跟刚才一样吗?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红色的水现在在杯子的上面还是下面?

  2.试一试:

  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

  (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说一说:

  导语:你们透明的水有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想知道老师的魔术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大屏幕。(放课件)

  你看到了什么?

  屏幕上的实验成功了吗?为什么?(因为和老师的水一样分为上下两层)

  他是怎么做的?(请幼儿自由回答)

  请小朋友观察老师这杯有颜色的水与你们有颜色的水有什么不同。(有没融化的糖,水很稠)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直到水吃饱了糖,再也吃不下去,变成了饱和溶液。水吃了那么多的糖,就会变得重起来。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吃饱了糖的饱和溶液才会沉在水底,而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

  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有颜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和白糖,)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5.分享

  将自己做的奇妙的水拿到老师的桌上摆好,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结果又是什么样的?(是很清晰的分层,或是浅浅的一点点分层,或者没有分层)

  6.延伸:

  请小朋友想想还有什么东西也能在水中制作饱和溶液?回家自己动手尝试下。

  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大班科学优质课奇妙的蛋壳教案5

  活动目标: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幼儿认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积极寻求答案。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1/2的鸡蛋壳3~4只,铅笔一支,粗吸管一根(长短相同),胶带纸圈一个,记录表,记号笔。

  2、多媒体课件《小鸡出壳》《薄壳结构原理》《有关拱形的物体》,1/2的蛋壳若干、小盘子一个、注有颜色的水针筒。

  3、幼儿已经认识拱形和各种桥梁。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设疑激趣,幼儿操作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出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1)幼儿猜想并记录——幼儿商量猜测记录,将猜测结果记录到“?”一栏。

  (2)师生共同讨论并记录猜想结果。

  2、启发幼儿用铅笔笔尖模拟小鸡的嘴巴“啄”蛋壳,寻求答案。

  师:什么东西比较象小鸡的尖嘴巴?

  (1)幼儿模拟操作,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验证并记录)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请小朋友用铅笔笔尖戳蛋壳的凸面和凹面,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手’的一栏。”

  a、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实验时要小心操作。

  b、交流实验结果,探讨问题。教师集中记录幼儿的操作情况。

  3、引导幼儿探索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蛋壳的凹、凸面而出现的不同现象。

  师:鸡姐姐不服气,说刚才用的力不一样,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铅笔掉下去的力差不多大小呢?

  (1)幼儿简短讨论后,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吸管和胶带纸圈再次操作,结果发现蛋壳确实是由鸡妹妹啄破的。(再次实验,操作)a、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请小朋友把鸡蛋壳放在胶带纸圈上,把铅笔从吸管中掉下去,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手”的一栏。

  b、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c、交流结果,教师集中记录幼儿操作情况。

  (3)小结:刚才小朋友借助吸管和胶带纸圈使铅笔掉下去的力一样大,发现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不容易戳破,因此蛋壳是鸡妹妹从里面啄破的。

  二、教师演示解惑,幼儿初知原理。

  1、小小蛋壳真奇妙,用铅笔的笔尖戳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破,用铅笔的笔尖戳蛋壳的凸面不容易破,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幼儿简短讨论)

  2、请幼儿观看教师的实验演示,发现“力的分散”现象。

  师:我把针筒里流下的有颜色的水比作铅笔掉下去的力,请大家看看水落到‘蛋壳’上怎么样了?(教师操作演示)

  3、利用多媒体展示“薄壳结构原理”。

  蛋壳是一个拱形,当力一落到拱形的蛋壳上就像水一样散开了,蛋壳能承受较大的力,所以薄薄的蛋壳就不容易破。当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三、教师引导迁移,幼儿运用经验。

  1、小小蛋壳里藏了这么多秘密,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奇妙的蛋壳设计了许多拱形的东西,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拱形的物体?

  2、展示图片,介绍生活中的拱桥、隧道、城门、蒙古包等物体,知道这些都是蛋壳的奥秘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较强烈的寻求问题答案的意愿,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原有的经验会受到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要寻找合适的媒介物来成为连接幼儿原有水平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桥梁。在该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了蛋壳这样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利用蛋壳凸面受力和拱桥桥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点,让幼儿把在蛋壳受力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迁移到拱桥上去,从而弄清拱桥受力大的原因。

  操作是本次活动的主要形式。让幼儿在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操作活动中,大胆尝试,逐步深入,体验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获得结果的快乐。

  教育活动应重视活动本身对孩子的现实意义。在孩子发现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地进行引导,并用思辨性的语言去启发孩子,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兴趣。如在幼儿建造拱桥的实验中,老师问:“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你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操作结果进行实用性的分析。

  应该注意的是,因为本次活动是老师预设的,所以在活动中,老师不能被预设的东西所束缚,应启发幼儿生成各种问题,并用灵活的策略给予回应,使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有机融合,让预设的目标更突出、鲜明,使活动更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

【大班科学优质课奇妙的蛋壳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蛋壳教案反思07-29

大班《神奇的蛋壳》科学教案05-14

蛋壳的秘密大班优秀科学教案12-14

大班科学探究教案:神奇的蛋壳05-09

神奇蛋壳大班科学活动教案05-15

大班科学《奇妙的光线》教案05-25

大班科学奇妙的根教案10-28

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教案10-24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