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29 09:00:20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中班科学教案模板汇编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中班科学教案模板汇编8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耐心、细心地进行试验,并注意仔细观察实验结果。

  2、积极主动地参加实验活动,探索自然界的秘密。

  3、通过实验,观察水的内聚力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活动准备:硬币、玻璃杯、回形针、皱纹纸一张,盛水的器皿。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幼儿探讨水的秘密。

  教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先猜出来。

  老师出谜面:“一种东西真奇妙,无形无色无味道,动物植物离不了,竹篮装它全漏掉。

  教师:为什么你觉得是水呢?水有这么多特点,它还有一些什么秘密呢?你知道吗?今天让我们来做两个有趣的实验,揭开它的秘密吧!

  二、交代实验的步骤及要求。

  1、教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老师先将玻璃杯里盛满水,然后将这些硬币一个个轻轻地放进玻璃杯中。放一个后引导仔细观察一下,玻璃杯中的'水有没有溢出来。

  2、教师:你在刚才的实验中看出了什么?引导幼儿学会用完整的话来表达。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在玻璃杯中盛满了水,然后放入硬币,发现水没有溢出来。

  三、幼儿看老师实验,引导幼儿互相交流。

  玻璃杯中装满水了吗?玻璃杯中的水有没有溢出来?仔细观察杯口,杯口的水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玻璃杯中装满了水又放了许多硬币,水才高出杯口,但却没有溢出来呢?引导幼儿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老师装满水的杯子的杯口上是平的,并没有高出杯口,放入硬币后,杯子里的水高出了杯口,水确没有溢出来。

  四、交代实验二的步骤及要求。

  1、教师出示回形针:

  教师:这是什么?回形针放在水里会怎么样?

  1、教师进行试验将回形针放在水里,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

  教师:“回形针怎样了?怎样可以让回形针不掉下去呢?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实验中看出,回形针放在水里,水掉下去了。

  3、教师再进行试验,看老师先将回形针放在纸上,然后将它们一起放进水盆里,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引导幼儿回答。

  4、幼儿互相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想象了?

  教师:纸怎样了?回形针呢?为什么纸沉下去了,而回形针却浮在水面上了呢?

  教师小结:放了纸在水里,水有表面张力,所以回形针就不会掉下去,表面张力支撑着它浮在水面上。

  5、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了解水的这两个秘密在生活中的现象。

  发放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看书,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五、最后总结。

  教师: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做水的实验,进一步了解水的秘密。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蘑菇的名称、外形特征,认识各种各样的蘑菇。

  2.知道有些蘑菇是有毒的,不能吃,初步学会分辨有毒蘑菇及食用菇。

  3.培养幼儿乐于参加探索游戏活动的兴趣。

  4.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蘑菇见解。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各种各样的蘑菇;分辨有毒蘑菇及食用菇。

  活动准备

  1.兔妈妈头饰一个,兔宝宝头饰幼儿人手一个。

  2.选择一处室外草地,设置草地场景,草地上散落各种蘑菇图片。

  3.香菇实物若干(干的和鲜的两种),各种干燥过的食品,如木耳、海带、金针菇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老师:“今天我们来玩采蘑菇。老师当兔妈妈,小朋友当小兔,我们一起到山上去采蘑菇。”

  二、认识蘑菇

  1.教师出示各种蘑菇的图片,结合幼儿用书,让幼儿观察蘑菇的外形。

  2.教师给幼儿讲解蘑菇的基本知识。

  三、讨论

  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吃过的蘑菇类食物,如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2.教师请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吃哪种蘑菇。

  四、玩游戏

  1. 教师要幼儿一起来玩采蘑菇的游戏。教师当兔妈妈,把画有蘑菇的卡片分散放在室外的草地上,请幼儿当小兔去采蘑菇。在草地上捡起一张卡片就算采摘了一朵蘑菇。

  2.在采蘑菇的时候,幼儿一定要仔细分辨有毒的蘑菇和没有毒的`蘑菇,有毒的蘑菇幼儿就不要摘。等小兔子摘完没有毒的蘑菇后,由兔妈妈统一把有毒的蘑菇摘走。

  3.幼儿在采摘蘑菇的过程中,教师请幼儿分散地找蘑菇采摘。

  教学反思

  教学成功之处:我以兔妈妈带宝宝们到山上采蘑菇的游戏导入活动,一开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及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我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把幼儿带入了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去,幼儿很快进入角色。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第二环节,认识蘑菇,大部分孩子都投入到了自己的角色中,注意力一直被吸引,积极性相当高,通过教具的操作,孩子们一直在用所有的感官参与活动!他们看着、听着。第三环节,多数孩子能按讨论要求说出自己喜欢吃的蘑菇,第四环节,采蘑菇是幼儿学习知识的实际运用。

  改进之处:1.认识蘑菇这一教学环节,可以让班上语言表达能力强,认识部分常见蘑菇的幼儿先讲讲,然后教师再讲。2.讨论环节,分组的时候幼儿表达能力强和较差的要进行搭配。3.采蘑菇环节,由于幼儿积极性强,兴趣浓,分组游戏秩序需要进一步规范。

  小百科:蘑菇广泛分布于地球各处,在森林落叶地带最为丰富。食用蘑菇是理想的天然食品或多功能食品。迄今为止在全世界食用最多的食用蘑菇,学名为双孢蘑菇,通称为蘑菇。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背景:最近我们要求

  幼儿在双休日中和家长共同收集一些有关昆虫的资料,为开展新主题的开展作一些准备。今天是主题活动的第一天,幼儿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肯定急于展示一下,于是我们开展这一活动,便于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点。

  活动目标:

  1、 互相交流有关昆虫的资料,萌发对昆虫的探究兴趣。

  2、 认识几种常见的昆虫,了解它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与我们的关系。

  材料与工具:

  幼儿收集到的有关昆虫的资料

  过程设计:

  一、 师提问,引出讨论的主题:

  你们收集到哪些有关昆虫的资料?它们的名字叫什么?

  二、 请幼儿自由发表各自所了解的'知识和经验,教师作适当的记录。

  三、 展示资料,幼儿互相参观并交流有关昆虫的话题。

  小结:幼儿共同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昆虫的奥秘。

  反思:

  幼儿第一天开展有关于昆虫的知识讨论,兴趣非常浓厚,个别幼儿带来的书籍中介绍的昆虫的知识也较为丰富详尽,可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截取有针对性的昆虫开展探索与讨论!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简单实用的软管节约小妙招,初步理解节约的意义。

  1、尝试使用多种方法发现废弃的牙膏壳里残留物,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1)教具:课件(图一、图二、图三)

  (2)学具:旧牙膏(人手一份)、剪刀、小棒等(若干)、小罐子。(图四)

  擦布、皮鞋、脏玩具。(图五)

  护手霜(若干)、挤牙膏器(若干)(图六)

  2、经验准备

  幼儿有使用小工具进行操作实践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挤牙膏大比拼(目的:探索多种挤牙膏的方法,初步萌发节约意识)

  1、导入:旧牙膏--"我是一支被主人丢弃的牙膏。主人说我已经用完了,可是我扁扁的身体里还留着许多牙膏。谁能帮帮我,帮我挤出来?"(教师出示旧牙膏)

  2、幼儿尝试使用多种方法挤出剩余牙膏,教师观察指导。(图四)

  (教师指导能力强的幼儿尝试使用小工具,鼓励幼儿耐心操作使用多种方法挤牙膏。提醒幼儿把取出的牙膏收集在小罐子里。)

  3、幼儿交流操作方法,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介绍使用小工具取牙膏的方法。

  4、拓展思路(图一)

  师:原来被扔掉的牙膏皮里还有这么多牙膏,要是浪费了多可惜呀。我们可以用它来干什么呢?除了刷牙,牙膏还有什么其它的用处呢?

  小结:牙膏的用处有很多,除了能刷牙外它还可以清洁很多的物品,如:擦拭水龙头、擦皮鞋、清洁茶杯茶壶,另外它还有治疗烫伤的作用呢!

  5、鼓励幼儿尝试用牙膏擦洗自己的皮鞋和脏玩具。(图五)

  二、牙膏的朋友们(目的:拓展思路,迁移学习的经验)

  1、师:牙膏住在软管家里,还有哪些牙膏的朋友也住在软管的家里?

  重点提问:还有哪些牙膏的朋友也可以使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节约好方法?

  2、 幼儿积极发表意见

  小结:在生活中有很多日用品都是住在软管的家里,如护手霜、洗头膏、面霜等等,大家在使用的时候很容易在软管中遗留很多还能用的东西,我们一定注意做到节约、不浪费。(图二)

  3、师:要想做到节约、不浪费,其实从第一天使用的'时候就应该注意。

  重点提问:怎样挤才能做到不浪费?

  小结:刚开始使用的时候应该从软管的底部开始,挤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挤 太多,只要有合适的量就可以了。(图三)

  三、神奇的挤软管器(目的:拓展眼界,操作使用感受新发明的好处)

  1、师:这就是为了避免浪费,发明家设计的"神奇的挤软管器",大家可以试试感受它的好处。(图六)

  2、幼儿操作:使用挤软管器挤护手霜涂抹双手并说说它的优点。

  小结:我们以前挤软管需要双手配合,而且无法控制挤出的量,在使用完后每个软管内都有很多东西残留在里面无法挤压出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了这个新发明,只要轻轻单手轻轻一按就可挤出,它也可以做到使用后软管里几乎没有剩余的东西,真是简单、方便,实用,具有环保性。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1、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生活中锤子的用处。

  2、了解锤子的结构及锤子的广泛用处。

  3、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敲学习锤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活动准备:

  剪刀,小刀,小棍子等一些生活常用工具,核桃及其他干果若干,人手一把锤子和一个里面垫有手纸的小罐子,课堂活动所需音乐,相关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核桃并提问:

  1、我们平时吃核桃的那个部分?

  2、用什么办法能打开核桃壳呢?{幼儿自由回答}。

  出示已备好的常用工具让个别孩子尝试打开核桃壳。{老师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

  经过尝试后总结出锤子是最适合用来敲核桃壳的。

  二、幼儿操作,让幼儿学习用锤子敲开核桃壳,并让孩子品尝核桃仁,老师巡回作指导。

  三、了解锤子的结构:

  提问:

  1、你吃的核桃是什么味道的?

  2、你是用什么办法吃到核桃仁的?

  3、你是用锤子的'那个地方敲开核桃壳的?

  引导幼儿认识锤子是由锤头和锤柄组成的,在使用锤子时要手握锤柄,用锤头敲打。

  四、了解铁锤:

  让幼儿来摸摸铁锤的锤头和锤柄,并提问:铁锤可以干什么?

  老师给已准备好的木块用铁锤钉上钉子。强调安全:{铁锤不可以当玩具,用时一定要让大人来帮忙}。

  五、了解锤子的广泛用处:

  1、让幼儿看动画课件,老师讲故事《小铁锤找朋友》,以此让幼儿了解锤子的广泛用处:消防锤,叩诊锤,法锤,逃生锤等。

  2、通过提问让幼儿加深印象。

  六、出示各种干果,让幼儿再次用小锤敲开外壳并品尝,老师强调安全。

  七、让幼儿和老师一起整理教室卫生,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随着季节的变化,现在白天越来越长,有些宝宝对这个感动很好奇,为了让幼儿认识,白天和黑夜,就预设了这节活动。让宝宝们知道白天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原来白天黑夜有不同的活动,在活动的最后利用操作材料使每个孩子都有了一把白天黑夜的扇子,让他们带回家,是对自己的一个潜在影响,使这个活动回到孩子的生活中去。

  活动目标:

  1.感知白天和黑夜,了解白天黑夜不同的活动。

  2.学习儿歌,愿意用简单的语言讲述白天黑夜的事情。

  活动准备:

  太阳和月亮图片、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模仿动作——白天你在做什么

  1、讨论:你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太阳?看到太阳升起来了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出示太阳图片)

  小结梳理:

  早晨太阳升起来,花儿开起来花瓣,鸟儿在枝头上叽叽喳喳唱起了歌;小朋友也早早地起床了,洗洗脸、刷刷牙、做做早操。早晨小朋友们来到幼儿园一起玩耍、学习、做游戏。做完了一天的事情,太阳公公回家了。

  (出示晚上的照片)

  梳理小结:晚上的时候,天边的黑黑的,月亮阿姨带着小星星们出来了玩耍,鸟儿不在吵闹,静静地躺在窝里,小朋友上床睡觉,多么宁静的夜晚。

  二、模仿动作——夜晚你在做什么

  1、讨论:你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月亮?月亮出来了,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出示月亮图片)

  2、学习儿歌:月亮出来了,小草睡觉了,小花睡觉了,小朋友们也睡觉了……夜晚静悄悄。

  三、小猫和老鼠——白天、黑夜在做什么

  刚才我们都知道了白天是工作的时候,夜晚是睡觉的时候,那你们知道小猫在白天做什么?晚上做什么?

  四、操作表现——巩固白天和黑夜的不同

  1.交代制作方法。

  将白天和夜晚的'画面撕下来并对折,在两张纸的中间插入小棒,做成扇子状。把贴纸上的东西,哪些是白天的,哪些是夜晚的,分别贴在合适的画面中。

  2.和朋友玩一玩玩法提示:可以和朋友一起玩,朋友说太阳,马上把是白天的一面画面举起。朋友说月亮,马上把夜晚的画面举起。两人还可以用动作来表示。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班级美工区摆放了一些收集回来的纸盘、吸管等废旧物品,我发现自由活动时间段几个男孩子总是挤在一块尝试表演“杂技”,有的用笔顶纸盘,有的用吸管、有的用手指,忙的不亦乐乎……,我在思考:借用某些材料把纸盘顶起来,这中间涉及支撑面的位置是否在纸盘中心的问题,孩子们自发的游戏不就是一个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吗?而新《纲要》也提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熟悉的自然资源和感兴趣的事,让幼儿获得积极的经验。于是,顶纸盘的活动就生成了。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2、尝试用表格的形式记录实践操作的结果。

  3、通过撑纸盘的活动,初步感知纸盘的中心点。

  活动准备

  圆形纸盘、纸巾筒、大头笔、吸管、铅笔、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

  1、出示物品,提出问题:

  今天我想考验一下你们,敢接受挑战吗?看,这是什么东西?

  2、请小朋友们预测:如果把纸盘放在纸巾筒的上面,纸巾筒能不能像撑雨伞一样把纸盘撑起来呢?大头笔、铅笔、吸管能不能把圆形纸盘撑起来?

  二、预测

  1、教师出示实验记录表,示范记录方法:这里有张记录表,请你根据自己的想法填上答案,如果你认为这些材料能把纸盘撑起来的请在相应的表格上打勾,不可以的请打叉。好现在开始行动吧。

  2、幼儿独自记录预测情况。

  3、集体统计幼儿预测情况:

  三、感知探索一:多种材料操作撑纸盘

  1、幼儿第1次操作,探索用纸巾筒、大头笔、铅笔、吸管究竟能不能把纸盘顶起来,并做记录。(老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鼓励:不着急,动作轻一点、慢慢的试一试,多试几次)

  2、请幼儿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探实验结果。(已经完成的小朋友可以相互交流一下,等一等还没完成的小朋友)

  3、集体交流:集体统计实际操作情况:请你看着你的记录表告诉我你的实验结果,用纸巾筒可以把能纸盘撑起来的请举手,不可以的请举手,……(教师强调预测和实验的结果有些不一样)

  4、请幼儿示范用四种材料撑纸盘:现在请大家一起来示范用这四种材料撑纸盘。

  四、感知探索二:重点操作用吸管撑纸盘

  1、提出问题:情况有所不同了,为什么同样是用铅笔(吸管),有的小朋友可以把纸盘撑起来,有的不行呢?下面将要请小朋友进行第二次实验,请听清楚要求:刚才已经成功撑起纸盘的`小朋友要想想你是怎么做到的?还不能把纸盘撑起来的小朋友想想办法,看看这一次能不能成功?请你们把第2次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上,明白了吗?

  2、再次统计实验结果。幼儿再次操作后分享自己的操作过程,重点关注怎样操作,吸管才能把纸盘顶起来。师:看看你们的记录表,刚才第2次实验结果是……请举手;纸盘都撑起来了,你是怎么做到的?开始怎么样,接着怎么样,最后又怎么样?(提问几个小朋友)

  五、感知探索三:感知物体的中心点

  1、幼儿分两组分别示范用吸管撑纸盘,两组幼儿相互观察,提出问题:看看纸盘现在都站在吸管的上面了,有发现什么问题吗?纸盘站在吸管上都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哎,为什么有的纸盘摇摇晃晃?究竟纸盘撑在什么位置才会最平稳?

  2、幼儿操作,找出撑纸盘的最佳位置,并做上记号。(教师提示:如果找到了撑纸盘最平稳的位置请用手按住纸盘和吸管,然后到过来,在上面画个圆点。)

  3、幼儿分享交流寻找撑纸盘最佳位置的操作方法:师:找好了吗?大家一起来试试,看看现在纸盘是不是都站的又平又稳?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小圆点的?这个位置是纸盘的什么地方?

  4、:纸盘最中心的地方,也就是中心点,找到中心点就可以把纸盘稳稳的撑住。

  5、证实自己是否找对了中心点。

  (究竟幼儿刚才的中心点找对了没有?老师有一个办法,将纸板对折两次,打开后会有一个十字“⊙”的交叉点,看!这就是中心点了!现在,请小朋友撑着纸盘回教室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纲要》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要从孩子身边取材,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冰是幼儿 生活中常见并接触过的物质,幼儿很喜欢玩水,玩冰。在玩冰中幼儿不仅能充分享受玩冰的乐趣,而且能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幼儿对冰的认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不断深入。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关于“冰”方面的知识,也是必须的。

  二、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活动的目标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小班幼儿的思维还处于直觉行动向具体形象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活动来实现,因此,整个活动以幼儿操作摆弄为主,同时由于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弱,很难自觉发现冰的一些基本特性,所以活动中要借助某些材料设法使冰的这些特性显露出来,使幼儿亲眼目睹这一现象,这样幼儿才容易理解。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尝试玩冰,知道冰块的明显特征。

  2、体验玩冰的乐趣。

  3、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根据目标,我把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为:让幼儿在玩冰活动中充分感受冰的一些基本特性,这方面是注重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构建知识;难点为:用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现象,这方面注重幼儿语言表达方面的培养。

  三、活动准备:

  1、五颜六色的果汁冰块若干。

  2、制作冰块的各种形状的物体。

  3、热水一盆,各式颜料等物品。

  四、教法和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和谐统一的过程。《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本次活动中,我除了用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外,还采用了直观教具演示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法等方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在感受冰的神奇和有趣的同时,达到科学性、艺术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体现活动多元化的整合。

  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教师要始终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本次活动中,幼儿的主要学法有:多通道参与法、情感体验法、交流讨论法、尝试操作法等。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感官的参与,促进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活动过程:

  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在玩中学,学中玩。我把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下面我为各位老师具体阐述一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吃过冷饮吗?你知道有哪些好吃的冷饮吗”?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经验自由交流。(用一个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看看说说,交流经验

  老师出示一块彩色的冰块,“这是什么?冰块是什么颜色的”?“你在哪里见过冰块?”请幼儿先自由的交流,然后再小结。(这个环节通过简单的提问,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巩固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升,也能照顾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使他们也有主动发言的机会。)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认识水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杯子_中班科学教案07-19

中班科学教案11-23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02-16

中班科学教案08-19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中班《夏天》科学教案03-29

中班科学教案动物11-06

立夏中班科学教案04-10

中班科学教案【精】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