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31 07:32:25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科学教案模板汇编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科学教案模板汇编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动物保护色的特征和作用。

  2、能团队合作,积极参与交流、竞赛。

  【活动准备】

  1、PPT《两支军队》的画面。

  2、PPT关于迷彩服产生的介绍;各种有保护色动物的图片。

  3、隐藏在背景里的动物图。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价值分析:导入主题,激发幼儿了解保护色的兴趣)

  师:究竟谁能取胜?为什么?

  小结:穿迷彩服的士兵隐蔽在丛林里,不容易被发现,服装的颜色掩护了他们。

  二、交流讨论。

  (价值分析:了解动物保护色的特征及动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1、集体讨论:

  师:迷彩服是向什么动物学习的?为什么会向它学呢?

  小结:在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都有和它生活的环境很相近的颜色,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人们就是学习了动物的这种特殊本领。

  2、小组闯关:

  第一关:必答题

  分两组轮流选题介绍各种动物保护色的.知识。

  第二关:抢答题

  两组队长负责举牌,抢到题的队长和组员均可答题。

  第三关:眼力大比拼

  每组两张大图片,在规定的时间内,团队合作,比哪队找出藏在图片里的动物朋友多。

  3、宣布闯关结果。

  三、迁移经验。

  (价值分析:——产生进一步探索人类向动物学本领的兴趣。)

  师:动物的保护色真有用,人类从动物的保护色中还学到了什么?

  小结:动物利用自己的保护色保护自己,人类根据动物的保护色运用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对人类有很大的帮助。

  师:除了保护色的本领外,人类还学习了动物的哪些奇特本领呢?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感知磁铁两端与中间磁力的不同,发现条形、U型及断开的磁铁都是两端的磁力大。

  2、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和发现。

  3、初步了解其特性。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环境与材料】

  1、磁铁;在每种磁铁的两端和中间贴上颜色不同的小标志,表示磁铁的不同位置。

  2、铁制品若干。

  3、《科学》下P.29。

  【教学过程】

  一、经验重温请幼儿回忆磁铁能吸起什么东西,不能吸起什么东西。

  二、猜测探究

  1、出示贴有标记的条形磁铁,引导幼儿猜想:磁铁每个地方的磁力都一样吗?哪个地方磁力大?

  2、按照画册《哪儿的.磁力大》,试一试磁铁离曲别针多远就不能吸起来了。

  3、出示标有记号的U型磁铁、断开的磁铁,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想并严正:U型磁铁、断开的磁铁哪个地方的磁力大?

  4、实验中培养幼儿通过结果获得认识科学的态度

  三、交流讨论

  1、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和实验结果。

  2、小结:条形、U形和断开的磁铁都是两头的磁力大。

  四、磁铁的用途大

  幼儿将自己的认识告诉大家,在生活中磁铁是怎样帮助人们故事的。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喜爱养蚕,初步了解蚕宝宝的生活习性及喂养方法。

  2、乐意收集蚕宝宝的食物并主动照料蚕宝宝。

  3、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蚕宝宝若干条,院内有桑树。

  2、收集有关蚕宝宝的资料。

  3、课前准备桑蚕丝制成的各种用品图片:蚕丝被面、蚕丝围巾、蚕丝裙子等等;

  活动过程:

  1、组织小朋友欣赏各种桑蚕丝制品的图片,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欣赏美丽的花裙子、围巾、被子等各种桑蚕丝制品图片。

  提问:“这些用品好看吗?知道它们都是用什么做的吗?”

  小结:这些漂亮的衣服和生活用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蚕宝宝吐出的丝纺织出来的。叫做桑蚕丝制品。

  2、出示蚕宝宝,观察外形特征:

  师:“这是什么?蚕宝宝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

  师:“蚕宝宝摸上去什么感觉?”(软软的,凉凉的,没有骨头。)

  师:“蚕宝宝吃什么呢?”

  3、外出采摘桑叶活动。

  师:“桑叶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绿色,椭圆形,旁边有锯齿。)

  4、师幼共同讨论蚕宝宝的喂养方法。

  教师:“怎样喂蚕宝宝呢?摘来的桑叶可以直接喂食吗?”

  讲解蚕宝宝的生活习性:蚕宝宝特别爱干净,喜欢吃新鲜、干净的桑叶。所以采摘新鲜的桑叶后,还要用干净的软布或卫生纸,将桑叶的正反两面都擦拭得干干净净后给蚕宝宝吃。

  教师示范擦拭桑叶的方法。小朋友一起擦拭桑叶。

  5、教师:“我们把蚕宝宝放在什么地方养呢?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准备一个大而干净的纸盒,将桑叶铺在盒底,把蚕宝宝轻轻地放在桑叶上。

  6、观察活动:蚕宝宝吃桑叶和解大便。

  师:“蚕宝宝是怎么吃桑叶的?”

  小朋友一起来学一学。

  师:“蚕宝宝吃桑叶的`时候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的声音)

  较长时间观察:蚕宝宝吃桑叶很快,一下就吃个大洞。

  师:“蚕宝宝怎么解大便的?从什么地方解?大便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

  7、师幼讨论照料蚕宝宝的方法:

  师:“养蚕宝宝除了要给它找吃的并喂养它外,还要注意讲究卫生,要及时把已经干了的桑叶和它的大便换掉。换的时候能用手吗?为什么?这些事情由谁来做呢?是大家一起去做吗?”

  师引导孩子们通过讨论协商分组定时照料蚕宝宝。

  周末时请家里附近有桑叶的小朋友将蚕宝宝带回家饲养,周一时带来。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人的声音及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的变化。

  2、运用多种方法让幼儿自己的声音发生变化。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声音的录音(如,下小雨声、尖细的说话声、很慢的高跟鞋走路声;下大雨声、粗重的说话声、很快的高跟鞋走路声;婴儿的哭声、幼儿的说话声、成年的说话声、老年人的说话声)。

  2、眼罩一个、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倾听两组不同的声音,并进行比较。

  1、请幼儿倾听第一段录音:下小雨声、尖细的说话声、很慢的高跟鞋走路声。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请幼儿倾听第二段录音:下大雨声,粗重的说话声、很快的高跟鞋走路声。提问:你听到了声音有什么变化吗?

  二、让幼儿倾听婴儿的哭声、幼儿的说话声、成年人的说话声、老年人的说话声并进行比较。讨论:“人说话的声音会发生哪些变化?”请幼儿了解人的声音在婴儿时期、幼儿时期、成年时期、老年时期发生的.变化。请幼儿学一学不同时期人说话的声音。

  三、讨论并尝试:“如何让自己说话的声音发生变化?”(如:声音变调,用手捏住鼻子说话,用手捂住嘴说话等。)

  四、游戏“请你猜猜我是谁?”

  一名幼儿戴上眼罩,另一名幼儿边用变化的声音说“请你猜猜我是谁”边轻轻拍击他的后背,然后请蒙眼的幼儿猜出说话的人是谁。猜对后双方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随时玩“请你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幼儿可以变另一种声音让其他小朋友猜。

  【设计意图】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在寻找变化的过程中,开始注意到了自身的变化,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每一天发生了什么变化,和以前相比有了哪些不同,也开始想象自己今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结合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节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人的声音及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的变化等。

  小百科: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物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多种纸并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不同纸质发出的声音并用象声词表达出来。

  3、在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准备一份:复印纸、卡纸、瓦楞纸、玻璃纸、报纸、皱纹纸

  2、音乐《木瓜恰恰恰》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特殊的朋友,看看是谁呀?请你们去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你能发现什么?”

  2、幼儿操作

  3、师幼讨论

  这些特殊的朋友是谁呀?(出示不同纸质的纸,让幼儿知道纸的名称、用处。)

  是纸。

  是什么纸呢?有什么用?

  瓦楞纸可以用来布置环境

  白板纸可以画画、写字,还可以折纸。

  牛皮纸可以包东西,报纸可以用来看的。

  皱纹纸也可以布置环境,还可以用来跳舞。

  教师:纸的本领真大,有的可以用来布置环境,有的可以写字、画画,还有的可以看、了解我们身边的、国家的事情、还有的可以用来包裹东西等等。不同的纸它的用途是不一样的。

  (评析:一开始以朋友的身份引出,使幼儿产生了一种亲切感,通过操作让幼儿从视觉和触觉上感受不同纸的质地,使幼儿知道各种纸的名称和不同的用处,从而引起幼儿对纸产生探索的兴趣。)

  4、探索纸发出声音的方法,体验不同的纸发出的不同声音。

  第一次玩纸,探索不同的方法。

  纸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能“发出声音”,我们桌上有一些不同的纸,我们去玩一玩、试一试,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让纸发出声音?把你的做法与感受与同伴讲述。(幼儿操作)

  你玩的是什么纸?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纸发出声音的?

  我玩的是瓦楞纸,我是用弹的方法的。(幼儿示范)

  我用的是拍的方法和搓的方法。

  我用刮的方法和甩的方法,还有往两边拉的方法。

  我用了两张牛皮纸上下拍打的方法。

  再次玩纸,体验不同的纸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这些纸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幼儿玩纸)

  不一样,有的纸发出的声音是清脆的、有的纸发出的声音太小了、轻柔的。

  有的纸发出“沙沙”的声音了。

  教师:能让纸发出的声音有许多。有甩、拍、搓、弹、拉等方法。小朋友还发现了不同的姿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有的是清脆的、有的是轻轻的、柔柔的声音,还有发出“沙沙”的的声音。

  (评析:给幼儿了两次玩纸的机会,每次玩纸的要求各不相同,是逐步提升的。在玩纸的过程中,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比较发现了使纸发出声音的许多种方法和不同的纸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在此环节中充分开阔了幼儿的思维。)

  5、选择纸张为乐曲伴奏。

  自由选择纸张伴奏。

  这么好听的音乐如果用我们的纸来为它伴奏会不会更好听呢?我们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纸来尝试一下吧。(幼儿选择纸张)

  用不同的方法为乐曲伴奏。

  你想用哪些方法来伴奏呢?

  先用拍然后用弹再用搓的方法来伴奏。

  幼儿听着音乐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为乐曲伴奏。

  (评析:让“纸能发声”这一特性,在幼儿的感受中得以发挥,让幼儿过了一把瘾。享受音乐的美,体验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6、活动结束

  这首《木瓜恰恰恰》在小朋友的伴奏下变的更加好听了,原来很普通的纸还能为乐曲伴奏。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其它种类的纸,它们是不是也能发出声音呢?请你们去找一找,玩一玩,再将能发出声音的纸收集起来,放在我们的发现室吧。

  (评析:活动中教师只让孩子们探索了几种较为常见典型的纸,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种类、质地、用途不同的纸,但是有的纸能发出声音有的却不能。通过请小朋友寻找把这一活动引向了课堂之外,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在一些非正规的科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和幼儿一起尝试科学探索活动,幼儿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此,我们开展了《会飞的火箭》这一科学活动。通过给幼儿准备充足的材料,引导幼儿动手摆一摆、试一试、动脑想一想,激发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逐渐学会一些实际的操作能力,获得早期科学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与材料的互动,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2.尝试探索小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时用力大小的关系。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喜悦。

  活动准备

  自制火箭、雪碧瓶与幼儿人数相同,PPT一个,图片2张。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结合课件的播放,激发兴趣。

  我们中国有位英雄可了不起了,他是我国第一个乘着载人航天飞船飞到太空中去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杨利伟)小朋友想不想看看他是怎样飞上天的?(播放PPT)

  评析:老师有意识地将时事内容穿插于教学过程,激起孩子对科技的兴趣、,通过观看PPT,幼儿对火箭有一个直观的初浅了解。老师有目的地提问,为接下来的操作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2.第一次操作后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许多枚自己做的火箭(出示并介绍火箭、瓶子助推器)。小朋友们每人拿一枚小火箭、一个瓶子助推器玩一玩,试一试,想办法让自己的小火箭飞起来。

  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你们的小火箭飞起来了吗?

  (2)你是怎样让小火箭飞起来的?

  (3)为什么我们一拍瓶子,小火箭能飞起来?

  (4)小实验:瓶子里的空气。

  小结:原来在我们的瓶子里装有许多空气宝宝。我们一拍瓶子(附动作),空气宝宝就被挤出来了。出来的空气宝宝推动火箭,火箭就飞起来了(附动作,结合图片)。

  评析: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设疑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使幼儿产生寻求答案的欲望,从而生发“试”的兴趣,萌发动手操作的愿望。在操作之前,教师先设疑: “你来玩一玩、试一试,想办法让自己的小火箭飞起来。”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为了解决问题、寻求答案,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另外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给孩子准备了充足的材料,使每个孩子都有探索的机会。对于提问后的总结,老师能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引用一个简单、易做的小实验和形象、逼真的图片,让幼儿明白,为什么用力一拍瓶子助推器,火箭就能飞起来的简单道理。

  3.第二次操作。

  师:小朋友们再去试一试,想办法让自己的小火箭都能飞起来。

  评析:在这次操作活动中,教师以活动伙伴的身份介入幼儿的探索活动,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幼儿,而不是强加给幼儿,这对幼儿的认知带来了启发。这次操作活动中,孩子们都让火箭飞了起来,充分感受着成功的喜悦。

  4.第三次操作。

  引导幼儿探索小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时用力大小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的小火箭部飞起来了。老师发现有的小火箭飞得很高很高,有的小火箭飞得低低的,这是为什么呢?请小朋友再去玩一玩、想一想,试试怎样让小火箭飞得高?怎样让小火箭飞得低?

  师:你是怎样让小火箭飞得高高的?又是怎样让小火箭飞得低的?

  幼儿再次带着问题操作、尝试。

  小结:当我们很用力地拍打瓶子时,里面就出来很多空气宝宝。这些空气宝宝推动火箭,火箭就飞得高;当我们轻轻拍打瓶子时,里面的.空气宝宝出来得少,火箭就飞得低。

  评析:孩子们探索出小火箭飞起来的万法后,老师能及时引导孩子体验:拍瓶子时旧力的大小与小火箭飞起来的高度有一定的联系。这里,老师的提问语言简洁:“怎样让小火箭飞得高?怎样让小火箭飞得低?”孩子们操作、探索的目标明确,为实验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玩了一个火箭飞起来的游戏。如果用瓶盖把瓶子盖起来,小火箭还能飞起来吗,7回去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来做这个小游戏。

  活动反思

  幼儿对科学经验的吸取和积累、认知结构的建立、技能方法的学习,部不是在一次科学活动中就能完成的,而是通过点滴的逐渐积累。不同角度、多样化的科学活动,将使幼儿科学概念的内涵不断得到补充,外延不断得到扩展,知识得以迁移和运用,能力和方法得到不断锻炼和发展。因此延伸部分的设计,教师采用留疑的方式,出示一个瓶盖,给他们留下了一个想象、探索的空间,激发他们继续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7

  一、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激发对种子发芽的探索兴趣。

  二、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种植用纸杯每组两个、纸盒每组一个;

  2、已经发芽的蒜头一个、小刀一把。

  三、过程:

  1、出示蒜头,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幼儿人手一个蒜头,有序地观察、探索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

  (1)闻一闻,发现了什么?

  (2)这种气味你喜欢吗?它有什么用处?(杀菌、除腥味、驱虫)

  (3)剥一剥、掰一掰,发现了什么?

  (4)蒜头穿了几件衣服,它的里面是怎样的?

  (5)数一数一个掰开的蒜头有几个“小宝宝”(蒜瓣),给它们排排队;想一想你给蒜瓣宝宝排的队象什么。

  3、交流、分享。

  (1)你发现了蒜头的什么秘密?请你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2)为什么有的蒜瓣宝宝的头上有绿绿的小芽?

  4、出示已经发芽的`蒜瓣,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小朋友看这个是什么?(出示发芽的蒜瓣)

  (2)为什么和我们刚才看的蒜瓣宝宝不一样呢?

  5、分组种植蒜瓣,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种子的发芽现象。

  (1)春天到了蒜瓣宝宝发芽了,我们也来种植蒜瓣宝宝吧!

  (2)请幼儿在自己的纸杯上做好记号,把蒜瓣种在纸杯中,鼓励他们继续观察,并给蒜瓣浇水。

  6、延伸。

  让我们去看看春天到了还有哪些种子也发芽了!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7

科学教案02-22

火科学教案10-25

科学教案《赛车》04-07

关于科学教案01-07

昆虫科学教案01-09

冬天科学教案02-14

科学教案四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