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6-01 07:58:45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模板汇总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模板汇总十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探究活动:测量和获取实验数据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这是说的变异现象。

  学生举例,踊跃发言。

  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学生整理数据、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平均数。

  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大小不同的花生应该是基因不同导致的。

  大花生(小花生)中有大有小,可能是环境引起的。

  看书上第44页的图片 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应尽量减少误差。

  与学生一起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

  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得出结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引导学生分析性状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差异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环境不同引起。

  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变异。

  引导学生分析高产奶牛的选择繁育、小麦的杂交育种、甜椒的太空育种的原理。

  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学生:这说的是变异现象。

  教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物变异的知识。(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学生:比如金鱼有许多种,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狗有很多品种。

  教师: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板书 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教师: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同时作好记录。

  学生: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教师:把你数据进行整理,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却有大有小。

  教师:是的,这下你就认识到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有长有短,为什么?

  学生: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教师:生物的一些相对性状表现出的是数量差异(如大小花生的果实大小)。由于任何性状都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实的长度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环境引起的变异。但环境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学生:哦,是的,我画的曲线图就显示了这种情况。比较这类相对性状的差异,应该比较它们的数量的平均值。你们计算的平均值有什么差异?

  学生:大花生的大,小花生的小。

  教师:正常情况下,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讨论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教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两种变异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应该可以遗传,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教师:是的。(板书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教师:人们在了解了遗传变异的原理后可以把它应用在培育新品种上,请同学们来看书上的例子。(板书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学生:看图片,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师: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教师:大家再来看看小麦的杂交育种是怎么回事?

  学生:通过杂交,把好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即后代既高产又抗倒伏。

  教师:同学们判断正确。那太空椒又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教师: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学生:就是基因突变吧?

  教师:对,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生物的变异。还有染色体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变异。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一起交流。

  教师: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难点】

  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影响物体在坡面下滑速度的重要因素。

  2、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合作设计和实验,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纸板、小车、纸、毛巾、长条木板积木);

  2、记录表A、B,铅笔。

  【活动过程】

  一、从日常生活导入。

  提问:你们玩过滑滑梯吗?滑滑梯由哪些部分组成?

  1、教师出示不同坡度的两个滑滑梯斜坡,将同样的两辆小车放在滑滑梯上。

  提问:哪边会跑得更快?

  2、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学习使用。

  提问:怎样制作记录表,把实验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引导幼儿使用图示法)

  二、幼儿合作操作,师观察指导。

  1、幼儿自由组队,3~4人一组,进行斜坡搭建,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2、幼儿合作探究相同小车在不同斜坡高度上下滑速度的快慢,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3、分享实验结果。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才能让小车赢呢?

  小结:原来斜坡的坡度越平缓,车子滑落的速度就越慢;相反,积木越多,坡度越陡,小车滑落的速度就越快。

  4、幼儿继续探究相同小车在不同光滑度的坡面上下滑速度的'快慢,并记录。

  5、归纳小结实验结果:

  提问:这次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秘密呢?

  小结:原来我们的小车速度的快慢,也跟斜面的光滑度有关,表面光滑的小车滑落的速度就会快,表面粗糙的小车滑落的速度就慢。

  三、探索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现在我们找到了小车在斜坡滑落的一些规律,在日常生活中,这些规律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还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你能想出哪些例子呢?

  请幼儿找一找斜坡带来的方便和不方便的地方,一起分享。

  活动生成及建议:

  1、将活动材料投放于探索区内,鼓励幼儿继续合作探索。

  2、请家长配合共同探索记录,探究使赛车下滑速度最快的斜坡和斜坡材质条件。

科学教案 篇4

  科学活动是指人们从事探索事物存在及变化的状态、原因和规律的实践活动,整理了活动设计的科学领域教案,欢迎欣赏!

  一、 活动目标:

  1、 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 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物体滚动的轨迹, 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活动重点:了解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活动难点: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二、 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三角形积木、小圆球、纸杯、羽毛球、椎体塑料玩具、茶叶筒、水笔、白纸2张。

  三、 活动设计:

  (一) 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认识操作的物品,感受物品的形状特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东西,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老师和孩子一起说一遍。(积木、茶叶罐、小球、羽毛球、纸杯)

  师:这些物品会滚动吗?(幼儿:会;不会。。。)

  师:我不知道你们谁说的对,怎么办?(幼儿:试一试就知道了)师:好,每人拿2-3个物品放在桌上,用手轻轻一推,看它是否会滚。听到老师拍手就停止玩,将你认为会滚的物品放进绿筐里,不会滚的物品放进红筐里。

  2、 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 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它会滚动吗?

  〈2〉为什么绿筐的物品会滚,红筐的物品不会滚动?

  〈3〉你还知道哪些物品会滚动?它们为什么会滚动?

  教师小结:圆圆的物品会滚动,有角的物品不会滚动。

  请孩子检验筐里的物品,将放错的物品纠正回来。

  (二) 幼儿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1、 这些物品都会滚动,它们滚得一样吗?它们是怎么滚的?每人拿一样物品滚一滚,仔细看看它是怎么滚的,等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我。(幼儿探索,听老师拍手后将手中物品放回筐里)

  2、 幼儿讲述自己组的实验结果。

  师:你玩的是什么?它是怎么滚动的?你能画出它滚动的路线吗?教师提供一张大纸,请个别幼儿画出物品滚动的轨迹。 (请3-5个孩子)

  (三) 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师:有的物品滚得直直的,有的物品滚得弯弯的。

  (1)为什么有的滚得直直的`,有的却弯弯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请你拿一个物品,跟你的同桌小朋友一起轮流滚一滚,比一比,仔细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听到老师拍手后,将滚得直直的物品放在绿筐里,将滚得弯弯的物品放进红筐里。

  (2)师幼交流。

  师:什么东西滚得直直的?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东西滚得弯弯的?它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形状,对比形状的不同。

  (3)以贴图形检验成果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觉得它滚动的路线是怎么样的,请你贴到上面的表格上。(幼儿互相检查)

  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茶叶筒的两头是一样粗的,它可以滚得直直的;一次性纸杯两头粗细不一样,滚得弯弯的,原来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

  (四) 延伸:小球球和茶叶罐形状不一样,为什么它们都是滚得直直的呢?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回家问问爸爸,或者上网查查。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和小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和小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回顾10的n次幂的意义和规律,以帮助理解科学记数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尝试出表示大数和较小的数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关键:理解乘方意义和负指数的概率。

  四、课堂引入

  1.乘方的意义,a表示什么意义?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

  五、新授。

   例如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太阳半径约为696000000,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困难,那么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吗?

  让我们先观察10的.乘方有什么特点?

  102=100,103=1000,104=10000,

  即10的n次幂等于100(在1的后面有n个0),所以可以利用10的乘方表示一些大数,例如567000000=5.67100000000=5.67108

  读作:5.67乘10的8次方(幂)。

  这样不仅可以使书写简短,同时还便于读数。

科学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问题引申通过什么现象,可以判断两种物质混合后有新的物质产生?

  第二课时

  教 学 过 程教学反思

  讨论为什么燃烧很旺的炭火越扇越旺,而燃烧的蜡烛一扇就灭?

  结论:炭火由于燃烧猛烈,当扇子扇它时,把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扇走,带给它更多新鲜的氧气,因而越扇越旺;而蜡烛由于火力较弱,扇子扇它的时候,虽然能给它带来更多的氧气,但同时也把它的热量带走,使蜡烛的温度降低,低于燃烧所需的温度,所以蜡烛会熄灭。

  拓展让木炭燃烧得更旺:

  1.讨论:判断人们是通过控制燃烧的哪些条件进行灭火的?

  2.复习:物质的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3. 我们在灭火时往往只需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4.提问:是不是所有物质燃烧都可以采用同种方法灭火呢?

  5. 结论:B-P24

  (1)油桶着火,应迅速移走其他油桶,以防引起爆炸,利用的是搬开或隔离可燃物的`办法(草原或森林着火时,往往都要开辟一个隔火带)。

  (2)电路引起着火,应先切断电源,然后盖上沙子隔绝氧气(如果直接用水浇,就容易引起短路、触电)。

  (3)用灭火器灭火,灭火器产生的泡沬或二氧化碳能隔绝氧气,大部分的火灾都可以用它来灭火。

  (4)消防队员用水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以实现灭火。

  网上学1.常用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

  2.认识一些燃烧爆炸有关的标志。

  3.小学生如何防止火灾?SB-P25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淀粉和滑石粉的区别,根据碘淀反应时颜色变化的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

  2、在用碘酒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时,学习运用预测;在观察淀粉糊加入碘酒后发生变化时,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尊重事实,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淀粉、滑石粉、两把勺子、盆子1、盆子2(馒头、年糕、白菜、冬瓜、萝卜、马铃薯、蒜头等)、碘酒、滴管、记录表

  教师准备:淀粉、滑石粉、两把勺子、盆子、碘酒、滴管、三个小瓶子、淀粉糊、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一)淀粉和滑石粉的比较

  1、同学们看一下桌子上的两袋粉是不是一样,你们有办法进行区分吗?

  2、学生观察比较

  3、学生汇报

  4、那么我们的'判断对不对呢?我们还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法加以证明。

  5、学生用实验进一步证明

  (二)淀粉和滑石粉混合后,加入碘酒后会变色吗?

  1、猜测:你们认为会怎么样?

  2、混合时你准备用多少淀粉,多少滑石粉?

  3、学生实验操作

  4、汇报

  大家也发现混合粉变色了,和刚才淀粉变的颜色一样吗?还有什么发现?

  (三)寻找淀粉的踪迹

  1、你们知道哪些食物里含有淀粉,请你们想办法把含淀粉的食物找出来。

  2、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呢?

  学生猜测

  3、实验验证

  4、交流汇报

  (四)淀粉会消失吗?

  1、猜测:淀粉和唾液混合在一起,淀粉还会继续存在吗?

  2、怎么研究?

  3、实验验证

  4、引导学生继续提出新问题

  (五)总结延伸:

  对于新的问题,引导课外继续学习研究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要点:

  1.能够对夏令物品正确命名。

  2.通过画面帮助婴幼儿简单的表述夏令生活经验。

  观察:

  1.婴幼儿表述简单句的主动性。

  2.婴幼儿已有相关经验的再现水平。

  支持:

  婴幼儿对夏令用品正确命名。

  活动准备:

  点点豆豆游戏板,有关洗澡,出汗,蚊虫咬的相关物品的'图片或照片。

  活动展开:

  (一)引起兴趣 夏天到了,天气真热呀!瞧瞧,这个小宝宝怎么了? 夏天到了,天气真热呀!小宝宝在干什么? 这个小宝宝皱着眉头,手臂上鼓起了一个红红的包,"好痒呀,好痒呀"给谁叮了一口?

  (二)了解玩法 这边有这么多宝宝,洗澡的宝宝,出汗的宝宝,给蚊子叮的宝宝,你们瞧宝宝的身边有红豆豆,也有绿豆豆, 今天老师要和洗澡的宝宝做点点豆豆的游戏,伸出二拇哥,从红豆豆开始"点点豆豆,开花石榴,小狗搬砖,一搬 一大摞"点到红豆豆,可以打开,看看下面是什么好东西,让我轻轻打开看看,是什么?沐浴露给小宝宝洗一洗, 小宝宝身上香喷喷。 豆豆下面还有许多好东西,你们想看吗?点到了才能打开看。我们一起来点。伸出二拇哥点绿豆豆,念歌谣。 点到了打开看看,你想看吗?老师为你们准备好了,这是洗澡的宝宝,这是出汗的宝宝,这是给蚊子叮的宝宝,点 到了才能打开看,没点到了不能打开看,记住了吗?你们也找个宝宝坐下来,我们一起来点豆豆。

  (三)进入游戏 引导幼儿坐好,问你找到哪位宝宝了? 我们伸出二拇哥,点红豆豆,念歌谣。点到了打开看看下面是什么?你找到什么了送给你的宝宝。 告诉你的宝宝,你给宝宝找到什么好东西?

  (四)结束 把小宝宝送到垫子上,和小宝宝说再见

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工具(铅笔、橡皮、水果刀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工具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工具的`具体用途、种类还不是很了解。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通过交流展示各种工具,初步感受工具的种类很多。

  2、在观察操作尝试中感知工具的作用很大,发展综合能力。

  3、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观察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前幼儿收集各种工具。老师和幼儿到室外寻找特殊的工具。

  2、卷笔刀、削苹果机,刨子,开瓶器。以及相对应的辅助用品。

  活动过程:

  一、尝试操作使用工具

  1、师:“前几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今天让我们就来试试这些工具,看看它们有什么用。” (幼儿分别操作工具,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二、交流工具使用方法

  1、师:“刚刚小朋友都使用这些工具,请你来说说你使用了什么工具?做了什么事情?

  2、幼儿讲述使用过程和方法。

  3、教师小结:这些工具有的是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有的是在学习中用到的。

  4、师:“桌子上还有一些工具请你看一看,玩一玩,它有什么用?” 5、分类并认识字卡。

  师:“现在请大家把这些工具,按照不同的用途帮它们分分类。”(幼儿操作)

  师:“你为什么把这些工具都放一起?”(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出示字卡:学习工具、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

  6、再次分类及巩固。

  7、教师出示有字卡的篓子,请幼儿再次分类。

  师:“桌上还有一些工具我请几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它们的名称和用途,并将它们分分类。(个别幼儿讲述、操作)

  8、引导幼儿认识一些特殊工具

  师:“老师这还有两样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农作工具并认识字卡。

  9、小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很多的工具它们有学习工具、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农作工具。还知道了他们各自的用途。 三、总结认知激发探索。

  出示锯子,提问幼儿这是什么?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

  教育幼儿要爱观察,爱探索,长大发明各种有用的工具。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以下是“托班科学教案”,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让幼儿知道阴天是怎么回事。

  明白水蒸气如何才能蒸发。

  活动准备

  利用自然天气情况

  活动过程

  一、幼儿的疑问,引出活动。

  幼儿:老师外面为什么变得那么黑啊?

  师:因为外面阴天了啊!

  幼儿:老师外面为什么会阴天啊?

  师:这个你们就不知道了吧!老师讲给你们听。

  二、教师讲解,阴天的形成。

  师:阴天是自然现象。阴天前当地高空气压降低,而地表面气压在升高。水蒸气蒸发升至半空遇冷而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幼儿:自然现象是什么意思?

  师:就是自然的形成,我们泼在外面的水,被热热的太阳晒到慢慢的蒸发到空中……

  幼儿:哦!就像我们洗干净的手帕,晾在外湿湿的,被太阳晒干了,手帕的`水也蒸发了。

  师:你们理解的很好哦!

  三、小结

  师:你们这回知道为什么会阴天了吧!就用刚才所学的,我来提问下你们好不好?

  幼儿:好!

  活动结束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7

科学教案02-22

火科学教案10-25

科学教案《赛车》04-07

关于科学教案01-07

昆虫科学教案01-09

冬天科学教案02-14

科学教案四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