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6-08 08:42:02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科学教案范文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科学教案范文锦集五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地球运动密切相关,探究这些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使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

  讲授新课:

  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

  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光照在地球仪上时,地球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中出现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出现了昼夜交替。

  提问: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

  回答: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当太阳从一侧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师: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的某一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给绘出来。

  师:此时,我们看到A点出现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上,它此时正看到日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A点会出现一次昼夜的交替。那么,在下一时刻,A?(白天)。那么B点呢?(和A一样)。AB所在的这条线上的各点在下一时刻都将进入白天,它叫晨线。地球上还存在一条昏线了。晨线和昏线共同构成一个经过地心的大圈,叫晨昏线,也叫晨昏圈。

  二、晨昏线特点

  三、晨昏线的判读

  活动:自己动手画二分日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课堂小结:主要学习了昼夜交替的产生和晨昏线的判读,大家要学会画图。

  教后反思:

  1、导入不够清晰,要有突破点,可以让学生说说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如地球、太阳等。

  2、条理不清,知识间的联系不紧密,每个因素和昼夜现象的关系不清晰。可以对每一因素进行逐次假设,如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再假设只公转不自转;最后只自转不公转。

  3、演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动起来。

  4、重点不突出,在小节中要有体现

  5、内容可以少点,但要思路清晰。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探究科学素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知道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斜面省力规律,斜面是变形的螺旋。

  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测力计、平板两块、重物、实验记录、

  2、演示实验材料:平板、测量器、小车、50本书、多媒体。,

  3、学生准备:螺丝钉、铅笔、三角形纸。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出示:

  1能够帮助人们()或()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为机械。

  2、有些机械较复杂,它是有()或()的简单机械构成,这些复杂的机械通常叫做()。

  3、杠杆是()的机械,自行车是()的机械。

  二、情景导入:

  1、观看录像。

  2、谈话:工人师傅推着摩托车上这么高的台阶,遇到了困难,我们班哪位同学最聪明,能帮他出个主意?

  3、学生回答。

  4、观看录像。

  5、讲述:通过录像情景,我们发现用木板斜搭在台阶上,省力了许多。像这样斜搭的木板装置叫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6、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斜面。

  7、板书:斜坡的启示。

  三、实验探究斜面的秘密。

  (一)、探究斜面的省力作用。

  1、谈话:

  工人师傅用木板斜搭在台阶上就很容易把摩托车推上去,那么斜面到底省力不省力呢?你能否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呢?

  2、介绍实验材料及注意事项。

  3、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二)、探究斜面省力的规律

  1、谈话:刚才有哪组测出重量相等,而拉力不一样,为什么?你能发现其中的秘密吗?

  2、学生猜想。

  3、谈话: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4、出示:

  斜面的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

科学教案 篇3

  第1课时 探索自然

  1.引入活动:盲人火车

  3.观云

  介绍:

  观云是一种既轻松又令人着迷的消遣。休息期间何不拿出几分钟去观云呢!

  目标:

  了解云(天气)。

  增强观察力。

  增强想象力。

  学会放松。

  准备:

  活动之前先检查需要“研究”的场地。当心蛇、蜈蚣、动物的粪便、碎玻璃等。

  怎样进行:

  导入语:最近一次你花时间观云是什么时候(在草地上)?

  (2)如果孩子们愿意的话请他们坐下或躺下,大家都观云并把他们的所见或感觉到的描述一下。给每人一次发言的机会,若有必要的话可以给他们提示一下。

  今天有许多云吗?

  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呢?它们都是同一形状或同一大小的吗?

  云朵使你想起了什么?一只柔软的枕头?棉絮?请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看是否有的云朵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云朵的形状在变化吗?

  你们会看见云在动吗?云是通过什么而动的?

  云是由什么形成的?

  它们总是白的吗?

  当云遮挡住太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什么使云下雨呢?

  你们以前曾经置身于云中或穿行于云中吗?(如:坐飞机时飞机穿行于云层之中,或者置身于高高的山上,此时云雾升腾逐风而过。)

  (3)大家都有机会发言之后,进行询问。

  4.拓展活动:我发现了……鸟

  介绍:

  这是一项不寻常的'“我发现了……”活动。这种活动打开了孩子们对常见鸟类的视野。

  目标:

  了解本地区的常见鸟。

  鼓励孩子们观鸟。

  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

  了解怎样统计数据。

  做数学运算。

  教他们学会安静,而且反应敏捷(但愿如此!);要有耐心。

  准备:

  铅笔、一块板(黑板、白板、有麻将底的画架)

  参考书:常见鸟图谱。如有可能,每人一份。

  怎样进行:

  (1)开场白:班里谁喜欢鸟?鸟在什么地方生活?有人一直在观察生活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花园、公园、路边树上等的鸟吗?

  (2)分发指导手册并指出下列鸟:

  八哥 麻雀 黄鹂 乌鸦 和平鸽

  (3)给每个学生分发统计表并浏览一下。指导说:要在5分钟(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内将所有见到的鸟做一记录。小一点儿的孩子们可以只是将在此时间范围内所见到的所有的鸟记数。

  让大孩子们区别不同类型的鸟。对于见到的每一只鸟,若不是同一种类的鸟的话,他们便新起一行。可以请大孩子对所见到的每一种鸟做简短的记录(大小、颜色、标记、该鸟在干啥)。

  (4)下一步,将孩子们带到“鸟观察区”(如:一片田野,附近有树的小山),并且请每个学生自己选择他们自己的位置,彼此要离得足够远以便尽量减少交流和精神分散。

  (5)强调该活动不是竞争,而是一项微型调查项目。给孩子发出记录鸟的开始信号。观察期间不许谈话。

  (6)到了限定时间之后,召集所有孩子。将记录的鸟的种类列在一块黑板上。可以请大孩子们计算每分钟见到的鸟的数目(鸟的总数以5分钟的时间进行划分)。班级平均数是多少?

  参考询问要点:

  对学生的良好的观察力进行讲评。

  询问学生们他们观察的鸟正在干什么(飞行、吃东西、觅食、打架等)。

  与学生一起浏览常见的标本,给他们提供一些有关鸟类的信息。

  后续(活动):

  组织一次到自然公园游览,以观察当地的和迁徙的鸟类。

  为了扩展对该活动的范围影响,教师应让不同组的孩子们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进行观鸟,并且比较结果。(如早上、下午和晚上)。这样对每一个人提供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有关鸟的活动信息。鸟在黎明和傍晚最为活跃。你的调查说明了什么?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气体。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空气的成分。

  2、教学难点是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三只相同的蜡烛、去底的塑料瓶、水槽、红水、火柴、冰、水盆、筷子、胶带等。

  《3、空气中有什么》学案:

  一、我看书:看实验图示,读实验说明。

  二、我思考: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上网查找资料:空气有哪些物质组成的?

  2、上网查找资料: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3、带一杯冰或一矿泉水瓶冰,用毛巾包好,用保鲜袋扎紧。

  4、请家长帮忙,找一矿泉水瓶的石灰水。

  5、每组带一个打火机,上课用。注意安全,不能随意点火玩。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空气的成分。

  教学分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3、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演示实验1: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

  (1)展示三只点燃的蜡烛,按图所示。

  (2)猜一猜:这三只蜡烛中,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4)学生讨论:实验中有什么现象产生?

  2、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你能解释这些现象?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些问题。

  二、研究空气的成分

  1、实验2: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师:为了弄清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我们做个实验。

  (2)学生实验:学生分组按要求做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见书9页)(瓶内水上升)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瓶内水上升,因为瓶子内的空间原先被空气占据着,蜡烛燃烧时燃烧了一部分空气,就空出了一部分空间,这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水就占据了这部分空间。)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师:这种水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燃烧时燃烧了瓶内的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支持燃烧。)

  (6)小结: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支持燃烧的。

  2、实验3: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1)想一想:饮料瓶中剩下的空气还能不能支持燃烧呢?

  (2)学生实验:我们继续分组实验,按要求做实验(见书10页),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火柴熄灭了,不再燃烧了。)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火柴不能继续燃烧,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6)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7)小结:剩下的这部分空气不能支持燃烧,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3、分组讨论探讨: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现在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他们各有什么性质?(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4、汇报交流探讨结果。

  5、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6、那空气中除了有这两种气体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气体呢?猜一猜,你是怎么知道的?

  7、阅读资料:空气的组成。(见书10页)

  8、汇报:通过阅读,我们知道:

  (1)空气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由哪些气体组成呢?

  板书:

  氧气21%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气……1%不支持燃烧

  (2)你知道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3)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可能是哪些气体?

  9、实验4:证明空气中有少量的水蒸气。

  (1)想一想:空气中有少量的水蒸气,你有什么办法证明水蒸气存在呢?

  (1)学生观察实验:观察学生各自带来的冰冻矿泉水瓶,放置空气中,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产生?(瓶壁外有小水珠出现)

  (3)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4)讨论:瓶子外壁出现小水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5)汇报交流讨论结果。(由于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瓶外壁,说明了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6)小结: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瓶外壁。这个实验很好地证明了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7)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饼干会变软)

  三、总结:

  1、现在,同学们知道三只蜡烛,为什么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了吧?

  2通过探究性学习,我们对空气的成分有了具体的认识,说说空气由哪些成分组成?

  3、关于空气的成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提出来。

  四、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上网查资料,了解二氧化碳、氮气的性质。

  板书:3、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21%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气……1%不支持燃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1、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掌握制造二氧化碳的方法和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空气是由那些气体组成的?

  2、通过上网查资料,你知道氮气有什么性质?

  3、你了解二氧化碳吗?今天,我们来研究它。

  二、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了解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看书,认识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教师演示实验1:制取二氧化碳。

  (3)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很多,如我们呼出的气就有含量很高的二氧化碳。

  2、实验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这是清石灰水,如果倒入二氧化碳,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猜一猜。

  (2)学生分组实验:向澄清石灰水吹二氧化碳,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怎样?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怎样?

  (5)小结: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实验3: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学生猜测:向杯中吹入二氧化碳,阶梯状放置的燃烧着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是否同时熄灭?

  (2)分组实验,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下面的蜡烛先灭?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下面的蜡烛先灭?这个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3)小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三、总结:

  1、通过探究,我们认识到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呢?(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通过探究学习这两节课,我们知道空气有哪些成分?你需要空气中的哪些物质?不需要哪些物质?为什么?

  四、作业设计:

  1、上网查资料,进一步认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和作用。

  2、预习《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板书:

  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准备:

  1、各小组预备一些没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叶。

  2、各组不同颜色的同种叶数片。

  3、学生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

  教学活动设计:

  一、叶的颜色的观察

  1、谈话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对叶已经有了不少的了解,如果有人问你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么回答?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学生观察说说自己预备的叶,有哪些颜色?

  4、让学生按颜色的变化给叶排排顺序。

  5、小组代表,出示各组的排列情况并说说排列的依据。

  6、再次设问:如果有人问你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么回答?

  二、叶的形状观察

  1、叶的颜色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形状相同吗?

  2、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小组有哪些形状的叶?

  3、小组尝试根据形状给自己的叶分类。

  4、小组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分类情况。

  三、叶的大小观察

  1、(承前)让学生将其中一种形状的叶按大小顺序排列。

  2、交流排列中遇到的问题,设问:大小相近的叶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大小呢?

  3、各小组研究探讨。

  4、学生交流各组的方案。

  5、教师总结比较叶大小的方法,适时提出描方格的方法。

  6、学生描一描,试一试。

  四、作业

  用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叶拼一幅图画。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科学教案02-22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7

学生科学教案03-22

手的科学教案01-03

有关科学教案03-15

实用的科学教案03-27

科学教案范文10-15

火科学教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