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6-28 17:23:31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中班科学教案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中班科学教案汇总八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种颜料的溶液,塑料杯,油画笔,水,各色调好的颜色。

  活动目标

  让幼儿认识三原色,尝试调配颜色,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

  教师事先用黄和蓝,红和黄,红和蓝各调配了四种颜色,然后装在小玻璃瓶子里,摆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小瓶子上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幼儿,调动起幼儿的求知的积极性,然后把幼儿的主动地位保持住,我看到所有的孩子都注意我摆在桌子上的小瓶,有的窃窃私语,有的`伸长了脖子看着那些小瓶。于是,我就抓住这个机会问他们:“这些瓶子里的颜色,漂亮吗?”孩子们看着我,齐声回答:“漂亮,真漂亮?”有的孩子问:“老师,这些瓶子怎么那么好看呀?”我说:“因为里面有好看的颜色呀。”“那么老师,这些颜色怎么来的呀?”我说:“你们看,”我拿起红、黄、蓝三个小瓶子, “剩下的颜色,所有老师桌子上的颜色都是用它们三个变出来的。”

  “老师,那怎么变呀?”我拿出一个塑料杯,“注意看,看老师怎样变魔术呀!”我先往杯里倒了一些黄色,看了他们一眼,只见他们的眼睛一眨都不眨地盯着我,小嘴都张着,“看啊,看仔细了。”我拿起蓝色倒了一点儿,然后轻轻摇了摇塑料杯,“呀,变绿了,颜色变绿色了,老师真棒!”我笑着,拿起一个小瓶子,“看,这个瓶子里的绿色和杯子里的一样吗?”“一样。”“那老师是怎么变的呢?”“先加黄色,加上蓝色。”“那变成什么颜色了呢?”“绿色。”我又拿起蓝色,继续往杯子里倒,“现在什么颜色?”“深绿色。”我继续倒蓝色,“那么现在又变成什么颜色了?”

  “有点蓝,有点绿”,“那叫蓝绿色”,我教了他们颜色的名字。然后我又用黄和红,红和蓝调了橙黄、橙红、紫红,紫蓝等颜色,幼儿观察得特别仔细,回答得也很好,只是对调出的颜色名称还不了解。

  后来,我又请了几个孩子尝试调出他(她)自己喜欢的颜色,孩子很积极,争着举手,我就先请了三名幼儿上来调色,其他孩子帮助他们直到调出正确的颜色为止。

  由于时间有限,这次活动不得不结束了,孩子们竟犹未尽。都不愿下课,于是我就把红黄蓝三种颜色放到观察区,准备了几个干净的塑料杯,告诉孩子们:“你们有时间,可以到观察区随便去调配色彩,但玩过要把桌子擦干净,下课了。”孩子对我说,“老师,这些颜色可真好玩呀!”

  通过这次课,孩子认识到颜色之间的关系,知道了只要有了三元色,就可以调出好多种颜色,充分调动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他们学会了观察,仔细观察。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题目:

  有趣的运动会

  二、活动目标:

  通过幼儿对风的观察和实验,感知风会产生动力,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扇子、塑料垫板、空塑料瓶(大饮料瓶若干)、滚筒青蛙(铁饮料罐外包上手工纸,手工纸上画有青蛙)、青蛙头饰。

  五、活动过程:

  探究活动一

  1.探究的问题:不用手,让我做的`小青蛙动起来。

  2.幼儿讨论。

  (1)用瓶子挤压空气。

  (2)用嘴吹。

  (3)用扇子或塑料垫板扇。

  3.试一试。幼儿实验自己设计的方案。

  (1)我对着小青蛙用力挤压瓶子。

  (2)我鼓足腮帮使劲吹。

  (3)我用力扇扇子。

  4.说一说我的发现。

  (1)用瓶子挤压空气,小青蛙没有动。

  (2)用嘴吹,小青蛙跑得慢。

  (3)用扇子或垫板扇,小青蛙跑得快。

  探究活动二

  1.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力量使滚筒小青蛙(在易拉罐上粘上小青蛙的图片)跑得这么快。

  2.幼儿讨论。

  (1)用手中的塑料垫板扇滚筒小青蛙,使它滚动起来。

  (2)是风的力量使它们跑得快。

  3.做一做。用垫板用力扇滚筒小青蛙的后面。

  4.探究的结果。

  (1)是风的力量使滚筒小青蛙跑得这么快。

  (2)风大滚筒小青蛙就跑得快。

  六、注意事项:

  如幼儿都选择同一种材料、同一种方法实验也可以。

  七、拓展思路:

  1.探究的问题:一样的风车为什么转动的速度不一样?

  探究的结果:风车――风大转得快,风小则慢。

  2.让幼儿了解人们利用风来发电、灌溉,让幼儿了解风对人类的益处。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尝试制作不倒娃娃,发现不倒娃娃的有趣现象。

  2、体验制作不倒娃娃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过程:

  一、“不倒游戏”

  教师:小朋友,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身体不倒”的游戏。规则:摆动你的身体,但保证它不会倒在地上。能做到吗?(滑稽音乐)

  二、观察、感知认识不倒翁

  1、教师:身体不倒真好玩,看,那边也来了一群可爱的不倒娃娃,他们好想跟你们一起玩呢!请你找一个好朋友,两人合作玩一个不倒娃娃,先去看一看不倒娃娃长什么样?再玩一玩它是真的不倒吗?(听到铃鼓声轻轻走回来)

  2、教师:谁来说一说你玩的不倒娃娃长什么样?(介绍)不倒娃娃真可爱,上面的脑袋小小的尖尖的,下面的`身体圆圆的大大的。对了,不倒娃娃真的不倒吗?谁来玩一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请两名幼儿示范)不倒娃娃真好玩,我也想来玩一玩!看!(教师示范玩两个不倒娃娃)

  3、教师:诶,我的不倒娃娃跟你的是一模一样的,他怎么一推就倒了呢,怎么回事?(让幼儿发现其中一个娃娃倒下了,给幼儿看)

  三、师幼共同探究不倒翁的内部构造教师:(同时打开两个娃娃的身体)诶,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在身体下面放了橡皮泥就不倒了呢?请你感受一下这两个不倒娃娃的身体!(一个轻一个重)教师:原来不倒娃娃最厉害的秘密就藏在这里呀,只要在她的身体底部放些橡皮泥就可以了。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好玩的不倒娃娃?在你们的操作台上老师已经提供了一些制作不倒娃娃的材料,请小发明家们四人一组,也做个不倒娃娃吧。对了,每个不倒娃娃都长得差不多,怎样知道哪个才是你做的呢?我已经在它们的小帽子上贴了一个小标记,这样你就绝对不会搞错了。

  四、初步尝试用橡皮泥做不倒娃娃

  1、教师:(选择一个成功和两个不成功案例:橡皮泥太少、倾斜或太多)这三个娃娃是刚才我们的小发明家做出来的,我们来看看都成功了吗?哪个没成功?为什么?

  2、通过比较共同发现不倒翁制作的小问题,一一解决。引导幼儿发现成功不倒娃娃需要的橡皮泥要足够多,太少了,底部太轻,就会立不起来;另外,橡皮泥粘的不牢固也会倒,太多了也不行。

  五、再次操作,改善完善自己的不倒娃娃

  1、教师:这下子我们总算明白了制作不倒娃娃的最佳方法,亲爱的小小发明家们,失败一次没关系,让我们重新去改良一下刚才没成功的不倒娃娃,请你们好好把握,怎样才能成功,已经成功的小发明家可以聚在一起比一比,玩一玩,谁的不倒娃娃最神气。

  2、幼儿再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分享制作的不倒翁。

  六、不倒娃娃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1、教师:不倒娃娃真好玩,怎么推怎么摁她都不倒,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东西是利用不倒娃娃的方式制作并使用的,看!(看图片)

  2、教师:原来不倒娃娃可以用来当做锻炼身体的沙袋呀,看,我这儿也带来了一个专门给小朋友玩的不倒熊沙袋,想不想来尝试一下?(两个两个上前玩一玩)让我们抱着它去大大的操场上玩一玩!

  活动反思:

  作为科学活动,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兴趣,探究出一个结果不应成为一节科学活动的重点。不唯上、不唯书,存有一份好奇和质疑应是我们在科学活动中带给孩子的珍贵理念,也是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更新的观念。当然,活动中也存在较多的亮点。如教师能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索与兴趣,在探索发现环节弱化老师的控制,更多的把课堂交给孩子,使孩子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充分探索,自由大胆表达。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目标:

  引导幼儿观察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发现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准备:

  小容器、蜡烛、颜料等若干份,图书《小水滴旅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萤火虫”画丛)。

  过程:

  活动(一)冻冰花

  1.带领幼儿在院子里或幼儿园附近寻找结冰的地方。师生一起在一块平坦的土地上泼一些水,建造一个小小滑冰场。

  让幼儿在自己建的小冰场上滑冰、拉冰车,充分地感知冰的特性(凉、滑、硬、脆),享受冰上游戏的快乐。

  2.请幼儿用一个小容器盛上水,在水中放些颜料或彩纸屑。将盛满水的小容器放到室外。

  第二天早晨,让幼儿看看自己的小容器中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取出自己冻的冰,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水为什么会冻成冰。

  活动(二)小实验

  1.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小实验。鼓励他们用各种办法把冰块变成水。如太阳晒、暖气烤、开水浇、凉水泡等。让幼儿比较哪种方法能让冰融化得快一些。引导幼儿发现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2.当冰化成水后,再向幼儿提出新的问题:水还能变成什么?怎样才能让水发生变化?鼓励幼儿继续进行实验,用各种办法将水加热,观察水变成蒸气的过程。

  以上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继续向幼儿提出问题:水蒸气还会变成什么呢?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思考。

  建议

  此活动适合在冬季进行。如果在其它季节进行,可以重点放在“小实验”上。或利用冰箱来制冰。

  平时可指导幼儿阅读图书《小水滴旅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丰富关于水在自然界中循环的知识。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对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整的教育行为还比较谨慎,不够大胆。如在这次活动中的生成课程转换得比较犹豫,及时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还不足,活动后立即反思显得条理性不够强。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知道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操作图若干,透明塑料纸若干,调色卡人手一份。

  4、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以变魔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呢?(黄色)

  今天,老师来当回魔术师,来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请小朋友仔细看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我们一起喊一、二、三!(教师摇晃瓶子)

  黄色的水变成什么颜色的水了呢?

  2、自由讨论:

  师:谁知道魔术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水的?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老师!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了呢?请每位小朋友也来当回魔术师:你们看老师帮你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三种颜色宝宝,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宝宝把瓶子里的黄色宝宝变成绿色宝宝?

  ②谁变出了绿色宝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回答)

  ③总结:我们现在一起来试一试,然后用记录卡把它记录下来。

  (出示大的示范调色卡教师边讲解边调色,并出示记录卡进行记录)

  4、探索操作

  师:咦!刚才有的小朋友还变出了什么颜色?(认识橙色)

  师:那又是怎么变出来的呢?先不要说出来,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调色卡,请小朋友试一试,怎样可以变出橙色?再把它记录下来。(幼儿调色并记录)

  教师总结:请幼儿说一说,教师出示大记录卡边讲解边示范。

  5、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

  ①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也想手拉手,那它们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你们自由选择一种材料试一试,可以用瓶子,也可以用调色卡,还可以用透明的塑料纸重叠起来看看,然后把你们的发现用记录卡记录下来!(幼儿自由选材操作并记录)

  ②变出了什么?请你把你的记录卡讲给大家听听。

  ③教师总结:出示大记录卡进行记录。

  6、操作游戏:变色眼镜

  师:小动物们听说小朋友学会了一样本领,所以想考考你们,瞧!小猴戴上蓝色的.眼镜看黄色的香蕉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狗戴上红色的眼镜看蓝色的蓝莓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猫戴上黄色的眼镜看红色的苹果会变什么颜色了呢?(边说边出示大操作纸)请个别幼儿讲解。

  四、延伸活动:

  小动物们要回家了,我们赶快到教室去用会变的颜色做一条彩色的围巾送给它们吧!

  (陈皆佳)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背景

  自从体育区有了各类民间体育玩具后,孩子们个个玩得不亦乐乎。在玩耍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转陀螺游戏情有独钟。于是我便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生成了主题活动“有趣的转动”,并在科学区提供了各种形状的纸片和积木,让幼儿制作、探究。有趣的是,我发现孩子们在制作、玩耍时,一般都会选择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选择其他形状纸片的幼儿少之又少。其实,只要中心点确定正确,不管什么形状的纸片都能旋转起来,而且在旋转时都会呈现出圆形。为了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有关转动的感性经验,我设计了“旋转的纸片”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猜猜、做做、说说中探索、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同时借助这一载体,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目标

  1.探究、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

  2.在讨论、记录、交流中积累和提升有关转动的经验。

  3.乐意针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体验愉快的情绪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纸片(中心有小孔)、可制作陀螺的塑料小棒、蜡笔等各若干。

  2.实物投影仪。

  3.猜测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1.投影展示各种图形,幼儿观察讲述都有哪些图形和我们玩转陀螺的游戏。

  2.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形状的纸片比较适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圆形的纸片在转动时也是圆形的

  1.提出制作与观察的要求:先选一张圆形的纸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2.幼儿制作、玩耍陀螺,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3.请幼儿说一说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幼A:我的陀螺转动起来是歪歪斜斜、摇摇摆摆的。

  幼B:我的陀螺先是慢慢的,后来越转越快,最后就停下来了。

  幼C:我的圆形陀螺转起来也是圆形的。

  幼D:陀螺转动起来它的形状有点模糊。

  (评:在这里,教师因势利导,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先选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这样既有利于幼儿习得制作陀螺的方法,也有利于引导幼儿更多地关注陀螺在转动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为下面的环节作好铺垫。)

  三、在猜猜、试试、说说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呈现出圆形

  1.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

  “问号”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试一试。把我们的猜想画在问号下面,等一会儿把尝试后的结果画在小手下面。

  2让幼儿猜一猜三角形、椭园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是什么形状的,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

  3.个别介绍自己的猜想。

  幼A:三角形转动起来是三角形、椭圆形转动起来是椭圆形、正方形转动起来是正方形,不会变的。

  幼B:它们转动起来都会变成圆形。

  幼C:转动起来会变成花形。

  幼D:正方形会变成圆形,三角形还是三角形.

  (评:“猜测与假设”有助于激活幼儿的思维。动手前先动脑,幼儿的思维会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这无疑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里,我对幼儿的任何猜测都不作评价,而是留待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与验证。)

  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是什么形状的,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表达与讲述。一方面请猜想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幼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请刚才猜想错误的.幼儿到上面来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从而帮助幼儿自我建构正确的知识。

  幼A:我试下来发现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B:我猜对了,这些图形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C:我发现三角形转得很快很快的时候,当中是圆圆的,边上还有一圈花边呢!就像一个荷包蛋。

  幼D:三角形不容易转起来的。

  幼儿E它们在快要停下来的时候,就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了。

  (评幼儿在探究之后,都有一种表述的潜力’和倾向,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以及与同伴间相互的信息交换,孩子们不但建构了有关图形转动的正确知识。还在无形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简单小结。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去活动区试试其他的物体在快速转动时,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2在纸片上涂上美丽的颜色,在区域中观察、感知陀螺转动后色彩的变化。

  活动总评

  本次活动中.教师将幼儿科学教育要实现的核心价值,从追求使幼儿掌握知识,转移到了使幼儿乐于探究解决问题、乐于获得知识、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这些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大目标上。

  纵观整个活动,教师汲取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始终从幼儿的自身需求出发,立足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猜猜、试试、讲讲中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由于受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幼儿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猜测实验结果,因此幼儿的猜测有时贴近实验要求,有时却不着边际,但我们看重的是猜测可以让幼儿的思维动起来。如:猜想过程中,有的幼儿认为不管是什么形状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有的则认为纸片是什么形状的,转动起来也就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一部分幼儿的猜测则漫无边际。对幼儿的任何猜测,我们都不作任何评价.而是留待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与验证。正是有了多种多样的猜测,幼儿才会产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探索、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验证过后.有的欢喜雀跃,有的恍然大悟,还有的则观察得更仔细,发现得更多。这一切都悄悄地向幼儿传递着一个信息,那就是: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要亲手试一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经验.还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能力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摸摸、看看、尝尝、说说,认识常见的水果与干果,了解其主要特征及区别。

  2.愿意大胆表达自己对水果与干果的看法,激发幼儿兴趣。

  3.能将水果与干果正确分类并进行记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

  活动准备:

  小红帽的人物形象图片。

  篮子(内装多种水果和干果)。

  每组两只分别标有“水果”和“干果”字样的塑料筐和水果干果若干。

  每组准备表格和笔用来记录。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红帽图片,引发兴趣:

  师:这是谁?今天小红帽来我们班做客了,还给大家带来了神秘的礼物。她的礼物是一个大篮子,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猜一猜。你摸到了什么,摸起来是什么感觉的,你觉得是什么?拿出来看看你猜对了没有。

  二、了解水果与干果的特征与区别:

  1.出示苹果和核桃作为代表,请一个幼儿上来摸一摸并尝一尝。

  提问:苹果吃起来什么感觉,摸上去呢?那核桃呢,它的壳怎么样,吃起来有没有像苹果一样有很多果汁?像苹果这样吃起来味道甜美,有很多果汁的叫做水果,我们一般吃它的果实。像核桃这样外表坚硬,吃起来干燥少汁的叫做干果,吃的是它的`种子。

  2.小红帽的篮子里还有很多水果和干果,请一个小朋友来帮忙分分类。要求说出这是什么,属于水果还是干果。

  3.出示用水果加工而成的干果―葡萄干,杨梅干,红枣干等等。

  提问:这是什么?老师不知道把它们放在哪一边。它们是水果还是干果,为什么?

  总结:葡萄干,杨梅干是人们用晒干、烘干的方式把水果变成了干果。

  三、分小组进行分类尝试:

  每一组提供不同种类的干果和水果若干,将它们分别放到相应的塑料筐中,并做好记录。简单画,勾“水果”还是“干果”。

  四、总结并体验水果大餐:

  小红帽今天很开心,因为小朋友们知道了水果和干果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所以,小朋友们可以享受她带来的水果大餐了。活动延伸:将水果干果图片投放在区域中供幼儿探索。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太阳的作用(发光、发热、光合作用、发电等),知道太阳给生物带来的好处。

  2、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用猜谜的'方式导入活动。

  老师:小朋友,请你们猜个谜语——天上有位老公公,圆脸庞,红面孔,天一这就出工,人东到本照大地,直到傍晚才收工。

  2、小组讨论太阳的作用。

  老师:你们知道太阳有什么作用吗?请你先和小组里的朋友们讨论一下。等下来告诉大家,好吗?

  3、集体交流太阳的作用。

  4、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了解太阳有哪些作用呢?

  (1)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请你找找太阳有哪些作用呢?

  (2)老师总结:太阳的本领可大了, 人们需要它,动植物需要它,有了太阳,我们的世界是亮亮的(发光),植物才能更好地生长(光合作用),太阳还可以帮我们做许多事呢,暖暖的太阳可以把湿衣服晒干(发热),因为太阳的能量很大,人们很聪明,想出办法,利用太阳的能量发电,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发电),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约其他能源,而且还很环保呢!

  5、延伸活动:太阳还有什么作用呢?回家去找找并收集一些资料过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认识水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杯子_中班科学教案07-19

中班《夏天》科学教案03-29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中班科学教案11-23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02-16

中班科学教案08-19

《风》中班科学教案01-16

中班科学教案:土壤01-18

中班《有趣的肥皂》科学教案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