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21 12:35:16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集锦5篇】

科学教案 篇1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做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伦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知“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得助于孩子的启发

  1608年,荷兰米德尔堡一位不出名的眼镜师汉斯李波尔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它是怎样发明的呢?

  有一天,两个小孩正在李波尔赛的商店门口玩弄几片透镜,他们通过前后两块透镜看远处教堂上的风标,突然,好像发现什么似的,兴高采烈。李波尔赛赶忙跑了过去,他也拿起两片透镜一看,远处的风标放大了许多。

  李波尔赛高兴地跑回店中,把两片透镜装在一个筒子里。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后来,伽利略仿效制造了放大32倍的望远镜,直接导致了“日心说”的伟大发现。

  “小人国”的.发现者

  列文虎克(1632~1723)是显微镜的发明者。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真正开始了对微生物的观察和研究。

  列文虎克只是个荷兰德尔夫市政府的看门人。他利用看门之余,磨制了许多镜片。有一次,他透过两片透镜看东西,发觉能把极为微小的东西放大许多倍。这下子,引起他莫大的兴趣。他用这种镜片观看自己的牙垢,发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小人国”居民。他惊讶地写道:“在一个人口腔的牙垢里生活的“小人国”的居民

  小生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多!”一个看门老头儿发明了显微镜,成了微生物学的开门鼻祖。

  有人对他十分羡慕,追问着他成功的“秘诀”。列文虎克什么话也没说,仅向问话者伸出他的双手

  一双因长期磨镜片而满是老茧和裂纹的手。

  碰倒纺车的启示

  “珍妮纺织机”的发明者詹姆斯哈格里沃斯(英国发明家)是一个普通工人。他既能织布,又会做木工。妻子珍妮是一个善良勤勉的纺织能手,她起早贪黑,一天忙到晚,可纺纱总是不多。哈格里沃斯每次看到妻子既紧张又劳累的样子,总想把这老掉牙的纺车改进一下。

  一天,他无意中把家里的纺车碰翻了,他看到原来水平放置的放车锤变成了垂直竖立,仍在不停地转动。这一偶然事件,使他得到启示:既然纺锤竖立时仍能转动,要是并排使用几个竖立的纺锤,不就可以同时纺出好几根纱了吗?他说干就干,终于试制成装有8个纺锤的新式纺织机,并给它命名为“珍妮纺织机”。这项发明比旧纺织机提高效率几十倍,被恩格斯作为“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果实又是怎样变化呢?

  二、观察叶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叶子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过程与方法:设计制作一个自己的水钟;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钟尝试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意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水钟

  【教学难点】控制漏水速度

  【教学准备】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实物、学生自带制作水钟工具材料、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

  2、师介绍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

  3、揭题:我的水钟。(板书课题)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成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

  二、设计“水钟”:

  1、我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

  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

  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呢?

  4、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

  三、做一个“水钟”:

  1、制作一个滴漏。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

  2、标出时间刻度。

  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

  3、小组讨论后,进行制作。

  四、用水钟计时:

  1、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

  2、讨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

  3、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

  4、实践尝试、改进。

  板书设计:

  我的水钟

  设计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制作水钟:滴漏?刻度?

  使用水钟:准确吗?

  改进水钟:哪些因素?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或声像资料。

  2.月相形成的`实验材料。

  3.CAI课件

  ①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动画。

  ②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资料,初步谈谈对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认识。

  2.分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3.教师小结:同学们能收集到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为学好本课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刚才有同学谈到据老人们说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吃太阳或月亮,每到这时,人们都要拿出锅碗瓢盆来敲敲打打,好赶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这回事吗?当然没有,我们就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4.板书课题。

  二、指导认识日食的成因及种类。

  1.教师课件演示日食发生的动画,学生观察。

  2.教师发给每一组一张日食发生时的一组照片图及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日食的时间记录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日食发生时都有哪些现象和规律。

  3.学生分小组汇报,教师逐条板书。

  4.教师根据以上学生汇报,组织学生讨论:是什么挡住了太阳的光?你的理由是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形成如下板书

  现象:分析

  ①呈弧形渐缺→是球体

  ②自西向东渐缺→自西向东运动

  ③有时整个太阳被挡住→从地球上看,两球大小差不多

  ④发生在农历初一→三球在同一直线上。

  6.学生实验证明以上分析是否正确。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学生手持乒乓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把学生头部当地球,看看在怎样情况下看不见太阳。要求学生实验后画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7.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情况,并抽查学生所画示意图。

  8.教师课件演示日食成因示意图,学生想象日食形成过程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小组相互交流完善)。

  9.学生利用教材认识日食的种类。

  三、研究月食的成因。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样的呢?老师想让同学们首先自主研究,然后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合作研究。

  ①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这时候地球、太阳和月球的位置是怎样的?

  ②月食时,月亮的哪一边先出现阴影?为什么?

  ③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2.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讨论交流。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日食和和月食的形成,使我们知道了任何自然现象的产生都是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结果,因而我们要从小相信科学不迷信,从小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什么是“绿色社区”及标准。

  2、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创建绿色社区或者生态村展开讨论,确定调查研究的内容。

  教学准备:搜集绿色社区的相关资料和课件。

  一、情境导入。

  指导学生观看国家创建绿色社区的有关录像与图片,认识绿色社区的标志,理解绿色社区的含义,了解国家建立绿色的宗旨与要求,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活动探究。

  1、学生说一说对绿色社区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观察图文资料的感受,讨论自己对绿色社区的理解与认识。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2、学生对绿色社区的'标准提出大胆的猜想,思考绿色社区、生态村的标准包括哪些因素。

  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参与。

  3、学生制定自己心目中的绿色社区的标准并展开交流。

  4、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完善标准。教师展示准备的课件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三、拓展延伸。

  1、学生思考:建设绿色社区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2、学生交流评议,教师。(提示:注意结合当地和学生实际)

  四、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科学教案02-22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7

[经典]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范文10-15

冬天科学教案02-14

幼师科学教案02-19

科学教案模板02-22

精品科学教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