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08 13:03:18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热门】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热门】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积极探索不倒翁,发现不倒翁不会倒的秘密。

  2.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大胆尝试动手操作,敢于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 1.不倒翁一个。

  2.自制绘画图谱(不倒翁的组成原理6张)。

  3.背景音乐《不倒翁》。

  学具: 大小不一的不倒翁制作材料人手一份,橡皮泥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的方式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应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听好了:

  “圆圆的身体左右摇,你推它来我推它,推来推去它不倒。猜猜看,是什么?” (幼儿自由猜想后,教师出示不倒翁)

  二.初步探索不倒翁不会倒的秘密

  1.师:对了,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的名字叫不倒翁,谁知道它有什么本领呢?

  根据幼儿说的本领教师进行示范。(比如它不会倒) 师:好,刚才小朋友说它不会倒,那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先把不倒翁摆正,这时候它是直直的`,然后用手去点一下它。它就开始摇摆,可是它有没有倒呀?没有,它还是直直的。)

  2.师:不倒翁真的不会倒,它一直是直直的,那小朋友有没有想过它为什么不会倒呢?不倒翁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我们来一起拆拆看好不好(打开不倒翁)首先呢,它有一个圆圆的,滑滑的底部,那我们看看这里面是什么?哦,有一块橡皮泥,这块橡皮泥是粘在中间的对不对?那如果我们把它粘在旁边会怎么样,猜猜看(往一边倒,试验)证明不倒翁里面的重物一定要粘在中间。

  3.师:把底部反过来,橡皮泥不掉,果果粘不紧,又会怎么样呢?(试验)证明:中间的重物不仅要粘中间还要粘得牢牢的。

  三.幼儿动手制作不倒翁,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不倒翁的制作原理 1. 师:想不想自己来做一个不倒翁呢? 疑问1

  师:讲解不倒翁的组成:一个扇形,圆圆滑滑的底部,还有一个重物,重物要放中间还要粘得牢牢的。

  幼儿第一次操作完毕,将幼儿完成的不倒翁摆在前面,逐个逐个进行试验,检验幼儿做的是否成功。

  (成功的不倒翁放在地上再次展示一次,师幼共同探讨为什么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有成功。)

  假设幼儿出现的状况:橡皮泥没有粘牢,橡皮泥没有粘在底部。(提醒幼儿,橡皮泥要粘住。仔细检查粘住了没有?)

  为什么它的不倒翁有点歪我的不歪,站起来还是直直的? 教师做实验,将橡皮泥紧紧粘在不倒翁的边上,幼儿观察。

  实验证明:不倒翁里面的橡皮泥不仅要紧紧的粘住,还要粘在它的底部才行。 活动延伸:

  师:好的,今天回家以后,请小朋友回去探索还可不可以用其他不同的材料做不倒翁?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体验交流、分享经验与合作的乐趣,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学习分组记录实验结果,探索哪些物体可以使硬币浮在水面上。

  3.知道哪些辅助材料可以让硬币浮起来。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硬币16个,装有清水的大盆8个,干抹布4块,记录表每小组一份,水彩笔16支。

  辅助材料:大树叶16片,纸船16个(最好是报纸它吸水快),塑料瓶盖16个,橡皮泥16块,筐子8个(其中每个筐子装有抹布1块)。

  活动重、难点

  知道哪些辅助材料可以让硬币浮起来。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师:(出示硬币)小朋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把这枚硬币放进水里,猜一猜它会有什么变化?请小朋友看一下硬币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小结:原来硬币会沉下去。

  二、引导幼儿讨论,猜想让硬币浮起来的材料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回答,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三、初次探索,感受辅助材料可以帮助硬币浮起来

  1.了解实验材料。

  师:刚才小朋友想了很多方法,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几种材料,看看有哪些材料(出示材料大树叶、纸船、瓶盖、橡皮泥,讲解材料名称。)等会通过实验来试一试,哪些材料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讲解记录表的标记法)。表的.第一列表示的是辅助材料,第一列中它们从上到下依次是大树叶、纸船、橡皮泥、塑料瓶盖。第二列表示实际结果,比如说大树叶的猜想结果应该横着在第二行找到大树叶,再找竖着在第二列找猜想结果。如果大树叶你的猜想是可以浮起来,你就标记“↑”沉下去可以标记“↓”你们现在小组间可以讨论一下,讨论完后由一个小朋友把讨论结果标记在记录表上。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你的猜想与实际操作结果一样吗?哪些材料能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哪些不能?

  小结: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它就会浮起来了,有些小塑料瓶盖尽管自己能浮起来,但却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纸船开始会浮起来,也能帮助硬币浮起来,但吸水后就会沉下去。

  四、第二次探索,感知橡皮泥是怎样浮起来的

  师:橡皮泥说它有时候可以浮在水面上,请小朋友试一下橡皮泥怎样才可以浮起来?

  小结:有些物体改变形状后就会浮起来,比如橡皮泥压扁了。

  活动延伸

  在我们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能浮在水上。你们可以说说更多的这种沉浮现象。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尝试借助辅助材料,探究让鸡蛋立住的方法。

  2、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鸡蛋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每人若干个熟鸡蛋,并画好五官做成蛋宝宝。

  2、各种辅助材料

  (1)、镂空材料:瓶盖、光盘、花片、塑料夹子等。

  (2)、实心材料:方形积木、硬币、圆纸卡等。

  (3)、可变形材料:橡皮泥、毛巾、沙包、积木块等。

  3、每人一个记录笺中间隔开,并分别贴上笑(哭)脸蛋宝宝。

  经验准备:

  1、幼儿经历了做蛋宝宝爸爸妈妈很辛苦的情感体验。

  2、幼儿已经了解鸡蛋是因为滚动、立不住而被摔碎的。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发幼儿探究兴趣。

  1、与幼儿一起回忆蛋宝宝被摔碎的原因。

  2、启发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蛋宝宝立住,不再摔碎呢?”

  (1)、出示准备好的镂空材料与实心材料。

  (2)、出示标记图,请幼儿观察并说出标记图的使用方法。(即:能让蛋宝宝立住的,用笑脸表示;不能让蛋宝宝立住的,用哭脸表示。)

  (3)、引导幼儿进行猜想并记录。

  (二)、幼儿实验论证。

  教师观察幼儿实验情况,适时介入指导,指导策略:

  1、观察幼儿是否运用了所有材料进行尝试,以幼儿没有采用的材料,与幼儿共同实验,充分感知。

  2、随机判断幼儿是否理解标记图意义,并引导其进行记录。

  3、与先完成实验的幼儿进行交流,引导其观察“为什么这些玩具能帮助蛋宝宝立住,而那些不能?”

  (三)、记录整理探究结果,提升经验。

  1、将幼儿探究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并归纳“从中发现了什么?”

  (即:中间凹进去的镂空材料能让蛋宝宝立住,实心材料则不能。)

  (四)、提供挑战性材料(可变形材料),引导幼儿迁移经验,解决新问题。

  (即:将可变形材料变形成中间凹进去的形状,使蛋宝宝立住。)

  幼儿操作深入探索,教师观察实验,并随机判断幼儿当前经验,适时介入指导。

  (五)、分享交流。

  1、引导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探究结果,比较与自己的方法是否相同。

  2、幼儿间相互交流,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让橡皮泥、毛巾、积木等,帮助蛋宝宝站住的?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延伸:

  引发幼儿到生活中寻找“还有哪些东西能帮蛋宝宝立住?”

  活动反思:

  1、教师能从幼儿关注点、兴趣点出发,及时捕捉教育契机,生成此次探究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又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活动中教师选择的材料是幼儿熟悉的`、常见的物品,如:花片、积木、沙包、毛巾、硬币、夹子等,这些材料的提供会使幼儿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3、材料投放具有层次性,这种由易到难的操作探究,有利于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来解决新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小百科:蛋指的是某些陆上动物产下的卵,胚胎外包防水的壳。鸟类、爬行类以及哺乳类的鸭嘴兽和针鼹科都下蛋。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初步知道圆圆的物体能滚动。

  2、 激发幼儿对滚动现象的好奇心。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初步的感知滚动现象.

  课前准备:

  1、 塑料球、冲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一份);记录纸每人一张(上画有没轮子的汽车);集体记录纸两张

  2、 情景表演的幼儿一名(大班);没有轮子的汽车一辆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1、 情景表演,引出问题

  C(大班):呜呜呜......,我的汽车......

  T:小朋友,你怎么了?

  C:(大班)我的汽车的轮子不见了,汽车不能玩了,小朋友,你们帮帮我,什么东西可以象轮子那样滚动呢?

  T: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滚动吗?

  C:气球可以滚动!

  C: 铃鼓可以滚动,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

  C: 老师,地球也可以滚动的,还有口杯也可以滚动。

  C: 奶瓶也能滚动,还有喇叭…………

  2、 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C(大班):老师老师,你看,我找到了这么多的东西,它们能不能滚动呢

  ?T:这个?我得试试才知道。小朋友,我们一起想想这些东西谁谁能滚动C: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的,三角形就不行。

  C: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滚动的。

  C:圆形的就可以滚动。

  T:我们一样一样的来想,然后老师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好吗?如果认为圆形能滚动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师这边,认为不能滚动就站到马老师那边。(幼儿选择后)咱们来数数曾老师这边有几个人?马老师那边又有几个?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选择同上。

  2、 幼儿分组实验,验证想法T:每个小朋友说的都不一样,那咱们试试,看看到底谁能滚动,好吗? 幼儿实验,操作

  C:你看,圆形的可以滚动吧。

  C:正方形也可以啊!(这个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动着正方形,他就认为这是正方形在滚动)

  C:老师,你看,我的三角形也能滚动(他用一只手指轻轻压住三角形的一角,然后用另一只手来弹三角形,三角形就能移动)

  3、 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T:你们刚才都试了,谁能滚动啊?那好,咱们把能滚动的形状画到汽车上,给它当轮子,好不好?

  4、 交流,讨论幼儿交流,再请每个孩子都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

  T:刚才你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也告诉你旁边的小朋友。老师也想听听你们的实验,谁愿意来告诉老师?

  C:我发现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是这样的(他用两只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后交替画圈,象开火车那样)

  C:我看到圆形的东西能滚动,能做汽车轮子,让汽车动起来,爸爸就可以带我上幼儿园了。

  活动延伸

  -有趣的圆形

  让幼儿回家去寻找圆形的物体,并试试看,它们能不能滚动呢? 课后随想在这次实验活动中,孩子的主动性很高,很乐意去探索。语言表达又有了进步。但是, 活动结束后,我自己觉得在这次活动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次活动用的是汽车贯穿整个活动,可是,好象对孩子的暗示行比较大,因为在孩子的生活经验里汽车的轮子就是圆形的;还有就是,可能滚动这个现象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在活动中总是容易把滚动和移动的现象混为一谈,可是如果解释,我也感觉到不知道改怎样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释这个问题。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各种夹子的用途和功能。

  2、尝试用肢体动作大胆表达表现,体验创作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夹子展览(衣夹、被夹、发夹、文件夹、医用夹、食品家、新的老鼠夹等)、分类纸、ppt、球、书、糖果、纸、盒子、夹子葵花等。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夹子

  1、幼儿参观夹子展览会,区分认识的与不认识的夹子并简单介绍夹子的用途。

  2、了解几种特殊夹子的功用:

  (1)、医用夹:这是谁需要的夹子?

  (2)、领夹:录像里的爸爸告诉我们什么?领夹有什么用?

  (3)、鼻夹:看了图片后,你知道这是什么夹子吗?

  (4)、鼠夹:它的用处和猫的本领是一样的,它有什么用呢? 3、教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夹子,有的能打扮我们,让我们变得更漂亮;有的是帮助我们的`小工具,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二)、用肢体语言创编夹子动作

  1、幼儿自由发挥,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夹子。(配以辅助材料让幼儿夹一夹)

  2、幼儿交流演示各种创编动作。(配合儿歌) 附儿歌:夹夹夹,夹夹夹,我的小手是夹子。

  夹起一张纸。

  3、教师:我们身体的许多部位可以变成夹子。

  (三)、延伸活动:利用夹子进行艺术创作

  出示夹子葵花,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进行艺术创作。

  教案设计说明

  在进行“小工具”主题活动时,幼儿收集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工具,其中有少部分幼儿带来了一些晾衣夹,引起大家对它是否属于工具的争论。随后幼儿开始收集不同种类的夹子,渐渐幼儿对夹子的不同功用产生了关注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这节活动,以帮助幼儿梳理并提升已有的零星经验,同时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夹子的功用,我以幼儿的认知经验为出发点,根据幼儿对夹子的了解情况,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第二部分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动静交替的方法,让幼儿通过肢体动作的创编演示了解夹子的一个共性特点:能夹住东西。同时它也是整合理念下,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第三部分延伸活动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教学反思

  活动开始部分,让幼儿将夹子展览会中的夹子按自己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两种情况进行分类,看似不经意,却充分体现出老师对孩子知识经验的关注,将幼儿推上活动主体的位置,老师隐藏其后并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体现老师观念的转变。 第一环节认识夹子,通过幼儿介绍自己认识的夹子来引发生生互动,达到经验分享的目的。老师对几种特殊、幼儿可能不认识的夹子估计得很准确,运用照片、实物、录象等不同的展现方式来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活动目标1在这一环节得以充分落实。 活动第二个环节是为目标2服务的。老师在让幼儿尝试夹一夹的材料时,非常有心地投放了一个大大的健身球,幼儿一人夹是无法夹起来的,从而激发幼儿产生合作的意识。 幼儿在介绍自己用身体创编的夹子时,老师过份强调用儿歌的形式来进行介绍,想着整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幼儿的情绪体验。实际可以更为宽松些,如:让幼儿与同伴说说自己是怎样变的;或者用动作示范一下,这样能让更多幼儿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课改以后,整合意识强了,但整合应该很自然没有痕迹,此处的整合显得非常僵硬。

科学教案 篇6

  科学活动:蛋宝宝

  设计意图:蛋是幼儿每天都要吃的食物,它是来源于生活的好教材。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与蛋宝宝做游戏——发现蛋的特点——找出鸡蛋和鹌鹑蛋的异同点——尝蛋的活动,激发幼儿对蛋的兴趣,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对蛋的兴趣。

  2、知道鸡蛋和鹌鹑蛋的特征以及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鸡蛋、鹌鹑蛋若干,母鸡和鹌鹑图片各一幅,小花若干

  活动进程:一、寻找蛋宝宝并与蛋宝宝做游戏。

  二、知道鸡蛋和鹌鹑蛋的外形特征。

  提问:刚才是怎样与蛋宝宝做游戏?

  蛋宝宝为什么可以滚动?搓蛋宝宝时有什么感觉?它们的妈妈是谁?

  三、游戏:给蛋宝宝送红花

  提问:你喜欢哪一种蛋宝宝?为什么?

  四、找出鸡蛋与鹌鹑蛋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提问:鸡蛋与鹌鹑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结:鸡蛋与鹌鹑蛋的相同之处:都有蛋黄和蛋白、蛋壳,都是椭圆形,都有营养,都可以进行孵化。

  鸡蛋与鹌鹑蛋的不同之处:大小不同,蛋壳上的花纹不同,妈妈不同,孵化出来的宝宝不同。

  五、自己剥蛋壳并品尝蛋宝宝。

  延伸活动: 区分熟蛋和生蛋。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体验玩雪花的乐趣。

  2、通过探究发现雪花的特征,并学会听音乐唱歌表演动作。

  3、发展手部小肌肉动作和身体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1、音乐:小雪花

  2、图片:冬景图

  3、雪花头饰若干,白纸片。

  音乐Little Snowflake(小雪花)

  【活动过程】

  一、感知:雪花

  1、出示冬景图

  谈话引出雪花。

  2、自由探究和感知雪花特征(雪花模型)。

  3、幼儿看一看“小雪花“头饰,然后再带在头上。

  4、播放音乐:小雪花

  老师和幼儿一起表演《雪花》做动作。

  三、玩“雪花”

  1、做-雪花

  幼儿将纸片撕成小纸屑。

  2、洒-雪花

  随音乐边唱边洒。

  3、游戏:滚雪球

  幼儿与老师一起蹲走,将气球上粘满纸屑。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认识螺旋形,发现粗细会影响纸条长短的变化。

  2.养成做事细致的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一人一把剪刀,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

  2.螺旋形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操作:认识螺旋形1.出示圆形纸片,请幼儿帮圆纸片变成长条形。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操作方法:顺着圆形一直往下剪。

  3.展示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认识螺旋形。

  (1)圆纸片变好了,你觉得圆形变成了什么?(蜗牛壳、棒棒糖)

  小结:对了,这个和小朋友说的蜗牛壳差不多,它从中间往外,一圈一圈,越变越大,就变成了螺旋形。

  (2)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圆纸片是怎么变成螺旋形的.?

  小结:顺着圆的形状从外往里一直剪,剪的时候一边转纸片一边剪,就能剪出螺旋形。

  二、第二次操作:变长长的螺旋形幼儿剪完展示作品,让幼儿观察、提问:螺旋形有什么不同?(长短不同)为什么同样大的纸片剪成的螺旋形会不一样长?(粗细不同)提问:让你剪出一条长长的细细的螺旋形你会怎么剪?

  老师小结:一条长长的螺旋形要细细的剪,剪的时间长一点,不要剪断。

  三、第三次操作:

  1.观察并讨论如何变出长长的螺旋形。

  2.提出比赛要求,幼儿再次操作。

  3.引导幼儿观察黑板上的螺旋形,评出冠军。

  4.观看PPT5.我们刚刚认识了螺旋形,那我们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和螺旋形差不多的形状?(螺丝玩具、螺丝钉、电话线、电灯)

  总结:原来,在同样大的纸片上,小朋友在剪的时候,剪得越细,螺旋形就会变得越长。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时用其他形状的纸片剪出螺旋形。

  大班数学《纸片变变变》教学反思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语言一定要简练,到位,否则孩子们会对教师过多的语言产生反感,越听越糊涂。

  在《纸片变变变》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渗透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从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每次的提问都是简经营简练,明了,让孩子得出结论,老师再小结。

  2、各个环节要清晰,环环相扣,符合数学教学逻辑。

  从第一次操作,让幼儿试着剪出长条形,从而过渡螺旋形,这里我讲评的比较快,过渡比较紧凑,但第二次操作,让幼儿通过操作剪螺旋形从而发现长短不一,为什么同一圆方剪出的螺旋形会长短不一呢?(粗细不一)从而引导幼儿比赛,谁剪得螺旋形又长又细。幼儿的动手能力强,剪得都较长也细细的,个个环节比较清晰,层层递近,目标效果已达到。

  3、在联系实际生活中什么东西是螺旋形的,我班幼儿扩散思维强,想了很多,(如圆棒、树的纹路、发型等)我们老师也一下想不到的,幼儿都能回答出,发言积极,以上是我本次活动的反思,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给予指导,以便使活动能更有效的开展。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2.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让空气更干净

  2.物质:棉花、香烟、瓶子。

  活动过程

  一、了解空气遭受污染的情况

  1.教师: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可是现在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

  请小朋友们认真看一看,想一想这些事情对空气有没有影响。

  2.课件演示

  (1)满天飞扬的尘土

  (2)汽车、摩托车排出的废气

  (3)工厂烟囱飘出的黑烟

  (4)焚烧垃圾时产生的浓烟

  (5)烧香、放鞭炮时的缭绕烟雾

  (6)正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

  3.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污染空气的事,这些事对人类会有什么危害?

  二、感知不洁空气对人体的危害

  1.小实验

  方法是先在瓶子里放一团雪白的棉花,然后把一支点燃的`香烟放进瓶子。

  2.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中,让幼儿了解空气在体内呼吸道的循环现象及其过程。

  3.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过程,请你们想一想如果人吸进含有尼古丁的空气,会有什么影响?

  4.向幼儿展示实验结果--瓶子一部分棉花被熏黄了,请幼儿闻一闻瓶子里的气味,说说自己的感受。

  5.在屏幕上显示人体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后呼吸器官受损的情况。

  显示方法是设置一道黑色气流进入呼吸道,把整个呼吸道染成黑色。

  6.小结:如果我们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就容易得感冒、气管炎、哮喘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肺癌,对我们人体危害很大。

  三、学做“环保小卫士”

  1.鼓励幼儿争当“环保小卫士”,制止那些污染空气的行为,让空气变得更洁净。

  2.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减少空气污染,保护身体健康。

  (如种植花草树木、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在生活区焚烧垃圾等。)

  活动延伸

  留意观察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哪些污染空气的事,并能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喜欢观察云朵,知道天空中的云朵是可以变来变去的。

  2、能对云朵的形状展开想象,体验想象的乐趣。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制作课件、棉花与粘贴材料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谈话

  宝宝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哪里有星星吗?天空中除了有星星还会有什么?

  2、扩散思维活动:云彩为什么会变色?

  师:宝宝们知道云彩为什么会变成黑色吗?云彩除了会变成黑色还会变成什么颜色?(出示火烧云的图片,引导幼儿知道云彩还可以变成其他的颜色)

  你想让云彩变成什么颜色?(引导幼儿展开想象)

  3、观察内容:云彩像什么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云彩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云彩像什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大胆表述)

  4、模范活动:模仿云彩的样子

  师:刚才我们说了图片中的云彩像什么样子,你能表演出来吗?来学一学吧。

  5、创新想象

  师:你觉得云彩除了会变成刚才的样子之外,还能变成什么样子?你想让云彩变成什么样子?

  6、操作活动与赞赏激励

  师:宝宝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让云彩变成你喜欢的样子?我们来试一试吧。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用自己的小手进行创意粘贴。

  7、结束活动

  请幼儿互相观看并介绍自己的作品,肯定幼儿的表现。最后把我们的云彩送上天空,让它们一起飞走吧。

  活动反思:

  幼儿的年龄小,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但自身是潜在着创造力的。设计了让小班幼儿所熟悉内容,利用不断变化的形式,在易把握的基础上让幼儿尽情的畅想。本次活动设计了符合小班幼儿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的环节,容易为幼儿所接受,活动进行的顺利。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7

(精选)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精选)07-30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经典]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经典)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