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16 09:38:57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精品【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精品【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儿对周围物体现象的探索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小花猫

  2、三块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观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猫图片

  请幼儿分别用这三块玻璃片去看小花猫图片。

  (3)提问:透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是不是跟原来的一样大?

  (大了、小了、和原来一样)。

  2、启发、探索。

  (1)为什么透过三块玻璃片看同样的东西,大小不一样呢?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这三块玻璃片是不是一样?

  (3)教师示范并告诉幼儿:“先摸玻璃片两面的中间,再摸边缘是不是一样,

  然后把玻璃片竖起来用眼睛看。”

  3、师幼进一步探讨平、凸、凹玻璃片。

  (1)请幼儿取出中间和周围一样厚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平玻璃片”

  (2)请幼儿取出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凸玻璃片”

  (3)请幼儿取出中间薄、周围厚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凹玻璃片”

  4、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平、凹、凸三种玻璃片的作用。

  (1)请幼儿分别用平、凹、凸三种玻璃片去看周围的事物,讲讲有什么不同.

  (平:—样大;凸:放大;凹:缩小)。

  (2)教师小结: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科学家真会动脑筋,他们利用不同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尝试制作望远镜,教师巡回指导。

  (1)请幼儿用玩具望远镜看一看周围事物,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2)请小朋友动手把长方形纸卷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纸筒后面,凸玻璃片放在纸筒前面,

  望远镜就做成了。教师重点指导双面胶的用法。

  (3)请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再一次看一看周围事物的变化,

  进一步了解望远镜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教师提示望远镜的作用。如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看风景、解放军瞭望。)

  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玩耍自制望远镜,对周围事物进一步探索。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

  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增进数数的能力。

  2、获得扮演开店游戏的乐趣。

  3、在游戏中学习以认真的态度工作。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布置“商店”的.道具,如收款机、纸制钱币、货物架、海报纸、卡纸、色纸、浆糊、彩色笔、卷标贴纸。

  2、事先选择一家商店,并和商店主人联系参观事宜。

  3、活动前一天,请家长为幼儿准备几枚一元硬币带到幼儿园。

  活动过程:

  1、参观前,与幼儿讨论参观时应遵守的规则,如不能买超过多少元的东西,买好后记得索取发票或找零钱。

  2、实际到店里购物,并观察店里出售商品的种类以及老板是如何为顾客服务的。

  3、回园后,请幼儿分享购物过程中的趣事。然后问幼儿:如果你开了一个小商店,你想卖些什么东西?你会取什么样的店名?你准备如何招呼客人?

  4、将幼儿分成数组,各组决定所要开的店,并着手布置商店。然后实际进行扮演游戏。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结束后,我会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幼儿用自己的操作经验向大家表达自己的想法、做法和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通过交流,幼儿不仅向别人介绍了自己的制作风的方法,还能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这样,不仅发展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空间。最后教幼儿一首儿歌《我会制造风》,这样不仅突出了活动的主题,还巩固了幼儿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幼儿对制造风的印象。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设计

  《好吃的蔬菜》是幼儿园综合活动丛书中《秋天》主题里一个活动。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幼儿园的小朋友缺少一定的饮食健康知识,所以偏食、挑食、三餐不定时、定量的情况普遍存在,故这个活动的目标定位在:了解有关饮食健康的常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吃"是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吃"的过程中还包含有关"用餐礼仪""用餐卫生"等知识,这些内容都要在教学中渗透。

  1.显性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感知蔬菜的不同味道和多种制作方法。

  (2) 能用语言清楚地介绍自己家制作的菜肴的名称、特点。

  (3) 共同分享、品尝自己和同伴带来的蔬菜。

  (4)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定时、不挑食、不偏食;多喝水、少喝饮料;吃零食要有节制。(第二教时)

  2.隐性教学目标。

  (1)使孩子了解一些就餐礼仪。

  (2)让孩子知道饮食要卫生。

  (二)教学设计思路

  1.前期准备。

  在准备这个活动之前,我着重观察了孩子午餐的饮食情况,发现一些孩子到了吃饭的时间便会出现争先恐后的现象,生怕落在后面;一些孩子碰到自己喜欢吃的就吃得特别多,不喜欢的就吃得很少;吃完一顿饭,桌面、桌下全是米粒,而且还有把饭倒掉的现象;为了了解孩子平时的饮食结构和饮食健康知识,我做了调查,发现孩子普遍喜欢油炸食品、肉、虾、水果,而对豆制品、蔬菜、菌类则表现出不感兴趣。对于食物的营养知识主要来自父母,孩子知道牛奶、蔬菜、水果对身体有帮助,但是有什么帮助,该如何均衡营养则知道甚少。

  2.活动设计。

  (1) 幼儿介绍自己准备的菜肴。

  活动前一天让家长和幼儿商量共同做一道菜,并参加买菜、择菜、洗菜、烧菜的制作全过程。引导幼儿从用的什么蔬菜、怎样制作的方面等方面进行介绍。

  (2) 分类摆放菜肴。

  引导幼儿根据菜肴的制作方法来分类,将各自带来的菜肴按凉拌菜、炒菜、汤分类摆放在自助餐桌上。

  (3)配菜活动。

  通过前两项活动,孩子对菜肴的分类以及合理饮食有了初步了解。在这时要求6个孩子为一组,为一名平时饮食不合理而导致上课没有精神、跑步总落后的孩子进行配餐。这个活动再次巩固了前两次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这个活动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这对大班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经常训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学习精神。

  (4)小小自助餐。

  为了引起孩子的兴趣,我以"小小自助餐"老板的身份为切入口。大城市的孩子吃自助餐的机会较多,一些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会吃自助餐,而有些则对吃自助餐有错误的理解,认为自助餐就是想拿多少拿多少,全然不顾是否吃得下。对于少数从没有吃过自助餐的孩子,在这个活动中,他们可以通过模拟吃自助餐获得一种新的生活经验。

  这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我首先欢迎孩子来到新开张的"徐老师餐厅"来免费就餐,接着让孩子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进行就餐。选择好了食物后,说一说自己拿了哪些食物,分别属于哪一类。在快乐的气氛中进一步激发喜欢蔬菜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幼儿介绍自己准备的菜肴。

  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出示图片),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健康成长最有关的"食"(放大出示)。

  师:我相信许多小朋友对吃一定很感兴趣,徐老师就是其中一个。来,我们闻一闻有什么味道?

  逐一出示孩子带来的菜,并请几个带来特别的菜的小朋友来介绍,引导幼儿从用的蔬菜、怎样制作的等方面进行介绍。

  (2) 分类摆放菜肴。

  引导幼儿根据菜肴的制作方法来分类,将各自带来的菜肴按凉拌菜、炒菜、汤分类摆放在自助餐桌上。

  师:我们来帮它们分一下类吧,先请小朋友讨论一下按什么方法来进行分类。

  请几个小朋友上来分类,其他幼儿做参谋。(这个环节也可以根据孩子的讨论结果来进行分类。)

  (3)小小营养师。

  师:最近有位家长来找我,他说他的儿子平时总是偏食,所以上课没有精神,跑步总是落在最后。医生说,只要平时能够做到合理饮食,不偏食,这些症状就可以消失了。这位家长希望我们能够给他的儿子配营养餐,每天品种尽量不重复。你们来当回营养师好不好?现在班里共有9个小组,我就请这9个小组每组搭配一顿营养餐,看哪个组搭配的餐营养最合理。

  师:每组该如何完成任务呢?

  A、首先由组长负责讨论,然后在菜肴中进行选择,如果不够,可以加进别的内容。

  B、选择完毕后,由组长负责分配任务,或者自己选择,每人画一种菜。

  C、画完后,把食物放在餐盘上,各自介绍搭配的理由。

  师选择一组比较典型的孩子上来交流各自的选择。

  典型一:选择太少。可以增加些什么?为什么?

  典型二:选择太多。可以去掉些什么?为什以?

  生:讨论。

  (4)参加品尝蔬菜自助餐。

  我呀开了一家"徐老师餐厅"(黑板出示),今天是我第一天开张,我请小朋友免费来吃饭,给餐厅提提意见。今天我们来吃自助餐。

  师:小朋友知道什么是自助餐吗?有谁吃过自助餐?

  生1:想吃什么就可以拿。

  师小结:从名字上来看,就是自己为自己服务,想吃什么就可以自己拿什么。

  师:吃自助餐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2:吃自助餐要注意不能浪费,拿多少要根据自己的胃口。

  生3:吃自助餐要注意卫生,要用公用的勺子拿食品。

  师总结:1.取吃的东西时要排队;2.拿过的东西不能再放回去;3.吃多少拿多少。

  自助餐开始,孩子进行选择。

  在孩子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表扬孩子的一些文明行为(互相谦让,帮别人取物)。

  活动二:交流。

  师:在动听的音乐旋律下,同学们都为自己选择好了一顿美餐。

  师:今天,每个小朋友都选择了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有的小朋友什以都爱吃,所以选了很多;有的小朋友很多东西都不喜欢吃,选了很少,甚至只选了一种。大家觉得这样的选择是不是合理?

  师:那么怎样才算是合理的呢?

  生:学生讨论。

  师小结:我们不能偏食,每天每一类的食物都要一些。有些食物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该多吃些,有些我们可以相应的少吃些,但是每一类我们都要吃到。要健康成长,我们就要做到:合理饮食,不偏食。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的食物还有许多,请你在星期天和爸爸妈妈去菜场逛逛,然后制定一份一周的家庭晚餐菜谱。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做到合理饮食,不偏食、不挑食,做个健健康康的孩子。

  (四)课后反思

  1. 在活动中由于秋天的主题只能是蔬菜,在以后的活动中可以把荤菜、水果、饮料放进去,给孩子分类增加难度。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树在外形特征上是多种多样的。

  2、学习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的技能,使幼儿掌握有的树粗、有的树细,有的树高、有的树矮的特征。

  3、了解树木的好处,教育幼儿爱护树木,保护树木。

  活动准备:

  1、寻找有各种各样树木的园林,为幼儿观察时用。

  2、准备各种可作测量用的工具(如尺、绳子、布条等)。

  活动过程:

  1、观察各种各样的树的外形特征。

  带领幼儿到小树林中。“看看我们的周围。哪些树是你认识的?它的名字叫什么?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说出各种各样树木的名称和主要外形特征。)

  2、比较认识各种树的异同处。

  “这些树长得都是一样的吗?哪里相同?哪里不同?”(相同点:都有根、树干、树枝、树叶;不同点:常绿树、落叶树等。)“它们高矮、粗细也一样吗?怎么不一样?你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不同点。)“这些树有的`粗有的细,有的直有的弯,有的高有的矮,叶子有的厚有的薄,树是多种多样的。”

  3、学习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树的粗细、高矮除了用眼睛目测以外,还有其它的方法来测量吗?”(引导幼儿借助绳、树枝、尺、布条等东西辅助测量。)请小朋友每人选择一样工具去量 量树的粗细、高矮,量好以后,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工具,怎样量出树的高矮、粗细来的?幼儿分散自由测量,个别辅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有没有跟别人不同的测量方法?”

  4、了解树木给动物、人带来的好处,教育幼儿爱护树木。

  “今天,我们认识和测量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人们要种这么多的树?”(美化、绿化环境。)“这些树木给动物和人带来什么好处?”(可作为动物的食物,可以给人遮阴,美化环境,木材可以供建筑、制家具用。)“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来保护这些树木呢?”(不攀折树枝,给树木浇水等。)

  活动延伸:

  画各种各样的树,画出各种树木的明显特征来。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使用剪、折、粘、贴多种技能,探究平面纸制品立体化的方法。

  2、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创想,大胆创造的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画好的各种动物多个,各种材质的纸(皱纹纸、瓦楞纸、电光纸、彩色复印纸、软泡沫纸、宣纸、纸盒纸、牛奶袋纸),大森林的立体背景,胶棒,剪刀,胶条等。

  2、经验准备:在教室环境中摆放几种立体物,相框等。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启发幼儿探究“动物”立起来的几种方法。

  活动难点:找到使纸卡片平衡的支撑点。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让小动物“站”起来。

  教师:看黄老师带了什么?(出示做好的大森林。)

  幼儿:我们做的建筑区的大森林。

  教师:在这个大森林里,小动物很想站起来看一看外面的景色,如果用托盘里的这些纸材料,你能有什么办法让动物站起来?

  幼儿1:用纸在动物的后面做一根棍,就像相片似的做一个架子。

  幼儿2:做一个圆的筒,动物粘在后面。

  幼儿3:用奶袋纸卷一个棍。

  幼儿4:做许多的支架,粘在动物身上。

  幼儿5:把纸卷成一个桶,上面剪一个洞再把动物插上面。

  教师:小朋友方法真多,一会儿你们可以用不同的纸来试一试,想办法让小动物们站起来,然后把站起来的动物摆在大森林中。看看谁做的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用的方法最多。

  2、探究让小“动物”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幼儿独立操作,教师提供多种材质的纸张,观察幼儿使用的方法,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

  场景一:

  幼儿1在一个已经做好的圆桶中间,剪了一个洞,然后把一朵小花插了进去,可是由于花的茎太细,总是立不直。

  教师:“想想能用什么把它固定住呢?” 幼儿1先用胶棒粘了粘发现效果不好,于是用胶条把花固定住了。“能站起来了,能站起来了”,她边说边笑着把作品放在了森林中。

  场景二:

  幼儿2把软的泡沫纸卷起来,反复几次,但都没成功。

  教师:“老师能帮你吗?”

  幼儿2:“我想让小蛇横着躺着。”可是软的泡沫纸多次卷过后,打开时两边往上翘。

  教师:“你试一试把蛇架在纸上会怎么样?”

  幼儿拿起了剪刀在两边上翘的地方一边剪了一个小口子,这样蛇正好能够架在泡沫纸上。

  场景三:

  幼儿3选择了牛奶袋纸做材料,把纸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卷成了一根一根的小棍。在小鸭子的两边分别用胶条粘上两小棍,可是由于小鸭子身体长,站立的时候不稳,她皱着眉头摆弄了半天。

  教师:“看看,小鸭子总是往哪边倒呢?”

  幼儿3:“往后倒。”

  教师:“那你想一想怎么办?” 于是她很快又做了两个小棍粘在了小鸭子的中间部分,这样小鸭子就站稳了。

  3、分享:让小动物“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1)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

  每个幼儿都用自己的方法使小动物立起来了。

  教师:“大森林里站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幼儿快来介绍你是怎么让这些小动物立起来的呀?”

  幼儿1:我做了一个纸棍粘在小老虎的后面,小老虎就立起来了。

  幼儿2:我和豆豆的方法一样,粘在后面两个棍,就像相框后面那样。

  幼儿3:我在纸筒上挖了一个洞,把小猴子插在里面了。我还做了一个支架,横着竖着(比画着)粘。

  (2)引导幼儿讨论“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多,而且也成功了,你们在做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幼儿1:我开始用的纸太软了立不起来,后来换了硬纸就成功了。

  幼儿2:我在后面粘了一个小纸棍但老是倒,后来又在旁边粘了一个就不倒了。

  教师拿起作品:赵吴,你告诉小朋友开始时你把小棍粘在哪里了?为什么会倒?

  赵昊指着小老鼠的一侧:我粘这边了,就往这边倒。我粘了另一边,就不倒了。

  教师:为什么在两边粘就不倒了呢?

  幼儿说:因为平衡了。

  延伸活动:

  将幼儿制作好的“大森林”摆放到建构区,鼓励幼儿继续制作可以立起来的动植物。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其本达到预设目标,使幼儿想象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孩子们从始至终都很有兴趣,尤其在操作中每一个孩子都兴致勃勃,想了一个有一办法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的站在了森林里时,更有了制作的兴趣。在活动中老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幼儿共成功制作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方法,其中有三种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比如直接将纸猴子的“腿”向两边撇,纸蛇直接插在向两边上翘的长条纸上,在一个纸筒上挖洞等方法,孩子的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2、活动中的不足:最后小结时,缺少对幼儿独特的制作方法给予展示与肯定。

  主要内容:

  1、教师巧妙的支持促进幼儿发展。表面上看,老师这个活动中指导的语言并不是很多,但老师为幼儿提供的这个活动本身就很有操作性和探究性,幼儿在尝试让小动物站起来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原有经验。老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指导和干涉幼儿,而是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幼儿发现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引导一名幼儿发现支架粘的不平衡,然后幼儿自己来调整。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的操作特别充分,老师没有在技能方面帮助幼儿,而是在方法上提示幼儿,教师的支持作用体现很到位。

  2、活动源于幼儿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这个活动的来源,不是教师人为的我要上什么课,就创设或编一个情境,黄老师进行的这个活动就在解决和幼儿一起丰富建筑区中出现的问题,是班级活动的需要,是区域游戏的需要。

  3、注重环境的教育功能。老师对幼儿经验方面的准备是隐性的,好像并没有过多的让幼儿说出怎样才能把小动物立起来,但在环境中展示的立体相框、之前用各种盒子支撑的纸动物,已经为幼儿积累了经验。这一次幼儿将日常习得的经验都运用了出来,所以才探究出这么多方法来。

  4、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习品质特别突出,严锦宽的坚持性、豆豆制作方法的独特性、幼儿在自己进行一个方法后的互相学习……幼儿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方法连教师都没有想到。这都是在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学习任务、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记录等活动,初步了解桌腿的形状与桌面承受能力的关系。

  2、对科学实验感兴趣。

  活动准备:

  教师用的实验记录表,幼儿人手一张实验记录表,积木若干块,彩色纸若干(保证人手两张),记录笔

  活动过程:

  1、(出示一张纸)提问:这是什么?你能让它站起来吗?请个别幼儿来试试。并提问: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总结:可以用折和卷的方法是一张纸站起来。

  教师:加大难度,用两长纸,做一张一条腿的桌子,而且能站起来。

  让老师先来试试。教师演示用直线形的桌腿做的桌子,不能站起来。没成功,小朋友来试试。

  2、幼儿操作以后,把自己做的桌子展示在前面的展台上。

  教师:老师的桌子为什么没有站起来,引导幼儿观察这张桌子的桌腿是一条直线。老师把它记录在表格里:一条直线的桌腿不能站起来(打叉),你能把你的桌子记录下来吗?

  3、教师:小朋友的桌子都能站起来了,但它牢吗?上面能放东西吗?我们用什么来检验一下?(积木)请你试试并记录下来。如果在叠第三块积木时,桌子倒了,那应该记3还是2呢?记完了每个小朋友在做一张不一样桌腿的`桌子,也记录下放积木的数量。

  4、幼儿操作。提问:刚才小朋友做的桌子能放几块积木?最多的放几块是什么样的桌腿?

  5、总结:圆桌腿的桌子最牢。

  6、出示三张一样的纸。教师:这里有三张一模一样的纸,我要作成三个不同粗细的桌腿,猜猜那长桌子最牢。请一位小朋友和我一起来叠积木。先试试细和中桌腿的桌子?再试试剩下的两张桌子。发现中桌子最牢。

  7、总结:一样形状的桌子不一定是桌腿粗的牢。其实桌子的牢固程度和桌腿的形状,粗细、高矮都有关系。我们回教室再研究吧。

科学教案 篇7

  前几天,我班的AA为小朋友带来了一罐泡泡水,当他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时,孩子们顿时沸腾起来了:他们有的拍泡泡,有的吹泡泡,有的追泡泡……第二天,更多的小朋友带来了泡泡水,他们和泡泡玩得很开心,“泡泡”成了孩子们谈论的热点。

  我想:既然幼儿如此喜欢新奇、好玩、会变的泡泡,何不借泡泡开展一次主题活动呢?

  探索问题的产生

  孩子的泡泡水很快就用完了,要想继续玩泡泡游戏,孩子必须拥有更多的泡泡水。用什么材料来制泡泡水呢?泡泡水如何制作?自制泡泡水便成了孩子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趣味探索的主题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孩子们玩泡泡的兴趣正浓,所以他们一定会想办法解决泡泡水的问题。泡泡水里蕴涵着一些科学问题,围绕自制泡泡水可以开展一次很好的科学探索活动。于是,我预设了下面的活动,想调动孩子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积极尝试,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展开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能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各种材料,大胆尝试制作泡泡水,体验探索的乐趣。

  2、愿意在同伴面前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的洗手液、洗发水、沐浴露、洗衣粉、吸管、带小孔的瓶子、一次性杯子等。

  活动过程:

  1、交流材料,回忆经验

  从孩子们对吹泡泡特别感兴趣入题,询问小朋友还找到了哪些会变泡泡的东西,并请他们跟好朋友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带来的材料。

  2、分类介绍,丰富经验

  (1)请小朋友向大家介绍各自带来的材料,说说他是怎么知道这种材料可以制泡泡水的。

  (2)由于小朋友带的材料可能有重复,无需一一介绍,当介绍到某种较普遍的材料时(如沐浴露),可以问问还有谁也带了这种材料,带的是什么牌子的,等等。

  3、运用经验,积极探索

  (1)在探索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对材料作简单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用自己带来的材料做泡泡好吗?戚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杯子、盖子上带小孔的水瓶、吸管、泡泡圈,材料篮里也有各种不同的材料,你们也可以选择。

  (2)孩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a、观察孩子们使用材料的情况;

  b、及时根据孩子们的探索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

  c、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知泡泡,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d、发现幼儿不同的操作方法时,及时让其他幼儿分享这些信息。

  4、交流分享,体验快乐

  (1)当有的幼儿制作出泡泡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和同伴、老师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经验。

  (2)和孩子们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

  活动设计评析:

  “泡泡从哪里来”的主题源于教师对幼儿游戏经验的关注,并在许多幼儿对此感兴趣的基础上,及时转换成一个预设活动。教师依据小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但其认知活动明显受情绪支配以及对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难以理解的年龄特点,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以及与同伴和老师的初步交流。

  活动设计分四个环节,四个环节的逻辑程序考虑到了小班幼儿学习的心智特点。从引发幼儿回忆各自不同的.游戏经验出发,唤起幼儿大脑皮层原有“暂时联系”通道的觉醒,激发每个幼儿参与探索活动的积极性。第二环节的分类介绍是建筑在幼儿零碎、泛化的对泡泡从哪里来的感知经验基础上的概括与提升。但是对于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小班幼儿来说,仅限于此还远远不够,所以,教学过程安排了尝试操作的环节,为幼儿提供尝试――发现――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失败――修正――成功的过程中,满足自主操作、试验的需要,满足表现的愿望和相互认同的心理需要,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经典】科学教案10-09

[经典]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15

(经典)科学教案08-24

【精选】科学教案09-28

(经典)科学教案10-01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