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1-08-06 10:07:4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八年级数学教案四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数学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推荐】八年级数学教案四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知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掌握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等性质.

  2、经历探索轴对称的性质的活动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

  3、利用轴对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灵活运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 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等性质。

  学习难点:轴对称的性质的理解和拓展运用。

  学习过程 :

  一、探索活动

  如右图所示,在纸上任意画一点A,把纸对折,用针在 点A处穿孔,再把纸展开,并连接两针孔A、A.

  两针孔A、A和线段AA与折痕MN之间有什么关系?

  1、请同学们按要求画点、折纸、扎孔,仔细观察你 所做的图形,然后研究:两针孔A、A与折痕MN之间有什么关系?线段AA与折痕MN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两针孔A、A ,直线MN 线段AA.

  2、那么 直线MN为什么会垂直平分线段AA呢?

  3.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mi dpoint perpendicular).

  例如,如图,对称轴MN就是对称点A、A连线(即线段AA)的垂直 平分线.

  4.如图,在纸上再任画一点B,同样地,折纸、穿孔、展开,并连接AB、AB、BB.线段AB与AB有什么关系?线段BB与MN 有什么关系?

  5.如图,再在纸上任画一点C,并仿照上面进行操作.

  (1)线段AC与 AC有什么关系 ? BC与BC呢?线段CC与MN有什么关系?

  (2)A与A有什么关系? B与B呢? △ABC 与△AB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轴对称有哪些性质?

  6.轴对称的性质:

  (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2)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二、例题讲解

  例1、(1)如图,A 、B、C、D的对称点分别是 ,线段AC、AB的对应线段分别是 ,CD= , CBA= ,ADC= .

  (2)连接AF、BE,则线段AF、BE有什么关系?并用测量的方法验证.

  (3)AE与BF平行吗?为什么?

  (4)AE与BF平行,能说明轴对称图形对称点的连线一定 互相平行吗?

  (5)延长线段BC、FG,作直线AB、EG,你有什么发现吗?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二、重、难点

  1.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2.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在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时,可适当复习一下第11章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等相关知识,这样以旧带新,相互对比,能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2)注意引导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看形式,等号左边是函数y,等号右边是一个分式,自变量x在分母上,且x的指数是1,分子是不为0的常数k;看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由于x在分母上,故取x≠0的一切实数;看函数y的取值范围,因为k≠0,且x≠0,所以函数值y也不可能为0。讲解时可对照正比例函数y=kx(k≠0),比较二者解析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k≠0)还可以写成(k≠0)或xy=k(k≠0)的形式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46页的思考题是为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索其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最后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材第47页的`例1是一道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题,此题的目的一是要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所蕴含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特别是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

  补充例1、例2都是常见的题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补充例3是一道综合题,此题是用待定系数法确定由两个函数组合而成的新的函数关系式,有一定难度,但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引入

  1.回忆一下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它们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2.体育课上,老师测试了百米赛跑,那么,时间与平均速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见教材P47

  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先设,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求出常数k,即利用了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

  例1.(补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2)(3)xy=21(4)(5)(6)(7)y=x-4

  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关键看上面各式能否改写成(k为常数,k≠0)的形式,这里(1)、(7)是整式,(4)的分母不是只单独含x,(6)改写后是,分子不是常数,只有(2)、(3)、(5)能写成定义的形式

  例2.(补充)当m取什么值时,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分析:反比例函数(k≠0)的另一种表达式是(k≠0),后一种写法中x的次数是-1,因此m的取值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m-2≠0且3-m2=-1,特别注意不要遗漏k≠0这一条件,也要防止出现3-m2=1的错误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3

  一、全章要点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则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证明 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 , ,化简可证.

  方法二: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

  大正方形面积为 所以

  方法三: , ,化简得证

  4、勾股数 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 ; ; ; ;8,15,17;9,40,41等

  二、经典训练

  (一)选择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 a、b、c是△ABC的三边,则a2+b2=c2;

  B.若 a、b、c是Rt△ABC的三边,则a2+b2=c2;

  C.若 a、b、c是Rt△ABC的三边, ,则a2+b2=c2;

  D.若 a、b、c是Rt△ABC的三边, ,则a2+b2=c2.

  2. △ABC的三条边长分别是 、 、 ,则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A. B. C. D.

  3.直角三角形中一直角边的长为9,另两边为连续自然数,则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 )

  A.121 B.120 C.90 D.不能确定

  4.△ABC中,AB=15,AC=13,高AD=12,则△ABC的周长为( )

  A.42 B.32 C.42 或 32 D.37 或 33

  (二)填空题:

  5.斜边的边长为 ,一条直角边长为 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 .

  6.假如有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三边 、 、 之间应满足 ,其中 边是直角所对的边;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 、 、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其中 边是 边, 边所对的角是 .

  7.一个三角形三边之比是 ,则按角分类它是 三角形.

  8. 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是 ,最短边长为 ,最长边长为 ,则这个三角形三个角度数分别是 ,另外一边的平方是 .

  9.如图,已知 中, , , ,以直角边 为直径作半圆,则这个半圆的面积是 .

  10. 一长方形的一边长为 ,面积为 ,那么它的一条对角线长是 .

  三、综合发展:

  11.如图,一个高 、宽 的大门,需要在对角线的顶点间加固一个木条,求木条的长.

  1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为 , , ,这个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是多少?

  13.如图,小李准备建一个蔬菜大棚,棚宽4m,高3m,长20m,棚的斜面用塑料薄膜遮盖,不计墙的厚度,请计算阳光透过的最大面积.

  14.如图,有一只小鸟在一棵高13m的大树树梢上捉虫子,它的伙伴在离该树12m,高8m的一棵小树树梢上发出友好的叫声,它立刻以2m/s的速度飞向小树树梢,那么这只小鸟至少几秒才可能到达小树和伙伴在一起?

  15.如图,长方体的长为15,宽为10,高为20,点 离点 的距离为5,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 爬到点 ,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小汽车在城街路上行驶速度不得超过 km/h.如图,,一辆小汽车在一条城市街路上直道行驶,某一时刻刚好行驶到路对面车速检测仪正前方 m处,过了2s后,测得小汽车与车速检测仪间距离为 m,这辆小汽车超速了吗?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4

  一、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1.平移

  2.平移的性质:⑴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⑵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⑶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4)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

  3.简单的平移作图

  ①确定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条件:

  ⑴需要原图形的位置;⑵需要平移的方向;⑶需要平移的距离或一个对应点的位置。

  ②作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⑴找出关键点;⑵作出这些点平移后的对应点;⑶将所作的对应点按原来方式顺次连接,所得的;

  二、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1.旋转

  2.旋转的性质

  ⑴旋转变化前后,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⑵旋转过程中,图形上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

  ⑶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⑷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

  3.简单的旋转作图

  ⑴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点,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⑵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线段,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⑶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旋转角,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三、分析组合图案的形成

  ①确定组合图案中的“基本图案”

  ②发现该图案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探索该图案的形成过程,类型有:⑴平移变换;⑵旋转变换;⑶轴对称变换;⑷旋转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

  ⑸旋转变换与轴对称变换的组合;⑹轴对称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

【【推荐】八年级数学教案四篇】相关文章: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6篇04-17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5篇04-16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六篇03-16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九篇03-10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8篇03-08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9篇03-08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3篇03-05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八篇03-05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7篇03-03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4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