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10-14 20:14:4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5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4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①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立体图形的投影片;

  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立体图形?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我们学习过五种立体图形(如果没有选学球就说四种立体图形)。它们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

  教师出示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立体图形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

  教师:这些立体图形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一说每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分别说出每一种图形的组成部分及名称,如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几个底面、底面的形状、高、曲面等。

  教师:我们还学习了求这些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谁能说一说每一种图形的表面积和它的体积有什么区别?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说明:什么是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什么是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

  教师: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教师: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的方法和公式。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学习得很扎实。这些立体图形除了各自的特点以外,有的图形还有与其他图形共同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动动脑筋,给它们分分类,把有共同特点的图形分成一类。先自己试着分一分,然后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试着分,然后让学生发言说自己的分法、分类的理由。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可以有几种分法。如: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没有曲面。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

  圆柱、圆锥和球都有曲面。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是上下一样大。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都是底面积高。

  教师:很好2我们不但掌握了这个单元学习的新知识,还会把新学习的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理解,这使我们掌握的知识更丰富、运用起来也更灵活。

  二、课堂练习

  教师:现在.我们还要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还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做练习十三的第4题。

  读题后,让学生讨论这道题的题意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解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求这个底面直径是2米、高是3米的圆柱的侧面积,加上这个圆柱的底面面积。)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三的第5题。

  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根据高与半径的比,求出高的长度。)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第(1)小题的得数需要取近似值,注意取近似值的方法。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三的第6题。

  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

  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求这个底面积是12.56平方米、高是1。2米的圆锥的体积:)

  再求什么?(再求已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又知道它的宽是10米、高是2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长。)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向”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入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进行操作演示。回顾操作过程,出示完整示意图。

  (2)解决实际问题。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入乙杯后,两个杯子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知道了现在每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3)汇报方法。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方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边填边说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什么优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例2。

  (1)理解题意,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的表达出来?

  (2)解决问题。

  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出示示意图。你能根据示意图说说题目的大意吗?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你能仿照示意图的样四,表示出“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吗?尝试画倒推的示意图。展示作业。根据示意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你能列式解答吗?说说自己的想法。怎样才能知道我们推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呢?怎样验算?

  (3)归纳。

  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3、完成练一练。

  理解题意。尝试将题目中的条件,展示学生作业。你是怎样想的?你打算用什么样的策略角度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手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回列式解答吗?说说推想的过程。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你能通过列表的方法题目中的信息吗?你会列式解答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第2题。

  你能画图题目中各个条件的示意图吗?学生根据示意图列式解答。交流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练习十六第3~8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感受所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应

  用什么策略?板书课题:用“逆推法”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你能把题中的条件进行吗?可以运用什么策略解决呢?你能在图中标出其他几个景点和大门的位置吗?展示作业,说说自己的思路。

  2、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方法,你是怎样解决的?应该怎样倒过来想呢?

  3、完成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方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样检验所填的数据是否正确?

  4、完成第6题。读题,理解题意。下午6时的气温是18℃,根据比中午下降了7℃,你能推算出中午12时的气温吗?你是怎样推算上午8时是多少℃的?

  5、完成第7题。理解每幅图中显示的相等关系:5个桃子的重量=2个梨子的重量3个梨子的重量=1个菠萝的重量1个菠萝重600克小组中交流思路。说说是怎样想的?

  6、完成第8题。你能根据题中的条件进行吗?根据的条件列式解答。应该怎样倒过来推想呢?

  三、课堂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在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时,都可以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第9、10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所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逆推法”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9题。

  理解对帐单每一栏的含义。4月份的结单余额和上月比,是多了还是少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可以算出张阿姨信用卡3月份的结单余额是多少元?小组讨论方法。汇报交流想法。

  2、完成练习十六第10题。

  要知道这四张牌原来是怎么放的,可以运用什么样的策略?(逆推法)根据第四幅图,你能知道第三幅图中的牌是什么顺序吗?(10、9、7、8)原来的牌是什么顺序呢?(7、9、10、8)分组活动:拿出四张牌,任意交换两次位置,再翻开看结果,猜猜原来四张牌是怎样放的。小组活动。

  3、完成思考题。

  理解题意及关键词的意思。“遇店加1倍”,遇到店将加成壶中酒的2倍。你能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吗?原有?斗→加1倍→喝1斗→加1倍→喝1斗→加1倍→喝1斗(喝完)逆推为:0→1斗→0.5斗→1.5斗→0.75斗→1.75斗→1.75斗→0.875斗

  三、课堂

  你觉得“逆推法”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什么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教材的第一道例题是出示了一幅农村生活情景图,通过求一共有几只兔和一共有几只鸡的实际问题列出两道连加算式,引导学生从3个2相加和4个3相加的角度理解连加算式的特征,为教学乘法意义作好准备,例题后的试一试,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个几的认识。

  第二道例题在充分感知相同数连加的基础上教学乘法,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用乘法算4个2相加可以列式42,也可以列式24。在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的同时,教材结合前一个算式着重介绍乘号,后一个算式着重介绍各部分的名称。至于乘法的意义,是这道例题最重要的内容,理解还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题的重点。例题后的试一试既要求列加法算式又要求列乘法算式,教材指点学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是看图列式,第二题是先按要求摆学具再列式,通过这两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第3、4题巩固了学生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掌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动物乐园玩一玩,看看里面又有些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

  二、认识几个几相加。

  1、学习例题,初步感知。

  (1)提问:在动物乐园里有些什么小动物呢?

  (2)提问:兔一共有几只?小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导学生一起从图上数出3个2和4个3;板书算式:2+2+2=6(只) 3+3+3+3=12(只)

  2、观察比较,再次感知。

  (1)请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概括都是几个相同的.数在相加。

  (2)用几个几相加表述。

  启发提问:你能用几个几相加得几这样的说法来说一说每个算式吗?

  (3)教师小结

  这两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

  (几个几相加是认识和学习乘法的生长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图上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用语言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含义,为学习乘法做好孕伏。)

  3、完成试一试,深化感知。

  (1)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数一数有几个几,然后照着摆一摆,边摆边说1个2,2个2最后让学生填一填。

  (2)第2题

  先让学生直接摆出3个4根,然后指着数一数,最后填一填。

  (两题的不同练习方式,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另一方面又有效地反馈了学生对于几个几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三、认识乘法。

  1、学习例题

  (1)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察图,说说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可以列成怎样的算式?它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2)

  (2)认识乘法

  教师说明:像这样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4个2相加就可以用乘法算,写成42或24

  提问:42和24都表示几个几相加呢?等于几呢?(板书=8)

  教师在算式42=8中介绍乘号和读法(板书乘号和4乘2字样)

  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再读一读24=8这个算式。

  教师再在24=8算式中介绍乘数和积,(板书各部分名称)

  学生说一说42=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反思:想一想4个2相加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算?可以写成几个乘法算式?分别是怎样的?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那么?

  教师小结:4个2相加可以写成两个乘法算式42=8和24=8,他们都表示4个2相加。

  (教师的谈话巧妙地引入了乘法的学习;在两个乘法算式中分别介绍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则有机地分散了对于乘法的认识,使学生学得更明晰;引导学生的反思和适当的小结更让学生对于乘法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2、试一试

  (1)学生观察图画,数一数有几个4,并填一填。

  (2)想一想可以写成怎样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填一填。

  (3)反馈核对。

  提问:计算4个5相加的和可以用几种方法计算?

  列乘法算式时是怎么想的?得数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小结:看来几个几相加就可以写成几乘几。

  (4)观察比较。

  请学生观察加法和乘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5)教师小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时,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教师没有在教学中直接说明,而是让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自我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致,同时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理解;另外练习反馈时的提问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列乘法算式的思考方法。)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必要的学习反思和总结,有助于让学生养成学后思的好习惯,帮助他们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存储和纳入相应的知识结构中去)

  五、联系生活,感受应用。

  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也可以用乘法算?

  (联系生活的例举,可以考察学生对于乘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六、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反馈交流,着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成那样的乘法算式?这两个乘法都表示什么?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填写,然后交流核对。

  3、想想做做3

  (1)第1题

  先让学生摆一摆,然后再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2)第2题

  学生独立看题,摆学具,填写。

  (3)思考:写乘法算式的时候先要想什么呢?

  4、想想做做4

  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教师再指名几生进行反馈。

  5、想想做做5

  学生先填写,然后核对,再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注重强调读法和写法的统一。

  (多样的有层次的习题能全面地检查学生对于乘法意义的体会、理解程度和乘法读、写法以及各部分名称的掌握情况。每题反馈时有针对性的提问则能更深入地暴露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学习的达成度。)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计算题专项练习

  ÷7+7÷ 6-( ÷2+3) ×88+ ÷

  [1-( + )]× 99%+91×( -1/7) 16÷4+23× +

  + + + × + × 0.8×4×1.25×2.5

  × + × 4.18×3.8+4.18×5.2+4.18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8及练习二第3、5、6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换算。

  2、发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技巧。

  3、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并正确进行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一填

  1分米=()厘米10分米=()厘米=()米

  1厘米=()毫米1分米=()毫米1千米=()米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5,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初步感知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2、汇报交流:3千米=3000千米5000米=5千米

  3、想一想,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让你联系到了什么?(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4、出示P8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二第3题

  8千米=()米

  7000米+8000米=()千米

  6000米=()千米

  3千米-1000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特别是第2小题,是将单位的换算隐藏在计算的过程当中,可以先换算再计算或者先计算再换算。第4小题必须先换算再计算。

  2、出示练习二第5题

  这道题准确的相距1千米的路线只有1条,那就是从邮局到体育场,途经学校、医院,250米+300米+450米=1000米=1千米。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试着去找出大约是1千米的路线。

  3、出示练习二第6题

  这是一个星号题,主要是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可以这样算:12-8=4(小时)4个80千米就是320千米。说明4小时走的路程比308千米要多,所以能到达。

  也可以这样算:308里面有4个不到的80千米,那么4小时也能到达。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