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案

时间:2023-11-16 10:18:50 芊喜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案(精选11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案 1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上学期期末参加考试人数10人,本班学生总体上说比较爱学,对一些基础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扎实的掌握。但也有部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本学期将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切实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教学任务:本册教材内容包括:负数,比例,圆柱、圆锥和球,简单的统计,整理和复习等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是让学生:

  1.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量的值估计另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方格纸等按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提取统计信息,解释统计结果,并能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体会数据产生误导。

  6.经历从生活中问题、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

  教学要求:

  1、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几何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学会正确计算它们的体积。

  3、学会绘制复式统计表和统计图,并能看懂、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所说明的问题。

  4、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能正确判别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量,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比例应用题。

  5、通过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复习整理,巩固和深化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计算和解题能力,培养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比例的应用,小学阶段主要数学知识的复习。

  三、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2、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教与学的效益。

  3、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努力构建"和谐有效"课堂,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先形象具体,后抽象概括,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5、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6、抓好育尖补差工作,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课。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第3题,练习二十五第8~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及其三边、三角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

  2.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和平移,能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画平移后的图形,并能运用平移解决问题。

  3.进一步掌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能辨认、并画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重点难点】

  重、难点: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三角形

  1.复习三角形的特性。

  指名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并举例说明三角形特性在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复习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指名说一说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

  强调: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3.复习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可以分为哪几类?你是怎么分的?

  4.完成教材第110页的第3题。

  二、复习轴对称、平移

  1.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2.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平移。

  三、复习观察物体

  在同一角度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物体的几个面?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8~13题。

  五、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六、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案 3

  设计说明

  本节课复习的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复习课的数学课堂鲜活而精彩。

  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整理重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梳理成知识网络,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众多,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容易混淆,因此尝试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列出复习纲要,利用表格的形式分别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等知识进行整理,建构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注重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在练习的过程中,如果要将长方体和正方体所有的知识点一一进行练习,那么显然题型过多,题量过大,不利于知识间的比较。因此,本节课在练习时利用“鱼缸”这个素材,把一个个知识点系统地贯穿起来,让学生围绕“鱼缸”这一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贯通,还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直接引入,回顾知识

  1.直接揭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及确定位置的复习。

  2.整理知识点。

  (1)展示整理要求:

  ①想一想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及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点。

  ②概括出各知识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尽量做到简洁明了,便于记忆。(提示:可以用图表法、树形图法或列举法表示)

  (2)小组交流,要求:组长和组员相互介绍自己整理了哪些知识点。比较一下谁整理得简洁明了,便于记忆。

  (3)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投影展示)

  长方体和正方体

  确定位置必备的要素:确定观测点和方向,同时还要量出距离和角度。

  设计意图:复习本节课的重要目的是知识的综合化,因此,复习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整理,系统复习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怎样整理才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与联系呢?

  (1)学生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2)展示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1)关于表面积、体积和容积,你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吗?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

  (2)学生独立整理。

  (3)展示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案 4

  教学目标:

  1.复习整本书所学的图形和几何知识,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复习整理“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巩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进口

  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复习的内容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首先,想想我们在“图形与几何”这一节中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所学的平面图形包括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包围的图形,以及曲线包围的图形;mdash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有许多对称轴。

  我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一个圆有无数的直径和无数的半径;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直径相等,所有半径相等。

  我们进一步学会了观察物体,可以画出从前面、左边和上面看到的形状,知道观察的范围和距离有关。helliphellip

  老师:学生们讲得很好。相信只要你注意观察,努力学习,你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需要复习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形成感性认识,在脑海中呈现相关表征,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二、流程

  老师:我们来说说“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1:元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轮子做成圆形是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所以轮子在平面上滚动很平稳。

  2:年出生的学生在观看表演时会自动形成一个圆圈,因为每个观众(圆圈上的点)和表演者(圆圈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等。helliphellip

  老师:圈子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我们还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你还记得周长公式和面积是怎么得出的吗?告诉学生小组中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测量了一些圆的周长和直径,然后求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知道了这个固定值就是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最后总结出了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

  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我们把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了若干份,然后把这些小扇形拼成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当于圆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圆的半径,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圆的面积=πr×r,即S=πr2。

  师:讲得很好。除了关于圆的知识,我们还学习了观察物体,你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独立思考”第3题图)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好办法。

  师:观察物体时,观察的范围是怎样变化的?

  生: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师:你能结合生活中的观察范围变化的实际例子说一说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及时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事例,趁热打铁进行针对性的巩固,随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下一步教学内容。

  三、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图形与几何”,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努力,相信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以呼吁的口号结束,倡导学生不要死学知识,而应活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案 5

  设计说明

  “观察物体”和“周长”的教学属于小学几何教学的起始阶段,重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掌握。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图形的特征,加深学生的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画面不同,并能独立地进行选择和判断,利用所掌握的图形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中,把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解题,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的盒子绳子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结合具体的观察操作活动,明确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画面是不同的。

  (1)在教室里选择一张课桌,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观察。

  (2)组织每个小组成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然后分别汇报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并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集体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后谈发现。

  预设

  生1:我发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画面是不同的。

  生2:观察一个物体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3)课件出示教材98页1题情境图。

  引导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再次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体验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画面是不同的。

  组织学生先仔细观察,明确机灵狗所站的四个位置,然后进行判断。

  学生与同桌交流后个体汇报。

  2.结合实例,理解周长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93页2题。

  (2)组织学生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测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学生自由交流后汇报。

  (3)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说清楚用什么方法才能测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3.巩固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图片。

  (2)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课件出示)

  长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特征: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组织学生小组回顾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并说明具体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课件出示教材93页3题。

  组织学生测量并计算,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5)课件出示教材98页3题。

  王奶奶想靠墙用篱笆围成一个长5米、宽3米的长方形鸡圈。

  问题一:可以怎样围?画一画。

  问题二:分别算出至少需要篱笆多少米。

  引导学生尝试借助画图法解决问题,重点引导学生明确这是求长方形的周长的问题,但是这个篱笆是靠墙围成的,所以只要加两条长和一条宽或者加两条宽和一条长就可以了。

  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然后集体交流。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公理和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2、理解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和两直线相交及交点概念;

  3、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和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相互转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建立初步的符号感经过实物研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共同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发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训练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相互转化的过程、“数线段”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2、通过对直线公理的探究和应用,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问题一:请大家来观察一下大屏幕中的这三个图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

  1、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延长,能度量大小。

  2、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方无线延伸,不可度量大小

  3、直线:没有端的啊,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不能度量大小。

  问题二:这是我们小学学习过的线段、射线和直线,你能说说他们的联系与区别吗?

  联系:都是直的,线段向一个方向延长可以得到射线,线段向两个方向延长可以得到直线,所以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区别:直线可以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射线可以向一个方向延伸,线段本身不能延伸。直线没有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度量,射线和直线不能度量。

  问题三: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或现象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射线、直线?

  1)如果要把准备好的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2)如图,经过一点O画直线,能画几条呢?经过两点A、B呢?

  直线公理: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确定”表示存在;“一条”表示唯一。

  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

  1)线段: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即线段的两端点)。如:线段AB或线段BA

  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

  2)射线: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即端点和射线上的另外一点)。如射线OA,但不能记为射线AO;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射线l

  3)直线: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即直线上任意两点)。如:直线AB或直线BA;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a

  另:一个点在一条直线上,可以说这条直线经过这个点;一个点在直线外,就可以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定义:相交;交点

  课堂练习

  (1)长方体的棱是 线段,其特点是 有两个端点,能度量,不能延长 。

  (2)手电筒射出的光线是 射线 ,其特点是 只有一个端点,不能度量,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 。

  (3)笔直并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的铁轨可以看成 直线 ,其特点是 没有端点,不能度量,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 。

  (4)下图中,有几条直线?几条射线?几条线段?

  (5)如图:请用两种方式分别表示图中的两条直线:

  直线AO或直线n;直线OB或直线m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和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3)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相互转化

  在学习中应用到了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布置作业

  1、阅读作业:课本第129~132页

  2、必做作业:课本第132页第2、3、4题

  3、选做作业:学案(能力提升)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案 7

  设计说明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概念很多,这部分知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复习这些内容时,我采用“梳理知识——动手操作——强化练习”的模式。通过复习,系统地整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和“观察物体”的内容。

  2.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1)提问: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三角形分类。

  师: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三角形有哪些分类标准?具体是怎样分类的?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三角形按角分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包括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101页1题。

  2.复习三角形内角和。

  师:想一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我们可以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哪些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

  反馈练习:想一想,算一算。

  ∠1=( ) ∠2=( ) ∠3=( )

  3.复习三角形边的关系。

  师:说一说,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思考后汇报。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101页3题。

  4.复习四边形分类。

  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本学期学过几种四边形?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特征?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汇报。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

  反馈练习:

  (1)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②两个高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平行四边形。( )

  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④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 )

  (2)完成教材101页5题。

  设计意图:通过由浅入深的复习,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地巩固了学习成果。

  5.复习观察物体。

  (1)引导学生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摆出几种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

  (2)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它们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案 8

  设计说明

  本复习课的设计就是让学生经历回顾、梳理、应用、拓展知识的过程。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整合知识,总结学习方法,而且能在由易到难的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本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所学知识,散落的知识经过小组的梳理与全班的交流基本上连成了线,学生基本上清楚了知识的前后联系;经过应用与拓展,这些连成线的“知识珍珠”被穿了起来,这些闪亮的小珍珠足以显示学生的思维魅力。

  2、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复习不是简单地把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整理、学会归纳。通过把知识用情境的形式或者习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系统化的整理归纳。

  3、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网络,在综合运用中体会数学知识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得到提高。

  4、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有新的收获,这个新的收获就是在解决问题中提出或者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本课应特别注意的就是要把知识连成线、形成串,便于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轴对称和平移。

  引导学生按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梳理:

  (1)轴对称图形的意义。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如何利用平移和轴对称设计图案?

  (4)完成教材111页3题。(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经历轴对称和平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先想一想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再借助方格纸,在下面图形中找出与图①面积相等的图形。

  结合上面的练习题,复习了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方法:根据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可以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可以运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借助方格,利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直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等。

  3、复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2)结合上面的练习题,复习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①直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②将图形进行“化整为零”式的计算,即根据图形的特点,将整个图形分割为若干规则的小图形,通过求小图形的面积,得出整个图形的面积。

  ③采用“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方法,即通过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得到所求图形的面积。

  4、复习底和高。

  先让学生在纸上分别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然后边画高边总结方法。

  (1)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2)复习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重合,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对边的某一点。

  ②从这一点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就是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

  注意: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也可以从另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画高,但把高画在底边延长线上在小学阶段暂不要求。

  (3)复习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4)复习用三角尺画出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对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个顶点的对边重合。

  ②从这个顶点沿着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顶点到垂足)就是三角形一条边上的高。

  (5)复习梯形的底和高。

  从梯形的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上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梯形的底。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案 9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第3题,练习二十五第8~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及其三边、三角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

  2.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和平移,能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画平移后的图形,并能运用平移解决问题。

  3.进一步掌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能辨认、并画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重点难点】

  重、难点: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三角形

  1.复习三角形的特性。

  指名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并举例说明三角形特性在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复习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指名说一说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

  强调: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3.复习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可以分为哪几类?你是怎么分的?

  4.完成教材第110页的第3题。

  二、复习轴对称、平移

  1.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2.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平移。

  三、复习观察物体

  在同一角度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物体的几个面?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8~13题。

  五、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六、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案 10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138页。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复习,加深学生对各形体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概括化的整理。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估测、测量、计算、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观念。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生活大数学”的现代教育观,并学会比较、分析、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几何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灵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具:

  多媒体电脑平台、软件,鱼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

  1、教师为学生营造感兴趣、愉悦、轻松的学习情景——为小金鱼搬家。

  2、引出复习课题——几何形体的体积。

  二、整理(提供材料)

  (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1、长方体的体积。

  (1)出示长方体鱼缸,倒水、观察、估测。

  (2)测量,计算水的体积。

  (3)复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V=abh。

  2、正方体的体积。

  (1)倒水,把水倒成正方体。

  (2)计算正方体形状的水的体积。

  (3)复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V=a

  3、圆柱的体积。

  (1)倒水,测量圆柱的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

  (2)计算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复习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V=sh。

  4、整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有没有内在的联系?(V=sh)

  (二)圆锥

  1、出示圆锥体鱼缸。

  2、观察、回答: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V=sh÷3 )

  3、复习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电脑演示:一个圆柱,圆柱变化成圆锥)

  4、拓展。出示一个长方体,长方体也象刚才那样变化,那将是一个什么图形?它们的体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电脑演示:一个长方体,长方体变化成四棱锥)

  三、应用。(联系实际)

  1、综合性练习

  (略)

  2、实践性思考。

  出示一个“鼓形”鱼缸,怎样计算鱼缸里水的体积?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略)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案 1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谈话: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如果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

  明确:

  (1)我们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四种立体图形。

  (2)可以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长方体、正方体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由平面围成的;圆柱、圆锥分为另一类,因为它们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

  导入:今天我们就分类来复习这些立体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认识)

  回顾与整理

  1.长方体与正方体。

  (1)长方体的特点。

  ①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②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2)正方体的特点。

  ①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有8个顶点。

  ③正方体可以看成是特殊的长方体。

  2.圆柱与圆锥。

  师:你对圆柱与圆锥有怎样的认识?(生自由回答)

  预设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的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

  生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生3: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生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生5:测量圆锥的高时,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

  ……

  3.观察物体。

  师:关于观察物体,你有哪些经验和感受?

  预设

  生1: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只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生2: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图形不一定相同。

  典型例题解析

  课件出示例题。

  下图是一块带有圆形空洞和方形空洞的木块。在下列物体中既能堵住圆形空洞,又能堵住方形空洞的是()。

  分析这是一道具有实际意义的题。例如某处有洞漏水,我们要用器具将漏洞堵住,选择不正确将无济于事。

  经观察不难发现圆柱B符合条件。它从上往下看(俯视图)是圆,从正面看(主视图)或从侧面看(左、右视图)是正方形,所以应选B。

  解答B

  探究活动

  1.出示探究内容。

  有一个正方体,先将它的表面全部涂上红色,再把它切割成27个小正方体(如下图),在这些小正方体中,一面涂红色、两面涂红色、三面涂红色的各有多少个?

  2.动手操作。

  3.汇报操作结果。

  一面涂红色的有6个,两面涂红色的有12个,三面涂红色的有8个。

  4.思考:一面涂红色,两面涂红色,三面涂红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原立体图形的什么位置?

  明确:(1)大正方体被切割成小正方体后,一面涂红色的是大正方体每个面中间的那一块(如A处)。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案10-20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案(6篇)01-18

中班数学复习几何图形教案03-30

大班数学认识几何图形教案03-28

中班数学教案有趣的几何图形03-28

小班数学教案《复习几何图形》03-21

中班数学教案《有趣的几何图形》06-14

幼儿数学几何图形教案(通用12篇)05-26

中班教案:有趣的几何图形_中班其他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