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17 10:35:05 欧敏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7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重点: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难点:

  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红领巾、三角板、纸、两根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制作吗?有一天,小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突然像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似的叫了起来:“快来看啊,快来看,红五星上有许多——”

  学生:观察剪好的五角星。

  师:对,就是角,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看到这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哪里还有角?

  (2)什么是角?

  二、学习新知:

  师:在图中你发现那里有角?能上来指一指吗?

  学生:同为交流观察到的角,再到前台指给全班同学看。

  师:你能说说观察到的角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学生通过自己感知的角,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角的感受。

  演示角从实物(钟表、三角板、扇子)中抽出来的过程。结合刚抽出来的图形讲述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学生:理解角,认识角。

  师:你能给角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学生给角的各部分命名。

  教师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你能做一个角吗?

  学生:学生独立做角,可能会根据情景图的提示剪一剪、摆一摆,也可能用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作角。

  三、认识直角:

  出示情景图

  师:你能指一指图上其他的`角吗?

  学生:到情景图上找角。

  出示:

  显示在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

  学生:观察并再一次认识角。

  师:观察这些角,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学生可能发现:

  (1)这些角有大有小。

  (2)第三幅和第四幅图中的角形状一样……

  师: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给它标上直角符号。你看,直角符号像什么?你还在哪见过直角?

  学生:在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找,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画面中的角,然后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角。由此引出对角的认识和学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

  设计说明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以及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以上认识,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感知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百分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引入课题和百分数意义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通过课前对百分数的收集,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注重新旧知识的对比和迁移,体现类比的.思想方法。

  对比和迁移能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新旧知识混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从而扎实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中通过与分数的意义进行对比,明确分数的意义与百分数的意义的区别,更加突出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资料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师:你知道这些数叫什么数吗?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数?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像上面这样的数,如14%、65.5%、120%……叫做百分数。

  2.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的资料。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百分数资料可真多啊!看来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那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有什么含义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

  教材分析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这为以后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学情分析

  分数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非常要的一课,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面解决问题的学习。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必须在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探索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为问题为切入点,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装几盒?

  300÷ 100=3(盒)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5。

  师: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5÷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5÷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2/5=2/5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5×1/2=2/5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5,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5÷3=4/5×1/3=4/15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5÷3”表示把4/5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5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5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5的1/3是4/15

  (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要注意的是:

  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1、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总结)

  五、作业布置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轴对称特性。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3、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用圆设计图案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轴对称的物体,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图形,找出这些图形的特点。

  师生共同回顾总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2、你能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能画多少条?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并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后师生共同总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过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3、导入:我们可以利用圆的这一特点去设计很多漂亮图案来装点、美化我们的生活。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圆的知识。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设计美丽图案——花瓣。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最上方的图片。观察思考:4个花瓣由几个半圆组成,这几个半圆的圆心分别在哪里?半径怎么找?

  (2)想一想,自己尝试画一画。可参考课本第59页的步骤。

  (3)交流画法。在讲述过程中要重点说出:圆心的位置在哪里,是如何找到的?半径是如何找到的?学生讲述,教师在黑板上画。

  小结:画图时首先要找出图中包含的各个圆或半圆,找到它们的圆心、半径。

  2、设计美丽的图案——风车图。

  (1)观察图案,想一想如果画这个图案,应按怎样的步骤。

  (2)在小组内交流后动手完成。展示自己画出的图案,并说一说画图步骤:

  ①先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

  ②分别以这4个半径的中点为圆心,以大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向同一方向画半圆。

  ③把所画半圆涂上颜色。

  3、设计美丽的图案——太极图。

  指名说一说画太极图的步骤:

  (1)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一条直径。

  (2)分别以组成这条直径的两个半径的中点为圆心,以大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画半圆。把大圆分成上、下两部分。

  (3)把圆的一半涂上颜色,如图所示。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6题。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8题。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9题。

  五、拓展提升

  观察图案,说一说下面两个图案的画法。

  六、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三第7题和第10题的第1、4个图案。

  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在小组内交流后再汇报。观察图案,找到各个圆、半圆的圆心和半径。观察图案,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首先要对图案进行“分解”,知道每一部分是怎么来的。难度较大,可在课下完成。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且体会到探索之趣,经历成功之乐,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体现。教学建议:教学时,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创造,以张扬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习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五、巩固练习

  练习八的3-5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进行计算,完成练习八P118第3题和第4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出示P118页5题。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

  结合讲解,进一步强调在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找准单位“1”。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的,求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就要把那个数量作为单位“1”。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时,更要注意每一步是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每一步中的单位“1”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课件演示】

  加强解题思维的训练,沟通新旧知识,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强化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七的第7题:

  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个,小强跳的是小明跳的5/8,小亮跳的是小强的2/3,小亮跳了多少个?

  渗透健康教育:

  跳绳运动,是对付肥胖、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最切实可行的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耐力的有氧代谢运动。同学们要积极进行跳绳运动,

  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计算,请个别同学讲解回答。

  2、练习二十七的第8题,练习二十七的第9题。

  (1)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是今年绿色蔬菜总产量的9/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2)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比今年少了1/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渗透健康教育:

  绿色蔬菜含维生素U较多是抗癌、防癌的复合剂,对胃溃疡高血压、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紫癜以及出血性肾炎等疾病有治疗效果多吃的蔬菜会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所帮助。

  【教学课件演示】

  强化数量关系的分析,强化方程的解法,体现解法的多样性、解法的最优化,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和优化意识。

  通过强化练习提升学习水平,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七、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单位“1”和相等的数量关系,再确定算法,然后列式计算,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就加,比1少就减”。

  【教学课件演示】 帮助学生抓住解题的重点,已知单位“1”的用什么方法解,不知道单位“1”的又用什么方法解。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网络的建构。

  八、作业:

  练习二十七的第8、10题 【教学课件演示】

  板书: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复习

  根据条件分析单位“1”和找准对应分率。

  用算术方法解:已知单位“1”用乘法,不知单位“1“用除法。

  用方程解:单位“1”不知道或者题目的条件中含有“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分数连乘的简单实际问题,拓展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连乘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用分数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下面每个条件分别是以谁为单位“1”的。

  23

  a是b的3b是c的5

  口答,说说可以列成什么数量关系?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乘法新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连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6。

  (1)理解题意。

  83

  这里的9和4分别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分别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的?三班做的朵数和谁有关?

  二班做的朵数和谁有关?

  (2)画图分析。

  画一条线段表示一班所做绸花的朵数。

  可以怎样表示二班做的绸花朵数?

  怎样表示三班做的绸花朵数呢?

  (3)讨论方法。

  要去三班做了多少朵,要先算什么呢?怎样算?

  讨论交流,汇报方法。

  2.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计算,展示作业。

  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6题。

  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2.完成第7题。

  要求四年级去了多少人,先要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五年级去了多少人?怎样算?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完成第8、9题。

  理解题意,弄清解决每一个问题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用具:

  动物园示意图的方格纸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先用数对表示班级某一位同学的位置,再说说数对的第1个数字表示什么?第2个数字表示什么?

  2、揭题,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方格纸上什么线表示列,什么线表示行。

  (2)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认识方格纸的列与行。竖线是列,横线是行。

  2、自主学习,小组内展示。

  (1)独立学习课本3页例2,并完成问题1和问题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68-77页

  二、教材分析:

  《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内容,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学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过,设置了多种情境图。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能够发展对除法与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比的性质、比的应用理解。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它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要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备三角板一副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比

  课件出示例1问:图上有什么?(2杯果汁,三杯牛奶)想一想: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牛奶比果汁多一杯;果汁比牛奶少一杯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板书:2÷3=

  3÷2=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来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新内容——认识比(板书)

  2.自主探究,认识比

  (1)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2)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3)揭示比的意义。观察屏幕上的几个比,想一想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想好以后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小结:分数就是除法,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问:比的后项能为0吗?

  不能

  (4)课件出示

  3.自主练习,应用比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70“练一练”1、2、3

  4.拓展延伸,感受比

  你听说过“黄金比”吗?黄金比的比值约等于0,618。从古希腊以来,一直有人认为把黄金比应用于造塑艺术,可以使作品给人以最美的感觉。因此,黄金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找找看吗?

  5.课堂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

  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引新:

  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二、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三、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四、思考:

  0.2的倒数是多少?

  五、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作业:

  练习五3—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3.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课前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提问:比和除法,比和分数之间有那些联系?

  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猜想:比有什么性质?小组交流

  3、出示三个分数:3÷4、6÷8、9÷12.变为比,并比较大小

  指名回答小组交流的结果.学生用语言表述比的基本性质。

  交流: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比的基本性质。

  教师引导交流:0除外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比的后项、除数是0没有意义。

  二、学习化简比

  1、说明: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进行分数的约分、通分。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讨论.你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

  学生充分讨论后,指名回答,形成共识:最简单的整数比必须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必须是整数,而且前后项应该是互质数.

  请个别学生举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2、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强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互质)

  14:2154:18

  教师引导交流:怎样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总结方法: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或用求比值的方法算,最后结果仍然是个比。

  1÷10:3÷83/5:5/8

  教师引导交流:怎么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总结方法:比的前项后项分别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1.25:42.7:18

  教师引导交流:怎么把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总结方法:先将小数化成整数,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练习:化简比

  60:245/8:7/245/4:0.75

  三、练习

  自主练习5、7、8

  四、小结: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来的?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干什么?化简比的方法是什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口算:

  问:怎样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1)5个12是多少?

  (2)3个14是多少?

  列式:

  (1)12+12+12+12+12或12×5

  (2)14+14+14或14×3

  题中的两个式子哪个简便?

  (12×5,14×3)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5个12是多少?3个14是多少?)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吗?(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这是整数乘法的意义,它对于分数乘法适用吗?

  二、自主探索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多少块?(投影)

  2份。)听回答,老师边重复边投影(三层复式投影片)。

  把一块蛋糕(出示一个圆)平均分成9份(覆盖平均分的9份),取其中2份(覆盖2份是红色的)。

  (3)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问: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相同。)

  问:为什么?(三个加数相同。)问:这个算式你们学过吗?它是什么数乘以什么数?(分数乘以整数。)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乘以整数。(板书课题)师:分数乘以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呢?观察上面两个算式,并说出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

  练一练(投影片二)

  ①看图写算式。

  ②根据意义列式。

  ③看算式说意义。

  2.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通过以上几个式题的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③应用法则计算。

  有不一样的吗?强调结果化成带分数。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写算式。

  第3页的第1题,看图写算式。(填书上)行间巡视,注意: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

  4.口算:

  5.判断:(打手势)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是什么?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能约分要约分,结果是假分数,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确定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它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法则,难点是法则的推导。在设计教案中,以突出重点为中心,教法与内容设计要服务于中心。

  2.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行铺垫。

  3.重视法则推导过程,应用转化思想,启发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法则推导,让学生先尝试、观察、讨论、总结,而后再概括法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在课堂上,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还有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总结

  1、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行铺垫。

  2、重视法则推导过程,应用转化思想,启发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法则推导,让学生先尝试、观察、讨论、总结,而后再概括法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9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四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混合运算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5×6+7×3 15×(34—27)16×4—7×9

  (35+21)×28 70—4×6 36×2+15

  2、引出课题:

  刚才复习的整数乘加、乘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乘加与乘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教师点拨:分数加法、减法、乘法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怎样计算呢?运算顺序跟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出示例4:计算,指名读题。

  (2)学生按整数运算的`顺序计算。(教师巡视)

  (3)订正:

  指名学生问: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明确:这道题有乘有加,同学们做得很好,如果一道题有乘有减,或者有乘有加还有小括号,这样的题怎么计算?(出示做一做两道题)

  2、做一做:

  (1)试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指名两名学生做在小黑板上)

  提示:注意计算时只写必要的计算过程。(教师巡视)

  (2)订正:

  让学生先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启发学生思考、交流主动学会新知。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自己学会了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大家学习得很好。我们要注意在混合运算中计算步骤还要过于繁琐。还要养成做题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几名学生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2、练习四第3、4、5题。

  (五)作业。

  练习四第2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9—10页的例5和例6,完成练习三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 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新授。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例5。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三的第7—9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3)一条路,已修了。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5)甲数比乙数少。

  2、口头列式:

  (1)32的是多少?

  (2)120页的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六年级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89——90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的含义,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教学圆的周长可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知道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可通过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也较为抽象,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目标:

  1、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运用圆的周长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操作试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

  4、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

  圆片、铁圈、绳子、直尺。

  教学方法:

  观察、演示、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问题从情境中引入:兔子和乌龟进行赛跑比赛,(如图)兔子绕着直径为1KM的圆跑一圈,乌龟绕着边长1KM的正方形跑一圈,你认为它们谁跑的路程长?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圆的周长又该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周长。(引导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2、化曲为直,测量周长。

  (1)(出示铁环)什么是圆的周长呢?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讨论:把铁环拉直后测量——“剪开拉直”。

  (2)出示水杯(指底面),你能将它“剪开拉直”测量出它的周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将它化曲为直,测量出周长呢?

  讨论:

  方法1:可以用带子绕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测出周长;

  方法2:将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出周长。(板书:“绕线法”和“滚动法”)

  (3)学校外面的操场,你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不能)教师再指出黑板上所画的圆,你还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不能)指出: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必须要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㈠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2、验证: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滚动一周。(如图)指出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直径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

  3、总结:圆的直径的长短,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

  ㈡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出示内接圆图)对照这幅图,猜一猜,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几倍?(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小于直径的4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2倍。)

  小结:通过观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之间,究竟是几倍呢?你还能想出办法来找到这个准确的倍数吗?

  2、验证:(小组合作)用绕线法或滚动法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求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周长C(毫米)直径(毫米)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讨论从表中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3点几,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三、感受数学文化,激发情感教育。

  1、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想像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附:祖冲之在一个直径3.3333米的大圆里割到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计算出每条边的长度是0.852毫米。虽然如此,祖冲之并没有停步,继续分割得到正二万四千五百七十六边形,每条边已经和圆周紧密贴在一起了。祖冲之经过不懈地努力和严谨的计算,终于得到了比较精确的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在3.1415926和3.1418927之间。这个结论在当时的世界上独一无二,比欧洲人发现这一结果至少要早一千多年。)

  2、介绍计算机计算圆周率的情况。

  3、教学圆周率:π≈3.14。

  四、归纳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学生讨论:

  (1)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2)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求圆周长的字母公式有几个?各是什么?

  生回答,教师板书:C=πd或C=2πr

  利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计算下面各圆的周长

  1.d=4cm2.r=1.5m

  五、应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指名读题,自己列式解答(1生板演)

  六、巩固新知。

  1、请学生说说怎样计算圆的周长?用字母又怎样来表示?如果知道圆半径怎样来求圆的周长?用字母怎样表示?

  2、尝试练习:

  ①.有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形花坛,在它周围每隔1.57米放一盆花,一共要准备多少盆花?

  ②.已知一棵大树的周长是9.42米,你能算出它的直径吗?

  3、完成判断选择题。

  七、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五3、4、5题。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π≈3.14

  c=πd或c=2πr

  例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c=πd

  =3.14×0.95

  =2.983

  ≈2.98(米)

  答: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2.98米。

  圆形物

  周长(C)(毫米)

  直径?(d)(毫米)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实验记录单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6

  教学内容:

  一个数乘以分数及其应用题。

  教学目的:

  在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推理方法,形成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概念。并掌握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用这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1)两地相距4千米,小明行了4/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2)大豆每千克含油4/25千克,照这样计算,20千克大豆含油多少千克?

  二、发展练习

  (1)六(5)班有45位学生,其中男生占3/5,男生有多少人?

  (2)商店有18辆儿童单车,上午卖出了4/9,上午卖出了多少辆?

  (3)重量是足球的49,一个足球重1/4千克,一个排球重几千克?

  (4)每小时骑车行11千米,这4小时一共行多少千米?

  2、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3、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这批煤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4、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2倍少3吨,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五、作业:练习四第11—15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7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55页例3及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十五第8~11题。

  育人目标

  1.学会借助线段图等方法分析较为复杂的现实问题。

  2.能考虑现实情况应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掌握一些策略性的知识。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以及团队协调合作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4.在分摊运费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5.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经验,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

  6.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性的知识。

  学习评价设计

  1.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归纳出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方法。

  2.运用归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出现团队合作的情况。(让学生先简要交流课前了解的.信息:人们一起合伙运货、租房等,如何协调付费的情况。)

  2.教师用课件呈现:三人需要用同一辆车运送同样多的货物共需90元,当车走到路程三分之一处,出现甲卸货,到路程的三分之二处,出现乙卸货,到终点是丙卸货。

  教师提出问题:他们如何分摊运费?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提出:

  ①们运的货物同样重,把运费平均分配。

  ②尽管他们的货物一样重,但因为他们运的路程不一样。甲运的路程短应该少付,丙运的路程长应该多付。

  ③按照路程的长短按比例分配的办法来分摊运货的钱。

  ④能不能把运费分成每段30元,第一段由三人共同分担,第二段由乙和丙两人分担,第三段只有丙一个人承担,这样比较公平。

  ……

  以上方案中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公平?

  学生经过讨论会认为:平均分的方案不公平,因为甲运的路程短,却要和路程最长的丙付同样多的钱,这种方案在现实中不容易被接受。按比例分配或按每段路程来分摊钱的办法可以让运货路程短的付较少的钱,而运货路程长的付较多的钱,这样相对比较公平。

  抽生交流课前了解的信息。

  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讨论交流哪些方案才是公平的。

  在分摊运费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合作探究

  1.请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公平的办法,把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果写出来。

  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2.交流汇报,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求汇报时阐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方法1:按路程比例分摊。把路程平均分成三段,甲行了一段付一份钱,乙行了两段路程付两份钱,丙行了三段路程应付三份钱。

  根据各人所行路程的段数,把钱一共分成:1+2+3=6(份)。

  其中甲占90的:90×1/6=15(元)

  乙占90的:90×2/6=30(元)

  丙占90的:90×3/6=45(元)

  答:甲应分摊15元的运费,乙应分摊30元的运费,丙应分摊45元的运费。

  方法2:按路程段数分摊。

  每一段的运费:90×1/3=30(元)

  第一段的运费甲、乙、丙三人分摊:

  30÷3=10(元),每人付10元。

  第二段运费由乙、丙两人分摊:

  30÷2=15(元),每人付15元。

  第三段运费由丙一人付30元。

  所以三人分摊的运费是:

  甲:10元

  乙:10+15=25(元)

  丙:10+15+30=55(元)

  答:甲应分摊10元的运费,乙应分摊25元的运费,丙应分摊55元的运费。

  3.对方案中存在的疑问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如果你是甲,你会接受哪种方案?为什么?如果你是丙呢?

  独立设计公平的分摊方案。

  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

  讨论交流,体验实际意义。

  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经验,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

  巩固应用

  1.课件出示情境。

  小强家房子出租给小李、小张、小王三个年轻人,每月房租是630元。6月份,小李只住到10日就搬走了,小张只住到20日也搬家了,小李和小张离开时都留给小王210元的房租。到月底小强的妈妈要去收房租了,如果你是小强,你会建议妈妈怎样收这三个年轻人的房租比较合理?

  由学生先提出方案,然后自己拟订方案解答。

  方法1:

  小李应付的房租:630×10/30x1/3=105(元)

  小张应付的房租:630×(10/30x1/3+10/30x1/2=210(元)

  小王应付的房租:630×(10/30x1/3+10/30x1/2+10/30)=315(元)

  方法2:

  630÷3=210

  小李:210÷3=70(元)

  小张:70+210÷2=175(元)

  小王:70+210÷2+210=385(元)

  请学生再思考:如果你是小王,你会怎样付房租?

  同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2.课件出示:在方格纸上涂色设计图案(课堂活动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后,让学生自选颜色,设计图案。然后再算出各种颜色所涂格子数的比,这样就把问题归结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上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先提出方案,然后自己拟订方案解答,最后全班交流自己分摊方法。

  讨论交流。

  独立理解题意,自选颜色设计图案并解答。

  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谈收获。

  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8~11题。

  思考题:参加比赛的人数应该是7的倍数(3+4=7),又因为参加比赛人数在160-170人之间,所以参加比赛的人数可能是161人或168人。

  独立完成。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29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05

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7

2022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15

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1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01-0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01-0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01-09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