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06 16:16:55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体育中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

  教材将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三、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要到了,体育节中会遇到好多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在体育节上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先来解决一些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师:说一说在体育节上可能会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新课

  1.比赛项目一:体操表演

  (1)(出示图片)这是我们年级体操队彩排时的'队形,如果要变换队形站成4行,每行要站多少人?

  (从队形可以看出,这个体操队有6行7列,总人数为67=42(人),要站成4行每行人数应为424=10(人)2(人),每行可以站10人,另外两个人可以在前面领操。)

  (2)如果站一个方队(正方形队伍)可以怎样做?

  (队伍有6行7列,要站成方队,可以去掉一列或是增加一行。观察图片。)

  (3)为了出场时的队形是方队,我们只出场36名队员,他们可以站成一个几行几列的方队?

  (方队的行列相等,因为66=36,因此所站成的方队是一个6行6列的正方形。)

  (4)在表演过程中要不断变化队形,这个方队可以变成哪些长方形队伍,请你找一找?

  (因为无论怎么样变化,总人数36不变,136=218=312=49=36,所以可以站成1行36列、2行18列,)

  (5)把结果整理填写在书中的表格内。

  2.比赛项目二:拔河比赛

  (1)四年级的1,2,3,4班要进行几场拔河比赛。

  (1班和2班,1班和3班,1班和4班,2班和3班,2班和4班,3班和4班。)

  注意:进行过一次比赛的两个班级不能重复。

  (2)能不能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来表示。

  ①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②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3+2+1=6

  ③还可以画线段图。

  (3)提供列表格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含义。

  (在表格中,两个班级交叉的表格代表两班之间的一场比赛,自己班级和自己班级不能比,用斜线划去,而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班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舍弃。)

  (三)作业

  1.如果我们班的学生要站成方队,可以怎样做。

  2.完成教材77~78页的问题。

  四、教学反思

  研究体育中的数学问题,目的就在于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让学生经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体操表演中,要站成4行后又余2人,我请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生活中的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进行实际设计,怎样站才能更美观呢?学生设计出让这两个人领操,给人感觉此举很有意义。在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突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在比赛中列表格的方法对学生来讲偏难,但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将表格放手交给学生,请他们来分析这种方法的道理,在探究表格意义的同时,学会用列表格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来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论的体现。

  二、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但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知发展,更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摸角。无一不是学生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学生的全员参与,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出活动的教学思想。

  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鲜明特征,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动脑又动手,可以使学生手脑结合,心灵手巧。本节课自始自终贯彻了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绪,教师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己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好的教案是本节课成功的前提,这样的教案说清楚了一节课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的问题,对教师准确理解教材,吃透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教师在写教案过程中,要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理论联系实际,对培养研究型的教师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我校“八个一”校本研训形式不断深入,“教案”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符合学校教师的实际,能积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学习目标

  1.结合“分橘子”情景,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熟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8÷2= 89÷2= 69÷3= 55÷5=

  67÷6= 84÷2= 85÷4= 96÷3=

  (规范竖式的书写规范)

  二、导学新课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4篮零8个,也就是有48个,平均分给三个人。

  提出数学问题:48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个人各分得多少个?

  2.列式:48÷3=

  (1)分一分,算一算:

  用4捆小棒代表4篮橘子,独立尝试分一分。

  全班交流,说一说:先分那部分,再分哪部分?

  “4捆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1捆,还剩下1捆怎么办?”

  从刚才的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3人先分30个,每人分到10个;再分余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每人共分到16个。

  (2)你能用竖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48÷2和48除以3的不同之处。

  每人共分到16个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

  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在个位上商6。

  与48÷2的不同之处:

  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

  问题:竖式中第一步的.“3”表示多少,为什么“30”的“0”可以省略不写?

  3写在十位上,表示30。因此数位一定要对齐。

  3.算一算,想一想:

  38÷2= 52÷4= 72÷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展示交流算法,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58÷7= 73÷6=

  问题: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汇报结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小,商是一位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大,商是二位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分一分,算一算。

  用竖式算一算,并结合竖式算一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3.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4.完成课本练一练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完成课本第5页的第3、4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第3,4页。

  六、板书设计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每人共分到16个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

  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在个位上商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一、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欢庆节日的时候,我们总喜欢挂上气球,渲染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怎么样?

  生:好!

  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希望队。

  三、四组:我们叫英雄队。

  师:怎么比呢?

  生: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

  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

  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比赛结果:希望队:4个6个。英雄队:5个3个,希望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

  生:比总数,希望队共有10个,而英雄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

  生:从希望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英雄队的5个相等,而希望队剩下的5个比英雄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希望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现在我正式宣布:希望队获得冠军。(希望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英雄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英雄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比赛再次开始。

  师:算出结果。

  生:希望队共有10个,英雄队共有12个。师(热情洋溢地)宣布:英雄队获得冠军。(英雄队欢呼起来。)

  希望队(=地说):不行,不行,他们队多一个人,我们队也要加一个人。

  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比较才公平呢?

  生:我们队也多加人。

  师: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生:把希望队两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2,把英雄队3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3,再进行比较。

  师:为什么?

  生:这实际上是求出各队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能列出算式吗?

  生:10÷2=5(个)12÷3=4(个)。

  师:哪队赢了?能说出理由吗?

  生:希望队。因为希望队平均每人有5个气球,而英雄队平均每人只有4个气球,所以说希望队赢。

  师:英雄队虽然输了,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后还可以再比。

  师:希望队中“5个”气球是谁吹的?

  生:谁的也不是,“5个”表示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这队中最多的是几个?最少的又是几个?5个与它们相比怎么样?

  生:最多的是6个,最少的是4个,5个大于4个,小于6个。

  师:可见,“5个”表示的既不是希望队的水平,也不是最低水平,而是表示处在这个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咱们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这个数叫做平均数。学生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即: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求出小组的平均年龄。

  (1)各组同学将自己的年龄填入教师发的表格,求出小组的平均年龄。

  (2)请各小组汇报,比较出年龄组和最低年龄组,估算出全班平均年龄。

  2、情境判断。

  (1)江宁一组的平均年龄是10岁,所以江宁一定是10岁。

  (2)小青的年龄是全班最小的,所以他的年龄一定小于他们组的平均年龄。

  (3)张俊一组的平均年龄是9岁,小禹一组的平均年龄是8岁,所以张俊的年龄一定大于小禹。

  四、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1、尝试练习。

  师: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家里拥有的家用电器的件数,请各组同学记在分发的统计表上,并算出每组家庭平均拥有的家用电器数。

  师:这是第三组同学家拥有的家用电器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算一下,他们组平均每户家庭拥有几件家用电器。

  师:从第三组中平均每户家庭拥有的家用电器件数,你想到了什么?

  生: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生:人们拥有的家用电器越来越多,耗电量也越来越大,我们要节约用电。

  师:你们的想法真好,家用电器为我们带来了方便,但也消耗了大量的电力资源,节约用电要从我做起。

  2、灵活求平均数。

  师:同学们,我想请我们班的歌手——方瑞为大家高歌一曲,你们现场打分,满分是10分,每一组亮一个分。

  师:现在有8个分,你们认为哪个分最合适呢?

  生:要计算平均分。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反映真实水平,有时计算平均分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

  生:去掉一个分10分和一个最低分7分,列式计算是:(10+10+8+9+8+9)÷4。

  师:方弯池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咱们班的小飞身高135厘米,不会游泳,如果他去那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生:我认为小飞能去游泳,因为小飞身高135厘米,而湖水深度只有110厘米。

  生:我认为小飞不能去游泳,因为湖水的平均深度是110厘米,最深处可能大于135厘米,所以小飞去游泳有危险。

  五、总结评价、自布作业。

  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你准备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生:我学会了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平均数。

  生:令我遗憾的是:生活中还有许多求平均数的问题,这节课没有做,课后我要去做一样。

  生:我要求出我前几个单元的数学平

  生:我要求出我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2、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师: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研究一下.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课件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谁来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开动脑筋,四人一小组动手操作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0个,所以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10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面画有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们是用直尺去量

  师:还有想法吗?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换算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总结并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学生齐读。

  2、知识迁移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仿照刚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小组在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巡视,生汇报。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读。

  师:现在,谁来告诉我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师在黑板上贴字条) 去掉“相邻”行吗?为什么?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吗?它们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师板书: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师领读生跟读(正读反读这三个关系式)

  3、根据进率,进行换算

  师:应用这些关系,你能推算出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平方分米就是2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200平方厘米)

  1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呢?

  反过来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2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举几个例子吗?(生举例)

  三、深化新知,巩固练习

  (一)、火眼金睛(下列说法对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

  每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

  我们学校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合500平方分米( )

  1平方米=1000平方厘米( )

  (二)、神机妙算(你能很快说出答案吗?)

  6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0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8平方米=( )平方厘米

  (三)、大显身手

  一个正方形桌面的周长是360厘米,边长是多少厘米?这个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回顾整理、总结生成

  1、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并把例题补充完整。

  2、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生畅所欲言。)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83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四题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闯关)

  小红家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地,客厅正好用了96块方砖,小红家客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材分析:

  本课连除解决问题是在前面笔算乘法和解决一步除法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会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会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新知识点增加了一步计算,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提高了一个难度。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两步除法的数量关系,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

  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第53页例4和“做一做”,第55~57页练习十二第6~9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连除问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数量关系分析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黑板上先写好课题: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53页例4。

  1.出示例4情景图。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要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让学生理解题目内容,讲讲自己获得哪些信息:阅读与理解。这个环节重点培养孩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不要看到题目就动笔写,要先分析理解后再做。

  5、学生自主做题,然后汇报。

  学生汇报、交流。

  方法一:

  可以先将60人平均分成2队,列式为:60÷2=30(人);再求把30人平均分成3组,列式为:30÷3=10(人)。

  综合算式:60÷2÷3

  =30÷3

  =10(人)

  方法二: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组?

  列式为:2x3=6(组);

  再求每组多少人?

  列式为:60÷6=10(人)。

  如何列综合算式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怎么思考的'?

  60÷(2x3)

  =60÷6

  =10(人)

  验算:10x3x2=30x2=60(人)或者10x6=60(人)。

  结果与已知相等,计算结果正确。

  答:每组有10人。

  6.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已知总数,如何求平均数?

  (2)学生汇报、归纳。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你的解题思路,进行验算。

  点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2、基础性练习(利用学生平板电脑进行练习)

  三年级同学去春游,学校把参加春游的144名学生平均分成6个队,每个队平均分成3组。

  3x6表示()

  A、一共有多少个组B、一共有多少个队

  144÷6÷3表示()

  A、平均每队有多少人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C、6个队一共多少人

  144÷6表示()

  A、平均每队有多少人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3、拓展练习:

  下面是一种药品说明书的一部分,你知道这瓶药够患者服用10天吗?

  【规格】每粒0.34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

  【包装】固体药用塑料瓶装,48粒/瓶。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①已知总数,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份数=每份数

  ②除法用乘法进行验算。

  五、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教材第55页第6、7题。

  课后作业:教材第55-57页“练习十二”第8~9题。

  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60÷2=30(人)2x3=6(组)

  30÷3=10(人)60÷6=10(人)

  60÷2÷360÷(2x3)

  =30÷3=60÷6

  =10(人)=10(人)

  验算:10x3x2=30x2=60(人)或者10x(2x3)=6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要引导学生从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从“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使今后学生面对没出现过的题目类型或其他生活中的问题时,不再惊慌不已、束手无措。本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是:原来新问题也不可怕,也只不过是旧知识的重新建构。

  2、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种的,注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对问题教学思考。

  3、注重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找出中间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重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3、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3怎样计算?

  4、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5、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6、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计算:15×3

  与12×3有什么不同

  7、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三、练习。

  完成P3第1~4题

  1、2题可独立完成。

  2、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适当的辅导。

  四、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3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3=302×3=6所以12×3=36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扎实,多复述。

  做完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15×3=45

  10×3=302×3=610×3=305×3=15

  30+6=3630+15=45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习。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1~6题。

  1、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

  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

  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示。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

  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学生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先独立思考,在完成题目。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四第6、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6题。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习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怎样估算的。

  3、练习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二、估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习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习十四第11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 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盘,还剩()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盒,还剩()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师:为什么用除法?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师:为什么要加1?生: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10÷3=3(个)……1(元)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一、 创设情景、构造例题:

  1、播放一段鼓号队检阅的录象。(其中有队列变换的片段)

  2、师:今年九月份,常熟市也要举行了鼓号队的比赛,现在各个学校都在抓紧训练,这是我们学校训练的场景。(出示图片)。

  (1) 看了这个队形你有什么感觉?(很整齐);

  (2) 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队列你马上想知道什么?(一共有多少人);

  (3) 怎样才能很快地知道一共有多少人呢?(出示每行12人,排成了4行);

  (4) 这是他们出场时的队形,如果要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你能否给他们提些建议?(进行队形的变换)。

  3、出示:

  同学们进行鼓号队比赛,出场时每行12人,排成了4行。退场时如果每行排16人,_________ ?(学生补充问题:可以排几行?)

  二、合作探究:

  1、 探究“退场时”的队形变换。

  (1)启发猜测:

  ①不管队列怎样变换,什么是不变的?(总人数)

  ②在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原来每行12人,现在每行16人,那行数与原来相比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2)独立尝试,小组内交流方法。

  (3)交流汇报:

  ①求一共多少人?

  12×4=48(人)

  ② 以排成几行?

  48÷16=3(行)

  答:可以排成3行。

  (4)感知规律。

  我们发现,在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每行的人数从12人到16人是增加了,而行数从4行到3行,是减少了。你猜对了吗?

  2、 探究“比赛中”的队形变换。

  (1)在比赛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变换成怎样的队形,你能否帮忙设计一下?

  出示:同学们进行鼓号队比赛,出场时每行12人,排成了4行。比赛中 , ?

  (2)学生自主编题,同桌讨论?

  (3)出示:同学们进行鼓号队比赛,出场时每行12人,排成了4行。比赛中如果排成6行,每行排几人?

  <<<12>>>

  (4)猜测:在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排的行数从4行到6行是增加了,那么每行的'人数与原来相比应该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5)计算验证。

  (6)汇报交流:

  ①求一共多少人?

  12×4=48(人)

  ②每行排几人?

  48÷6=8(行)

  答:每行排8人。

  5、比较小结:

  刚才,我们解决了鼓号队比赛中的两个数学问题。(板书:解决问题)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地方?(都是先求出总数。)为什么要先求出总数呢?(求出总数后我们可以用总人数÷每行的人数=行数。用总人数÷行数=每行的人数。)

  三、巩固应用:

  其实象这样用先求出总数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

  1、 请你解决。

  (1)学校组织同学们参加夏令营,如果租每辆乘48人的大客车,刚好需要3辆。后来联系旅游公司,他们只能提供每辆乘36人的中客车,现在应该租几辆车? (学生解答、评讲。)

  (2)学校给每辆车上的36人配了3箱“农夫山泉”饮用水,平均每人能分到几瓶?

  ① 学生尝试解答。(学生发现缺少条件,需要补充“每箱矿泉水多少瓶”)

  ② 怎样才能知道“每箱矿泉水多少瓶”呢?(打开看一看;看外包装)

  ③ 解答评讲。

  2、 请你参谋。

  小明一家准备暑假里到北京去旅游,这是他了解到的信息。

  坐汽车 每小时行80千米————15小时到达

  坐火车 每小时行100千米————?小时到达

  坐飞机 每小时行?千米 ————2小时到达

  (1)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学生选择相关信息解答。

  (3)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哪种交通工具,说说你的理由?

  3、 请你当家。

  双休日,小芳家来客人了,小芳帮妈妈去买水果,下面是了解到的市场信息。

  XX市场水果价目表

  品名 单价(元/千克)

  香蕉 6

  芒果 12

  桂圆 8

  芦柑 2

  妈妈给我的钱刚好买4千克香蕉

  小芳可以怎样买,正好把钱用完?

  (1) 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只买一种:(略)

  买两种:(略)

  买三种:(略)

  (4)小结:不管怎样买,都应该先求出一共带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先求出总数,再求出其他的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我们身边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请你们找一找并摸一摸它们的。面,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观察铅笔盒盖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3、我们如果把黑板画在纸上是什么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在哪里?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6、感知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儿童画配一块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长短来表述,要用什么来表述?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到商店里买学习用具。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些商品的单价:铅笔盒6.8元,书包25.8元,练习本2.6元,橡皮擦0.5元,卷笔刀0.8元,铅笔0.6元,水笔 1.2元)。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教学例3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

  (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

  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3、教学例4.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

  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

  (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

  1.2-0.6=0.6元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两点:一是小数点对齐;二是减法退位,方法于整数减法退位是一样的。

  4、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习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0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17

【荐】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荐】03-06

【精】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6

【热】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3-07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03-07

【热门】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