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3-06-05 09:49:4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大班数学教案范文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大班数学教案范文汇总五篇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构思:

  在使用和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我们一定要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注意引导幼儿关注物体的特征,特别要引导幼儿关注那些成双、成对同类的事物。如:筷子、袜子、手套等,让幼儿感知它们的类的特征,也感知形成同一类事物的内在关系。这些关系不是在于让幼儿准确说出,而是让幼儿感知和体验。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品的特征进行找配对的东西。

  (2)发现日常生活中成双、成对的物品又哪些。

  (3)体现帮助别人收拾东西的乐趣,养成爱整洁的.好习惯。

  活动过程:

  (1)情景进场:

  师“今天我们一起到白兔家做客吧!它说近期搬了新房子,但东西太多,想请我们都去帮忙帮忙”。(敲门入室)地板上放有乱乱的鞋子、袜子等。请小朋友一起动手把东西放整齐。

  (2)再次让个别幼儿说出自己帮忙收拾了哪些东西,例如:鞋子,教师可继续提问:“鞋子都乱了,您是用什么办法早到另一只,抽成一双的呢?”引导幼儿可根据物品的颜色、图形、大小找相同。再次出示其他物品,让幼儿利用连线的方法找相同物品。

  (3)幼儿自由完成书本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小结:

  幼儿对该活动兴趣比较浓厚,对于情景表演帮助白兔收拾凌乱的物品时,大家都积极参与,并能按自己物品的特征去找相同的另一半。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复习ABABAB的排列规律,学习ABBABB式的排列规律。

  2、进一步明确绘本故事中隐藏的排列规律,提高幼儿观察、判断、分析能力。

  3、培养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中班的幼儿对物体的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有规律的物体比较感兴趣,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很有兴趣地按颜色或按形状有规律地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玩积木,拼搭玩具等。

  活动准备:

  PPT课件,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音乐入场引入活动。请小朋友按照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个女孩(ABAB)的规律排好队进场坐好。

  2、回忆故事内容,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3、你们愿意和公主一起去拯救王子吗?

  二、基本部分:

  (一)复习ABAB的`规律。

  1、通过观察找到开启城门的钥匙。

  2、分享小结:小朋友真棒,按规律找到了钥匙,我们一起来开启城门吧!

  感知ABBABB式排列方式,并学习排序。

  1、进入规律之城,观察小猴子排队规律,感知ABBABB的规律,学习接着往后排。

  2、引导幼儿模仿小猴子动作进一步加深对ABBABB的规律的掌握。

  3、分享小结。

  (三)通过分享、合作、操作进一步巩固ABB的排列规律。

  1、通过观察森林小路,教师引导幼儿找出ABBABB的排列规律。

  2、幼儿分三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分享小结。

  (四)幼儿分组操作,运用ABB式的规律插空排序以及创造性的排序。

  1、观察图片,提出问题,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2、幼儿独立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验证,分享小结。

  三、结束部分。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整理好了宴会大厅终于见到了王子,为了感谢你们这些聪明能干的小朋友,王子将为你们颁发王国的智慧勋章,请大家快来领奖吧。规律之城还隐藏着更多的规律,等待着我们下次再去探索去发现。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二等分、四等分,初步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道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合起来是整体。

  2、能运用等分知识,合作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教师演示材料:图片;手偶架、小熊手偶2个;2个苹果及盘子;长方形等分卡。

  2、幼儿操作材料: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花形、八角星形、梯形、三角形纸卡若干张;毛线每人一根;玩具若干。

  3、记录卡。

  活动过程:

  一、帮小熊分苹果,学习二等分。

  1、帮两只小熊把1个苹果二等分。

  演示讲解:把一个苹果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叫二等分。其中的一份是原来的二分之一或一半。

  2、提问讲解:整体大于部分。

  3、用苹果演示,部分合起来还是原来的整体。

  引导幼儿说出:1个苹果可以分成相等的两份,两份合起来还是原来的1个。

  4、两个苹果平均分成1个1个,也叫二等分。

  二、操作练习:把圆形纸进行二等分。

  1、两名幼儿合作将一张圆形纸二等分,每人能得到其中的二分之一。

  2、提问:谁知道用什么方法证明二等分后的.两部分一样大?二等分的一份是原来物体的多少?(二分之一或一半。)

  3、请幼儿数一数8个半圆合起来之后是几个圆形。

  三、在操作中探索:将长方形四等分的多种方法。

  1、请幼儿动脑筋,讲一讲什么是四等分。

  玩折纸游戏:请幼儿尝试用横折、竖折、斜折等多种方法将长方形四等分。比一比,看谁分得快,看谁的方法与别人的不一样。

  2、请幼儿讲一讲自己四等分的方法,有没有什么小窍门。

  方法:先二等分,再四等分。

  3、观看、总结长方形四等分的方法。找出错误的四等分。

  四、找一找、试一试还有哪些图形可以四等分,哪些不能四等分,并记录。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根据两张点子图的变化列出加减算式。

  2、复习7—8的分合、加减。

  3、体验与同伴游戏的快乐,学会用语言描述游戏、讨论的结果。

  活动准备:

  点图、数卡、作业纸、蚕豆

  活动过程:

  一、复习7、8的组成

  1、玩“碰球”的游戏(碰7球)

  老师和小朋友集体碰球、老师和个别幼儿碰球。

  2、玩“对数”游戏(和为8)

  老师和小朋友集体对数、老师和小组接龙对数。

  二、学习看点图列算式

  1、游戏“超级变变变”

  (1)教师示范玩法: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玩一个新游戏,叫“超级变变变”,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蚕豆)现在我拿出了8粒蚕豆,变变变,看,变成了几粒?(1粒)小朋友猜一猜,老师拿走了几粒?(7粒)小朋友也来变一变,猜一猜,好吗?

  (2)请1、3、5组的小朋友拿出8粒蚕豆,和对面的小朋友玩游戏,等会儿交换玩。

  (3)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2、看点图列算式

  看图列减法算式

  (1)师:蚕豆可以变,圆点也可以变。小朋友看这里有几个圆点?变变变,变成了几个?(图1)8个变成3个(边说边画一),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变少了用了什么方法?(减法)8个圆点拿走几个变成了3个?我们可以用8—(5)=3来表示。注意:后面的点卡是等号后面的'数,也就是得数。

  (2)我们看下面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3)用什么算式来表示?7个圆点拿走了几个变成了5个,7—(2)=5小朋友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可让幼儿来辨别)

  看图列加法算式

  (1)师:这两幅图什么意思?(图3)1只小鸭变成7只小鸭,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怎么列算式?请同一张桌子的小朋友来商量一下,然后桌长把它列出来。

  (2)讲评:我们一起看一下大家的答案,说说列的算式什么意思?

  1+(6)=71+7=8

  讨论:哪一种算式符合题目的意思?

  (3)(图4)这幅图是几个圆点变成几个圆点?怎么列算式呢?

  4+()=7

  小结、巩固:今天我们学习了看点图列算式的又一种形式,圆点变少了就用减法,变多了就用加法。注意:不能把两边的点数直接相加或者相减,后面卡片上的数就是得数。

  现在老师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本领学得最好(出示4张点卡,复习所学内容)

  三、幼儿操作练习

  (1)师: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做操作题,要先看清楚图表示的意思,再列算式。比一比,要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2)幼儿练习,教师指导。

  (3)做好的幼儿送给教师批改,然后出去休息。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的一门科学。《纲要》指出:教师要在生活中,多为幼儿创设和提供练习的机会,使幼儿在活动中反复练习,在愉快的体验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幼儿的操作活动为主要教学方法。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来发现和感知数学,真正理解数学,并帮助幼儿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良好的操作习惯能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能有利于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我班幼儿已经在接触和练习了2、3的分合、组成的基础上,学习4的组成。因此我将通过创设相应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操作。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探索、体验、理解组成的含义。在操作中能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为即将升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对幼儿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探索4的多种分法,并学会记录。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喜欢操作活动、乐意操作,有良好的操作习惯,体验操作成功的乐趣。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操作活动中探索4的3种分法,学会记录

  难点:会运用4的组成

  活动准备

  教师用具:8根萝卜图片、黑板图一幅。

  幼儿用具:两人一小篮操作材料(瓶盖和纽扣若干)、每人一张记录卡、小兔胸饰4个、文具盒、每人练习作业纸一张。

  活动过程

  1、游戏:“分分乐”。复习3的组成。

  今天,我们班来了几位神秘的客人,你们猜猜是谁?(出示3个小兔胸饰),我们数一数有几只小兔?(3只)请3只小兔在一起做“分分乐”的游戏,围成圆圈,手拉手走,念儿歌:123,321,我们都是好朋友,3可以分成1和2,幼儿听到后立即分开……

  2、幼儿操作:“分瓶盖”,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探索4的多种分法,并学会记录。

  小朋友摆一摆,分一分,看怎么分?有几种分法?分一次就将分的结果记录下来,写在记录卡上,看谁分得又快又准?

  幼儿操作,老师指导。(提示幼儿操作时轻拿轻放材料,认真作好记录)

  老师发现许多小朋友都分好了,谁来说说你找出了几种分法?

  444

  请个别幼儿说结果,老师写出分合式∧∧∧,

  132231

  3、巩固游戏:“分萝卜”。

  小兔拔了4棵萝卜,分别装进两个篮子里,可以怎么分?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来分,老师把幼儿的分法用圆点和数字做记录。小结:4分成两份有3种分法。

  4、巩固练习:幼儿作业纸一张,提示传作业时轻、安静,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理解图意,写出相应的数字表示出来。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亮点:

  1、充分让幼儿动手操作

  本节课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摆一摆、看一看、分一分等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形式体验、理解组成的含义,注重幼儿主动参与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孩子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幼儿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要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我们以游戏形式组织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为幼儿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幼儿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这样的活动也才生动有味。从幼儿在活动中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喜欢这样的活动。为此我在课一开始就设计了幼儿喜爱的游戏情景紧紧“拴住幼儿的心,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3、通过动手进行探究。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幼儿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幼儿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让幼儿分瓶盖、分萝卜,通过操作,使幼儿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进步之处:敢于放手让幼儿进行操作。以前我在上课时总是怕幼儿太乱而不让幼儿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只是找一个或两个幼儿到前边来进行操作示范。这样做的效果只是锻炼了能力强的幼儿,而大多数的幼儿没有动手的体验,所以理解的知识不扎实,有些幼儿虽然死记硬背下来但对学习渐渐也失去了兴趣。所以我在这节课中,放手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动手,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体验,所以记忆的知识就会比较扎实,幼儿的兴趣也有所提高。

  三、存在问题:

  1、在幼儿摆瓶盖、分萝卜,我虽然有一定的提示,但幼儿自己摆弄、说的过程中还是显得比较乱。这就说明在平时教学中对幼儿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训练少,幼儿接触的少,自然就说不上来。

  2、在处理个人说和集体交流说的顺序上存在问题,应先让每个幼儿有一个自己独自思考的过程,再指名幼儿回答订正,而在这节课中我是先指名说再自己说说,这样处理后效果就大打折扣了,致使能力强的幼儿或个别人有练习的机会,而大多数幼儿只是学别人说,自己没有思考。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幼师数学教案02-14

大班数学教案06-27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02-13

大班快乐数学教案04-02

大班对称数学教案04-02

大班数学教案07-04

大班数学教案:小矮人上楼梯_大班数学教案07-08

有关大班优秀数学教案09-13

大班数学教案通用09-08

大班数学教案:分类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