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3-06-22 11:59:5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汇编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汇编10篇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意图:

  本活动旨在让幼儿理解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习运用换算的方法计算物体的重量。由于初次接触换算类数学内容,考虑到幼儿现有的经验水平有限,我们选择了数量较少的“西瓜、菠萝、苹果”这套教具。在学具的使用上,幼儿活动材料与教师教具基本一致,不建议使用。“积木”教具虽然难度较大,但对幼儿思维的提升是有益的。

  活动目标:

  1、理解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2、初步学习运用换算的方法计算物体的重量。

  活动准备:

  1、羊猫鸡图各一张;动物图片、水果图片各一套。

  2、印有大、中、小积木的幼儿操作图人手一份。

  3、幼儿活动材料第三册第27页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图片演示,理解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图片羊、猫和鸡,请幼儿比一比它们谁轻谁重?

  2、让幼儿按轻重给它们排排队(从重到轻、从轻到重)。

  3、演示动物图片,学习运用换算的方法比较轻重。

  ⑴教师将图一:

  一只羊等于三只猫

  提问:一只羊和几只猫一样重?

  ⑵出示图二:

  一只猫等于三只鸡。

  提问:一只猫和几只鸡一样重?

  ⑶出示图三:

  一只羊等于?

  提问:那么一只羊和几只鸡一样重?(根据孩子的回答把9只鸡摆放在天枰的另一端。

  4、演示水果图片,继续学习运用换算的方法比较轻重。

  ⑴直接出示三张图片:

  请幼儿观察讨论。

  师:请你们先观察一下,然后说说一只西瓜和几只菠萝一样重?

  ⑵出示第四张图片:

  那么两只菠萝呢?

  二、结合操作活动,初步探索运用换算的方法计算物体的重量。

  1、第一次操作探索活动。

  ⑴教师演示材料,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块大积木和两块中积木一样大,一块中积木和三块小积木一样大,想想一块大积木应该和多少块小积木一样大?

  ⑵提出要求:

  请小朋友也来试一试、摆一摆、贴一贴。

  ⑶孩子摆弄材料:

  在操作纸上排出等值关系1块大积木=6块小积木。

  ⑷个别幼儿介绍操作过程。

  2、第二次操作探索活动。

  ⑴教师演示积木教具:

  一块搭积木和两块中等积木一样大,一块中等积木和四块三角形积木一样大,想一想一块搭积木和多少快三角形积木一样?

  ⑵幼儿操作材料:

  排出等值关系1块大积木=8块三角形积木。

  三、算算画画,巩固所学经验。

  1、出示活动材料第三册第27页,引导幼儿按画页提示要求完成操作材料。

  2、加强个别指导。

  3、讲评活动。

  课后反思

  本活动旨在让幼儿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习运用换算的方法计算物体的'重量。由于初次接触换算类数学内容,考虑到幼儿现有经验水平,我将活动内容进行如下调整:先出示水果的1=2=4的换算内容,再出示动物的1=3=9的例子,从易到难幼儿好理解。再通过教具的演示帮助幼儿理解换算关系,谁和谁换,怎么换。最后运用积木学具摆摆放放加深理解。如果给幼儿也画两个天平,让他们在天平上摆放我想会更直观。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设计背景

  在进行数学教育时,进行分类、排序、对立等学习,有助发展幼儿的思维。分类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进行分组。幼儿可以学习按物体的某一个(或两个)外部特征(颜色、形状、大小)进行分类,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及按物体内在的包含关系进行层次分类。分类、排序和对应这三项活动可以为幼儿进一步学习数的概念打基础。

  活动目标

  1、能从多个角度来分类,尝试自己说出分类的.标准,在同一分类标准下能将物品分完。

  2、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观察,找出物体的某种特征,并进行多角度分类。

  2.让幼儿明白自己在选择了一项分类特征时,要始终按同一标准进行。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分类娃娃”。

  2、学具准备:“分类娃娃”、水果图片、扣子、彩色积木、彩笔若干。

  3、《操作册》。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1.预备活动。

  师生互相问候。

  游戏:五只猴子荡秋千。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做相应的动作。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十个娃娃来做客,他们各有特色,如何分类想一想,找出相同的放一起。

  ①请幼儿操作学具“分类娃娃”,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如按性别分,按衣服样式分,按动作分等,鼓励幼儿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发展幼儿扩散性思维。

  ②请幼儿翻开《操作册》,看图提问:图上有几只鸡宝宝?。再请幼儿把这些小鸡分成两部分,试试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类型分,出壳的鸡宝宝有9只,未出壳的鸡宝宝有6只等。

  3.分组活动。

  第一组:分“水果”。将图片中的水果按颜色、大小、有叶无叶、单个或成串等不同特征分类,并动手摆一摆。

  第二组:分积木。先将积木按大小、颜色、形状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再用彩笔在记录纸上记录,并思考:是积木多,还是红色积木多?

  第三组:分扣子。将盘中的扣子分成两类,说说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大小形状、颜色、材料、有眼无眼进行分类等。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请几名幼儿讲讲自己在活动中的分类方法,教师小结。引导幼儿收拾学具。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还可以延伸:

  1.在区角活动中,对玩具、文具等进行多角度分类。

  2.利用日常活动中的排队游戏,练习分类。

  3.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在分组活动过程中渗透物体的包含关系,例如分组活动中第二组,当幼儿将积木按颜色、大小、形状进行分类后,可请幼儿点数分类后的积木数量和积木总数,说说是红积木多还是积木多,是圆形积木多还是积木多等。

  4.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操作册》。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2.探索按标记图要求在圈里摆放相应数量物体。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合作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点:

  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活动难点:

  探索按标记图要求在圈里摆放相应数量物体。

  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大、小呼啦圈若干,瓶宝宝10只,幼儿操作用的小兔、圆圈等。

  活动过程:

  一、玩套圈并看标记记录

  1.出示瓶宝宝,引导幼儿数出瓶宝宝的数量,请幼儿玩套圈。

  2.出示标记图,请幼儿说说标记图的含义,并记录圈内瓶宝宝的`数量。

  3.请几名幼儿和教师同时套圈,设置两个圈同时套中一个瓶宝宝的情境,引发幼儿讨论:绿圈和红圈套中了同一个瓶宝宝,这个瓶宝宝该算谁套中的。

  二、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中瓶宝宝的数量

  1.白板上演示两圈套中同一个瓶宝宝的过程,带领幼儿分析交叉部分瓶宝宝的特征:既在红圈也在绿圈,计数两个圈内瓶宝宝数量时都要将它算进去。

  2.分别出示图二、图三、图四、图五,改变交叉部分瓶宝宝的数量,引导幼儿正确计数红、蓝圈里各有几个瓶宝宝。

  三、操作活动:兔宝宝站圈

  1.出示标记图一:红圈2只蓝圈2只,分析标记图要求:怎样给3只兔宝宝站圈。

  2.出示标记图二:红圈3只蓝圈2只,幼儿看标记操作,重点引导幼儿思考两圈交叉部分站几只兔宝宝。

  3.出示标记图三:红圈1只蓝圈3只,怎样站圈?

  四、合作游戏:站圈乐

  1.幼儿分组自由站圈,说说自己一组是怎样站的。(白板演示不同结果)小结:原来4个小朋友站两个圈有好多不同的站法。

  2.分别出示图一(红圈里2人,蓝圈里3人)、图二(红圈里2人,蓝圈里4人)、图三(红圈里4人,蓝圈里4人),幼儿看标记玩站圈游戏,体验成功和合作的乐趣。

  五、活动延伸

  3个圈5个人怎么站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回教室跟你们的好朋友继续玩这个游戏好不好?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将数量为“5”的水果分成两份,感受和发现多种不同的答案。

  2.探索运用符号.标记和数字等记录自己分水果的结果。

  3.能够积极地参与猜测和讨论活动,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活动重点:

  学习将数量为“5”的水果分成两份,感受和发现多种不同的答案。

  活动难点:

  探索运用符号.标记和数字等记录自己分水果的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具:教学挂图(三)中的25个苹果,人物头像,水果,分合号;教学挂图(一)中的数字。

  2.学具:幼儿用书第13页《分物操作底板.数的分合底板》第15页《实物卡、数卡、符号卡》的操作材料,将爸爸妈妈、男孩和女孩的头像分别贴在分物操作底板上,同时将各种水果卡片(计20张)装在盘中,每人1盘;1张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猜测活动。

  师:这里有几个苹果?

  师:如果要把5个苹果分给两个不同的.人(如爸爸和妈妈),他们每人会分到几个苹果?

  讨论:爸爸妈妈每次分得的苹果数目相同吗?怎么不同?

  二、分水果(一共提供20个苹果,每次5个苹果)

  1.请个别幼儿演示将5个苹果分给爸爸妈妈,集体讲述分苹果的结果。

  师:5个苹果分给爸爸几个?分给妈妈几个呢?(教师可以在黑板旁边用数字记录一下)

  师:如果将5个苹果再次分给爸爸和妈妈,爸爸妈妈分到的苹果数量要和刚才不一样,我们可以怎么分呢?(请一名幼儿上来再次分一分)

  师:这次爸爸分了几个苹果?妈妈分了几个苹果?(引导幼儿讲述分苹果的结果,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老师还要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分苹果,听好分的数量要和刚才分的不一样,比如:爸爸刚刚已经分过3个苹果了,妈妈已经分过2个苹果了,那么这次不能再分给爸爸3个,妈妈2个了,要分的和刚才不一样,谁愿意上来分的?(再次请幼儿上来分苹果,强调要分的数量刚才没有过)

  师:这次爸爸分了几个苹果?妈妈分了几个苹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分法了?(教师再请一个幼儿上来分,然后在黑板上记录)

  三、幼儿操作活动,分桃子(20个桃子)

  1.师:看一看,数一数,自己的盘子里有什么水果?共有多少个?

  2.引导幼儿观察分无操作底板

  师:操作底板上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3.教师介绍活动内容与要求。

  师:每次从盘子里拿5个水果,把它们分给操作底板上的两个人;每人每次分得的水果数目不能相同;分一次在记录单上记一次,记录的结果要和分的结果一样。

  4.幼儿自己操作分桃子,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四、交流展示记录单

  教师选取幼儿的几张记录单通过投影仪和幼儿一起分享、交流;交流完后请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录单若有错的及时改过来。

  五、总结

  师:5分成两份有几种不同的答案。

  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可以提供幼儿用书第29页《看图按特征分类记录》的材料,引导幼儿完成“分糖果”、“分纽扣”的活动。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情境中理解4的含义,尝试手口一致的点数。

  2、愿意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一、斑斑的舞会。

  1、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一起来看看是谁呢?

  这只小老虎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斑斑",我们一起和斑斑打个招呼。

  2、你们感觉斑斑的心情怎么样?斑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呢?

  3、(呈现蛋糕)原来是斑斑的生日。斑斑几岁了呢?你怎么知道的?(4岁)(手口一致点数蜡烛),蛋糕上有4根蜡烛,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斑斑:今天是我4岁的`生日,我要请和数字4有关系的朋友,来参加舞会!你们听清楚了吗?请谁来参加舞会呢?

  4、小鸟飞来了问:"斑斑、斑斑,我可以参加舞会吗?"小朋友你们说,小鸟能参加舞会吗?(幼儿想办法)

  原来,4只小鸟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所以,4只小鸟可以参加舞会(小鸟高高兴兴参加舞会了)

  5、又有谁来了呢?(一条小蛇)那么小蛇能参加舞会吗?

  原来小蛇身上有四个斑点,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所以,小蛇能参加舞会。

  6、你们看,谁来了呢?(小狗)小狗可以参加舞会吗?为什么?

  启发提问:斑斑不知道小狗有4岁,你有什么办法让斑斑知道呢?

  你们见过小狗吗?小狗身上也藏着4、有4的朋友,你来找一找。

  原来小狗有四条腿,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所以,小狗能参加舞会。

  7、又有谁来了?1只小鸡来参加舞会,它问小朋友:"你们说,斑斑会同意我参加舞会吗?"为什么不可以呢?那怎么办?(幼儿一起想办法后,逐一添上1只小鸡,一直到4只小鸡) 原来,4只小鸡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所以,4只小鸡可以参加舞会(小鸡高高兴兴参加舞会了)

  8、小结:原来,小狗有4条腿、小蛇有4个斑点、4只小鸟、4 只小鸡、都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所以它们都可参加舞会。你看它们多开开心啊!

  二、斑斑的礼物。

  1、小动物都去参加舞会了,你们想不想参加呢?刚才斑斑告诉我,你们可以装扮一下,只要和数字4有关系就可以了!

  2、幼儿自由选择装扮,教师观察幼儿的选择情况。

  3、幼儿介绍自己的装扮。

  启发提问:你装扮的是什么?有什么是和4有关系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和4有关系?

  4、小朋友们都装扮了和4有关,斑斑真高兴,我们一起来参加斑斑的舞会吧!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进行学习数量的关系,了解加减法的意思。

  2、进一步练习9的加减法。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套1-9的数字卡、十、一、=、有关动物的头饰。

  2、教师准备磁铁教具。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的兴趣。

  1、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些玩具9个,让幼儿数一数。

  2、让幼儿说出9的`分合。

  二、团体活动。

  1、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图形宝宝。出示三角形(红色和蓝色)让幼儿说出加法算式。

  师在问:9个三角形去掉1个还剩多少个?

  怎样写算式?(书:9-1=8)

  9个三角形宝宝去掉8个,还剩多少个?

  2、出示苹果图形。

  小朋友,老师又带来了什么?(7个红苹果、2个紫色苹果)一共有多少个?用什么方法算?(加法)怎样写加法算式?(书:7+2)还可以写加法算式(2+7)。一共有9个苹果送给2个苹果给小朋友,还剩多少个?怎样写算式9-2=7。

  9个苹果送给7个小朋友,还剩多少个?9-7=2。

  三、操作活动:

  1、先出球形,6个绿色的球,3个桔黄的球一共有多少个?怎样摆出算式:6+3=9 3+6=9 9-3=6 9-6=3

  2、操作2出示梨子图形让幼儿说一说然后摆出算式:5+4=9 4+5=9 9-5=4 9-4=5

  四、游戏动物找家

  游戏规则;带动物头饰的小朋友算好得数,然后找家。其余小朋友说“XX动物你的家在哪里?”小动物回答“我的家在这里”。(王美英)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构思】

  “数”在食、衣、住、行等的日常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没有一个民族不知道1、2、3、……或“很多”这些与“数”有关的概念或名称。仅就最单纯的数东西来说,便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抽象的科学,要是幼儿学好数学必须使其具备相当丰富的感觉经验以培养逻辑思考的能力。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正以感官教育为基础,让幼儿在操作感官教具时,不断积累感觉经验,将数量,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逐步形成数概念。在过程中开启孩子的智慧,借助教具的操作,触类旁通,真正成为一个懂得思考的孩子。本节数学活动中,我将利用邮票上的数值进行加法运算游戏,借用蒙氏的错误订正,让幼儿自己自由地进行工作,加深对数位的理解。

  【直接目的】

  1、利用邮票游戏教具做加法运算。

  2、加强大数目加算练习。

  【间接目的'】

  1、加深对数位的理解。

  2、培养运算的兴趣。

  【准备材料】

  1、托盘;

  2、邮票箱教具;

  3、彩笔、题目卡;

  4、加法订正板红线。

  【基本操作】

  一、复习10以内的加法,并进行错误订正。

  二、介绍本次工作名称:邮票游戏的加法工作。

  三、复习邮票的一些简单知识。

  1、取出写上加法的题目卡,为幼儿巩固加数的含义。

  2、用邮票表示数字。

  3、请幼儿观察数字,询问幼儿数字有哪几个数位。示范拿取对应的定位筹码,将定位筹码按个、十、百、千的顺序排好。

  4、按照题卡选择邮票,分别把与数字对应的邮票放在对应的定位筹码的下面。

  5、操作邮票得出竖式结果。

  四、给幼儿不同题卡引导幼儿独立进行计算。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安静进行工作。

  五、工作结束,请幼儿将教具放回原处,离开课室。

  区域延伸:提供邮票箱进行进位加法横式练习。

  【活动反思】

  这是一次蒙氏数学教学活动在本班的的初步尝试。孩子们通过操作形象的邮票教具,初步学习了不进位的加法。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都在安静的环境中,自由有序地进行工作。

  本堂课加强了幼儿大数目的加算练习,也加深了对数位的理解,为小学的加法运算奠定基础。活动过程中,采用了三段式教学法复习不同颜色的邮票代表不同的位数,加强幼儿数位的理解。最后的错误订正,让幼儿对照该标准自已发现并自动纠正错误,无需老师的提醒,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培养细心、耐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在进行新工作展示时,老师的语言还需要更加简练些,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提供更多的时间给幼儿进行自由练习,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幼儿。

大班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10以内数的连加的含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重点与难点:

  1、幼儿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的意义和理解运算顺序。

  2、幼儿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活动准备:

  PPT课件、操作学具、笔和橡皮擦。

  配套课件:大班数学优质课件《10以内数的连加》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以内数的加法,PPT展示算式。

  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加法是怎么算的吗?教师与幼儿一起作答算式答案,可以以个别提问的方式进行。

  二、情景导入。

  PPT展示:小朋友们,大家看看这是谁啊?他们在做什么?

  教师导入:新学期开学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羊村的这些小羊们正在积极准备去春游呢!你们看,喜羊羊不是在指定春游计划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喜羊羊的队伍,看看他们都做了些什么?

  三、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播放PPT:我们发现了没有?喜羊羊首先去摘了南瓜,看看他们摘了几个南瓜?这里的工作人员又运来了几个南瓜?

  2、幼儿探索计算,教师展示计算方法4+2+1=?

  3、教师讲述计算方法,计算答案。

  像这样在一个算式中不止一个加号的算式,我们叫做连加。连加首先计算前面两个数字加起来是多少,然后用这个加起来的数继续和后面的数字相加。

  教师要求幼儿算出答案,并展示答案,表扬计算正确的`幼儿。

  4、继续PPT展示。他们摘了南瓜以后,正当准备继续去玩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什么?有一个小朋友正在喂小鸡呢!

  教师:草丛中有5只小鸡,跑来了1只,后面又来了2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教师继续PPT展示5+1+2=8的计算方法。

  5、大家玩得很累了,他们去过很多的地方,准备回家的时候,美羊羊大声的叫道,"你们看,小鸟!"

  教师:大家看到树上有几只小鸟?飞来了3只,后面又飞来了3只,那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呢?我们怎么列式计算?让我们一起来看PPT。

  4+3+3=10播放PPT计算过程。

  三、幼儿操作(学具2张)

  教师:羊村长说,羊村里面最聪明的就是喜羊羊了,那下面我们就请小朋友们自己操作练习,看看你们会不会也像喜羊羊一样,也能计算连加了呢?

  分组练习看图写算式并正确计算。

  1、看图列式计算

  2、帮小鸡找妈妈—连线题

  四、小结

  羊村的村长告诉老师,我们的小朋友们也像喜羊羊一样聪明可爱。小朋友们,今天你们学到了10以内数的连加了,记得回家去多问问爸爸妈妈,看看他们是喜羊羊呢?还是懒羊羊呢?

大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学习认识"+"和"=",理解加法的意义。

  2、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根据图意将算术填写完整。

  3、尝试按组分别数苹果,将数字填写在正确的位置,进行10以内的加法练习。

  4、愿意结合颜色边操作边讲述:×个红苹果加上×个绿苹果,一共有×个苹果。

  活动准备:

  1、贴绒图片、磁性数字卡。

  2、水彩笔人手一支。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出课题。

  师:小朋友,菠萝宝宝昨天回家啦,今天它跟我们一样又来上学啦,我们先跟它打个招呼吧!嗨!小朋友。生:嗨!菠萝宝宝10。师:嗨!小朋友。生:嗨!菠萝宝宝8(用这样打招呼形式分别认识其他几个数) 师:小朋友,秋天到了,秋风阵阵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秋风吹》。

  二、展示图画,引导幼儿分析理解实物、图示以及各种符号的意义,认识"+""-"和"="。

  1、教师:小朋友,你们数数看这里有三组非常诱人的苹果!你们数数看每组有几个苹果呢?

  2、分析理解图中右边苹果、格子和符号的意义。

  教师:小朋友,在每组苹果右边的图示是什么意思?这些苹果和下面的'格子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幼儿说出右边的苹果表示红苹果和绿苹果,格子里写数字,表示红苹果有几个,绿苹果有几个,两种苹果一共有几个。)这是什么符号?(教师的手分别指示加号和等号)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引导幼儿说出加号表示红苹果和绿苹果合起来的意思,等号表示合起来红苹果和绿苹果一共有几个。)

  3、迁移经验,进一步理解图中左边的苹果与右边格子,符号的关系,学习完成练习的方法。

  教师:请小朋友再数一数,每组红苹果有几个,绿苹果有几个,正确填写在格子里。看谁看得准,数得快。

  三、尝试根据图意点苹果,填写数字,并进行加法计算。

  1、教师:请小朋友看书仔细数数,填数字。(观察幼儿完成练习情况,给予有困难的幼儿适当的帮助,同时提醒幼儿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2、自由交流结果,互相检查结果。

  四、介绍自己的练习结果,清楚讲述"几个红苹果加几个绿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

  1、请小朋友把自己的练习结果说一说,板书在黑板。

  2、提出不意见,正确学习加法计算。

  3、对照答案,进行自检。

  小朋友,你们写的和黑板上的一样吗?请你对一对,边对边说你的练习,(引导幼儿清楚讲述"几个红苹果加上几个绿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

大班数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知道球体、圆柱体的名称,并学习他们的主要特征。

  2.寻找并能区分生活中与球体、圆柱体相似的物品。

  活动准备:

  1.圆形卡纸,球体、圆柱体实物各一个,课件。

  2.幼儿人手一只球体和圆柱体玩具。

  3.货架3个,各种球体和圆柱体的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球体和它的特征。

  1.今天2 位客人,(出示球体)看,来了第一位客人是谁?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球体。(幼儿学说)

  2.球体是什么样子的`?

  3.球体带来了它的朋友,是什么?

  4.球体和圆形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5.他们在玩转一转的游戏。(课件)圆形转一转后,看上去都还是圆圆的吗?球体呢?

  6.总结球体特征一。学说:球体,不管从哪一个方向看你都是圆圆的。

  二.认识圆柱体和它的特征。

  1.现在来的是第2位客人(出示圆柱体)它是球体吗?它叫什么?

  2.它是什么样子的?

  3.引导幼儿观察圆柱体的两头有2个圆形,这两个圆形一样大的特征,并学说。

  4.引导幼儿换一个方向观察,引出圆柱体上下一样粗的特征,并学说。

  三.滚一滚,比较球体、圆柱体滚动的不同特征。

  1.每人拿一个球体、圆柱体滚动,观察他们的滚动方向。

  2.教师小结

  (1)圆柱体的特征二:圆柱体只能朝一个方向滚。

  (2)圆柱体只能朝一个方向滚。

  四.寻找并辨别生活中像球体和圆柱体的物品。

  1.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称为球体的东西有很多,有哪些?

  2.这是什么?橄榄球是球体吗?为什么不是?

  3.轮胎是球体吗?为什么不是?

  4.生活中也有称为圆柱体的东西,有哪些?

  5、这个花瓶是圆柱体吗?为什么不是?(观看课件)

  6、鼓是圆柱体吗?为什么不是?

  五、帮超市摆放物品,进一步辨别。

  1.小猫开了家超市,这是她其中的两个货柜,上面贴的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2.师幼一起辨别一些物品并摆放。

  3.幼儿摆放。

  4.师幼共同检查。

  5.总结。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案06-27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02-13

大班幼师数学教案02-14

大班数学教案07-04

大班对称数学教案04-02

大班快乐数学教案04-02

大班数学教案:小矮人上楼梯_大班数学教案07-08

大班数学教案【精】01-06

【荐】大班数学教案01-05

大班数学教案【荐】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