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01 11:12:5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7,6 加几

  教学目标:

  1、探究7、6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根据一幅图中两个已知数写出两道加法式子,初步理解这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3、能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提高分析、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4、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预习学案:

  9 + ( ) = 108 + ( ) = 107 + ( ) = 106 + ( ) = 105 + ( ) =104 + ( ) =108 + 18 + 28 + 35 + 58 + 58 + 68 + 87 + 8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多媒体演示:通过信息图提出问题:

  问题1:1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问题2:2好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师: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

  学生甲:……

  学生乙:……

  教师:小朋友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这道题,值得表扬。这节课我们来研究7,6加几。(板书课题:7,6加几)。

  教学意图:通过复习9,8加几,帮助学生找准原有认知起点,便于学生有效地利用旧知识主动学习新知识。

  二、探索新知

  教学7加几的进位加法。

  (1)创设情景列算式。课件演示(小试身手)

  (2)出示问题探究 6+5

  6+5的演示图

  ①分组讨论交流。

  ②小组代表汇报各自的想法。

  学生甲:我是这样想的,在6+5中,将5分成4和1,6和4加起来得10,10+1=11。

  学生乙:6+5,将6分成1和5,5+5=10,10+1=11。

  学生丙:6+5可以先数6个再数5个,合起来为11。

  教师:同学们说的想的这些方法都不错,大家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算式题。

  7+4=□ 7+7=□学生计算后抽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集体订正。

  教师:该怎样计算呢?请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谈谈各自的想法。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后,派代表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6加几和刚才学习的7加几有相似的地方吗?哪些地方相似?

  学生:7加几是把另一个数分成3和几,6加几是把另一个数分成4和几,都是把前面两个数加起来得10后,再加余下的数。

  教师:同学们能从中发现规律,真不错。请同学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算式题。6+6= 6+8= 学生计算后抽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集体订正。

  教学意图:通过找6加几、7加几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提高学生对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三、检测案

  教师:我们学习了7,6加几的进位加法,同学们能不能说出所有7,6加几的式子呢?学生先自己写算式,再把写好的算式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视频展示学生排列好的式子:

  7加几的式子有:

  7+07+17+27+37+47+57+67+77+87+9

  6加几的式子有:

  6+06+16+26+36+46+56+66+76+86+9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呢?

  学生:这样从0排到9,很好记。

  教师:请同学计算出每道式子的得数。学生回答。(略)教师动态演示各式得数。

  教师:请同学们自制7,6加几的口算卡片,并且有规律地排列起来。

  教学意图:用学生自制口算卡片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算式的掌握水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发现和应用乘法的计算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关注学生的发现。

  在教学中,出示几组算式,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算式之间的联系,再进行计算;在计算之后,观察乘数和积的变化,从中总结出规律。通过这样的反复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的应用。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一些计算规律之后,及时地安排学生按照规律写算式,根据规律进行计算,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和巩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出示复习题,直接写得数。

  200×6= 30×8= 400×5= 8×60=

  13×4= 16×3=

  指名口算,并说说算法。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设计意图: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在学习新知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算一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第一个问题中的三组算式。

  师:请大家先观察一下每组中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想想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师:计算出结果了吗,是怎样计算的?请说一说。

  预设

  根据乘法的意义计算出结果,重点理解下面四个算式的算法。

  50×10就是50个10,是500,即50×10=500。

  30×20就是30乘2个10,30×2=60,所以30乘2个10等于60个10,即60×10=600,所以30×20=600。

  12×40就是12乘4个10,12×4=48,所以12乘4个10等于48个10,即48×10=480,所以12×40=480。

  120×40就是12个10乘40,12×40=480,所以12个10乘40等于480个10,即480×10=4800,所以120×40=4800。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用课件出示每组算式的结果。

  2.看一看。

  (1)提出问题。

  师: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中乘数和积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跟全班同学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描述:

  ①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10,积也乘10;

  ②两个数相乘,当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乘数不变时,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③两个数相乘,如果每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那么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3.根据规律写算式。

  (1)课件出示下列算式。

  6×3= 15×4= 18×2=

  提出要求: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几组算式。

  学生仿照上面的算式自己想一想,写出几组算式。

  (2)交流想法和体会。

  组织学生说一说各自的想法和体会。

  师:你们是怎样想出这些算式的?通过写这些算式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4.根据规律计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的'第四个问题,请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你们能利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根据16×3=48,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结果。

  (2)引导学生交流,用已经发现的规律来说明计算的过程。

  师:这些算式你们分别是根据什么规律算出结果的?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规律,而学习计算规律的目的在于指导计算,本环节就是给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平台,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集合的有关思想(课本第108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l、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被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

  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人“数学广角”,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读懂统计表。

  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统计表,列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学生名单。

  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议一议: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圈来表示:

  (2)认识集合圈。

  ①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

  ②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出集合圈,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然后再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填写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图中所表示的意义。

  ③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应该如何来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呢?

  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来二个空白集合,并填上学生姓名再合并。

  问:你们知道这个图的`意思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填写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将集合圈和统计表进行比较。

  (3)列式计算。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学生已经明白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点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运用

  1、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再要说一说中间位置“表示什么”。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再计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直接点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对乘法口诀进行归纳整理,列出乘法口诀,找出规律.

  2.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

  3.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口诀表的结构和规律.

  教学难点

  乘法口诀表的结构和规律.

  教具和学具

  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整理乘法口诀表.

  1.教师谈话过去我们已整理了1~6的乘法口诀表.出示口诀表.

  同学们还记得,第一横排是1的乘法口诀,只有1句;第二横排是2的乘法口诀,有2句;第三横排呢?……第六横排呢,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2.这个阶段我们又学了7、8、9的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应该排在哪里?(7的乘法口诀有7句,应排在第七横排)

  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应该排在哪里?(8的乘法口诀有8句,应排在第八横排)

  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应该排在哪里?(9的乘法口诀有9句,应排在第九横排)

  整理出完整的乘法口诀.

  3.同学们还记得,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时,我们可以横着背,竖着背,还可以拐弯背,由学生横着读一遍,竖着读一遍,谁还记得什么叫拐弯背.(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九十八)

  本来1的乘法口诀只有一句,2的乘法口诀有两句,3的乘法口诀有三句,……,9的乘法口诀有九句,拐弯背以后,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每部分乘法口诀都有九句)

  由学生拐弯读乘法口诀,两人互相背,指名学生背,争取1分钟内背完全部口诀.

  把乘法口诀的得数盖住,任意指一句口诀,由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把乘法口诀里任意一句的乘数或被乘数盖住,指名学生很快背出这句口诀.

  二、找规律

  1.斜着看,也就是“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九九八十一”这九句口诀有什么特点?(每句口诀的被乘数和乘数一样)

  以上每句口诀只是计算几道乘法算式和几道除法算式.(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如七七四十九,7×7=49,49÷7=7)

  其余的口诀能计算几道乘法算式,几道除法算式?(其余的口诀能计算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在每句口诀的.下面,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三七二十一 六八四十八 七八五十六

  7×3=21 6×8=48 7×8=56

  3×7=21 8×6=48 8×7=56

  21÷3=7 48÷6=8 56÷8=7

  21÷7=3 48÷8=6 56÷7=8

  2.找一找,下面的数是哪些口诀的得数.

  4:一四得四,二二得四;

  6:一六得六,二三得六;

  8:一八得八,二四得八;

  12:二六十二,三四十二;

  18:二九十八,三六十八;

  24: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

  36:四九三十六,六六三十六.

  3.找一找,哪几组口诀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调.

  :三四十二 :三七二十一

  :三六十八 :九九八十一

  :三八二十四 :六七四十二

  :三九二十七 :八九七十二

  :四九三十六 :七九六十三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三、利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

  利用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下面81道乘法,同学们试一试,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在这些乘法中,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有关7的乘法比较难算,下面重点练习有关7的乘法.现在把乘法算式按照积的个位数1~9的顺序排列,请你把乘法算式填完全.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四、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例如,( )×4<29.

  这道题的意思是几和4相乘,它的积比29小,答案就很多,1×4=4,比29小,2×4=8,比29小;3×4=12,比29小;4×4=16,比29小;5×4=20,比29小;6×4=24,比29小,7×4=28,比29小;8×4=32,比29大了.题目中要求( )里最大填几,只能填(7).

  练习: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 )×8<55 ( )×6<38 7×( )<30

  ( )×9<32 34>5×( ) 60>( )×9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圆柱表面积的,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圆柱的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2.5周长米,高0.6米。

  (2)底面直径4厘米,高10厘米。

  (3)底面半径1.5分米,高8分米。

  4、提问:圆柱的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的面积就圆柱的什么?(表面积)

  二、教学表面积。

  那么,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题目:一个圆柱的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应该先求什么?后求什么?

  (2)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画出这个圆柱。随后教师出示圆柱模型,将数

  据标在图上。现在我们把这个圆柱展开。出示展开图,如下:

  2、小结:计算表面积时,一定要分步计算。先求什么,后求什么,再求什么。(提问)

  3、出示试一试:要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为3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这个水桶是没有盖的,说明了什么?如果把做这个水桶的铁皮展开,会有哪几部分?

  (2)要计算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应该分哪几步?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3)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三、课堂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4题。

  五、《作业本》第2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画出对称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发现、探索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够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学生:剪刀、直尺、折纸

  教师:各种对称的图案、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图片吗?(喜欢)

  今天老师带来一些非常漂亮的图案让你们欣赏。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你觉得漂亮吗?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认识对称图形的特征

  这些图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朋友都讲得很好,形状、颜色都一样。

  当学生说出两边一样时,再出现课件演示(演示图形完全重合开启完全重合)

  引出课题:你看到了什么?(多了一条直线在中间)(直线两边是一样的)象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特征:两边一样

  老师这里有些图形,不知道是不是对称图形,你可以帮帮我的忙吗?

  出示所剪教具让学生判断,问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

  2、书68页做一做找出对称图形。

  请同学们打开书68页判断一下哪些是对称图形吗?是对称图形的在下面打个勾。

  对答案时小组内互相评价交流,多人错的拿出来讲。

  3、动手剪一剪

  二(2)班的小朋友真聪明,刚学会的知识马上就能运用了。

  这么美的图案你们想自己剪出来吗?(边说边板贴自己剪的对称图形)

  指着心形问你知道心形是怎样剪出来的.?(把会剪的同学请上来边说边示范剪)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折画剪展(如有学生说不出画,老师可以提醒:先画出图可以使剪出来的图案更美丽)

  请你用刚才说的方法剪出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看行不行。

  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并评出最美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三、认识对称轴

  1、我们在剪对称图形的时候,开始都要将这张纸对折,你们发现了吗?对折后有一条折痕,你能不能给这条折痕取一个名字?

  你们取的名字都很好,书上也给这条线取了一个名字,请翻开书68页,看看书上取的名字叫什么?

  板书:对称轴(对折的折痕其实就是对称轴,因此剪出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2、画对称轴

  (1)请你观察书上的对称轴画在图形的什么位置,是用什么线表示的?

  (2)画对称轴其实就是画在图形的折痕上。折痕就是对称轴。(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示范画对称轴)

  (3)你们能在自己剪的图案上画出对称轴吗?画完后请四人小组互相检查。

  学生在自己所剪的图形或学具上画对称轴,互相检查,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科书第85~87页例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讨论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游戏:摸图形。

  出示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纸片的袋子。

  提出要求: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袋子,里面装有很多平面图形。请一位同学把它们依次摸出来,其他同学一起说出图形的名称。

  2.出示学生摸出的圆形纸片,指出:这是一个圆形纸片(板书:圆)。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有趣的特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圆的认识。

  二、教学例

  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圆吗?举例说一说。

  学生交流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果学生说的圆形物体就在身边,可以让他们指一指物体上的圆;第二,课前要准备一些典型的、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或图片,当学生说到这些物体时,可及时呈现出来;第三,如果学生把球当成了圆,可以通过比较让他们知道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

  2.追问:说了这么多的`圆,看了这么多的圆,大家想不想动手画一个圆呢?先动脑筋想一想,再用手头的工具动手画一画。

  3.学生独立画圆。组织交流时,可结合教材所列的画法,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典型画法。如果有学生想到了用圆规画圆,不要急于让他们说出具体的操作过程。

  4.启发思考:圆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在交流中相机明确: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凑十法计算6加几的题目,理解6加几的计算过程并会口述.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进行6加几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9加几,8加几和7加几的题目,你们还记得怎么算吗?出示口算卡片: ,指名说口算过程.(想:把8凑成10需要2,把5分成2和3,

  8加2等于10,10再加3等于13.)

  依次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

  投影出示

  指名回答.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9加几、8加几和7加几的题目,猜一猜今天我们该学习什么了?(6加几)

  板书课题:6加几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

  (1)板书: □

  师:这道题该怎么算呢?请你们试着做一做.

  学生尝试着完成.全班进行交流:

  随学生口述的`过程,教师演示课件6加几.

  师:同学们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道题,说明你们很会学习,谁愿意再用凑十法说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问:为什么要把5分成4和1?

  (2)板书: □

  指名回答.(如果有学生很快说出结果,要问他: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学生可能是由上一题 推算出来的,在此要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如果没有上一题的结果,怎么算6加6等于多少?)

  学生分组交流.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6加几】.

  板书: □, □, □

  师:这几道题你会做吗?请你试着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可能会出现几种做法:① ②想: ,所以 )

  比较:哪种方法能很快说出得数?(用交换加数的位置, 来推算 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继续演示课件6加几】.

  1.

  指名叙述图意:左边的叶子上有6只七星瓢虫,右边的叶子上有5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只七星瓢虫?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订正:你是怎么计算的?

  2.

  学生自己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订正:你是怎样计算的?

  3.指名口算.

  4.学生独立完成下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游戏:投篮【详见探究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2.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我知道过了一年,大家都长高了,那么你知道自己有多高吗?(学生自由说)

  师:你知道一米有多长吗?(学生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米尺(出示米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2.让学生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1m=100cm

  3.做一做:1米有多少厘米。

  4.数一数:1米=100厘米 1m=100cm

  5.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三、练一练

  试一试,填m还是cm呢?(结合实际经验了解一-般物体的长度)

  1.衣柜高约2-----------

  黄瓜长约20----------

  房子高约3------------

  2.练一练 17页(估计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再实际分组合作)

  3.有一只蜗牛和蚂蚁在赛跑,看谁能跑第一呢?(课本17页3题)

  4. 拓展训练

  ①画一条3cm长的线段(难度较大,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②画出比6厘米短的三条线段

  四、课堂总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材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量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游戏情景,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想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法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道理,体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把这个规定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