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3 13:36:1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精华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精华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了解了小数的意义,知道了小数点移动所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本单元的关键,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以下两点:

  1.在不断的设疑中,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主动力。通过计算大小不同的物体的面积,在已有的整数乘法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0.3×0.2的积是多少,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接着通过计算小数乘法,再次设疑:同样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积是一位小数,有的积是两位小数或三位小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设疑: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探索,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习题的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习题以闯关形式出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习题的设计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巩固和深化,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打造,使全体学生的智力都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同学们,市政府修建了一个街心广场,街心广场的中间是花坛,花坛的周围铺满了地砖,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课件出示街心广场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街心广场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引导探索,初步感知

  (一)探索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长方形)

  2.它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

  (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3)地砖的面积是多少?

  (4)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5.引导学生计算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和花坛的`面积。

  (学生汇报)

  (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为30×20=600(米2)。

  (2)花坛的面积为3×2=6(米2)。

  师:地砖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想一想怎样计算0.3×0.2,然后四人一个小组,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6.汇报结果。

  0.3米=3分米 0.2米=2分米

  3×2=6(分米2)=0.06(米2)

  师:说一说你们小组为什么要把0.3米和0.2米转化成3分米和2分米。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个式子。

  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30×20=600(米2)

  花坛的面积:3×2=6(米2)

  7.引导:看一看这两个长方形长与长之间,宽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这两个长方形的长由30米到3米,缩小到原来的;

  (2)这两个长方形的宽由20米到2米,缩小到原来的。

  师:同学们对这两个式子中的长、宽进行了比较,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它们的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生:面积从600平方米到6平方米,缩小到原来的。

  师:用上面的方法比较一下0.3×0.2=0.06和3×2=6,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p101——10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 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1、涂色部分为什么可以用1/3表示?

  2、你知道这个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3、分母3表示什么,分子1表示什么?

  4、你知道空白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吗?

  二、出示例一:同样大就是要求我们怎么分呢?(平均分)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你们还能用折纸、涂色的方法来表示分数吗?

  请大家每人拿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2、请一位涂1/4的学生到前面展示。

  问:你涂了几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这一份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强调: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占其中的1份)

  3、拿出一份涂3/4的正方形纸,

  问: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用哪个分数表示?(学生尝试回答)

  为什么可以用3/4表示?

  讲述: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3个1/4,可以用3/4表示。(板书:3/4 3个1/4)

  请多位同学说,同桌互说。

  那3/4怎么写呢?自己写在草稿本上,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

  分母4表示什么?分子3表示什么?

  展示不同的3/4,说说为什么都可以用3/4表示?

  4、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5、全班交流,把不同分法、涂色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用分数表示。

  6、教师选择部分学生作品展示、比较。

  展示不同的3/4,说说为什么都可以用3/4表示?

  问:这几位同学的分法及涂色的方法都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3/4表示呢?

  试一试

  1、学习“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说说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在( )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先由学生自己观察、判断,再和同桌说说涂色部分表示几分之几,然后填在书上。

  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2

  学生自己在书上涂色,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你涂了几份?你是怎样想的?(5/6是5个1/6,所以要涂5份!)

  比一比

  谈话:整数之间有大小的比较,分数之间也有大小的比较,那么分数之间应该怎样比较大小呢?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分数3/5和2/5,你能想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好。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不同方法的学生展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我们可以借助直观来比较他们的大小,用同样大小的两张纸折一折,比一比。你知道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两张纸吗?(比的标准要相同)

  那3/5可以怎样表示?2/5呢?

  3/5是3个1/5,2/5是2个1/5,3个1/5>2个1/5,所以3/5>2/5

  做一做

  1、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做题,在书上填写,全班共同订正。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例1~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自主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颜色、摆学具等活动,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在经历寻找规律过程中,体验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能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表述找出的规律

  教具学具

  准备好5支彩笔放在桌面上:大红色、粉红色、天蓝色、草绿色、淡黄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刚才在上课之前播放的那首歌小朋友们熟悉吗?是哪一部动画片啊?对,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今天它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睁大眼睛看,谁来了。(大屏幕出示:喜羊羊)小朋友鼓掌欢迎它。第二个会是谁呢?(大屏幕出示:灰太狼)

  2、第三个又会是谁呢,陈老师请小朋友猜一猜……(大屏幕又出示:喜羊羊)是谁呀,又是喜羊羊,请小朋友继续猜,第四个是谁,你猜…… 你为什么猜是灰太狼呢?(大屏幕又出示:灰太狼)又是灰太狼。

  3、现在,谁能一口气猜出第五个?第六个呢?你能确定吗?为什么这么肯定?说说理由。

  4、师:像这样一只羊、一只狼;又一只羊、又一只狼;再一只羊、再一只狼,它们排列时的顺序是重复出现的,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排列叫作——规律(板书:规律),今天这节课咱们就和喜羊羊一块儿来——找——规律,(板书:找)。

  5、激趣:请看大屏幕,小羊还给每个小朋友带来了3颗星星:懒羊羊带来的是发言星,送给大声发言的宝贝;喜羊羊带来的是智慧星,送给爱动脑筋的宝贝;美羊羊带来的是快乐星,咱们来比比看,哪个小朋友从老师手上摘走的星星最多。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师:请看大屏幕,(出示主题图)再过10天小朋友最喜欢的节日就要到了,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六一儿童节)你看,图上的小朋友们可高兴了,他们把教室布置的多么漂亮啊,仔细观察,图上的小朋友是用什么来布置教室的?谁会说完整话?再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图中有规律?有些什么规律?谁能够用上“又、再”来具体说说图中的排列规律。

  3、想一想:这最后一面彩旗应该选什么颜色的.?小朋友观察的很仔细,说的也很棒,下面请大家翻开数学书第88页,找到大屏幕上的例题1,铅笔握在手,按照自己发现的规律在书上选一选,圈一圈。

  4、指名订正并说一说:最后一朵彩花你选什么颜色的?灯笼呢,小朋友呢?

  5、想一想: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这样有规律的挂彩花、灯笼和彩旗呢?

  6、小结:有规律的排列不但能让我们猜出下一个是什么,还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涂一涂。

  1、喜羊羊问小朋友:你们能用手中的彩笔按照规律涂颜色吗?仔细观察数学书第89页的例题3和“做一做”。,每一行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涂的颜色,并按照这样的规律接着往下涂一涂吗。

  2、学生自主涂一涂。

  3、指名订正。如果从右往左观察第5行图形,你会发现规律……变了。

  2、小结:看来啊,同一行图形,如果观察的角度不同,找到的规律也会不同

  (二)摆一摆。

  1、小朋友两人合作,先用这些学具在桌面上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再按照你们设计的规律把摆好的图形一个一个的粘上去,完成任务后把你们的作品拿到黑板前展示出来。比比看,哪两个同学最有创意,摆出来的规律与众不同!

  2、同桌合作用学具来摆一摆并粘贴在卡纸上。

  3、学生展示作品。

  4、老师随机选取作品评价。

  (三)比一比。

  1、灰太狼挑战小朋友,请看大屏幕:仔细看,下一个是谁?

  2、每次请一个小朋友来答题,其他的同学来当评委,用yes或no表示意见。答对一个一颗星,答对两个两颗星,答对三个三颗星。要说完整话。

  3、学生抢答,师随机介绍圆形和方形排列的规律。

  (四)笑一笑。

  1、师:我们胜利了,灰太狼被打败罗,它现在是什么心情呢,我们一起去看看:灰太狼,唉。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心情呢,大声说出来。

  2、想一想:你们能用有规律的笑声或动作来表示一下开心的心情吗?哪个宝贝最有创意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欣赏规律的美:条纹衣服,床上用品、、橱柜、花瓶、连续纹样等。(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规律在哪里?规律美不美?)

  2、课堂小结。小朋友,规律美吧,今天你学会找规律的本领之后,你就多了一双会找规律的眼睛。陈老师相信,只要你认真观察,你一定能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美的规律。

  3、请小朋友拿出3颗小星星,想一想,这节课你说了吗?你会了吗?你开心吗?你做到几样就摘下几颗星贴在数学书上。

  4、学生诚实评价自己。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小数点的移动。

  教具学具: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9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7页~3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运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设问,质疑法则

  师出示式题:90010+204,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

  师:计算时为什么不先算加?

  生:在这道算式中,我们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

  师: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

  生:加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

  师:看来法则的成立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算式中有了小括号,该怎样计算呢?

  生:要先做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再做小括号外面的运算。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生:改变了运算顺序。

  (二)探究,掌握法则

  1.初步练习,掌握方法

  师:怎样加小括号才能先算加?(师生讨论,形成算式:900(10+20)4)。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练,汇报交流。

  师: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生:不是的,比如小括号加在90010上,运算顺序就没有改变。

  师:这时的小括号常常被我们称为无效括号。那么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讨论交流,汇报,形成两道算式:(90010+20)4,900(10+204)。

  师:这两道算式括号里都有两步运算,该怎样计算呢?

  生:括号里也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师:能试着做一做吗?

  生独立练习后反馈,师及时评价矫正。

  2.对比辨析,加深理解

  师:观察我们做过的这三道算式,其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小括号,为什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小括号的位置不同,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结果也就可能不一样。

  师:那我们在做计算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生1:计算的时候不仅要看清数和运算符号,还要看清小括号的位置。

  生2:先确定运算/顷序,再进行计算。计算时还要细心,不要算错了。

  师:你们觉得在做混合运算时,什么是关键?

  生:理清运算顺序是关键。

  (三)变式,熟练法则

  师:现在我们就来抓住关键练习,敢不敢接受挑战?

  出示题1.根据算式选择合适的运算顺序。

  (1)(60010+120)5

  a.除乘加

  b.除加乘

  c.加除乘

  (2)136+253010

  a.乘除加

  b.除乘加

  c.乘加除

  师:友情提醒,先思考,再慎重选择。

  出示题2:根据算式写出合适的运算顺序。

  (1)(75+49)(75-44)

  (2)658-(174+89)

  师:运算顺序掌握了,计算就成功了一半。下面的式题,你能正确合理地计算吗?

  出示题3:26+(1460-30) 26+14(60-30) (26+14)(60-30)

  出示题4:你能根据提示选择正确的算式吗?

  a.(300-120+25)4

  b.300-(120+25)4

  c.300-(120+254)

  师依次出示如下的(1)、(2)、(3)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算式。

  (1)按照先乘,再加,最后减的运算顺序运算的算式是( )。

  (2)根据框图中的提示选择合适的算式是( )。

  (3)求300减120,再加上25,和是多少的算式是( )。

  (学生在做到第(3)题时,由于思维定式,大多数人都选择了a。)

  师故意问几个没选a的同学:就剩(3)了,你们为什么不选?

  生1:a式最后求的是积,不是和。

  其他学生大呼: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

  师:同学们,学习可来不得半点马虎啊!

  (四)冲突,再思法则

  出示: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54人参赛,四年级参赛的比三年级多7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不解答)

  生练后呈现几种算式:①54+7+54 ②542+7 ③54+(54+7)

  继续出示: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人数的2倍,五年级有多少人参赛?

  师:五年级的参赛人数与什么条件有关?

  生:三、四年级参赛的总人数。

  师:我们刚才已经列出了求三、四年级总人数的算式,你能在这个算式上改一改,把它变成求五年级参赛人数的算式吗?

  生练习并汇报,在修改③式时教师故意将算式变成(54+(54+7))2

  生1: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

  生2:里面有括号,外面又有括号,看不清,容易出错!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1:可以加中括号。

  生2:还有大括号。

  师:看来光有小括号还不能解决所有的运算问题,那么其他的括号是什么样的,又有什么作用呢?有了这些括号又该怎样计算呢?我们今后还会再讨论。

  (五)反思,超越法则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交流。

  师:同学们学得很轻松,收获也不少。不过小括号的产生和使用过程可不那么轻松,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出示书后关于小括号使用和变迁的数学文化史知识。)

  师:同学们,小括号的使用在运算史上可谓是一个突破,因为它改变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使运算法则更加完善和人性化。但是,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敢于质疑、勇于思考才能让我们的知识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升!

  [反思]

  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知识难度不大,加之学生已有经验丰富,完全能够实现自我迁移和类推。然而,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数学情趣的激发,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文化的'熏陶都应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去。带着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确立了以法则探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使原本平淡的一节课变得丰满,富有情趣和哲理。

  一、用质疑来引入,激发学生对法则探寻的激情

  现代社会中的人要生存,必须具有规则意识,然而一味地循规蹈矩,又会被规则约束,缺少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规则,理性地认识规则。先乘除、后加减是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正是小括号的使用突破了这种局限,使法则更加完善。在这里,老师巧妙设疑: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疑问激发了学生对法则的反思,引发了进一步探寻法则的欲望。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同时,不但加深了对小括号作用的理解,也对如何对待规则这样一个较为抽象的话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括号里有两步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时,教者也没有直接出示式题,而是再次设疑: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给算式加上小括号,然后再研究加上小括号后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在设疑释疑再疑再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新知的学习也更加主动有效。

  二、用对比来深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习。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理解运算顺序在计算中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让学生观察、思考、领悟。即这三道算式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括号,怎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正确、合理地计算这些混合运算题,首先得看清题意,理清运算顺序,然后再去计算的重要性。抓住核心对比,使得思考更加深入,思维也更加有序。

  三、用错误来诱导,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毋庸置疑,学生的科学态度需要培养,然而如何培养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有意犯错,故意诱错的策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善于质疑、勇于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回想起学生认真地叫道: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大声地喊道: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厂我的心情就万分激动,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感受到了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

  四、用文化来引导,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文化是一种引领,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更是一种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学生了解文化,感受历史,从而产生崇敬、立志追求,树立信心、立志创新,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的目标吗?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了解是谁最先使用小括号的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对数学文化史的了解,知道小括号的由来和发展,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和每一步坚实的前行过程。同时我还用一句话: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记数单位千。

  2、会用千数图表示千与千以内的数。

  3、会读千以内的数并登入数位表。

  教学重点:

  1、点图、简图等多种方式表达数。

  2、千以内数的读与写。

  教学准备:

  千数图,数位表、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体育馆里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A看台上的观众们已再为运动员们“加油”看书P10-11

  主题图:

  (1) 你估计一下,A看台上坐了多少人?

  (2) 你是怎么数的?

  (3) 有10个小区,每个小区的座位有什么安排的?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千”(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千数图

  1、把每个人看作一点,每个小区就变成了一张?(百数图)

  2、有几个百数图?板书:10个百数图就组成了千数图。

  3、千数图是由几张百数图组成的?共有几个点?

  4、小结:一百一百地数,十个百就是一千 100、200、300------1000 指着千数图,一百一百的数数看。

  (二)千数图简图

  1、如果每次画那么多点,你感觉如何?千数图我们可以用简图来表示。

  2、介绍简图:一百用“□”表示、十用“—”表示、一用“.”表示。例:342(□□□————. .)我们书上的页码也都是用数图表来表示的。

  3、试一试(用简图表示)

  235 457

  4、根据简图我们能很明确地知道一个数的组成,有几个□就表示几个百,有几个—就表示有几个十等等。

  (三)数位表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位,说一说它们的位置

  板书:百十个

  2、每一位分别表示什么?

  3、今天我们认识了“千”、依次从右向左第四位“千”位,表示几个千。

  出示板书:千百十个

  4、看表读数说一说几,表示什么?

  千百十个

  342

  567

  460

  406

  (四)读写法

  1、 上面各题对应板书 :这就是写数,读做什么呢?板书:三百四十

  2、 下面请你们自己来把上面题的读法写出来,406、460发现了什么?末尾的0不读,而中间的0要读。

  3、 游戏:同桌合作,一人读数、一人写数。

  4、 小结:根据读数位表,我们很容易说出数的组成,它是由多少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 听组成说数:一个百,二个十、二个一,五个十,六个百、二个千。

  6、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千数图、简图、数位表、读写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探究与合作交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提高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数感、符号感,感受数学的简约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题单。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学生猜测水里可能藏着多少只青蛙,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新课教学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师出示例1的3组题,并提问:屏幕上的'几组数,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发现了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题单上完成。

  (1)学生理解题意,老师引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尝试找出规律,写出未知数的值。并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每个小题的规律或已知条件的含义。

  (3)请学生独立算一算图形或字母所表示的数,并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提问:这三道题都是由图形或字母表示什么?你们还见过哪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

  (5)老师提问:下列a表示几?

  1+a=30 1+a<100 1+a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提出质疑:同样表示未知数,为什么有时候a只能表示一个数,有时候表示一些数,有时候表示任何数呢?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2.出示幻灯片:人们常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请学生自己阅读,并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3.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请学生思考:用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教师出示表格,请学生填写下表。

  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用文字叙述手写会用多长时间?比起用字母来表示,你们认为哪一种能更简洁、方便?为什么?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参与,并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师生小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2)出示运算定律表:

  教师提问: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请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3)请同学们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写出其它几个运算定律。学生独立完成在题单上。 师生共同订正,并选择一两个运算定律说一说用字母表示的意义,再次强调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

  (三)巩固提高

  1.请学生完成练习题:

  你能正确认识它们吗?能够简写的,你能正确简写下面的题吗?

  10×a= a÷χ = 4+c =

  10÷a= a+χ = c×4 =

  10+a = a×χ = 3×χ-53 =

  10-a = a-χ = 26+m×0.6 =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简单的评价。

  五、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1. n只青蛙n张嘴,2n眼睛,4n条腿。

  2.下列a表示几?

  1+a=30 1+a<100 1+a

  3.优越性: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六、教学反思

  (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4—3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出示挂图,在果园里,小刺猬摘了5篮子苹果,每个篮子6个苹果。他一共摘了几个苹果呀?回到家它又来找小兔子、小猴子、小熊猫、小鹿和它一起分享苹果,每个小动物都把自己篮子里的6个苹果吃光了,还剩几个苹果?结果是多少?

  二、玩中学

  1、探索有关0的乘法规律。

  (1)出示情境图,引导观察。

  引导学生看图小刺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用6530(个)每个小动物篮子里的'6个苹果都吃光了剩几个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再汇报。

  (2)独立计算,提出问题。

  0×3   7×0   0×26

  引导学社列举出类似的口算题,如:8×0=? 19×0=? 0×14=?......

  (3)总结规律

  学生观察教师板书上的算式,说一说你从中发现的什么?

  2、 探索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计算

  (1)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计算130×5,列出竖式,想一想各位上的0应该怎么乘?

  (2)组内交流

  小组之间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结合13×5=65,使学生明确13个十乘5德65个十,就是650,而且“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所以130末尾0不用成直接落下来。

  (3)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有0的计算方法

  出示题目402×3,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算法互相比较,找出最正确的再让学生举几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题,思考:看一看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最后总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商的中间不一定有0。

  三、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比较,发现上、下两题之间的不同的变化规律。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独立解答,结合具体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用加法,也可能用乘法。如果用乘法可以进一步解释第(1)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解答时为什么要乘3.

  3、完成“练一练”第3、4题。

  第三题学生填空后,可以让那个学生说一说判断大小的方法。观察和估算的方法都要给予鼓励。

  4、 下面计算对吗?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5、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

  (3)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谁表现的好?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整体感知

  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意义和法则分散在一至六年级,本课是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认请四则运算意义和法则的本质,在复习中把知识条理化,在整理中形成比较完整知识结构。

  由于本课涉及的意义和法则的内容均是旧知识,在本课教学中力戒重复旧知,而把重点应放在知识整理,运用归类,比较等方法,达到最佳效果,难点是对四则运算法则本质特点的高度概括。

  针对本课意义、法则、文字,表述内容较多,整理和复习时要多学一些典型实例,通过具体实例来整理复习意义和法则,既能减轻不必要的思维难度,又能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环境中探索知识的奥秘。

  另外,整理复习课不同于其它新授课的课堂结构,往往是复习和整理浑然一体,在复习的同时整理,在整理中加深和提高。

  教学内容:教材P90、91、92,练习二十16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2。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3。总结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4。总结验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能力,比较异同能力,形成知识结构能力。

  2。运用法则熟练、灵活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本质。

  教学重点:

  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整理四则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对四则计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幻灯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归纳知识结构

  1。四则运算的意义。

  (1)举例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

  根据下面算式,说一说它们表示的四则运算意义:

  [用具体实例说明四则意义,不仅避免死记硬背,而且还能唤起学生记忆,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2)观察表格。

  请同学观察课本90页表格,看一看,整数、小数、分数的.哪则意义相同?哪则意义有扩展?学生回答。

  (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相同,减法意义相同,除法意义相同,只有乘法意义在小数和分数中有所扩展)

  (3)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意义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表示为:

  [通过看表格,指出知识的异同点,通过画图式,弄清知识间相互联系,从而使学生对同一层面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的纵向认识,弄清了横向关系,形成了知识网络。]

  2。四则运算的法则。

  (1)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①出示三道题,请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学生回答,它们的错误分别是: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分。

  ②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要求的?(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三条法则的要求反映了一条什么样的共同的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相同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或相减。)

  [学生进入高年级,要不断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加以总结和概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2)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①出示两道题:

  对照上面两题,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再把上面两道题改编成小数乘除法计算:1。422。3、4。1821。23让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②通过上面计算,你发现小数乘法和除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除法法则计算。)

  有什么不同,(小数乘、除法还要在计算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分数乘法和除法比较又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相似点是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不同点是分数除法转化后乘以的是除法的倒数。)

  3。口算

  (1)计算后说一说各题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73。06—3。96 (差的百分位是0,可以不写)

  37。51。03 (积是三位小数)

  8。70。3 (商是整数)

  3。1315 (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要除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本套教材十分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总结口算中容易出错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口算正确率]

  (2)完成课本92页的口算,教师用秒表计时。

  4。法则中的特殊情况。

  (1)先把结果填在课本92页上。

  (2)请同学们根据a与0的运算,a与1的运算和a与a的运算分类。学生分类后如下:

  第一组:a+0=a a—0=a a0=0 0a=0

  第三组:a—a=0 aa=1

  5。验算。

  (1)根据四则运算的关系,完成课本92页的等式。

  (2)根据这些关系,说一说对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计算进行验算的一般方法。(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完成课本92页的做一做第2题。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二十第一题。让学生说出计算根据,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性质。

  2。课本95页第二题。让学生总结一个非零的数乘以比1小的数或比1大的数后积的变化规律。

  3。课本95页第三题。让学生口述出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成除以一个分数,再转化成乘以一个整数的口算过程。

  4。课本95页第五题。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总结了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及注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四、课堂作业课本95页第四、六两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6—48页的“相遇问题”,是在学习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内容,情节、数量关系比以前学的内容复杂。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抓住题目中主要的数量关系,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要紧紧地抓住对“速度”、“相遇时间”、“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通过可逆性改编、变化题目中情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及综合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突破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如“速度和”、“相向”、“相遇”、“同时”等。可以通过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了,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情节,并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准备题的作用,运用旧知识迁移,学会新知识。过去学习过一个物体走完一段路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它的特点是由两个物体同走一段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二、设计理念: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

  使学生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四、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

  复习铺垫法 直观演示法分组讨论法启发讲解法练习巩固法 这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类推。

  教具准备:计算机及辅助软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1.口答:一架飞机平均每小时飞行600千米,从甲地飞往乙地用了4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师: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回答?能把其它几个关系式也说出来吗?

  看来大家对过去的行程问题学得很不错,为自己鼓鼓掌,也对各位和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的老师表示欢迎!

  这一道题用几个速度和走完全程?

  小结:相遇应用题通常有两种解法,第一种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是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板书: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四、拓思创新

  1.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相距30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骑摩托车的速度是800米/分,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经过几分钟两个邮递员相遇?

  这道题与刚才研究过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多少米?

  3.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乙每分行50米,甲每分行多少米?

  这两道题是怎样求一方速度的呢?

  根据 路程÷时间=速度和

  速度和一方速度=另一方速度

  4.小红和小刚同时从两家出发,小红每分钟走38米,小刚每分钟走45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100米,小红和小刚家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中的两人相遇了吗?

  5.甲乙两人同时从M地相背而行,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50米,5分后他们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你觉得还可以用今天学的方法做吗?

  (这是运动的双方方向上发生了变化,可数量关系并没有改变,因此,解题方法完全相同。像这样运动双方某一方面发生变化的譬如时间有先后的变化等等以后我们在研究。)

  五、小结:谈谈这节课你又获得了哪些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都是两个人走路呀、骑车呀这类问题,它还能不能研究其他问题呢?还可能研究哪些问题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老师想在下一节课中得到你们的答案。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