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

时间:2024-04-08 08:57:2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巩固乘法分配律

  (2)理解在具体情况下,运用乘法分配律达到简便计算的算理

  技能目标:学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乘法分配律达到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在具体题目中的`应用。

  教学关键: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公式是怎样的?

  2.应用乘法分配律填空:(多媒体)

  (8+10)×125=

  17×42+17×58=

  从上面题目的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可以得到简便计算)

  三.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是学习怎样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教学例6

  (1)出示例66×29+6×71

  指名生列式计算。6×29+6×71

  =6×(29+71)

  =600

  说一说:简便在哪里?你是怎样想到的?(题目要有怎样的特征才可以这样做?)

  (2)试一试1:

  用简便方法计算:

  5×116+5×84125×(8+40)38×99+38

  重点讲评:38×99+38

  把它看作99个38加上1个38,所以是=38×(99+1)

  试一试2:75×99+7549×80+49

  3.教学例7

  (1)出示例7101×26

  独立思考:怎样简便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一生回答:我把101看作100+1,所以是

  101×26

  =(100+1)×26

  =100×26+1×26

  =2626

  (2)试一试3:(P99第1题第2小题的前4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46×10138×10214×9925×98

  说一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特征?想一想:后两题怎样做?

  独立计算,指名生回答,重点讲解后两题。

  三.巩固与提高:

  8×23+8×2725×36+14×25

  99×20+20101×32-32

  104×2594×25

  准备题:应用乘法分配律填空:

  (8+10)×12517×42+17×58

  试一试1:用简便方法计算:

  5×116+5×84125×(8+40)38×99+38

  试一试2:75×99+7549×80+49

  试一试3:(P99第1题第2小题的前4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46×10138×10214×9925×98

  三.巩固与提高:

  8×23+8×2725×36+14×25

  99×20+20101×32-32

  104×2594×25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3、第24页的例4和例5,完成练习五的第3-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把复习中的应用题和填空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起迁移:

  1、教师出示应用题”一个养蜂组养了105箱蜜蜂,平均每箱蜜蜂每年可以产蜂蜜76千克。这个养蜂组一年生产蜂蜜大约多少千克?“

  让学生先默读题目,然后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

  学生做完以后,自愿结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你是怎样做的?

  (2)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而不用加法计算呢?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明确指出:这道题实际求的是”105个76千克是多少“,很明显,如果我们用加法计算是非常麻烦的,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非常简便。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136×947=947×()(2)358×1002=1002×()

  (3)68+321+79=68+(+)

  先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二、学习新知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的第2题的第(3)小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使原来的计算变得容易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乘法结合律。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3。

  教师出示例3

  小组讨论;(1)这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怎样?为什么?

  (15×4)×10()15×(4×10)

  (125×8)×5()125×(8×5)

  教师:“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什么?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比较上面两个算式。

  教师,上面我们看了两个等式,仔细分析一下这两个等式,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的两边都是几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中,等号两边的三个数相同吗?”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右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也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左右两边乘的顺序不同,但是它们的结果呢?”

  “谁能把我们刚才说的概括一下?”多让几个学生发言。

  教师:把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凑起来就很完全了。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例3后面的结语,先请一个同学读一遍,再让全体学生齐读。

  接着,教师指出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并板书: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教师提问:“加法结合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乘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分别用a、b、c表示三个数,怎样用这三个数表示乘法结合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b)×c=a×(b×c)

  “等号的左边表示什么?”(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等号的右边表示什么?”(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着,说明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5)做第24页前半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把数填在自己的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写妁。

  2、学习例4。

  出示例4,43×25×4。

  分组讨论:(1)如果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2)算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根据是什么?

  小组派代表汇报

  教师板书:43×25×4

  =43×(25×4)

  =43×100

  =4300

  教师: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43×(25×4)这一步可以省略。

  3.自学例5。

  让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集体核对。

  4、小组学习:比较例4和例5。

  “在计算例4和例5时,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哪些不同?”让学生讨论。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4页最后“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然后再逐题讨论。

  “第一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算4乘以5,再同27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第二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把8和7交换位置,再算8和25相乘,然后再和7相乘,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第三小题呢?”(因为25和4相乘得100,所以先把12改写成3乘以4,再算25和4相乘,然后再把100和3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2.做练习五的第3-4题。

  (1)做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4题。做的时候要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5题。

  板书设计: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例4:43×25×4例5:25×43×4

  =43×(25×4)=43×(25×4)

  =43×100=43×100

  =4300=4300

  教学设想:本课大量采用了自学的学习的方法,尤其是简便方法的应用,这样有助与学生形成比较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课型,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课后附记: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3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本节课把认识乘法结合律主要放在学生自主的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将初次感受用字母表示数,而猜测、估算等教学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本节课重点是在交流活动中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通过对乘法结合律探索基本步骤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数学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学情背景】

  学习方式上:四年级的学生,经历四年的课改实验,已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能够较好地合作交流与倾听。能比较主动地探究新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

  知识技能上: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知道:25×4=100

  125×8=1000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经过对学生的课前调查,发现优生通过预习能初步掌握乘法结合律,中等生经过指导能较快掌握,学困生需要多次合作交流,练习指导能掌握。

  【教学内容和学习水平的分析与确定】

  表1、知识点与认知水平确定

  编号知识点认知水平分析

  (1)探索与发现

  乘法结合律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

  表2、学习水平的具体分析

  知识点类学习

  水平认知内容描述学生行为动词

  (1)理解理解乘法结合律理解并能运用语言描述

  应用对一些算式简便计算简便计算

  分析

  综合综合应用乘法定律,对一些算式简便计算综合应用乘法定律,对一些算式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

  “如何有效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新知”是我校课改实验探索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一个子课题,本节课把认识乘法结合律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中。先是口算,为学习简便算作铺垫。进而揭示乘法交换律,这部分教学内容是教材试一试第2题,并非本课教学主要内容,将这部分内容提前教学,主要考虑学生从二年级起已经滲透了乘法交换律思想,只不过没有进行抽象概括,借乘法交换律的概括让学生体验用字母表示数要比直接教学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学生更容易接受。接着创设情境组织学生猜想,教师对教材主题图进行挖掘再设计,只显示主题图正面,与上面遮盖侧面,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合理性猜测来估计小正方体的总数,培养猜想、估计意识。然后出示主题图新授,通过从不同角度观察写出计算小正方体总数的不同算式,在计算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而后举例验证,计算器帮助探索,进而建立模型,归纳总结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结合律。最后应用规律,由学生独立尝试练习、集体交流对一些算式简便计算。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探索、发现、理解、应用乘法结合律。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组织探索,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故事】

  本课新授教学,改变原教材先学乘法结合律,再学乘法交换律的编排顺序,教师先组织学生以旧引新,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运算中学习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为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打下基础。

  出示情境图1

  :师:看过这个图后,你们想提哪些数学问题?

  生1:这个长方形里有多个个正方形?(等等)

  师:哪有多少个?你们是怎么数的?

  生2:每行5个小正方形,一共有四行,5×4=20(个).

  生3:每列4个小正方形,一共有5列,4×5-20(个)

  师:从这两个伙伴算法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4:5×4=4×5就是二年级学乘法口诀时有五四二十和四五二十是一回事.

  师:你们能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生略:学生举了很多,可想而知)

  师:若老师用a和b代表这两个因数,大家能把上面的等式写出来吗?

  生:写出a×b=b×a

  师:同学们:a×b=b×a这就是乘法的交换率,生:噢!

  当教学转入乘法结合律的学习时,教师利用下图创设了让学生说说大长方体中含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这时学生的估算情绪很高,因第一个情境与第二个情境图是从平面过渡到立体,学习情感很自然过渡过来。

  师:现在你能准确地算出一

  共有几个小正方体吗?你是怎样算的?

  全体学生思考片刻

  提出让全体同学运用已有的知识列式计算出到底大长方体含有几个小正方体。开始学生都只从正面看:“从正面看,:每层有5×4=20个,有这样的3层,列式是:5×4×3=60。”这时,我想:学生的观察思维表现得很贫乏,应当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所以,我就提出:大家能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时学生的探索情绪被调动了起来,不一会,纷纷举手:

  生:“老师我想从上面看,一共有3×5×4=60

  生:“老师我想从侧面看,一共有:3×4×5=60

  进而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通过独立观察,很快的自主发现:

  1:三个算式所有的因数都是3、4、5。

  2:三个算式的积都相等。

  3:三个算式只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一样。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3×4×5=3×5×4=5×4×3

  既而我引导学生既然这三个连乘的式子的`积都相等,在计算时哪个式子你认为乘起来感觉最快?为什么?

  根据计算经验,所有同学一致同意喜欢5×4×3,因为4×5=20,20是整十数,整十数乘法比较简便。

  我接着引导说:“如果不改变因数的位置,又想先算4×5=20,再算20×3=60,怎么办?”由于学生已有加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的经验,同学们很快知道3×4×5=3×(4×5),3×(5×4)

  而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刚才我们的发现是否是一个规律呢?

  怎样验证我们的想法呢?谈到验证,大多数学生显得不知所措,此时,我引导学生可以回顾乘法结合率的揭示过程,终于一位学生提议:我们可以再举一些例子看看。通过全体同学亲自举例,大家验证了乘法结合率,这时我告诉学生这个律叫做结合律。而后我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咱们的发现。通过语言描述,进一步理解了乘法结合率。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上开头引导交换率基础,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虽然用字母表示数为学生初次所接触,但由于教学设计引导得当,学生归纳的非常轻松。在后面的应用规律进行练习时,全体同学均能正确、独立地完成。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应用规律,尝试练习

  1、你能用乘法结合律使下列的计算简便吗?

  38×25×4

  42×125×8

  应用刚才探索的乘法结合律学生独立尝试,经过学生自己的尝试与交流,概括出简便计算的一些基本方法。

  2、填空

  35×2×5=35×(2×___)

  (60×25)×4=60×(___×4)

  (125×5)×8=(___×___)×5

  (3×4)×5×6=(__×__)×(__×__)

  3、利用发现的规律,计算。

  25×17×4

  (25×125)×(8×4)

  38×125×8×3

  全体学生独立练习,再讲评。理解乘法交换率,结合律,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思考】

  125×32125×32×4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乘法结合律的发现与探索活动。这次的数学活动基本完成了预设的学习目标。上完这一课我收获以下几点:

  1、充分挖掘教材进行再设计,组织学生估计,多角度观察与多种算法,这一环节设计安排得较好,做到充分利用教材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

  2、两次的验证活动安排设计得较好,第一次借直观图形进行验证,第二次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第一次的发现是否适合其他算式呢,引导学生扩大验证的范围,用抽象的算式举例验证,为发现、概括乘法结合律奠定基础。

  3、及时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掌握探索的基本步骤。

  探索数学规律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自己体验、感受。本课教学,我在学生已经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后,没有立即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练习,而是询问学生: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结合律呢?对学生刚刚经历的体验与感受及时进行梳理总结。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结合律比较困难,会出现表达不够严谨的现象,此时,我引导得不够巧妙,有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的意图。另外,在归纳总结探索步骤时,学生归纳得较为迟钝,是否前面的探索经历对学生而言不够深刻。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4

  本课题教时数:25本教时为第17教时备课日期11月8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对一些乘法算式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培养学生采用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乘法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学习新课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作业

  1.什么叫乘法的交换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2.什么叫乘法的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3.口算:

  15×2×12=25×4×17=35×2×9=

  125×8×3=45×2×8=4×15×13=

  4.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板书课题)

  1.学习例3

  (1)出示例3

  (2)学生讨论:如何计算能凑成整十、整百数,比较容易?

  (3)学生尝试着进行计算。

  (4)指名学生板演。

  (5)请板演者讲讲是如何想的?

  2.学习“试一试”第1题

  (1)怎样算比较简便?

  (2)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

  3.学习例4

  (1)出示例4

  (2)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学生试着完成,指名学生讲方法。

  4.学习“练一练”第2题。

  (1)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2)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

  1.练习十七第5题。

  2.练习十七第6题。

  练习十七第6、7题。

  课后感受

  在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学生们学得还算不错。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5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 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教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 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 1×8= 1×10= 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 = 3×0 = 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 = 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个3还是0。板书:3×0=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2、5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6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分配律。

  2、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设计理念:

  1、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灵活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法。

  3、提高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效性。

  4、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的学习。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数学挂图:通过看图,把图意说一说。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弄清题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小组讨论)

  生答师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怎样解答呢?

  (1)要求全长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 × 2 + 90 × 2 = 220 + 180 = 400 (千米) 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90)× 2 = 200 × 2 = 400(千米)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组合作探讨)

  生交流: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110×2 + 90×2 =(110+90)× 2 这是个什么规律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小组合作学习) 生自己举例来验证

  生答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板书: (a + b).c = a .c + b .c 通过学习,让学生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吗? (生小组举例探讨)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一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快速连接,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先让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组内互相说出师运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题:先观察,再说出对错,然后把错的题重新做出来,集体订 正,并说出错题错在哪里。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10×2 + 90×2 (110 + 90)×2 = 220 + 180 = 200×2 = 400(千米) = 400(千米)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 a + b).c = a .c + b .c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7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经历教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认识运算律丰富的现实背景,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现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渗透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主题图,向学生介绍“爱心助学大行动”,某商店为帮助贫困山区学生特别举行义卖活动把营业额全部献给希望小学。看,小胖和小亚也来帮忙了

  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究阶段:

  1.投影演示:(果汁)师:小亚和小胖各有多少罐果汁?合起来桌上有几罐果汁?谁能列式计算?

  师:谁能说出两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是两个加数分别是8和18,和都是26,而不同处只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师:因为8+18=2618+8=26所以8+18=18+8

  师:有谁能模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同桌两组相互交流。

  (1)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提示:这些例子都是几个数相加?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归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符号或字母)

  例:◆+●=●+◆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a+b=b+a

  (3)竖式计算74+641

  师:运用加法交换律,我们还可以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74验算:641

  +641+74

  715715

  小结:验算时,可以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再加一遍。也可以用原来的竖式,把每一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一遍。

  2.投影演示:

  (1)图中小箱里共有几罐果汁?6×3=183×6=18

  师:请学生分别读一下以上两个算式,因为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

  (2)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问题:等式左边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每一组等式的左右两边又有什么联系?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乘法交换律。刚才同学们已经用自己的话归纳了一下,那么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出示结论)

  小结: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数,那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同桌两组相互交流。

  (4)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数,那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b×a

  三、运用阶段: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数

  ()+270=270+80400+500=()+()()+56=()+44a+()=b+()

  2.根据乘法交换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4×71=()×()25×976=976×()45×()=55×()303×786=()×303()×▲=()×■()×54=54×37()×()=c×Da×()=c×a

  3.竖式计算

  64验算:27

  ×27×64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且学会了用字母来表示。还学习了用这两个运算定律来验算加法和乘法。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8+18=263×6=18

  18+8=266×3=18

  8+18=18+83×6=6×3

  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定律的认同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乘法运算定律,体验运算定律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懂得乘法交律换律和结合律的算理,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设境导入

  1、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知道,现在全国都在开展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你们知道小学生每天在校要保证多少长的运动时间吗?(1小时)

  2、据我所知,你们学校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每天都要统计参加各种活动的人数,这就要用到加法和乘法等一些运算,为了使统计又快又正确,就要用到一些运算定律。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你们认识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3、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生答后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 = b+c

  加法结合律:(a+b)+c = a+(b+c))

  4、学生们都学得很好,今天吴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乘法的运算定律(板书:乘法运算定律),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出示P61主题图。

  (2)这是实验小学四(7)班第一小组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图片,从图片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从图片中,你知道让我们求什么问题?

  (4)如何求呢?还可以如何求?

  (板书:5×3 =15(人)3×5=15(人))

  (5)观察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6)它们的积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号连接起来?

  (7)你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生答师板书)

  (8)计算验证。

  (9)观察这些等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

  (10)组织汇报。

  (11)根据这些特征,你还能说出含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好,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老师报算式,你们说出和它相等的`另一个算式。(后师生交换角色)

  (12)刚才大家说得又对有快,下面老师再出两个难一点的,你们会吗?

  板书:1。5×2 =  1/2 ×1/3 =

  (13)像这样的等式能说完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表示这样规律的等式呢?(板书:a×b = b×a)

  (14)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运算定律呢?

  师: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15)同学们,在我们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应用过乘法交换律,你知道在什么地方用过乘法交换律?

  (16)练习:列竖式计算并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17×15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出示题目,引导审题。

  (2)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3)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4)组织汇报,并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5)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能用等于号连接起来吗?

  (6)你还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试一试。

  (7)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8)组织汇报,师总结: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1)谁能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定律?

  (2)这里的a、b、c可以代表那些数?

  3、练习

  (1)出示P62想想做做1;引导审题。

  (2)指名回答

  4、练习

  (1)出示P62想想做做;

  (2)分组进行练习;

  (3)组织汇报

  (4)比一比,哪种算法简便一些?为什么?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P62试一试引导审题;

  (2)你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吗?试一试(1、2两组做第1题,3、4两组做第2题;

  (3)组织汇报;

  (4)为什么说这样计算简便一些?

  (5)应用了什么定律?

  三、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1、P62 3

  ①多媒体出示,引导审题②指名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P62 4

  ①独立练习;②评析;

  3、请你做回小裁判

  (1)14×8×5在简便计算时,应先计算14×8…………()

  (2)25×17×4=(25×4)×17,这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3)35×5×2=(35+5)×2 …………()

  (4)在计算15×8×6时,下面的算法都属于简便方法…()

  15×8×6     15×8×6

  =(15×8)×6=(15×6)×8

  =120×6=90×8

  =720=720

  四、全课总结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3、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9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

  利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求乘法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提供材料,得出关系。

  计算:80×30=2400÷80=

  2400÷30=

  观察算式,你发现什么?

  出示: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二.计算123×45,并且验算。

  小组合作,交流验算方法。看看最多可以想出几种验算方法?

  汇报(多媒体):乘法:45×123

  除法:5535÷1235535÷45

  分别依据什么?(乘法交换律,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求未知数

  1.出示例3:一个数乘24,积是408,求这个数。(用X表示未知数,列式解答)

  生:X×24=408

  X=408÷24这一步是依据什么?

  X=17

  注意书写格式。

  四.练习

  P129试一试1

  五.课堂总结

  六.课堂作业。

  七.板书:求乘法中的未知数X

  80×30=24002400÷80=30

  2400÷30=80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验算,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10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运算定律用的复习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定律

  1.教师出示复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适当的数。

  1.26×305=305×

  2.(246×8)×125=246×(8× )

  3.214+678=678+

  4.225+(75+437)=(225+75)+

  先让学生看清题目,再提问:

  “第一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什么不变?”

  “第二小题呢?”

  “乘法结合律说,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怎样乘,它们的积不变?”

  “第三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第四小题呢?”

  “乘法和加法都有交换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以后,教师指出: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都是交换了要计算的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前和交换后计算的结果都不变。只是加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和相等;乘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积相等。

  “如果用a、b代表两个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学生加答后教师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和加法都有结合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办?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说的三个数的`运算规律;乘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乘,再同策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加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如果用a、b、c代表三个数,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学生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二、做练习十三的第13-16题。

  1.第13题,是要求学生按照运算定律来判断哪些算式是正确的。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再集体讨论哪些是正确的,还要说一说为什么。其中第2、3小题符合加法交换律,第4小题符合乘法交换律都是正确的;第6小题因为交换的是两个因数是正确的。第1小题和第5小题,虽然等号两边算出的结果相等,但不符合运算定律。

  2.第14题,先让学生自己看题,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这一道题中的第1、3、4小题都是正确的,第1和策4小题都符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3小题符合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2小题是不对的,这一题先计算的是1×6和4×9然后才能把两个乘积加起来,如果把6和4交换,它既不符合加法交换律,也不符合乘法交换律,所以这个算式是不正确的。

  3.第1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集体核对,核对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比较一下怎样做更简便。

  4.第16题,先让一名学生读题,提问:

  “这道题有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明确指出:这造题在填表时,都要把每组的数和第一组的数比较一下,再着一看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做在自己的书上。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7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的算理;

  能力目标: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认真计算和算后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培养检查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过程中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从而得到简便运算的算理。

  教学想法:教师通过设计平等的语言,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以一名参与者讨论者的角色进入课堂,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获得成功。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个数乘三位数的乘法,我们再来做一些练习。

  2.提供材料(板书)

  358

  ×206

  全班练做

  指名一生板演,其它学生观察它在计算方法和计算得数上有没有错误?

  请一生检查

  358

  ×206

  2148

  000

  716

  73748

  (通过其它生观察计算得数,并且一生检查,一方面渗透认真计算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教与学生检查计算的'方法)

  3.提供第二个材料(全体生做一做演算,检查)

  239

  ×107

  1673

  000

  239

  25573

  (在两个材料的基础上和做一做的过程中,让部分学生感知问题的存在)

  4.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提)

  生有发现:我有个想法。

  师:你有什么想法,说来听听。

  生:过和中的000是不是可以去掉?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1.师(赞同发现):这倒是个发现,那么这000可不可以像他说的去掉?去掉了格式应该怎么写?大家一起研究一下。

  2.学生讨论(分析问题)

  3.师生讨论,得出方法。(解决问题)

  生:可以去掉,直接写第三步,把第三步的末位和百位对齐。

  师根据生说的板演验证,强调书写格式。

  4.学生练做第二题,验证规律。

  5.比较,肯定规律。

  师:刚才××同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而我们大家又共同努力,验证了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你们比较一下两种方法更好。

  生:第二种方法更方便。

  师:我们表扬××同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让我们全班同学突破书本知识,又学到了一种更好的方法。

  (四)应用规律,练习巩固

  书上P84页第一题。(你可以用老的方法做,但是能够把今天学的更加方便的方法做更好)

  492375287

  ×104×208×3

  全班练做----做好检查计算----确信正确的请到黑板上做----校对

  (五)想像创新,大胆质疑

  1.提出质疑师:这节课我们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方法和乘数中的0有关系,我这里还有一个疑问:那么和被乘数中的0有没有关系呢?大家再一起来研究一下?

  比如:308

  ×405

  2.学生思考,试做,讨论,得出:和被乘数中的0没有关系。

  3.完成P83判断题,(五)练习P83第三题

  (六)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怎样可以得到简便计算?

  (七)作业本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例1和第25、26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授课类型:新授课 练习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上面这些题哪些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1。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还可以怎样求?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解答这道题用乘法计算简便还是用加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乘号前面的数叫做被乘数,乘号后面的数叫做乘数,乘得的数叫做积。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

  注意: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例如:1×3=3 3×1=3 1×1=1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例如:0×3=0 3×0=0 0×0=0

  2、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1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同乘法计算还可以这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6页“做一做”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五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后,再集体核对。

  四、作业:练习五的第1、2、5题。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什么叫乘法的交换律?

  附板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乘号前面的数叫做被乘数,乘号后面的数叫做乘数,乘得的数叫做积。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

  注意: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例如:1×3=3 3×1=3 1×1=1

  一个数 和0相乘,仍得0。例如:0×3=0 3×0=0 0×0=0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页的例3、例4,第86页下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在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用0补足。

  2.使学生初步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二十的第10题。

  全班学生一起做,教师记一下时间,看有多少学生3分能做完。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2.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先让两个中等水平的学生说一说。说得不完全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二、学习新知

  1.自学例3。

  教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比较简单的小数乘法,今天继续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出示例3,指名说一说应该怎样写竖式、每一步怎样计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竖式。在点小数点时,可以让学生讨论该怎样点。独立完成。

  2.自学乘法验算。

  教师:“我们在整数乘法中已经学过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同学们能用这种方法对例3进行验算吗?”

  学生独立验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自学例4。

  出示例4。指名读一遍题目。

  教师:“这道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自学后,独立完成。

  4自学小数乘法的积和被乘数比较大小。

  5.基本练习。

  做教科书第86页下面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判断一下,乘得的积要比被乘数大还是小。

  然后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两名中等水平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的第11题的'前两道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十的第12题。

  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对每一道小题都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道理。特别对判断有误的学生,要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让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练习二十的第20·题。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以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练习二十的第11题的后四道题,第13题。

  板书设计:一个数乘小数

  例3:0.056×0.15=0.0084

  0.056×0.15

  教学设计:

  本课是前一课知识的延伸,有了前一课的基础,这部分知识很容易理解,所以在教法选择上采用自学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15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乘、除法的计算容易出错,出错的类型因生而异,各有所不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而本学期的教学研究重点是恰好有关计算的学习诊断,所以我计划用18个课时进行研究计算教学。(注:本学期第三单元教学用书安排9课时,但我们实际教学总课时多了30个课时,所以我把其中9课时加在第三单元教学。)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二年级上册

  ●认识乘法,表内乘法及应用

  三年级上册

  ●一位数乘三位数及应用

  三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两位数及应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两、三位数乘法及应用

  ●能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

  ●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

  ●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四年级上册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及应用

  四年级下册

  ●小数乘法及应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

  五、单元评价要点

  会计算、能估算、掌握运算定律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在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归纳估计的方法。

  3.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的运算定律。

  六、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课时划分:18课时。(注:本学期第三单元教学用书安排9课时,但我们实际教学总课时多了30个课时,所以我把其中9课时加在第三单元教学。)

  课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课时

  授课时间

  备注

  1、卫星运行时间;

  两、三位数的乘法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课时

  2、体育场;

  大数的估算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2课时

  3、练习三;

  练习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1课时

  4、神奇的计算器;

  计算器的使用

  1、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1课时

  5、探索与发现(一)

  有趣的算式(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课时

  6、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

  1、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

  1课时

  7、探索与发现(二)

  探索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理解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2课时

  8、探索与发现(三);

  探索乘法分配律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课时

  9、练习四

  练习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课时

  10、

  整理与

  复习。

  复习

  1、复习大数的读写、求近似数等第一单元的内容。

  2、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

  3、复习乘法的有关知识。

  2课时

  单元测试

  1课时

  单元回馈

  1课时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分数乘法02-17

数学教案:小数乘法02-20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04-08

数学教案:8的乘法口诀03-30

数学教案:乘法的初步认识02-04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01-19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01-02

《乘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优秀12-24

数学教案:小数乘法10篇02-20

乘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