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时间:2022-12-24 11:41:29 初中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5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安排1课时讲授;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学中引用太阳光照射下的影子种种生活中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影子在生活中的存在,激发学习的兴趣。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不同时刻物体影子的变化,亲自感受变化的情况,再通过教师讲授逐步加深对投影相关概念的理解,并掌握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知道平行投影、正投影的含义;

  能够确定物体在太阳光下的影子的特征;

  知道在不同时刻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想象、实践形成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探索不同时刻不同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规律:影子长的比等于物体高度的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论研究自然现象,引发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探索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增进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投影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平行投影的认识进行物体与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让学生在课前观察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自己总结出一些结论。

  一、创设情景

  问题1:

  师:请看这幅图片,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什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陈述: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它由“晷面”和“晷针”组成。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晷针的影子在晷面上慢慢地移动。以此来显示时刻。(看下图)

  设疑激趣:利用古代显示时刻的物体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引出课题

  问题2:

  师:太阳光可看成平行的直线,在阳光下,我们经常看见物体的影子,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吗?

  下面我们来看几副图片:(幻灯显示)

  (1) (2) (3)

  上面的三幅图是在我国北方某地某天上午不同时刻的同一位置拍摄的,请根据树的影子,判断拍摄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

  生:通过这几天观察,如果上午观察物体的影子,都是逐渐变短的一个过程,所以拍摄的先后顺序是:(3)→(2)→(1)。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但是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呢?

  生:上午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逐渐升高,这里我们把太阳光线看成平行的直线,根据以前我们学过的几何知识,通过画图,显而易见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逐渐变短的.。

  师:回答的很好;根据上面的总结,我们观看下面的图片,观察有什么变化?

  在我国北方地区,人们居住的房屋窗户大多是朝南的,中午某时刻室内的窗影在一年四季里会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生:夏天的时候影子是最短的,冬天是最长的,春秋次之。

  活动:学生有丰富的关于影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结合经验想象自己的影子从早到晚是如何变化的(包括大小和方向)?并叫三个学生代表太阳、物体、影子,模拟太阳东升西落。得出结论:大——小——大;西——北偏西——正北——北偏东——东。

  教师总结: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墙面上留下它的影子,这种现象就是投影(projection)。

  太阳的光线可看做平行线的,像这样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所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光线是投影线,地面或墙面是投影面。

  如上图,用一束平行光线竖直照射水平放置的三角尺上,投影线、三角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是平行投影。在这种平行投影中,光线是竖直照射在水平面上的。像这种平行投影又叫做正投影。

  现在大家对投影有了一定的了解,再看下面这个图形,思考问题:[

  如图,正方体正面(R面)在V面上的正投影 。

  1.R面的正投影是什么图形?与R面相对的面的在正投影是什么图形?

  2.Q面的正投影是什么图形?与Q面相对的面的正投影是什么图形?

  3.P面及与它相对的面的正投影分别是什么图形?

  学生相应回答上面的问题。

  师:我们学习了投影的相关概念,也观看了许多投影的图片,那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

  (1)一个物体的正投影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

  (2)点、线段和多边形的正投影可能分别是什么图形?

  第一问显而易见,教师可以找中下等学生回答。

  第二问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学生观看,回答问题。(参看课件:点、线、面的投影)

  师生互动:

  例:旗杆直立在A处,它的平行投影如图所示。

  (1)请画出小明站在B处时的投影(用线段表示)。并说明你这样画的理由。

  (2)如果小明站在C处,请画出他的投影(用线段表示),并比较小明站在B、C两处投影的长短。

  (3)旗杆的高度与它投影长的比和小明的身高与他投影长的比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这道例题,教师再进行讲解。

  教师总结:一般地,两个直立于地面的物体在阳光下的投影,或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个物体、他们的平行投影及过物体顶端的投影线,分别组成直角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练习

  1.大致说出我国北方的确一天中(早晨、中午、傍晚),人在阳光下的投影的方向和长短。

  2.下图是一棵大树在阳光下的投影,请画出另一棵树的投影(用线段表示)。

  3.结合地理知识,谈谈在我国哪些地区会有太阳直射现象。这时人的投影是什么样的?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平行投影

  一、导入 平行投影

  问题1: 正投影

  二、新授 例:

  问题2:

  三、练习

  投影:

  四、总结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相似多边形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相似多边形本质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归纳、类比、反思、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体会反例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推断得到数学猜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点:探索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过程,以及用定义去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

  教学难点:探索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形状相同的图形,在这里我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课件),引导学生从中找出形状相同的图形。学生回答后,利用课件演示抽象出多边形。

  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指出黑板边框的内外边缘所围成的矩形的形状也相同。我紧接着创设悬念:这两个矩形的形状相同吗?

  利用课件演示,把内边缘的矩形的长和宽按相同比例放大后不能与外边缘矩形重合。此时的学生肯定倍感疑惑,急切想探个究竟。教师顺势导入新课:

  那么满足什么条件的多边形才是形状相同的多边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相似多边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5分钟)

  1、动手实验,初步感知定义。

  课前发给每个小组一套相似多边形的图片(其中包括两个相似三角形、一个等边三角形、两个相似四边形),组织学生按形状相同给多边形找朋友。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一组多边形探究解决下面问题。

  (1)在这两个多边形中,是否有相等的内角?设法验证你的猜想。

  (2)在这两个多边形中,相等的内角的两边是否成比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验证、交流,并进行演示,着重引导学生说明验证的方法,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验证方式,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对相等内角的两边是否对应成比例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成比例线段,我会利用这一点启发学生运用测量、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一难点。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状相同的六边形的对应角相等,然后让学生观察计算得到,相等的内角的两边成比例。然后给出对应角、对应边的概念,引导学生明确对应角、对应边的含义。

  2、特例探究,进一步体验定义。 (课件出示问题)

  例:下列每组图形形状相同,它们的对应角有怎样的关系?对应边呢?

  (1)三角形ABC与正三角形DEF;

  (2)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EFGH.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这个问题后进行适当引申,使学生认识到:边数相同的正多边形都相似。)

  3、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教师设问: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探究过的每一组多边形,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吗?(课件出示四组图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定义,教师给予规范并板书。随即给出相似多边形的表示方法和相似比的概念,接下来引导学生回忆表示全等三角形时应注意的问题,也就是要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然后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得到:在记两个多边形相似时也要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说明相似比与两个多边形叙述的顺序有关。)

  4、深化理解。

  (1)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多边形相似?

  (2)如果两个多边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角和对应边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相似多边形的定义既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判定方法,也是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

  (三)辨析研讨,知识深化。(14分钟)

  1、议一议:

  (1)观察下面两组图形,图(1)中的两个图形相似吗?为什么?图(2)中的两个图形呢?与同桌交流。 (课件出示图形)

  (2)如果两个多边形不相似,那么它们的各角可能对应相等吗?它们的各边可能对应成比例吗?

  (3)如果两个菱形相似,那么他们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理解问题,我运用教材中两个典型的反例,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不相似的两个多边形的角也可能对应相等,不相似的两个多边形的边也可能对应成比例;反过来说:只具备各角分别对应相等或各边分别对应成比例的多边形不一定相似。进而使学生明确:判断两个多边形形相似,各角分别对应相等、各边分别对应成比例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这是个易错点,教学时应注意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另外在设计时,我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添加了菱形的情况(见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两个菱形相似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2、做一做。

  设问:学到这儿,你认为黑板边框内外边缘所成的这两个矩形相似吗?请你计算说明。课件出示问题:

  一块长3m、宽1.5m的矩形黑板,镶在其外围的木质边框宽7.5cm.边框的内外边缘所成的矩形相似吗?为什么?(学生自主探索解决)

  (设计意图: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令自己满意的数学知识,我把此题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拓展一:如果将黑板的上边框去掉,其他条件不变。

  那么边框内外边缘所成的矩形相似吗?为什么?

  拓展二:在拓展一的基础上,如果矩形的长为2a,宽为a,

  边框的宽度为x。那么边框内外边缘所成的矩形还相似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讨论计算,解决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并不是所有相互套叠的两个矩形都不相似。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直观有时是不可靠的,研究数学问题需要在提出猜想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和计算,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风。)

  (四)学以致用,巩固提高。(6分钟)

  慧眼识金!

  1、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

  (1)所有的矩形都相似。

  (2)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

  (3)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相似 问题解决!

  2、下图中两面国旗相似,则它们对应边的比为 。

  3、如图,两个正六边形广场砖的边长分别为a和b,它们相似吗?为什么?

  (课件出示图形)

  (设计意图:为了体现相似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设计练习题。这是一组基础题,意在巩固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以及相似比的计算。)

  (五)课堂小结,知识升华。(2分钟)

  师生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肯定学生在课堂中大胆的猜想和思维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从几方面进行反思:我学会了什么,我最感兴趣的是,我发现了什么,我能解决,我获得的数学方法是帮助学生构成新的知识网络,形成技能。)

  (六)布置作业:

  1、 P113 习题第3题

  2、画一画:在方格纸中画出两个相似多边形。

  3、探究题:小林在一块长为6m,宽为4m一边靠墙的矩形的小花园周围,栽种了一种蝴蝶花装饰,这种蝴蝶花的边框宽为20cm,边框内外边缘所围成的两个矩形相似吗?第1、2题作为必做题;第3题作为选做题,是对课堂上做一做的再次拓展和延伸:当矩形的长与宽的比不再是2:1时,边框内外边缘所围成的两个矩形还相似吗?

  板书设 4、相似多边形

  定义: 各角对应相等,

  各边对应成比例

  表示方法:∽

  相似比: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x<10。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x<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

  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100+100x)(0≤x≤2)]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x<10=化为:

  y=-2x2+20x(0<x<10)……………………………(1)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y=-100x2+100x+20D(0≤x≤2)……………………(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5x+1(2)y=4x2-1

  (3)y=2x3-3x2(4)y=5x4-3x+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六、作业:略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4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

  2、能用分式表示简单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能解释简单分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3、能分析出一个简单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4、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分式的值。

  学习重点

  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学习难点

  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教学流程

  预习导航

  一、创设情境:

  京沪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全长1462km,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如果货运列车的速度为akm/h,快速列车的速度为货运列车2倍,那么:

  (1)货运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2)快速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3)已知从北京到上海快速列车比货运列车少用多少时间?

  观察刚才你们所列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些式子与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合作探究

  一、概念探究:

  1、列出下列式子:

  (1)一块长方形玻璃板的'面积为2㎡,如果宽为am,那么长是

  (2)小丽用n元人民币买了m袋瓜子,那么每袋瓜子的价格是 元。

  (3)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为 度。

  (4)两块面积分别为a公顷、b公顷的棉田,产棉花分别为m㎏、n㎏。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产棉花 ______㎏。

  2、两个数相除可以把它们的商表示成分数的形式。如果用字母 分别表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那么 可以表示成什么形式呢?

  3、思考:

  上面所列各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对以上几个实际问题的研讨,学会用 的形式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把分数推广到分式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分式的概念:

  4、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 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式,其中分子为被除式,分母为除式,分数线起除号的作用;

  ② 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而分子中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字母,这是区别整式的重要依据;

  ③ 如同分数一样,在任何情况下,分式的分母的值都不可以为0,否则分式无意义。分式分母不为零是隐含在此分式中而无须注明的条件。

  二、例题分析:

  例1 : 试解释分式 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例2:求分式 的值 ①a=3 ②a=—

  例3:当取什么值时,分式 (1)没有意义?(2)有意义?(3)值为零。

  三、展示交流:

  1、在 ____________中,是整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分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

  2、 写成分式为____________,且当m≠_____时分式有意义;

  3、当x_______时,分式 无意义,当x______时,分式的值为1。

  4、 若分式 的值为正数,则x的取值应是 ( )

  A. , B. C. D. 为任意实数

  四、提炼总结:

  1、什么叫分式?

  2、分式什么时候有意义?怎样求分式的值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5

  知识点:

  因式分解定义,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十字相乘法、求根)、因式分解一般步骤。

  教学目标: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方法,掌握利用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分解二次二项式的方法,能把简单多项式分解因式。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考查因式分解能力,在中考试题中,因式分解出现的频率很高。重点考查的分式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及它们的综合运用。习题类型以填空题为多,也有选择题和解答题。

  教学过程:

  因式分解知识点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分解因式要进行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分解因式的常用方法有:

  (1)提公因式法

  如多项式

  其中m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m既可以是一个单项式,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2)运用公式法,即用

  写出结果。

  (3)十字相乘法

  对于二次项系数为l的二次三项式 寻找满足ab=q,a+b=p的.a,b,如有,则对于一般的二次三项式寻找满足

  a1a2=a,c1c2=c,a1c2+a2c1=b的a1,a2,c1,c2,如有,则

  (4)分组分解法:把各项适当分组,先使分解因式能分组进行,再使分解因式在各组之间进行。

  分组时要用到添括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5)求根公式法:如果有两个根X1,X2,那么

  2、教学实例:学案示例

  3、课堂练习:学案作业

  4、课堂:

  5、板书:

  6、课堂作业:学案作业

  7、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6

  学习方式:

  从具体问题情景中探索体会合并同类项的含义。

  逆用乘法分配律探求合并同类项法则。

  通过多角度的练习辨别同类项,加 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掌握同类项的定义;

  2、在具体情境中, 让学生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3、能运用合并同类项化简多项式,并根据所给字母的值,求多项式的值。

  4、通过“合并同类项”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难点: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中所含字母相同,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含义。

  3、疑点:同类项与同次项的区别。

  教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自制胶片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 (出示投影)

  如图的长方形由两个小长方形组成,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①当学生列出代数式 8n+5n时,可引导学生是否还有其他表示方法,启发学生得出:

  (8+5)n

  ②接着引导学生写出等式:

  8n+5n=(8+5)n=13n

  启发学生观察上式是怎样的一种变化;

  它类似于我们前面学过的什么运算律

  为什么8n与5n可以合并成一项(组织学生充分

  讨论,从而引出同类项的概念)

  ③同类项的概念

  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同类项的实际例子。

  如:-7a2b , 2a2b ;

  8n , 5n ;

  3x2, -x2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给出的几组代数式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①所含的字母相同

  ②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教师顺势提出同类项的概念

  强调同类项必须满足以上两条

  ④结合长方形面积问题,引出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学生观察,思考

  讨论交流

  (反例巩固) 出示问题;

  x与y,

  a2b与ab2,

  -3pa与3pa

  abc与ac,

  a2和a3 是不是同类项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紧紧结合同类项的两个条件进行判断)

  其中:a2b与ab2可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教师强调“必须是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这句话的含义,从而分清同类项与同次项的区别)

  (引导学生题后反思,同类项与它们的系数无关,只与所含的'字母及字母的指数有关)。

  紧扣定义

  加以判别

  例1 根据乘法分配律合并同类项

  (1)-xy2+3xy2 (2) 7a+3 a2+2a- a2+3

  (教师强调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

  (学生板书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合并的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系 数怎样变化的?字母及字母的指数又怎样变化了)

  由此引导学生总结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在合并同类项时,只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学生思考

  解答(找二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写出过程)

  总结法则

  可根据情况适当复习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有关知识

  通过上面的实例,学生对怎样合并同类项的问题已有较深刻的印象,但还不能用完整的数学语言将其叙述出来,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动脑思考。

  应用法则

  例2,合 并同类项

  ①3a+2b-5a-b

  ②-4ab+8-2b2-9ab-8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独立的思考时间

  找二生到黑板上板演。

  学生 板演后,教师组织 学生交流评价,根据出现的问题,作点拔,强调。

  强调:合并同类项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的过程,在系数相加时,不要遗漏符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都不变。

  教师不给任何提示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桌同学互相交换评判。

  (二生到黑板上板演)

  变式

  应用 补充例题

  例3,求代数式的值

  ①2x2-5x+x2+4x-3 x2-2 其中x=

  ②-3 x2+5x-0.5 x2+x-1 其中x=2

  出示 例题后,教师不要给任何提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部分学生会直接把x= 代入式中去计算,出现这一情况后,教师可积极引导。

  问:还有没有其 他方法?学生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先合并化简后,再代入求值,此时教师可提出让学生对比分析哪种方法简便。从而强调,先化简再求值会使运算变得简便。

  独立完成

  分析比较

  寻求简便方法

  随堂

  练习 1、合并同类项

  ①3y+ y=__________

  ②3b-3a2+1+a3-2b=____ _______

  ③2y+6y+2xy-5=_____________

  2、求代数式的值

  8 p2-7q+6q-7p2-7

  其中p=3 q=3

  练习交流合作

  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补充

  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方法,

  有什么体会? 自己总结

  作业 教材课后习题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7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页,整式的加减单元复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对本章内容的认识更全面、更系统化。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章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技能(主要是计算)的掌握。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章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基础知识的运用;整式的加减运算。

  难点:本章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基础知识的运用;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主要概念:

  (1)关于单项式,你都知道什么?

  (2)关于多项式,你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回答所提问题,通过几名同学的回答,复习单项式的定义、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定义,多项式的定义以及多项式的项、同类项、次数、升降幂排列等定义。

  (3)什么叫整式?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用投影演示:

  整式

  2.主要法则:

  ①提问:在本章中,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重要的法则?分别如何叙述?

  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整式的加减

  二、讲授新课:

  1.例题:

  例1:找出下列代数式中的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

  ,4xy, , ,x2+x+ ,0, ,m,―2.01×105

  解:单项式有4xy, ,0,m,―2.01×105;多项式有 ;

  整式有4xy, ,0,m,-2.01×105, 。

  此题由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定义的理解。

  例2:指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次数:ab,―x2, xy5, 。

  解:ab:系数是1,次数是2; ―x2:系数是―1,次数是2;

  xy5:系数是 ,次数是6; :系数是― ,次数是9。

  此题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及时强调“系数”及“次数”定义中应注意的问题:系数应包括前面的“+”号或“―”号,次数是“指数之和”。

  例3:指出多项式a3―a2b―ab2+b3―1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项、常数项各是什么?

  解:是三次五项式,最高次项有:a3、―a2b、―ab2、b3,常数项是―1。

  例4:化简,并将结果按x的降幂排列:

  (1)(2x4―5x2―4x+1)―(3x3―5x2―3x); (2)―[―(―x+ )]―(x―1);

  (3)―3( x2―2xy+y2)+ (2x2―xy―2y2)。

  解:(1)原式=2x4―3x2―x+1; (2)原式=―2x+ ; (3)原式=― x2+ xy―4y2。

  通过此题强调:(1)去括号(包括去多重括号)的问题;(2)数字与多项式相乘时分配律的'使用问题。

  例5:化简、求值:5ab―2[3ab―(4ab2+ ab)]―5ab2,其中a= ,b=― 。

  解:化简的结果是:3ab2,求值的结果是 。

  例6:一个多项式加上―2x3+4x2y+5y3后,得x3―x2y+3y3,求这个多项式,并求当x=― ,y= 时,这个多项式的值。

  解:此多项式为3x3―5x2y―2y3;值为― 。

  3.课堂练习:

  课本p76―77:1,2, 3⑴⑶⑸,4⑴⑶⑸⑺,5,7

  四、课堂作业:

  课本76―77:3⑵⑷⑹,4⑵⑷⑹⑻,6,8,9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①本节是全章的复习课。首先是复习本章的主要概念和法则。在上节课所留复习作业的基础上,一上课,就进行课堂提问,“关于单项式,你都知道什么”,“关于多项式,你又知道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既可检查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又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使学生的思维发散,把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内容都说出来。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多个侧面地回答,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重视,又可培养他们主动分析问题的习惯。

  ②对于应该强调的问题,如果只是泛泛而谈,效果不大。因此,在复习了本章的主要知识后,出了一组练习,通过具体的题目,强调有关的问题,将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学习效果会更好。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9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明白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稳定性大小的.

  3.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计算一 组数据的标准差与方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对数据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根据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问题,增强数学素养,用数 学的眼光看世界.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极差、方差或标准差的概念,明白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刻画数量离散程度的几个统计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并会判断这组数据的稳定性 .

  ●教学难点

  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师]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

  当我们为加入“WTO”而欣喜若狂的时刻,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的规格进行了划分.某外贸公司要出口 一批规格为75 g的鸡腿.现有2个厂家提供货源.

  [生](1)根据20只鸡腿在图中的分布情况,可知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分别为75 g.

  (2)设甲、乙两厂被抽取的鸡腿的平均质量 甲, 乙,根据给出的数据,得

  甲=75+ [ 0-1-1+ 1-2+1+0+2+2-1-1+0+0+1-2+1-2+3+2-3]=75+ ×0=75(g)

  乙=75+ [0+3-3+2-1+0-2+4-3+ 0+5-4+1+2-2+3-4+1-2+0]=75+ ×0=75(g)

  (3) 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78 g,最小值是72 g,它们相差78-72=6 g;从乙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80 g,最小值是71 g,它们相差80-71=9(g).

  (4)如果只考虑鸡腿的规格,我认为外贸公司应购买甲厂的鸡腿,因为甲厂鸡腿规格比较稳定,在75 g左右摆动幅度较小.

  [师]很好.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会出现上面的情况,平均值一样,这里我们也关心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人们除了关心数据的“平均值”即“平均水平”外,人们往往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

  从上图也能很直观地观察出:甲厂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程度比乙厂相对于“平均水平” 的'偏离程度小.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几个量.

  Ⅱ.讲授新课

  [师]在上面几个问题中,你认为哪一个数值是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呢?

  [生]我认为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反映数据离 散程度的一个量.

  [师]很正确.我们把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 最小数据的差叫极差.而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生](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

  丙= [75×2+74×4+73×2+72×3+76×3+77×3+78×2+79]=75.1(g)

  极差为:79-72=7(g)

  [生]在第(2)问中,我认为可以用丙厂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的和来刻画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

  甲厂20只鸡 腿的质量与相应的平均数的差距为:

  (75-75)+(74-75)+(74-75)+(76-75)+(73-75)+(76-75)+(75-75)+(77-75)+(77-75)+(74-75)+(74-75)+(75-75)+(75-75)+(76-75)+ (73-75)+(76-75)+(73-75)+(78-75)+(77-75)+(72-75)

  =0-1-1+1-2+1+0+2+2-1-1+0 +0+1-2+1-2+3+2-3=0;

  丙厂20只鸡腿的质量与相应的平均数的差距为:

  (75-75.1)+(75-75.1)+(74- 75.1)+(74-75.1)+(74-75.1)+(74-75.1)+(73-75.1)+(73-75.1)+(72-75.1)+(72-75.1)+(72-75.1)+(76-75.1)+(76-75.1)+(76-75.1)+(77-75.1) +(77-75.1)+(77-75.1)+(78-75.1)+(78-75.1)+(79-75.1)=0

  由此可知不能用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和来衡量这组数据 的波动大小.

  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来刻画.

  其中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

  s2= [(x1- )2+(x2- )2+…+(xn- )2]

  其中 是x1,x2,…,xn的平均数,s2是 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生]为什么方差概念中要除以数据个数呢?

  [师]是为了消除数据个数的印象.

  由此我们知道: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生]极差还比较容易算出.而方差、标准差算起来就麻烦多了.

  [师]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它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方差,其大体步骤是 ;进入统计计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就可得出标准差.

  同学们可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探 索计算标准差的具体操作

  计算器一般不具有求方差的功能,可以先求出标准差,再平方即可求出方差.

  [生]s甲2= [02+1+1+1+4+1+0+4+4+1+1+1+4+1+4+9+4+9]= ×50= =2.5;

  s丙2= [0.12+0.12+1.12×4+2.12×2+3.12×3+0.92×3+1.92×3+2.92×2+3.9]= ×76 .49=3.82.

  因为s甲2<s丙2.

  所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我认为甲厂的产品更符合要求.

  Ⅲ.随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 ,我们着重学习:对于一组数据,有时只知道它的平均数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它的波动大小;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量不止一种,最常用的极差、方差、标准差;方差 和标准差既有联系 ,也有区别.

  Ⅴ.课后作业

  Ⅵ.活动与探究

  甲、乙两名学生进行射击练习,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将射击结果作统计分析如下:

  (1)请你填上表中乙学生的相关数据;

  (2)根据你所学的统计数知识,利用上述某些数据评价甲、乙两人的射击水平.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0

  一、教材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8 ℃~-5 ℃

  北京: -6 ℃~6 ℃

  深圳: 15 ℃~25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1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4、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一、知识点回顾

  1、数学期末总评成绩由作业分数,课堂参与分数,期考分数三部分组成,并按3:3:4的比例确定。已知小明的期考80分,作业90分,课堂参与85分,则他的总评成绩为________。

  2、样本1、2、3、0、1的平均数与中位数之和等于___.

  3、一组数据5,-2,3,x,3,-2,若每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4、数据1,6,3,9,8的极差是

  5、已知一个样本:1,3,5,x,2,它的平均数为3,则这个样本的方差是。

  二、专题练习

  1、方程思想:

  例:某次考试A、B、C、D、E这5名学生的平均分为62分,若学生A除外,其余学生的平均得分为60分,那么学生A的得分是_____________.

  点拨:本题可以用统计学知识和方程组相结合来解决。

  同类题连接:一班级组织一批学生去春游,预计共需费用120元,后来又有2人参加进来,总费用不变,于是每人可以少分摊3元,设原来参加春游的学生x人。可列方程:

  2、分类讨论法:

  例:汶川大地震牵动每个人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位衢州籍在外打工人员也捐款献爱心。已知5人平均捐款560元(每人捐款数额均为百元的整数倍),捐款数额最少的也捐了200元,最多的(只有1人)捐了800元,其中一人捐600元,600元恰好是5人捐款数额的中位数,那么其余两人的捐款数额分别是___________;

  点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满足的条件。

  同类题连接:数据-1 , 3 , 0 , x的极差是5 ,则x =_____.

  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某班50人右眼视力检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视力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2 1.5

  人数2 2 2 3 3 4 5 6 7 11 5

  求该班学生右眼视力的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4、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5次,各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5 8 8 9 10

  乙:9 6 10 5 10

  (1)分别计算每人的平均成绩;

  (2)求出每组数据的方差;

  (3)谁的射击成绩比较稳定?

  三、知识点回顾

  1、平均数:

  练习: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

  2、中位数和众数

  练习:1.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2.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3.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

  得分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人数2 3 6 14 15 5 4 1

  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3.极差和方差

  练习:1.一组数据X 、X …X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 +1、2X +1…,2X +1的极差是( )

  A. 8 B.16 C.9 D.17

  2.如果样本方差,

  那么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样本容量为.

  四、自主探究

  1、已知:1、2、3、4、5、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3,方差是2.

  则:101、102、103、104、105、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2、4、6、8、10、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2、应用上面的规律填空:

  若n个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m,方差为w。

  (1)n个新数据x1+100,x2+100, …… xn+100的平均数是,方差为。

  (2)n个新数据5x1,5x2, ……5xn的平均数,方差为。

  五、学后反思:

  xxx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情感与态度: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负数的引入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生活实例引入,观察猜想,合作探究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为了表示半小时、四元八角七分、……,我们需用到分数1/2和小数4。87、……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正负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

  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

  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 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

  又如,某仓库昨天运进货物 吨,今天运出货物 吨,“运进”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

  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

  现在,数学中采用符号来区分,规定零上5℃记作+5℃(读作正5℃)或5℃,把零下5℃记作—5℃(读作负5℃)。这样,只要在小学里学过的数前面加上“+”或“—”号,就把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筒明地表示出来了。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前面例子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高于海平面8848米,记作+8848米;低于海平面155米,记作—155米;

  运进纲物 吨,记作+ ;运出货物 吨,记作— 。

  教师讲解: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

  强调,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界限,表示“基准”的数,零不是表示“没有”,它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并指出,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性质相反的量,符号写在数字前面,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所有的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负数集合把下列各数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填在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的圈里:

  —11,4,8,+73,—2,7, , ,—8,12, — ;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此例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注意加上省略号,说明这是因为正(负)数集合中包含所有正(负)数,而我们这里只填了其中一部分。然后,指出不仅可以用圈表示集合,也可以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课堂练习

  任意写出6个正数与6个负数,并分别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大括号里: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四、课堂小结

  由于实际生活中存着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因此产生了正数与负数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如0℃

  五、作业布置

  1。北京一月份的日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用负数表示这个温度

  2。在小学地理图册的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看到亚洲西部地中海旁有一个死海湖,图中标着—392,这表明死海的湖面与海平面相比的高度是怎样的?

  3。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6,0,004,+ ,— , ,25,8,—3,6,—4,9651,—0,1。

  4。如果—50元表示支出50元,那么+200元表示什么?

  5。河道中的水位比正常水位低0。2米记作—0。2米,那么比正常水位温0。1米记作什?

  6。如果自行车车条的长度比标准长度长2毫米记作+2毫米,那么比标准长度短3毫米记作么?

  7。一物体可以左右移动,设向右为正,问:

  (1)向左移动12米应记作什么?(2)“记作8米”表明什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3

  教学目的 知识技能 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体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数学思考 提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数学的意识,渗透转化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解决问题 通过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及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有关面积、体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探究性学习,抓住问题的关键,揭示它的规律性,展示解题的简洁性的.数学美.

  教学难点 审题,从文字语言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

  知识重点 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问题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师生共同回忆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2)设未知数;

  (3)列方程;(4)求解;

  (5)检验; (6)答.

  问题二:矩形的周长和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问题三:如图,某小区内有一块长、宽比为1:2的矩形空地,计划在该空地上修筑两条宽均为2m的互相垂直的小路,余下的四块小矩形空地铺成草坪,如果四块草坪的面积之和为312m2,请求出原来大矩形空地的长和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题,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语句.

  学生活动:在关键语句中找到反映相等关系的语句,探究解决办法.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分析,解题方法.

  做一做

  如图,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硬纸片,在四个角各剪去一个同样的小正方形,用剩余部分做成一个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求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课堂练习:将一个长方形的长缩短5cm,宽增长3cm,正好得到一个正方形.已知原长方形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 ,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问题四:某商场销售一种服装,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赢利40元.经市场调查发现:如果每件服装降价1元,平均每天能多售出2件.在国庆节期间,商场决定采取降价促销的措施,以达到减少库存、扩大销售量的目的.如果销售这种服装每天赢利1200元,那么每件服装应降价多少元?

  学生活动:在众多的文字中,找到关键语句,分析相等关系.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分析试题.提示学生检验解的合理性.

  课堂练习:1.经销商以每双21元的价格从厂家购进一批运动鞋,如果每双鞋售价为a元,那么可以卖出这种运动鞋(350-10a)双.物价局限定每双鞋的售价不得超过进价的120%.如果商店要赚400元,每双鞋的售价应定为多少元?需要卖出多少双鞋?

  2.某商店从厂家以每件18元的价格购进一批商品,该商店可以自行定价.据市场调查,该商品的售价与销售量的关系是:若每件售价a元,则可卖出(320-10a)件,但物价部门限定每件商品加价不能超过进货价25 %的.如果商店计划要获利400元,则每件商品的售价应定为多少元?需要卖出这种商品多少件?(每件商品的利润=售价进货价)

  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本题为后面解决有关面积、体积方面问题做铺垫.

  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会解决有关面积的问题.

  解决体积问题的问题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渗透转化和方程的思想方法.

  强调对方程的解进行双重检验.

  小结与作业

  课堂

  小结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通过实际要求检验根的合理性,要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

  本课

  作业 课本第43页 习题2

  课后随笔(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4

  一、课题引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数系的发展.从数系的发展历程来看,微积分的基础是实数理论,实数的基础是有理数,而有理数的基础则是自然数.自然数为数学结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数的发展”(也即“数的扩充”),有着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系.一是数的自然扩充过程,如图1所示,即数系发展的自然的、历史的体系,它反映了人类对数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进程;另一是数的逻辑扩充过程,如图2所示,即数系发展所经历的`理论的、逻辑的体系,它是策墨罗、冯诺伊曼、皮亚诺、高斯等数学家构造的一种逻辑体系,其中综合反映了现代数学中许多思想方法.

  二、课题研究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诸如上升5m,下降5m;收入5000元,支出5000元等各种具体的数量.这些数量不仅与5、5000等数量有关,而且还含有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等实际的意义.显然上升5m与下降5m,收入5000元与支出5000元的实际意义是不同的.

  为了准确表达诸如此类的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仅用小学学过的正整数、正分数、零,是不够的.如果把收入5000元记作5000元,那么支出5000元显然是不可以也同样记作5000元的.收入与支出是“意义相反”的两回事,是不能用同一个数来表达的.因此,为了准确表达支出5000元,就有必要引入了一种新数—负数.

  我们把所学过的大于零的数,都称为正数;而且还可以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把“+5”称为一个正数,读作“正5”.

  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所有按这种形式构成的数统称为负数.“-5”读作“负5”,“-5000”读作“负5000”.

  于是“收入5000元”可以记作“5000元”,也可以记作“+5000元”,同时“支出5000元”就可以记作“-5000元”了.这样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数量就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利用正数与负数可以准确地表达或记录诸如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零上与零下等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如,某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大0.5mm就可以表示成“0.5mm”,或“+0.5mm”;如果“另一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小0.5mm”,那么就可以表示成“-0.5mm”了.在一次足球比赛中,如果甲队赢了乙队2个球,那么可以把甲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把乙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

  借助实际例子能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引入负数,认识到负数是为了有效表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一些数量而引入的一种新数,而不是人为地“硬造”出来的一种“新数”.

  三、巩固练习

  例1博然的父母6月共收入4800元,可以将这笔收入记作+4800元;由于天气炎热,博然家用其中的1600元钱买了一台空调,又该怎样记录这笔支出呢?

  思路分析:“收入”与“支出”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一般来说,把“收入4800元”记作+4800元,而把与之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支出1600元”记作-1600元.

  特别提醒:通常具有“增加、上升、零上、海平面以上、盈余、上涨、超出”等意义的数量,都用正数来表示;而与之相对的、具有“减少、下降、零下、海平面以下、亏损、下跌、不足”等意义的数量则用负数来表示.

  再如,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水位高5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5cm;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的水位低3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3cm;若游泳池的水位正好处于正常水位的位置,则将其水位记作0cm.

  例2周一证券交易市场开盘时,某支股票的开盘价为18.18元,收盘时下跌了2.11元;周二到周五开盘时的价格与前一天收盘价相比的涨跌情况及当天的收盘价与开盘价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日期周二周三周四周五

  开盘+0.16+0.25+0.78+2.12

  收盘-0.23-1.32-0.67-0.65

  当日收盘价

  试在表中填写周二到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

  思路分析:以周二为例,表中数据“+0.16”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周二该股票的开盘价比周一的收盘价高出了0.16元”;而表中数据“-0.23”则表示“周二该股票收盘时的收盘价比当天的开盘价降低了0.23元”.

  因此,这五天该股票的开盘价与收盘价分别应该按如下的方式进行计算:

  周一该股票的收盘价是18.18-2.11=16.07元;周二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7+0.16-0.23=16.00元;周三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0+0.25-1.32=14.93元;周四的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4.93+0.78-0.67=15.04元;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5.04+2.12-0.65=16.51元.

  例3甲、乙、丙三支球队以主客场的形式进行双循环比赛,每两队之间都比赛两场,下表是这三支球队的比赛成绩,其中左栏表示主队,上行表示客队,比分中前后两数分别是主客队的进球数,例如3∶2表示主队进3球客队进2球.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5

  教学目的: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对策:

  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解方程(练习一第6题的第1、3小题)

  4x+12=50 2.3x-1.02=0.36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评,集体订正。

  二、尝试练习

  师:刚才的两道题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道题你们还能自己解决吗?试试看。

  出示:30x÷2=360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是第一步需要做什么?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一第7题。

  (1)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S=ah÷2。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指名口答。你觉得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哪一个等量关系适合列方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板书:1.3x÷2=0.39。

  第⑵题生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后全班交流。板书:3x+18=19.8。

  (2)学生独立计算,并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全班核对。

  小结: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等量关系,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2、练习一第8题。

  学生读题后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与杨树和松树有关的信息分别列表整理(如列表,作标记等)

  学生独立解决后再说说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最后核对解方程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从得数的合理性来初步检验)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数量关系,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4、练习一第10题。

  教师简单介绍相关天文知识后,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及时交流,教师及时讲评。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在本题中出现了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写设句时要注意什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6、练习一第12题。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发票上所提供的信息吗?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7、练习一第13题。

  学生阅读第13题,理解后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

  教师再补充几题,如:98.6、212华氏度相当于多少摄氏度等。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及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习题。

  教后反思:

  本课时是一节练习课,练习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形如ax+b=c和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二是借助一些对比练习,让学生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课前,我学习了高教导的“课前思考”,在今天的练习课中补充了两组题目,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题目是这样的:(1)果园里有桃树60棵,比梨树的3倍少6棵,梨树有多少棵?(2)果园里有梨树60棵,比桃树的3倍少6棵,桃树有多少棵?课堂上,我先请学生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答。学生们经过分析、比较,发现类似第1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方程解,类似第2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另一组补充的题目是:(1)王老师买了3个足球,付了200元,找回8元。每个足球多少元?(2)水果店运进5箱苹果,卖出56千克,还剩34千克。每箱苹果多少千克?对于这两题,我请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而且如果是列方程的话,试着列出不同的方程;如果是用算术方法解的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出了不同的方程或算式。

  通过本节练习课,我想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指导学生关注怎样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关注怎样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在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体验,进一步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加深学生对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09-29

【精】初中数学优秀教案02-24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精】12-30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荐】12-28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4篇)06-15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5篇11-24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5篇)11-25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5篇12-22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通用15篇)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