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1-05-14 15:19:15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2、5倍数的特征以及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能够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是2、5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根据所学的因数和倍数知识,运用自己的座号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我的座号是5,5是30的因数或5是1的倍数。

  同座互说

  指名说。

  同学们,我们先去看一场电影,座位号是多少的同学应该从双号入口进。

  2、游戏

  (1)座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起立。

  (2)座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起立, 老师分别将2的倍数座号写在黑板左边,5的倍数座号写在黑板右边。

  3、引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进行研究(板书课题:2、5倍数的特征)。

  【反思:设计目的是从学生熟悉的学号引入,学习的材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确实兴趣浓厚,达到了既激发兴趣,又提供学习素材的目的。】

  二、探究新知

  (一)2的倍数的特征。

  1、观察:左边集合圈里的2的倍数座号有什么特点?(个位上是0,2,4,6,8。)

  2、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3、奇数和偶数

  出示课件:2的倍数的数, 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什么特点?

  个位上是0、2、 、 、 的数,都是2的倍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ji)数。

  老师指出: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习惯上称它们单数、双数。

  4、练习:完成课本做一做, 出示课件

  下列数中,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

  33 98 355 988 0 123

  3678 8089 1000 655 5656 881

  奇数有:33,355,123,8089,655,881。

  偶数有:98,988,0,3678,1000,5656。

  【反思:数学思维的方法一般有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归结演绎等等。设计这个片断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根据素材,通过自主学习得出2的倍数的特征,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能力。但在实际中老师提问:“2的倍数学号有什么特点?”后,学生说:“2的倍数都是偶数”。对于这种生成,是我设计中没有预设到的,于是我反问道:“你认为什么样的数是偶数呢?”学生又说“双数就是偶数”,于是我有些急了,不知所以。我只好进一步明确提问:“这些学号的个位上的数有什么特点?”学生这才说到我心中理想的答案:“个位上的数都是0、2、4、6、8等数字”,看来数学课的有些问题不能过于宽泛,要有所指向。同时设计问题时,还要多想想学生可能会怎样回答,多预设几个方案。】

  【补充设计:学生完成课本练习后,我临时补充了一个知识点的自然数分类的教学。老师提问:自然数有无数个,0、1、2、3、4、5、6、7……说说这些数分别是什么数?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得出:自然数中,不是偶数,就是奇数。】

  (二)5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指右黑板上集合圈: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5的倍数的特征?

  2、学生自己动手在课本上找出5的倍数。

  在下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涂上颜色。看看有什么规律。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___或___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练习:完成课本做一做, 出示课件

  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24 35 67 90 99 15

  60 75 106 130 521 280

  2的倍数:24,90,60,106,130,280。

  5的倍数:35,90,15,60,75,130,280,

  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90,60,130,280。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收获?

  重点指出

  个位上是0的数它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为什么?(末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同意他的说法吗?自己在百数表中找找这样的数?在哪里?

  现在问题怎么解决呢?两位同学都想得到它们?

  提问:2的倍数有哪些?5的倍数呢?60和90是什么数?

  【反思:小学数学知识系统性较强,特级老师张兴华大力提倡“为迁移而教”很有道理。什么是迁移呢?迁移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学科教学之中,先前学习中的知识、技能、积极情感对后继学习产生促进作用的叫做正迁移,否则就是负迁移。5的倍数教学比较顺利,正是由于有前面2的倍数特征探索,学生较好地实现了学习方法的迁移。】

  三、练习巩固

  谈话: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下面的时间,我们就围绕这些知识来练习几道题。

  1、选出两张数字卡片,按要求组成一个数。

  (1)组成的数是偶数;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3)组成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用0、2、5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

  (1)。组成的数是2的倍数;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先做第一小题,同桌学生合作摆、写,再组织交流明确方法技巧,然后按照方法完成其余两小题

  3、把下表中4的倍数涂上颜色。

  4 的倍数是2的倍数吗?今天我们研究了2和5的倍数,4可有点不高兴了,干嘛不研究一下我的倍数的特征呢? 先让学生涂一涂,涂后老师提出:2看了一下4的倍数,可得意了,你们知道2得意什么吗?(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那么4能不能反过来说:2的倍数也都是4 的倍数呢?

  4、下面的判断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1)个位上是2、4、6的数,都是2的倍数。

  (2)个位上是1、3、5、7、9的数都是奇数。

  (3)在全部自然数里,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5、思考:奇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 与奇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偶数与偶 数的和呢?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和5的倍数特征

  5的倍数: 15、30、50、65,,,, 个位上是0或5的数 (偶数)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 (奇数)不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1、3、5、7、9的数 2的 倍数 5的倍数 作业纸: 在5的倍数中画“ ”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计算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7+38= 64-38= 250+70= 530-300= 250+400=

  二、学习新课

  (一)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整百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加、减法.(板书课题:口算加、减法)今天学习的口算加、减法与过去的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把最后一道口算题250+400改为250+470(即例1)

  1.提问:同学们会口算250+400,那么怎样口算250+470呢?请大家试一试.

  2.学生交流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演示课件口算加、减法)

  板书汇报结果.(设想三种方法)

  A.200+400=600,50+70=120,600+120=720

  B.250+400=650,650+70=720

  C.25+47=72,250+470=720

  (第三种方法是把250看作25个十,470看作47个十,25个十加47个十得72个十,所以250+470=720)学生说出这种方法应给予鼓励.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 口算: 540-370

  2.小组讨论:怎样口算才能又对又快.

  3.汇报结果,说出思路.

  540-370=170

  A.540-300=240,240-70=170

  B.540-340=200,200-30=170

  C.540-70=470,470-300=170

  D.54-37=17,540-370=170

  教师肯定这四种方法正确,同时说明第四种方法:把540看作54个十,370看作37个十,54个十减37个十得17个十,所以540-370=170

  4.练习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方法自选)

  360+180 410-240 520-150 370+58

  (2)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三)教学例3

  1.出示例3、口算 :

  (1) 17万+8万=_________万

  由学生自己说思路

  (2)27万+19万=_________万

  因为27+19=46, 所以27万+19万=46万

  (3)27万-4万=_________万

  因为27-4=23, 所以27万-4万=23万

  (4)35万-28万=_________万

  因为35-28=7, 所以35万-28万=7万

  2.练习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

  34万+18万= 23万-18万=

  250万+750万= 50万-27万=

  (2)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

  1.口算,并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

  50

  200

  420

  370

  25

  430

  580

  一

  60

  200

  310

  450

  25

  480

  630

  2.口算

  24万+6万 76万+19万 65万-47万

  15万+35万 29万-13万 40万-18万

  69万+26万 82万-54万 230万-70万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是怎么口算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讲出自己采用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320+60= 350+460= 330-80=

  250+490= 270+28= 760-450=

  520+480= 670-500= 400-260=

  2.口算下面各题.

  170+320= 100-51= 630+27=

  850-40= 650+180= 860-47=

  240+56= 520-360= 910-180=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是练习课,就是让学生通过分层次的练习,理解并会应用商不变的性质。在本节课中,要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体会数学每个知识点都有其实际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在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商不变的规律,而且具备合作意识和能力,为本节练习课奠定了基础。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直观感知仍占很大部分。许多同学能说出商不变性质的内容,但实际应用却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预设:

  1)能够理解商不变的性质。

  2)能灵活应用商不变的`性质,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目标预设1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老师请你们看两张动物的图片,请看这是什么?这是猎豹。这个是谁?这是羚羊。我这有一个数学问题,听一听好吗?凶猛的猎豹2小时奔跑160千米,美丽的羚羊4小时奔跑320千米,谁的速度快?

  说说你的列式:

  生:160÷2=80千米/小时

  320÷4=80千米/小时

  80千米/小时=80千米/小时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除法算式,它们的什么是一样的?什么是不一样的?这两个算式里面蕴含着一个什么规律?

  生:(商一样,被除数和除数不一样,蕴含着商不变的性质这个规律)

  师:说一说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再请其他人来说一说。

  2、说明这节课的目标:板书课题:练习(商不变性质的理解)

  二、基本练习:

  师:要想准确快速的做题,首先你必须理解商不变的性

  质,对吗?那么你们是不是真正理解了这个性质呢,来做几道题检查一下,好吗?

  1、慧眼识真假:先判断对错,再说说为什么?

  ①100÷20=(100÷10)÷(20×10)

  ②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任意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③150÷50=(150+3)÷(50+3)

  师插问:那这要是减号呢?

  ④480÷20=(480×0)÷(20×0)

  ⑤60×50=(60÷3) × (50÷3)

  ⑥两个数的商是15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4,商仍是150.

  师:通过这几道题,你能不能总结一下商不变性质中哪些词语是关键词?谁来说说?

  (强调: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

  生:我来补充,还应该强调是在除法中,乘法就不行了。

  2、快乐选择ABC

  ① 两个数相除的商是2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乘8,那么商是( )

  A、 160 B 、 20 C、16 D、200

  ② 被除数缩小5倍,要使商仍是80,除数应是( )

  A、 缩小5倍 B 、乘5 C、增加5 D、减少5

  ③ a÷c=( )

  A、 ( a÷b ) ÷(c÷d)

  B 、( a×b ) ÷(c÷b)

  C、 ( a×b ) ÷(c×b)(b≠0)

  ④ 被除数除以除数,商是9余数是10,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乘5,商是几,余数是几? ( )

  A、 45,50 B 、9,10 C、45,10 D、9,50

  ⑤ 18÷3=6,如果被除数乘2,除数不变,商是( )

  A、 6 B 、12 C、3 D、24

  ⑥ 18÷3=6 ,如果除数乘2,被除数不变,商是( )

  A、 6 B 、12 C、3 D、24

  师:哪组愿意跟大家说说选哪几题,你们选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选?

  3、商不变性质的应用

  1) 师:这几道题做完以后,我发现你们已经真正理解了商不变的性质,很好,那理解是理解了,我们学的这个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啊?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做什么呢?(口算、竖式、简算)

  2)师:说一说你是如何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口算的?

  举例:如320÷40,320和40同时除以10,划去320和40末尾各一个0,变成32÷4,等于8

  6600÷600,6600和600同时除以100,划去6600和600末尾各两个0,变成66÷6等于11

  师:10÷3=3……1

  100÷30

  1000÷300

  你能根据第一个算式来说一说后面两题的答案呢?

  (强调商不变,但余数中的0不能去掉。)

  3)课本P95页第6题。说一说这两题各出错在什么地方?

  师: 如果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各有两个0,请问同时消去几个0?

  如果被除数和除数末尾一个有两个0,另外一个有一个0,请问同时消去几个0?

  如果被除数和除数末尾一个有两个0,另外一个没有0,请问同时消去几个0?

  三、综合练习:

  1、趣味比赛

  师:我们学知识应该活学活用,对吗?那么下面啊,老师这有个趣味比赛,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比一比,看谁写的连等式多?老师给了一个例子,谁能解释一下我是如何利用商不变的性质的?我写这个是不是连等式?

  师:你们也来试一试,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写的?你来说一说你是如何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写的?

  (2400÷300=240÷30=24÷3=8÷1=4800÷600=9600÷1200=960÷120=96÷12=……

  师: 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我们可以写出无数个连等式,商不变的性质是多么神奇啊!

  2、能力拓展

  1)甲乙两数相除,商是42,如果把甲、乙两数都扩大2倍,商是( )

  2)甲乙两数相除,商是30,如果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不变,商是( )

  3)甲乙两数相除,商是87,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4倍,商是( )。

  4)一个数除以5,如果除数变成1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 )

  5)两个数相除的商是80,如果这两个数都除以4,商是( )。

  6)两个数相除的商是36,如果补除数乘以2,除数不变,商是( );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 ),商就变成了18。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四、学习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更加理解了商不变的性质、知道了商不变的性质能应用在口算中,竖式计算中。

  师:这节课同学们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商不变的性质,还能够学以致用,其实我们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它的实际应用价值,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应用。

  五、课后延伸:

  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你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制成数学小报。(小组评比)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地、合理地、灵活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电脑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适用于小数,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适用于小数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适不适用于小数(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谁来说说你们在整数乘法中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用定母表示。

  生: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的分配律:(a+b)·C=ac+bc。 (板书)

  0.7×1.2=1.2×0.7

  (0. 8×0.5)×0.4=0.8×(0.5×0.4)

  (1. 4+3.6)×0.5=2.4×0.5+3.6×0.5

  师:(手指算式)这些算式各说明了什么呢?

  生1:第一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交换律;

  生2:第二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结合律;

  生3:第三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分配律。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些算式说明了什么?

  生4:说明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2、教学怎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师:(板书)0.25×4.78×4

  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看看这道题能不能用简便方便计算,怎样算简便,请把你们的思路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学生观察,思考,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共同研讨)。让学生在班级汇报交流。

  (教师随着学生的归纳板书:看、想、算)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的方法来计算这道题,看怎样算简便。

  师:(板书)0.65×201

  (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思路,教师参与,适时点拨、引导,然后学生计算,学生完成后,教师抽取代表性的作业,用电脑投影展示)。0.65×201

  =0.65×(200+1)

  =0.65×200+0.65×1

  =130+0.65

  =130.65

  师:(能把你的解题思路说给同学们听听吗?

  生1:我先找特殊的数201,因为201可以写成200+1,再把200和1分别与0.65相乘,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

  (教师边说边板书,分解后再简算)

  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两种简算技巧,有的同学还有许多简算的技巧,同学们可以相互学习,请同学们再来看看下面两道题,怎样算合理简便(让学生独立做)

  (电脑投影出示)32×1.25 (4+2)×0.9

  三、拓展练习

  师:老师这里有三个数4、0.8、1.25请你们根据乘法的运算定律编式题,并说一说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四、总结全课,反思体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请你运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1、必做题:

  (1) 102×0.45 (2)0.34×0.5×0.6 (3)1.25×0.7×0.8

  (4)1.2×2.5×+0.8×2.5 (5)(0.8+0.2)×6.7

  2、选做题

  (1) 99×1.45 (2)99×1.45+1.45

  (3)99×1.45+3×1.45-1.45×2 (4)99×1.45+2×1.45-1.45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96-98页 (9 加几)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99面的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教具:

  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生学具:

  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例1

  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第9697页的全景图。

  老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2、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老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9加4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边提问边指导操作: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踺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先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再指名说一说)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们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算的?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第99面的第1、2题。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67页。

  【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和长方形活动框。

  学具:学具袋。

  教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析

  激趣揭题

  视频:生活中各种平面图形的应用。

  观察感知

  问题:在刚才的画面中,你看到有哪些图形?哪些你们认识?哪些不认识?

  组内交流,向全班汇报。

  小结并揭示课题。

  把生活中各种平面图形的应用编成短片,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达到激发兴趣、增强感知、引出课题的目的。

  实践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平行四边形?

  组内讨论并做好记录;向全班汇报。

  通过记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用学具袋中的材料制作长方形框架。

  小组合作,成果展示。

  再次展示,全班观察(哈哈,变了!变了!)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通过成果展示中图形的变化,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

  体验

  (故作惊奇状)变了?什么变了?大家都试试看。

  实践验证。

  问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组内交流,汇报。

  深化认识指导学生在钉板上围各种平面图形和用长方形纸片剪出平行四边形。

  组内先讨论怎样做,然后再操作实践。

  通过先讨论,后操作,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摆放的平面图形。

  在学具袋中取出卡片涂色、分类、展示。

  出示第34页第5题。

  组内交流,汇报。

  通过涂色、分类、数图形,加深认识,拓展学生思维。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应用这么广泛?它到底有些什么特征呢?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你们的老师、父母请教,也可以到书店或者网上查寻。

  拓展知识的学习空间,把学生的探究兴趣向深处延伸。

  注:学具袋中装有长方形纸片、硬纸条、图钉、小钉板、橡胶圈、剪刀10把、图片等。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的口算需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流程

  第一段:

  流程1: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下面一组题。

  师:请看屏幕,请大家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暂停)

  课件出示得数。

  师:你都算对了吗?最后一组算式,你是怎样算的?

  第二段:

  流程2:教学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和退位减法的口算

  1、不退位减法口算

  课件出示例题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暂停)

  师:根据要求的问题,怎样列式?

  板书:38—25=44—25=

  师:这两道算式都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用口算的方法算得数。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师:我们先来看38—25,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了让同学听得明白,说的时候可以按照“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的思路去说。(暂停)

  师:同学们在口算时可能想到了下面几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PPT课件呈现:

  算法1:个位上8—5=3,十位上3—2=1,合起来是13;

  算法2:先算30-20=10,再算8-5=3,10+3=13;

  算法3:先算38-20=18,再算18-5=13;

  算法4:先算38-5=33,再算33-20=13

  师:这些方法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拆数”。前两种算法是把被减数和减数拆成四部分,个位上的数减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减十位上的数,再把两次结果合起来;后面两种算法是把减数拆成20和5,从38里面分两次减。你是用哪一种方法口算的?

  2、教学退位减法的口算

  师:44—25该怎样口算呢?想一想,把你的算法跟同学交流一下。(暂停)

  PPT课件呈现:

  算法1:先算14-5=9,再算30-20=10,10+9=19;

  算法2:先算44-5=39,再算39-20=19;

  算法3:先算44-20=24,再算24-5=19。

  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同学的算法,这些算法和刚才的算法类似,也是用拆数的方法算的,你们看懂了吗?(暂停)

  第三段:

  流程3:比较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口算

  PPT课件呈现:

  (两道例题的完整板书)

  师:这两道题在口算时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暂停)

  小结:一道题是不退位减,一道题是退位减,在口算时都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用被减数先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或者可以先减减数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用被减数和减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

  数分别相减,再把结果相加。注意在遇到退位减时,运用第三种方法计算要把被减数拆成几十和十几,与减数十位、个位上的数想减。

  第四段:

  流程4:完成想想做做/1、5

  1、完成想想做做/1

  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1”,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写得数,并选择其中一组算式说说是怎样算的。(暂停)

  课件出示得数。

  师:你们都算对了吗?请看第一组算式,为什么都是57减三十几,有的是二十几,有的是十几?(暂停)

  师:都是57减三十几,一个是退位的,一个是不退位的。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时候,要比较被减数的个位数字与减数的个位数字,看是否需要退位。

  2、课件出示想想做做/5

  师:我们来看想想做做第5题,先估计一下每道题得数大约是几十多,再口算,验证自己估计得对不对。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第五段:

  流程5:完成想想做做/2、4、7

  1、完成想想做做/2

  课件出示题目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填写答案。(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你们都算对了吗?看每一组题目中的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在口算时有什么联系?(暂停)

  师:每一组的三道题,被减数是相同的。根据第1题可以想后两题的得数。

  2、完成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题目

  14—6=…

  140—60=…

  1400—600=…

  师:请同学们观察每一组算式的特点,你能很快写出得数吗?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每组题的第一行都是十几减几,第二行都是一百几十减几十,第三行都是一千几百减几百,算一百几十减几十、一千几百减几百都可以先想十几减几,然后在末尾添一个0或两个0。

  3、完成想想做做/7(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题目

  师:从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暂停)

  师:在作业本上列式计算。(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你是这样算的吗?你能说说每步是算什么吗?为什么先算还剩多少个?

  第六段:

  流程6: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你有哪些收获?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通过对比,使学生沟通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会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百分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老师很高兴和咱们班的同学一起学习关于百分数应用的问题。你们想学么?生说想。好我们先来检验一下你们前面学过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看复习题(1)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68册,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要求学生口答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接着说如果老师将这道题的条件变为“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应该怎样分析解答呢?同学们想知道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

  板书课题: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复习前面的知识,引入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激情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学生跃跃 欲试急于去学习。)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课件

  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1)学生默读题。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3与复习题有什么异同?(两道题问题相同,条件不同。)条件不同在哪儿?引导学生多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比较 明白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容易掌握)

  (3)引导学生思考增加了12%是什么意思,是把谁看作单位“1”。 使学生明确今年增加的册数相当于原有册数的12%,现在的册数相当于原有册数的1+12%,即112%。 ,然后小组合作探讨解题方法。组长记录讨论结果。

  (4)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中间去。

  (5)师生共同交流。各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方法1

  方法2

  (6)教师对学生的进行补充讲解。再让学生板演在黑板上。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评价,适时表扬鼓励。

  (7)师生共同总结出两种解答方法。让学生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优。学生纷纷陈述自己的理由。

  (8)比较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

  相同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不同点: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百分数来表示;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过了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并且注意了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最优化。)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幸福镇去年收粮食300万吨,今年比去年多20%,今年生产粮食多少万吨?

  2、.龙泉镇去年有小生2800人,今年比去年减少了0.5%。今年有小学生多少人?

  3、思考:如果例3改成:学校图书室现有图书1568册,比原有图书册数增加了12%,图书室原有多少册图书?(这题单位“1”的量不变,要比较的量也不变,例3单位“1”的量是已知量,这题单位“1”的量是未知量。)

  (设计意图:巩固应用环节让学生从基本应用、综合应用、思维拓展三个层次进行了练习,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及迁移。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师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单位“1”,然后根据问题列出文字算式来帮助大家列式计算。

  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表示形式不一样而已。

  板书设计:

  百分数应用题(三)

  例3: 方法一: 方法二:

  1400+1400×12% 1400×(1+12%)

  =1400+168 =1400×112%

  =1568 (册) =1568 (册)

  答:现在图书室有1568册图书。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旋转现象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旋转现象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用课件演示:(1)钟表的转动;(2)风车的转动。

  提问:观察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1)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在转动;

  (2)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是绕着一点转动;

  (3)钟表上的指针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风车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

  教师:像钟表上指针和风车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这种现象就是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变换)

  2.提问:旋转现象有几种情况?

  生回答后板书。

  3.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

  二、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第83页例题1的钟面。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提问: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指向3)。

  提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3指向6)。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提问: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

  (2)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知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教学板书:

  旋转

  顺时针旋转

  逆时针旋转

  相对应的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经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旋转运动的特点印象更加深刻,进而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所以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一部分学生对于旋转后的图形很难把握。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9篇】相关文章: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6篇01-12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五篇01-26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六篇01-09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0篇07-17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5篇03-09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九篇03-09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9篇12-19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0篇06-21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6篇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