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01 11:35:20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5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看表,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看统计表时会进行一些简单分析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比较表中的百分数,知道我国农村总产值增长幅度较大,渗透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补充所增加一栏的百分数,制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能够看表准确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合计一栏百分数计算,特别需要提醒学生;要用三年村办企业收入的合计数占三年总收入的合计数的百分比为合计栏百分比,不要把三年的百分数加起来。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用谈话法复习旧知识

  我们已经学过,把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请看下面表格(下表),你能说出每个数据分别表示什么吗?

  东山村总收入和村办企业收入统计表

  2、通过计算复习旧知识

  表格中“合计”的数据怎样算?计算填好相应的空格内。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自然而亲切,而且复习层次性强,从说到算,逐层加深]

  3、引出新知识

  统计表不仅反映某一类事物的具体数据,而且还能说明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表中合计的数据表示了三年同类项目收入的总和,现在的表格,还能反映出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的总收入的百分比吗?(不能)

  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

  [抓住新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统计表能够说明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由“总和”提出“百分数”,自然地过渡到对新知识的探讨]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例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要使这个统计表表示出三个年度中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之几,应该怎样做?

  (2)增加栏目,扩展统计表含量。

  计算每个年度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比比较容易,计算出的三个百分数写在表格的'什么位置?

  学生回答:表格右侧旁边

  能不能把表格向右侧扩充一下,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也纳入表中,学生扩充表格,并计算百分数,填入表内。

  我们再纵向观察,这组百分数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村办企业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这正好回答了题中的问题,你们能概括地讲一讲我们是怎么做的?

  把原来的统计表右边增加一栏,再把每一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数填写进去,这样就成了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随着问题的提出,进入了对新知识的探讨,教师并没有直接了当地提出如何解决新问题,而是举重若轻地提出百分比的计算很容易,减轻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心理压力,随后自然地提出百分比书写的位置,使学生自然地想到表格的“扩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知识也就迎刃而解]

  (3)强调“合计”中“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以后在计算统计表中百分数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百分号前的数只需取一位小数。“合计”项目中的百分数如何计算?

  引导学生回答:用村办企业三年收入总和去除三年全村总收入的总和,三年“合计”项目的百分数不是三年中每年的百分数的和,也不是三年中每年的百分数的平均数。

  [教师把教学难点单独教学,采用了“两次”思考比较的方法突破了难点,即一次与“三年百分数总和”比较,另一次是与“三年百分数的平均数”比较,通过与学生理解上的两个“误区”进行比较,进一步从反面加深了“合计”项目计算方法的理解;学生提出的“很接近”,为学生从课上到课下,不断思考,不断深入,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4)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请同学依据表格中数据,填完整课本59页统计表下的四个问题。

  通过看表回答问题,你发现全村总收入和村办总收入是逐年怎样变化的?

  学生回答:逐年增长

  其中村办企业收入增长幅度怎样?

  学生回答:很大

  教师适时讲述:仅通过1995年~1997年三年的收入,我们不难看出,坚持改革开放,农村的发展非常神速,特别是村办企业收支增长幅度之大,说明要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不仅要抓好农业,还要大力发展村办企业。

  2、做一做(52页)

  三、巩固发展

  练习十一(53页)第一题

  [这道练习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填表巩固所学知识,重点需要强调的是怎样计算这些题中的百分数]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在原来有关统计表的知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这就使统计表中反映数据之间关系的内容更充分,更丰富。

  五、独立作业练习十一第2题,在课本上完成。

  六、板书设计

  东山村总收入和村办企业收入统计表

  课后小记:此课通过学生自己、合作及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积极的互动的课堂气愤。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1)量地面上较近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请两个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门口到窗户的距离。

  (2)量比较远的距离。

  量比较远的距离如学校到市场,用卷尺不能一次测出距离,量几次就会歪斜,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所得距离不准,所以要在两点中先测立一条直线。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3

  《早餐的学问》(3课时)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早餐的分类,知道科学营养早餐有利于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并对结果做出一定的解释。

  3.学会配置一些科学、合理、有营养的早餐菜谱,做一名“小营养师”。

  二、活动准备

  1.调查一下自己家或学校附近哪里有早餐车

  2.跟家长买一次早餐

  3.教师收集一些早餐材料。

  三、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选题与确立主题

  (一)制定活动方案

  一、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课题。

  1、师生交流。

  同学们好。早上吃饭了吗?(交流)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张统计图,是小关我们小学生早餐情况的,想看吗?

  2、分析柱形统计图(早餐内容)。

  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生观察,师可以相机指导学生看图。

  师: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预设:(生1)都是我们平常早上会吃的东西。

  (生2)早上吃鸡蛋的人最多。

  (生3)吃鸡蛋饼和包子的人也挺多的。

  (生4)早上大家几乎都喝牛奶或者豆浆,喝粥的人比较少。

  (生5)好像大家早上吃的东西都差不多哦,除了喝豆浆吃鸡蛋饼就是喝牛奶吃鸡蛋加面包,像麦片粥啊、面条啊、蛋炒饭、糕点什么的,都很少人吃。

  (生6)我还发现一个问题,早上几乎没有人吃炒菜。

  关于这个发现,师应相机鼓励,并适当引出“炒菜一般来说会是什么?”也就是说,早上一般没有人会吃蔬菜和肉。

  ……

  师小结:大家的观察能力真强。我们平时的早餐内容是怎么样的?(交流)有这张图里没有出现的吗?(交流:没有或很少)这说明,我们的早餐内容,丰盛吗?(不)对,很单一。(课件强调:单一)

  3、信息分享。

  师:这儿还有一则官方消息:(课件出示)中山医科大学营养系曾对两所小学10岁左右的学生做了早餐的一个对比试验。第一组每天吃的早餐和大家差不多。第二组吃的早餐则是中国营养家协会推荐的营养早餐。一周之后对两组进行测试,结果如下。大家会看到,在数学运算、创造力和耐力的对比,第二组明显好于第一组。

  4、现场统计饥饿时间。

  师:说到现在吃的,你饿吗?(交流)这么早就饿了呀?现在是第三节课,已经有这么多同学感觉到饿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说他第二节课就已经饿了。

  5、引导学生发现早餐的重要性。

  这则消息,对比那张统计图,再加上我们刚刚交流的内容,有没有什么发现?师生交流:(预设)

  (生1)早上吃不好早饭,很快就会饿。

  (生2)我们的早餐几乎总是那几样,内容很单一。

  (生3)吃有营养的早餐很重要,对我们头脑的发育有好处。

  师相机评价:大家不仅观察能力强,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很棒哦。还有什么发现?

  (生4)我们不仅要吃饱早餐,还要吃好早餐。

  (生5)我平时一直以为,早上时间特别紧张,随便吃点儿什么,只要吃饱就行了,没想到,吃个小小的早饭,还挺有学问的呢。

  师抓住时机引导:嗯,说得好,看似不起眼的、经常被大家忽略的一顿早饭,居然也大有学问在里面。既然早餐很重要,又暗藏那么多学问,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早餐的学问,好不好?(好)都同意了?(同意)

  6、确立主题:早餐的学问。

  师:那好!我们就以“早餐的学问”为主题进行本期的综合实践活动。

  第二课时:确定研究内容,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

  1、交流研究内容。

  师:关于早餐的学问,你们想要研究些什么?把你想要研究的内容展示到“小问号收集站”上来吧。

  (事先让学生准备卡纸,在卡纸背面贴双面胶,用大大的字写下来,便于粘贴)

  预设:早餐吃什么、几点吃、吃多长时间、怎么样等等。

  2、确立研究小课题,组建活动小组。

  师:同学们的思维可真开阔,一下子,我们的小问号收集站就收集了这么多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全部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好像太繁杂和琐碎了,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归纳一下呢?(能)关于归纳问题的`方法,上节课我们已经实践过了,只需要?(生:把类似的问题圈在一起,再简炼结合一下。)

  学生归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归纳出了几个问题?

  (1)不吃早餐的危害

  (2)早餐吃什么最好

  (3)各国吃早餐的讲究

  (4)早餐的起源

  (5)

  ……

  师: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活动,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想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选择同一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组合成一个小组合作研究。

  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子课题。

  (拟写活动计划)师:确定好了研究课题,我们可以制定一份活动计划。

  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共享栏,一个是一份现成写好的方案可参照,一个是白纸可自己设计,一个是表格式方案,一填就可以了,但是在开展活动时也可以进行方案的修改。

  (学生自由选择设计方案。)

  (预设情况一)师: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同学可能没写完,但是大家可能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在结合我们刚才说研究问题的初步打算,你们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的帮助吗?

  学生针对自己的想法提问,教师给予回答,补充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简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网络,书籍,报纸,电视,广播以及询问专业人士等。

  学生在指导后继续完成自己的活动方案。

  (预设情况二)师:设计完成,交流一下所设计好的活动计划。

  学生评价:你认为他们小组这个活动计划,好的地方在哪里?不适合于实施的地方在哪里?

  三、小结

  教师总结,研究的问题要小一点,要多方面获得问题的答案,比较总结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课时:调查整理

  1、各小组根据各自的研究课题,在一星期内在社区、家庭、学校进行调查访问。

  2、分组整理调查结果。

  学生根据自己一星期对早餐用餐情况的调查,进行整理、统计,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例如:

  a.调查早餐价格定位问题。

  《学生早餐价格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月日

  b.调查早餐营养问题。

  《学生早餐营养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月日

  c.调查早餐用餐时间问题。

  《学生早餐用餐时间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月日

  d.调查附近“放心早餐”的销售情况。

  《“放心早餐”销售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月日

  (有可能可制成条形或扇形统计图)

  (三)讨论思考

  1、分组讨论统计结果。

  学生对他们各自统计的结果(百分比)进行讨论,思考为什么会有的所占比例大,有的所占比例小。是否科学合理?

  例如:早餐时间一般起床后半小时吃比较科学,起床后就吃不利于健康,在路上、校门口吃不卫生。

  早餐营养方面D类蔬菜或水果吃的人较少,营养搭配上不合理科学,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展。

  2、分组提出科学合理意见。

  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可参阅有关的资料,写成一份富有建设意见的报告。

  (四)交流报告

  1、汇报成果。(可选)

  每组根据自己的一份富有建设意见的报告,在班上进行汇报。

  2、学生答辩。

  每组汇报后,全班学生对每组的研究课题,可进行提问,小组派代表进行答辩。

  (五)做一名“小小营养师”

  根据前面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早餐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经常不吃早餐对生长发育、学习工作、营养摄入、身体耐力有一定影响。另外还知道理想早餐的条件依次为营养均衡、口味口感好、卫生和方便。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第,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表格、四幅比例不同的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四幅画,(A、头身一样长 B、头:身=2:3 C、头:身=1:5 D、头:身=1:6)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人物速写。

  师: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也做过这样一个类似的实验,而评选的结果与我们刚刚的评选竟惊人地不谋而合。那这些人物画为什么会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其中的奥秘到底又在哪里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师:根据经验,你觉得一幅人物速写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关?

  师:确实,人物画的美与所画的头与身之间的关系有密切的联系。想想怎样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规律,揭示意义

  (一)出示:

  1、一个镜框长5分米,宽3分米。长是宽的几倍?

  还可以怎样表示长与宽的关系?

  像这种表示长与宽的关系有时也说成长与宽的比是5比3,

  宽与长的比是3比5。这两个长度的比属于同类的量相比。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

  已知什么?可以求什么?

  路程与时间两个不同类的量,表示它们的关系时可以用速度来表示,也可以说成:汽车所行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比2。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看书自学,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46~47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索吗?那么就请你们先独立自学,自学完了在四人小组里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开始吧!

  (2)汇报。(允许学生无序汇报,注意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即时练习)

  ①写法。

  我学会了比的写法,5比3记作5∶3。(让学生板演)

  问:这个∶叫做什么呢?谁愿意给它起个名字?(强调:写∶应该注意上下对齐,点要圆一点,它不同于冒号。)那么4比3、110比12.51又记作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3∶4 4∶3 110∶12.91又怎样读呢?

  思考:刚才大家学会了用∶的形式来写出两个数的比,除了这种形式,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呢?(指名板演)读作什么?还可以读作二分之三吗?为什么?(把3∶4改写成分数形式的比,并齐读。)

  ②各部分名称。(结合板书)

  ③比值。

  我学会了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问:那么怎样求比值呢?(前项除以后项的商)

  练习: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3∶4 0.7∶0.35 8∶4

  0.2∶

  让学生观察求比值的过程,想想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

  (四)探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区别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想想比与分数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让学生拿出所发表格进行填写。

  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

  联 系 区 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两数之间的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个算式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两数之间的关系或具体的量

  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数,想想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呢? (a:b=ab=(b0))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3:5也可写成。。。。

  【1】第一层练习

  1、填空:

  (1)小华家养了12只鸡,9只鸭。

  鸡和鸭只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鸭和鸡只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2)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25∶100 21∶18

  这里注意:改写成分数形式后读法还是和比的读法一样,读做谁比谁。

  并且不能约分,因为约分后的结果是比值,不是比。这里要区分

  3、选择

  买4支钢笔是12元,钢笔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

  A、4∶12 B、12∶4 C、12/4

  为什么B和C的答案都对呢?(因为比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是读还是读做几比几。)

  4、判断:

  (1)小明今年10岁,爸爸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比是10∶37。

  (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7天完成,乙单独做要5天完成,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比是7∶5。

  (3)大卡车的载重量是6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3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比是2。

  【2】第二层练习

  1、写出比值是2的比。

  【3】随机练习(看时间情况定)

  陈俊明今年12岁,是六年(4)班学生,该班共有48个学生,小明爸爸今年38岁,在科技公司上班,每月工资5000元,年薪60000元,小明妈妈每月工资800元,年薪9600元,她所在单位有职工24人。

  要求: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寻找合适的'量,说出两个数之间的比。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关于比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松下高清晰数字彩电有4:3的宽屏幕,与未来标准接轨,超 值影院享受。

  (2)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香气浓郁,味道好极了!

  (3)在雅典奥运会上,共32次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它的宽和长的比是著名的黄金比 1:1.618.。

  (4)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很有用,如果你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

  课后,希望同学们能继续调查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把你的发现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页体积计算和练一练,练习二十第5一14题,练习二十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

  教具准备:

  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如文具盒、橡皮、粉笔盒等;练习二十第13题的长方体(用橡皮泥做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第5题。

  2.引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更加清楚这样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根据公式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

  二、复习体积计算

  1.复习体积的意义。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提问:这三个物体的大小相同吗?大小不同就是什么不同?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哪个物体的体积最大,哪个物体体积最小,

  2.复习体积的计算。

  (1)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形体的体积?(分行板书画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的图形)请同学们在课本第106页用字母表示出这样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边写一边看每个图形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关系,再思考这些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指名学生口答体积计算公式,老师接在每个立体图形后面板书相应的体积公式。提问:这些体积计算公式里,哪一个是其他几个的'基础?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推导出其他体积计算公式的?老师进一步说明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联系,并在图形之间用箭头表示出来.

  (2) 归纳柱体体积公式。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说明: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它们上、下底面是完全一样的。像这样从上到下一样大小的直直的形体,一般都叫做柱体。从上面统一的公式可以看出,这样形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3.学生练习.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计算体积一般按体积计算公式进行。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追问:求容积是按什么来计算的?要注意什么?指出;计算容积按计算体积的方法进行,要注意应从容器里面测量长度,结果一般用容积单位。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第6题。

  让学生先在课本上判断。指名学生口答,错误的说法要求说明理由。

  2.讨论练习二十第7、8题.

  提问:第7题里,沙填在沙坑里后成什么形状?第8题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说明了什么?

  3.做练习二十第11、1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先提问每个问题求的是什么,再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追问:一般说来,求制作时所用的材料是要计算什么?求能容纳物体的重量要求出什么来计算?

  4.做练习二十第13题。

  出示橡皮泥长方体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怎样把它截成两个正方体?用刀把长方体切成两个正方体。谁来说说,增加的表面积部分在哪里?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口答练习二十第15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先估计,解释估计的方法。讨论后让学生交流,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四、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按题意画出示意图。提问:求这个梯形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都与正方形哪个条件有关?梯形的一条底比另一条底长多少厘米?你有办法根据题里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求出原来正方形的边长吗?请大家课后想一想,试一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更加明确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79题,第11和12题里自己未做的一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第10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6

  比的意义这节课是开启课。是比和比例这一单元的知识核心,对以后的学习有深远的影响。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47~48页,是该单元的开端。讲好本节课,可以影响一大面,使教师一开始就掌握教学的主动。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因为如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能理解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求比值。

  教学关键: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针对上述教学目标,可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一、复旧迁移,导题定向复旧迁移。

  主要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连结点。即:复习了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为知识的迁移。为学习比的意义平坡架桥。然后由除法转化为另外一种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自然导题定向,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是:

  1.回答:

  (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

  2.列式解答:(生口述,师板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引入新课刚才复习的这两道题(指板演),都是两种数量进行比较,都是用除法进行计算的,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但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两种数量进行比较,还有另外一种方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这节课我们要懂得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板书比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总结规律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比如,教学比的意义的时候,要分如下三个层次进行:

  1.教学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1)比的意义同学们准确地回答了复习题2中的第1题,用32求出了长是宽的几倍,这是用除法表示长和宽的关系。32也可以写成3比2(板书3比2),表示长和宽的比。问:谁和谁的比是3比2?(长和宽的比是3比2)。32可以表示3比2,23可以表示几比几?(2比3),表示谁和谁的比呢?(表示宽和长的比)。结合第2题,问:1002可以表示为几比几?

  表示谁和谁的比?(100比2,表示汽车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两个例子,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比?(答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指名读、齐读比的意义。

  (2)比的读写方法除法的运算符号是除号,表示比的符号是什么呢?是比号,写作:(板书),读作比。3比2可以写作3∶2(板书)读作3比2。问:2比3,100比2同学们会写吗?让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动手在桌子上写。

  (3)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如下)3......前项∶......比号2......后项=32=1......比值12

  (4)练习(看幻灯银幕)

  ①说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4∶7=47=479∶5=95=14513∶9=139=14915∶29=1529=1529②填空。a.把80本书,分给4个班级,平均每班分到()本书;图书的本数和班级数的比是()。b.学校开运动会,六年一班有10人参加赛跑,7人参加跳高比赛。这个班参加赛跑和跳高的人数的比是()。(5)通过上面两道题的练习,你知道写比时要注意什么吗?小结:写比时,要注意谁比谁,谁是比的前项,谁是比的后项,次序不能颠倒。

  2.教学求比值的方法。

  (1)问:什么叫比值?(略)比值的定义掌握了,那应该怎样求比值呢?(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同学们知道了比值的求法,下面就练习求比值。

  (2)求比值,并说明算理。32∶85∶2512∶150.8∶37(3)小结:比值是一个数,可用整数、小数和分数表示。

  3.教学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1)3∶2=32可见比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比的各部分相当于除法的什么?(略)(2)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在复习时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可以得出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呢?(略)结合学生说的比、除法、分数三者的关系,形成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表。

  (3)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3∶2可写作32,仍读作3比2,不能读作二分之三。

  2∶3、100∶2让学生写。

  (4)问:比的后项能否为零?为什么?

  三、反馈矫正,贯彻始终

  是指把系统的某一部分输出的信息回到输入部分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了把信息输送给教师,供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外,更是学生自我调控的过程。

  那么,反馈矫正,贯彻始终,本节课是指在边讲边练之后,还要进行综合练习。综合练习的内容做到由浅入深。先练习写比,又练习判断题,通过正确,错误的对比,使学生明确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区别,最后安排发展性练习,写出比并求比值。不但要求写出两个直接量的,还要写出两个间接量的比,如写出速度的比。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让全班同学吃得好,还让尖子学生吃得饱。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一个数乘以分数及其应用题。

  教学目的:在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推理方法,形成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概念。并掌握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用这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1)两地相距4千米,小明行了4/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2)大豆每千克含油4/25千克,照这样计算,20千克大豆含油多少千克?

  二、发展练习

  (1)六(5)班有45位学生,其中男生占3/5,男生有多少人?

  (2)商店有18辆儿童单车,上午卖出了4/9,上午卖出了多少辆?

  (3)重量是足球的49,一个足球重1/4千克,一个排球重几千克?

  (4)每小时骑车行11千米,这4小时一共行多少千米?

  2、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3、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这批煤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4、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2倍少3吨,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五、作业:练习四第11—15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节。本节课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还缺乏抽象概括能力,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立在桌面上,请你将你的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后面,请你坐直,你能看见你的文具盒吗?为什么?

  2、你能想个办法看见文具盒吗?前提是不移动你的数学书,不移动你的文具盒,也不变换你自己的位置。为什么呢?

  3、总结: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秋天到了,桃子成熟了,落得满地都是,有只猴子闻到香味赶来了,可前面有一堵墙,什么都看不到,真着急,猴子想:爬树是我的强项,爬到旁边的树上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1、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我们把它确定为A,老师用这条线表示小猴子的视线,这条线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它是从A点进行观察的,(描出这个点),我们起个名字叫:观察点(板书)。

  2、猴子的视线被什么挡住了?它的处在哪里?我们给阻碍视线的这个点也起个名字,叫阻碍点(板书)。

  3、顺着猴子的视线一直画下去,与地面的交点就是猴子能看到离墙内最近的点A',指名说说猴子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从A' 到墙角之间的这几个桃子,小猴子能看到吗?

  4、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离墙最近的A'点的?

  5、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那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课件出示思考题)指名读题,请你先想一想,再翻开书第34页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画法和想法。

  (1)、展示学生作业,并指名说明画法,指出离墙最近的点和看到的范围。

  (2)、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发现:小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板书:高,大)

  6、小结: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变化,变化)

  7、想到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里有一句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内化提高,巩固应用

  (一)、活动一:变化的楼房(课件出示)

  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A 和B。客车行驶到位置①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1、司机能够看到的是哪一部分呢?是如何确定的呢?

  2、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

  3、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再动手再图中画一画,最后与同桌交流。

  4、汽车位置在变化,说明什么在变化?阻碍点有变化吗?

  5、小结:观察点变化,观察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活动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

  1、四根同样高的杆子,你能画出它们在同一盏路灯下的影子吗?(课件出示:第35页练一练第二题)

  2、说说此时观察点在哪里?阻碍点在哪里?

  3、教师先演示画出路灯下其中的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自己练习画其它根杆子。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5、比较变化的楼房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有何不同?

  6、引导总结: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和观察角度变化而变化。。

  (三)、活动三:猫捉老鼠(课件出示)

  我们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当猫看到老鼠就会扑上去捉住它,有这么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到残墙的后面,可是小猫在残墙前,小老鼠可以在哪个区域活动又不会被小猫发现呢,你们愿意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吗?

  1、请你在第35页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教师课件演示)

  四、拓展交流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与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在宇宙中也有一些自然现象与影子有关,请看神奇的日食、月食。(课件展示)

  六、拓展延伸;

  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远离路灯时呢?(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观察点﹒ 阻碍点 观察范围

  高 大

  变化 变化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面积计算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第6~15题,练习十九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面积的汁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出示练习十九第6题,让学生口算。

  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学习过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弄清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应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二、整理公式

  1.提问:什么叫面积?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

  面积的计量单位有哪些,你能说一说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大小吗?

  2.整理公式。

  出示第101页的图形。说明:这里的一组图形,表示了相应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请同学们看着第101页上这样的图想一想

  每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得到的,再把面积公式填在课本上,然后告诉大家这些公式和它们的来源。如果有不熟悉的,可以相互讨论。让学生填写公式并思考推导过程。

  3.归纳公式。

  指名学生说明相应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老师板书公式。追问: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都要注意什么?(除以2)提问

  从图上看,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出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其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又推出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想一想,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以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来推导的?指出,我们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

  后面学习的一些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通过割、补,拼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已经能计算面积的图形来推导出来的。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算式与结果,老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指出:根据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做练一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在小黑板上,结合让学生说说三角形、梯形和圆的面积是怎样算的。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提问学生要怎样换算成公顷。

  4.做练习十九第9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追问: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你发现哪个面积大一些?有什么想法?(长方形和圆如果周长相等,那么圆的面积大)

  5.做练习十九第13题。

  让学生测量、计算。指名说一说每个图形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6.让学生口答第14题,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求面积。

  7.做练习十九第15题。

  让学生操作、计算,然后口答长、宽和面积,老师依次板书。

  四、讲解思考题

  请同学们观察刚才不同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讨论一下: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的差的变化与面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讨论后指名学生交流每组的讨论结果。追问:这些不同的长方形里,哪一个图形面积最大?指出:长方形周长一定,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越大;当它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8、11、12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九第lO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计算同级运算、两级运算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3.使学生养成规范解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括号的作用,能准确地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式题。

  教学难点

  学生能规范地脱式计算。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软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刚刚结束了+-黄金周,老师想知道你们是怎样度过的,你们想知道小动物去了什么地方吗?

  [多媒体软件伴随录音:清晨数学王国的闩口站满了游客,不一会儿却传来吵闹声。鸭姐姐得意地说:我的票上有+、-号我该排在队伍最前面。猫头鹰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票上有、号,我该排在第一个。两人吵闹得面红耳赤,大黄狗跑过来大声嚷到:别吵了,我的'票上有( ),你们都该排在我的后面去。师:同学们,你们当小裁判,判断下谁该排第一?跟随学生回答揭示课题。

  二、探究尝试,总结规律。

  1.以旧带新

  3+4x8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试给它加上我们的新朋友小括号,使它变成

  另外一道题。学生试做例题(3+4)x8

  2.合作探究

  3+4x8 (3+4)X8=3+32 =7x8=35 =56

  师:请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观察、比较去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你觉得小括号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3.反馈练习

  42(17-11) 100-(60-10)

  (35+14)7 12(2x3)

  (让学生先读题,自选两道独立完成。)

  4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做题时要注意什么呢?

  一看(看清题里是否有小括号,有哪些运算);

  二想(想一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三算(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运算);

  四查(要有步步检查的好习惯)。

  三、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小动物们在我们公平的裁判下来到了数学电影院,观看了电影《符号妈妈》。

  同学们谈一谈看完电影的收获。(通过一场电影,把学习的几种运算顺序融为体,既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又便于学生掌握和区分。)

  2.小动物参观了数学迷宫,闯关练习。

  第一关:先读题,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

  顺序。

  20+7x6 (82)X9

  4x68 72-99

  36(43-39)100-15+5

  第二关:判断下面各题,结果相等的画,不相等的画,请同学们自己读题,认真思考一下。

  10+155=(10+15)5

  5X(3-2)=5x8-2

  2x4x3=3x2x4

  60-(30-20)=60-30+20

  3.小动物来到了数学游艺厅。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数字2、5、6和运算符号组成两步式题,结果要比14大。

  四、小结

  师:小动物们快快乐乐地玩了一天,同学们猜猜它们会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4、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折叠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3.会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的容积等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4 折叠〗

  这部分是有关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识别与判断,因此,本问题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极有益处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内容。

  本问题安排了“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三个步骤。首先,想像一下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其次,动手操作,将放大的'图纸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最后,可以先通过叠出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和第三个矩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和第四个矩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练一练〗

  第1题 ①长方体;②正方体。

  第2题 图形(1)对应(a)。

  图形(2)对应(c)。

  第3题 图形①和②都对应(b)。

  建议学生先看图想像和思考,然后再用附页4中的图折一折。这样,既验证了自己的判断,又练了折叠技能

  第4题窗户、烟囱和小鸟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由于门的位置已经给定,所以,窗户、烟囱和小鸟的位置就大概确定下来。

  第5题让学生自己做立体图形,教师不必作太多的限制,比如可做立方体、长方体或根据教科书上的一些平面图去做相应的立体图形。但不管怎样,做立体图形的步骤都应该是先画出平面图形再折叠。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个12是多少?

  用加法算:12+12+12+12+12

  用乘法算:12×5

  问:12×5算式的意义是什么?被乘数和乘数各表示什么?

  2、计算:

  问: 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计算?

  3、小结:

  (1) 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被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2) 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是分子相加作分子,分母不变。

  二、新授

  教学例1。

  出示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 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用加法算: (块)

  用乘法算: (块)

  问:这里为什么用乘法?乘数表示什么意思?

  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都是求几个相同的和的简便运算。学生齐读一遍。

  练习:说一说下面式子各表示什么意思?(做一做第3题。)

  问:那么分数乘以整数方法应该是怎样算?(通过观察例1,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三、巩固练习。

  1.第2页做一做。

  2.练习一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计划

  新学期伊始,为了使教育教学工作创出新业绩,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执教能力有新的起色,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强化素质教育,坚持平等教育,着重激发学生潜能,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力争教育教学成绩有新的起色。

  二、学情分析:西师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本班现在19名学生,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较浓,但学生基础较差,学得比较死,因此,本学期拟就此进行教学研究,力争出佳绩。

  三、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主要包括:

  A、分数乘法、倒数和分数混合运算;

  B、圆和图形的变换与确定,会用工具画圆;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C、比和按比例分配;位置;

  E、负数五大部分。

  2、本册教学目标:

  A、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对计算简单的能够口算);

  B、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

  C、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并正确地应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

  D能正确地判断事件的可能性。

  E。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

  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合作探究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扇形;在操作中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与圆的周长、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景中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利用方格纸等方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出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4)能根据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分数乘、除法,按比例分配,圆周长与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采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并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一定说服力的

  说明。

  (2)经历探索圆的特征、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探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感觉解决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按比例分配、圆的周长与面积等问题的需要,圆的周长与面积等问题,集有关的信息,在观察、猜想、试验、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4)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性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分数、圆、比等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探求这些知识的活动。

  (2)能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与引导下,积极克服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探索出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4)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乐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能发现学校过程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

  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五、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

  六、教学关键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

  七。教改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

  课时划分

  (一)分数乘法,倒数,混合运算1.分数乘法:6课时2.分数除法:7课时

  3.分数混合运算和应用题:4课时

  (二)圆(共10课时)1.圆的认识:2课时

  2.圆的周长和面积:5课时:3课时

  圆和图形的变换与确定位置:6课时

  (三)比和按比例分配:10课时

  (四)位置:6课时

  (五)可能性:4课时

  八、教改设想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能力。

  八、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用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过程:

  修改补充栏: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会

  1、算式接龙。(小组学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题)

  甲:4+2=6;乙:6+1=7;甲:7+2=9;乙:9+1=10。或者甲:10-2=8;乙:8-3=5;甲:5-1=4;乙:4-4=0。

  2、学生汇报,说说你们组的题目和想法。

  邀请两个学生到讲台前表演。

  讲述:第一个算式的得数正好是第二题开拓的这个数,第三体开拓的数正好是第二题的结果像这样的几道有联系的算式写出来像什么?

  我们把这个游戏叫做算式接龙。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教学例1。

  贴出例1主题图。

  学生根据图意分小组讨论交流,编故事,表演动作。

  讲述:星期天,小红和弟弟去郊外的奶奶家玩,看见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红的南瓜。小红想,我长这么大了,应该帮奶奶做一些家务活。

  于是,她找来一辆手推车,把奶奶摘下的南瓜云回家。第一次运来4个,第二次有运来2个,还剩下一个最大的没有运

  奶奶一共摘下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4+2=6,6+1=7,奶奶一共摘下7个南瓜。)

  提问:其他组有不同的方法吗?(4+2+1=7)

  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

  你能给这样的.算式取个名吗?(连加法)

  讲述:这个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们看见一个算式里有两个以上的+,就叫它连加。(板书课题)

  2、教学例2。

  讲述:这时,弟弟在大声喊:姐姐,快来看,奶奶家还种了一些丝瓜。出示例2主题图。

  提问:你们能看着这幅图编个故事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丝瓜架上原来有8根丝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还剩几根?

  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引导学生小结:8-3-1=4连续减了两次,我们把它叫做连减。

  3、师生共同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新的内容?在计算的时候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修改补充栏:

  1、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幻灯机前演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表述图意,再填写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可以是9-2-4=3,表示9只鸭子游走2只,再游走4只,还剩3只;也可以是9-2-3=4

  表示河里有9只鸭子,先上岸2只,又上岸3只,河里会议4只。

  4、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我们学到哪些知识?回家后出题给爸爸、妈妈做,好吗?

  五、作业设计《练习与测试》连加、连减

  教学后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01-04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2-17

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05

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教案01-05

小学六年级上数学教案01-01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2-31

小学六年级上数学教案范文10-17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10-17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02-16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