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时间:2023-01-05 09:10:40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汇编15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路程(千米)

  1 :90

  2 :180

  3 :270

  4 :360

  5 :450

  6 :540

  7 :630

  8 :720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2) 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3) 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2

  课题数的运算(二)第 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和一结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2 经历概括、计算、比较等学习过程,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并能根据题目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使计算简便。

  教学重难点运用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课前准备课件

  板书设计名称用字母表示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教 学 过 程

  通过复习,加深对四则运算的理解和掌握,为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进一步巩固估算策略,提高估算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认真学习的态度。一、运算顺序(教材第76页例6)。

  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算一算:(710-18×4)÷2=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3、算一算: ×[ -( - )]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外面的.

  4、组内交流算法:

  (1)( - )÷( ×42 ) (2) ÷[( + )× ]

  5、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

  二、运算定律(教材第77页例7)。

  1、根据表格,填一填。

  名称用字母表示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算一算,学生说说简算过程及应用的运算定律。

  ①2.5×12.5×4×8

  =(2.5×4)×(12.5×8)……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0×100

  =1000

  ③(21- )× ④5.03-2.14-1.86

  3、完成教材第77页例7下面“做一做”。

  三、出示例8估算的应用

  1、学生交流、讨论。

  2、完成例8下面“做一做”。

  四、巩固应用:

  完成练习十五第3---7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课 后

  小 记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3

  设计说明

  本课时是百分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很少关注农业中的成数,贸然地与数学知识、课本中的百分数内容联系起来,欠缺知识间的沟通,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际来展开教学。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特作如下设计:

  1.复习旧知,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温故而知新。在教学中复习旧知,达到与新知间的贯通。本节课在学习新课之前,设计了三道复习题,其目的是通过复习让学生回忆把分数和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巩固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解法。通过复习为新课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

  2.交流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由于有百分数的应用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没有过多的进行讲解,而是采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的有关成数的资料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2 1.36

  2.李庄去年种小麦50公顷,今年种小麦60公顷。今年比去年多种百分之几?

  3.小华家承包了一块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25%。去年收白菜多少吨?

  师:农业收成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有时也可以用另一种表示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成数。

  (板书课题:成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探索新知

  1.成数的意义。

  师:在一些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增产两成”“减少一成”等描述,这里的“两成、一成”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成数。

  (1)质疑:什么是成数呢?

  (2)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3)教师明确: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4)举例说明:“一成”就是十分之一,“二成五”就是十分之二点五……

  2.把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1)课件出示:把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三成 三成五 七成 九成四

  (2)小组探讨,找出改写方法。

  (3)指名汇报:先把成数改写成十分之几,再改写成百分数。

  3.教学例2。(理解成数的含义,解决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例2。

  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学生读题,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

  (3)节电二成五是什么意思?

  (4)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路,板书解题过程:

  350×(1-25%)

  =350×0.75

  =262.5(万千瓦时)

  答:今年用电262.5万千瓦时。

  师:在列式计算时,我们可以直接把成数改写成百分数,用百分数进行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掌握把成数改写成百分数的方法,再出示实际问题,很自然地就能把成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百分数问题。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4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14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

  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课前准备:剪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反思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P6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教学反思

  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

  教学内容:P7例5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

  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5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5、7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

  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内容:P10-11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

  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课前准备:直尺,木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完成练习三第1-4题

  四、全课小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第6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内容:P12-13例8和“练一练”,练习三第5-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际大

  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各一个,1升和5毫升的量杯各一个,学生每人准备6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回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以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立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6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成练习三第8、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三第10题。

  学生观察,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这些木块摆放的情况,瑞得出体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5题和思考题

  教学反思

  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P16-17例9、例10,“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

  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准备30个左右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可分割的长方体模型,问:你能告诉大家它的体积是多少?

  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分割演示后设疑,并揭示课题。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例9,要求学生四人一组,用准备好的正方体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

  2.让学生观察并交流。

  (1)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用了几个小正方体,怎样很快知道所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3)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在小组里根据拼搭的长方体的数据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正方体的个数

  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拼搭出的长方体的体积跟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4.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三、再次探索,验证猜想。

  1.出示例10,让学生摆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并提问: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想一想,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个正方体。

  3.课件演示。

  4.如果让你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说出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四、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1.你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

  交流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板书文字公式和字母公式

  2.启发引导

  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形式,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并阅读26的说明。

  五、应用拓展,巩固练习

  1.做“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做“练一练”第1题。

  先观察,后独立计算。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3.做练习四第1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由学生逐一评讲。

  六、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2、3题。

  教学反思

  第8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学内容:P18例11和“练一练”,练习四第4-8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沟通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公式,并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公式,会用次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长5米、宽4米、高4米

  (2)棱长5厘米

  2.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它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通用的体积计算公式

  1.出示例11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对照公式,问:这里的长×宽和棱长×棱长分别求的是什么?

  你能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吗?怎样求它们的底面积?

  2.小组讨论;如果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能求出长方体的体积吗?怎样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如果已知正方体的底面积和高,是否也能求出正方体的体积呢?怎样求?教师板书完整。并用字母公式表示。

  3.完成“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先计算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第2题,问: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利用哪个公式来计算体积?

  学生各自计算,指名板演,共同评议。

  三、巩固提高

  1.做练习四第5题

  学生分析后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2.做练习四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3.做练习四第7题

  读题理解题意,用方程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4、8题。

  教学反思

  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教学内容:P19例12和“练一练”,练习四第9-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

  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

  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你能猜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2

  (1)挂图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

  (2)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3.小结:你能说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4.你能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释为什么1升=1000毫升呢?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练一练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练习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班内交流。

  出示练习四第10-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出示练习四第13题。

  学生读题,思考:两个容器各能盛水多少毫升是求什么?也就是两个长方体的什么?独立完成,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4题

  教学反思

  第10课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

  教学内容:P21-22练习四第15-19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体积及容积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1.我们已经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我们已经学过的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容积和体积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15题。

  让学生先分别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集体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16、17题。

  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分析后逐题解答。

  3.做练习四的第18题

  求第1个问题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泥土”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条”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再分析的基础上逐题解答。

  三、本节课总结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四的第19题。

  五、指导解答思考题。

  读题后讨论:“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是哪部分的面积?这部分面积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尝试解答。

  六、阅读“你知道吗”内容。

  教学反思

  第11课时: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P23“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熟练进行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

  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和容积的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体积公式和她有什么联系?

  学生逐题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二、练习与应用

  1.做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先判断是什么立体图形,并说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估计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最大,再计算它们的体积。验证自己的判断。

  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2.做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读题,仔细观察,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两次的读数分别是多少?这能说明什么?增加的实际上是什么体积?

  3.做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让学生先说说名数互化的方法,再观察每题是把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4.做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接头忽略不计)。如果做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呢?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5.用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如果改做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体,高应该是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求高时可提示用方程去解答。

  6.小结

  三、课堂练习

  1.0.2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820立方分米=()立方米

  3200立方厘米=()毫升=()升

  5.14升=()毫升=()立方厘米

  2.用72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框架,框架的棱长是多少?所有

  的面贴上纸,要贴多大的面积?所占的空间是多大?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4-6题。

  教学反思

  第12课时: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P24-25“练习与应用”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来说说它们的实际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时要用到这些知识?下面这几道题中哪些知识的应用?

  1.做练习与应用的第7题

  (1)学生读题,讨论:这两个问题分别求的什么?

  (2)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

  集体评讲。

  2.做练习与应用的第8题

  (1)学生读题,获取题中已知信息。

  (2)说说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评价。

  3.补充练习

  (1)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硬纸盒,棱长4.5厘米,做这个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它的容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汽油桶,高0.5分米,底面是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做这个汽油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如果每升油2.5元,这桶汽油价值多少元?(桶的厚度忽略不计)

  (3)把一个棱长60厘米的正方体钢材,锻造成横截面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长方体钢材长多少米?

  以上各题,学生读题后各自练习,集体评讲。

  4.完成思考题

  先让学生思考: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三面涂色?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二面涂色?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一面涂色?

  然后再根据它们所在的位置去数一数,算一算。

  二、课堂练习小结

  三、课堂作业

  做练习与应用的第9、10题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整理与练习(3)

  教学内容:P25“探索与实践”第11-13题。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3.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学重点: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第11题

  可以先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料。

  做好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选料时的思考过程

  二、练习与应用第12题

  出示学生在课前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和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四、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13题及思考题。

  教学反思

  第14课时: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内容:P26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积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数学规律的数学经验。

  2.进一步培养用分类计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学难点:一面、两面、三面涂色小正方体个数以及它所在位置的规律。

  课前准备:27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课前,我们通过魔方认识了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相关情况,谁能说说在魔方中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部件分别处在魔方的什么位置?能不能通过旋转把魔方中三面涂色的部分移到两面涂色或只有一面涂色的位置?

  看来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位置是确定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跟表面涂色有关的正方体的计数问题。

  板书:分类计数。

  课件出示问题:

  把一个表面都涂上颜色的正方体木块,切成64块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

  (1)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3)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二、探究正方体中表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一)棱长为4的正方体

  提问: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上的小正方体才会是三面涂色的?(课件显示)闭上眼睛想一想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

  提问: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课件显示)

  这个数据可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提问: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课件显示)这个数据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追问: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处在什么位置?它的个数该如何计算?

  引导:将大正方体剥去“表皮”,剩下的是什么样子?

  指出: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中间。

  两种算法:64—8—24—24=8(个),2×2X2=8(个)。

  操作教具,验证学生的发现:

  (1)将处在顶层的4个顶点上的4个小正方体从教具中取下,让学生见证“三面涂色”。

  (2)将处在非底层的8条棱上的16个小正方体取下,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两面涂色”。同时追问:还有的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

  (3)取出其中一面涂色的小正厅体,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一面涂色”。(4)呈现“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棱长为2的正方体)。

  (5)将最底层的小正方体按类归位,验证计数的结果及计算方法。

  要求:将正方体的棱长各种正方体的个数及计算方法填在活动记录表。

  引导:计算所需的数据与原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关系?

  (二)棱长为3的正方体

  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完成后指名汇报交流。

  (三)棱长分别为5、6的正方体

  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并在小组内交流。

  投影呈现学生的活动记录结果,通过课件呈现实物加以验证。引导学生初步发现正方体表面涂色问题的一般规律。

  (四)棱长为a的正方体

  提问:如果棱长为n,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分别怎样表示?

  (五)延伸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将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块表面涂色后,切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三面涂色、两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木块各有几个?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5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幻灯片。

  学具: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刀、刻度尺、一张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微机演示)

  2.微机显示一个圆,再把圆涂成红色。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想到什么?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叫什么?(圆的面积)出示课题。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思考。

  [评:通过对旧知的回忆,激起学生从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并决定思想方向,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教学

  1.通过度量,猜想圆面积的大小。

  用边长等于半径的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直接度量圆面积,

  (如图)观察后得出圆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小,好象又比3

  个小正方形大一些。初步猜想:圆的面积相当于r2的3倍多

  由此看出,要求圆的精确面积通过度量是无法得出的。我们在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分割、拼合等办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评:这一探索性地设问,使学生产生悬念,引入深思。它与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后的验证,前后呼应,融为一体。使学生对圆面积与r2的倍数关系,获得十分鲜明的表象,而且有助于避免与圆周长的计算公式(c=2r)产生混淆。]

  2.学生操作。

  (1)学生分别把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开,拼成两个近似的长方形。(微机显示)老师提问:

  ①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吗?(是近似的长方形,因为它的上下两条边不是线段。)

  ②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了,但面积相等)

  ③把圆16等份和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别?(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微机显示)(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④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怎样用字母表示?(圆周长的一半,c/2=r),它的宽是圆的哪一部分?(半径r)

  ⑤你能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吗?

  [评: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并通过微机演示,把一个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也可以渗透以直代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把圆16等份分割后拼插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四分之一(c/4=r/2),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2r),所以s=r/22r=r2 (见图一)

  (3)把圆16等份分割后可拼插成近似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

  相当于圆周长的1/4,高相当于圆半径的4倍,所以s=1/22r/4r=r2

  (4)把圆分割后,可拼成近似的等腰梯形。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所以s=1/2r2r=r2 (见图三)。

  3.小结:无论我们把圆拼成什么样的`近似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r2,验证了原来猜想的正确。说明在求圆的面积时,都要知道半径。

  4.比较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出联系和区别,加强记忆。两个公式都与有关,但圆周长等于直径长度的倍,而圆面积等于以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的,即r2等的倍。

  5.自学例1。注意书写格书和运算顺序。

  [评:引导学生通过多次不同的实验,采用转化的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三、看书质疑

  四、巩固练习

  1.看图计算圆的面积。

  2.根据下面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6厘米 d =0.8厘米 r=1.5分米

  3.一块圆形铁板的半径是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r2求出面积。

  (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d/2)2求出面积。

  (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c/2)2求出面积。

  [总评:这节课有两大特色:

  一、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内部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重视其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推理。通过学生多次不同的剪拼,采用假设、转化、想象等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其他的平面图形,逐步归纳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多层次的操作,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它能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同时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节课恰当地运用了微机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6

  教学内容:

  第十一册106页例8

  教学目标:

  1、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能利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税收问题。

  2、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纳税观,懂得纳税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计算纳税额.

  教学难点: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同学们,你们打过出租车吗?付钱之后你或你的家人曾经主动向的士司机要发票了吗?

  有人人打车要发票,有的人不要,谁能说说要发票有什么好处?

  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纳税,你们想了解有关税收的知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2、各行各业都收,国家收的税都用到哪些地方了呢?

  小结:同学们,道路改造,城市绿化,教育投入,国防等都离不开税收,我们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倘若大家都不按章纳税,我们的城市能这么美丽吗?国家的建设能飞速发展吗?

  二、营业税的理解与应用

  1、现在老师就来和大家一起算一笔帐。

  出示:“一辆出租车每天的营业额大约是600元,按国家规定要缴纳5%的营业税”。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5%是谁的5%?(板书营业额)国家按一定的百分率来收税,这个百分率称作税率。

  谁能提出个一个问题呢?(每天要交多少的.税我们也给它个名称叫应纳税额,板书应纳税额)应纳税额怎样算?

  题目要求每天要交多少的税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

  600×5%=30(元)

  600,5%,30各表示什么?

  2、南京市有许多出租车,如果我们每个人打车都不要发票,猜一猜,国家一个月就会有多大损失呢?

  出示教师调查的数据和推算的结果。(720万元)

  现在还有很多边远地区的孩子没有学校上学。建一所希望小学大约要20万元,用这些钱可以建多少所得希望小学呢?

  720÷20=36(所)

  看到这些数据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呀?

  3、昨天王老师到麦当劳宁海路店进行了调查,请看屏幕。

  “麦当劳宁海路店十一月份交5%的营业税9.2万元,该店十一月份的营业额是多少万元?”

  三、个人所得税的理解与应用

  刚才讲的都是营业税,其实税的种类是很多的。

  1、王老师工作一个月要拿,工资达到了一定的数额就要缴纳什么税?国家对个人所得税的规定是这样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1600元,超出部分500元以内按5%的税率交税

  “起征点1600元”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这1600元是?

  税率5%是谁的5%?“上个月王老师的应拿工资是1960元,王老师该交多少元的个人所得税呢?

  王老师交完税以后实际只能拿到多少钱呢?

  2、“王老师的先生月工资不到2100元,11月份他交了22.5元的个人所得税,他三月份实际拿了多少元的工资?”

  四、巩固练习

  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吗?没有问题的话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了

  1.某公司购买了一批总价400万元的的进口设备,按7%交纳关税,该公司要缴纳关税多少万元?

  2.一家运输公司10月份的营业额是260000元,缴纳了7800元营业税,税率是多少?

  3.小明的爸爸看中了一辆标价138000元的本田雅阁,买车还需要缴纳10%的车辆购置税,购置这辆车一共要付多少钱呢?

  4.某商场的10月份的营业额是200万元,按规定缴纳了6%营业税,营业税中的5%用于城市建设,该商场10月份缴纳的城市建设税是多少万元?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师:依法纳税人人有责,依法纳税从我做起,

  六、提高练习

  (较复杂的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题略)

  七、课外延伸

  计算父母上个月的个人所得税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7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1、2、3页。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空间与图形”领域“图形认识”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平面图形以及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圆的认识、用圆规画圆、设计图案、扇形的初步认识。《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对这一内容的具体要求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本版本进一步明确了观察、操作是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基本数学活动,强化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活动性。

  从单元安排看,本教材把圆的认识和画圆安排了3课时,更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的建构思想:重视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并在经历图形认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的过程。

  2.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认识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 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并对周围环境中与圆相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体验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

  1.掌握圆的特征。

  2.认识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圆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直尺、三角板、圆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仔细看看老师的脸是圆圆的,长长的、还是方方的?其实呀,老师更喜欢圆圆的脸,快来找一找,咱们班的同学中,谁的脸是圆圆的?圆圆的脸透着可爱,圆圆的眼睛闪烁着智慧,可爱的孩子们,老师喜欢你们!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虽然我们彼此还不太熟悉,但是老师相信,咱们一定能够很好地配合,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有信心吗?

  二、教师引领,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大家的脸上找到了圆,那除了圆圆的脸以外,咱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呢?

  预设:钟面、硬币……

  出示幻灯片(圆形物体)

  正如同学们所说,钟面上有圆,硬币上有圆,车轮上、茶叶桶上还有圆,可以说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这节课,咱们就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探索圆的奥秘。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2.描圆

  要想认识圆,那咱们得想办法先得到一个圆。你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得到一个圆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说说,你打算怎样得到一个圆?

  预设

  生:我想绕硬币的边画圆。

  生:我想利用尺上的圆洞画圆。……

  同学们果然勤于动脑善于动手,老师真的为大家高兴。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动手,在老师为你准备的操作纸上画出一个圆,然后把它剪下来。

  3.探索圆曲线图形的特点

  摸摸你的圆的边,想想看它与我们以往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生交流,师相机引导,得出圆是封闭的曲线图形。

  板书:曲线图形。

  4.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直径、半径以及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①出示幻灯片。

  ②生操作,然后交流,引出圆心定义,并把圆心标在圆上。

  在一个圆中,我们把折痕相交的点叫做圆心,其实除了圆心外,圆还有两个重要的概念。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页,认真阅读书中的文字。

  出示自读提示:通过阅读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③师生交流,认识半径、直径及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预设

  A.认识半径

  半径定义及字母表示。

  师注意引导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两条半径,并思考一个圆里能画出多少条半径,为什么?

  师生交流,得出同一圆里有无数条半径。

  B.认识直径

  直径定义及字母表示。

  生交流过程中,师引导明确

  ⑴圆的直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通过圆心,二是两端都在圆上。

  ⑵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两条半径,并思考一个圆里能画出多少条直径,为什么?

  师生交流,得出在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

  C.探索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

  出示幻灯片:测量你圆中的半径和直径长度,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指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比较至少三条半径和三条直径的长。

  生交流得出:同一个圆里,半径长度相等,直径长度也都相等,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师板书即d=2r或r=

  5.知识的梳理

  出示课件: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而且直径是半径的2倍。即d=2r或r=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咱们学习了这么多圆的知识,那么大家敢随我去《圆的王国历险园》去逛一逛吗?

  出示幻灯片。

  1.直径半径抢答馆。

  2.爱心救助站。

  3.巧手测量坊。

  四、回顾知识、感受圆的魅力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回顾知识)

  师:一位希腊的数学家说过:“圆是最完美的图形“。最后,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圆的世界,感受它的神奇和魅力吧!出示课件。

  五、作业

  幻灯片:为什么井盖是圆的?

  最后让我们一起伸出手来,共同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8

  设计说明

  1.利用圆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之后,能够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中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在已有的圆的周长知识的基础上,求出圆的半径,再利用公式求出圆的面积。让学生体会到了知识间是环环相扣的,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图示的作用。

  结合图示来理解圆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使抽象的条件直观化,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利于学生找到计算圆的面积所需要的条件,进而求出圆的面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片 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南湖公园的草坪上安装了许多自动喷水头,喷射的距离为3米,喷水头转动一周形成的是什么图形?(圆)

  师: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的面积呢?这个面积就是谁的面积?(圆的面积)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圆的面积。利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圆的面积(二)]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1.课件演示自动旋转喷灌装置在灌溉农田的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讨论“喷水头转动一周形成什么图形?喷水头转动一周能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圆的面积是指哪一部分?”,结合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区分圆的周长和面积。

  师:怎么求出浇灌的面积呢?(生汇报:根据S=πr2得出3.14×32=3.14×9=28.26m2,强调要先算“平方”)

  教师小结: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时,可以直接利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课件出示教材16页例题,认真读题,想一想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有哪些。(羊圈的形状是圆、羊圈的周长是125.6m)

  (1)想一想,要求羊圈的面积,首先要知道圆的哪一部分?(半径)

  (2)该如何求出圆的半径呢?同桌说一说。(出示课堂活动卡) (学生反馈: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可知周长除以圆周率再除以2就可以求出圆的半径)

  (3)根据这个解题思路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半径:125.6÷3.14÷2=20(m) 面积:3.14×202=1256(m2)]

  3.探究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其他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所拼成的图形,想一想拼成的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拼成的三角形的高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学生反馈:拼成的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的周长,拼成的三角形的高相当于圆的半径)

  (2)茶杯垫片剪开后,虽然形状变了,但剪开前后的面积并没有改变。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圆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2πr×r÷2=πr2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激发研究圆的面积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条件下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积极探究的能力。用拼三角形的方法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再一次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9

  设计说明

  1.复习铺垫,为新知做好准备。

  复习铺垫能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散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适时、适度安排复习,在“短、精、新”上下功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使后面的“好戏”水到渠成。教学伊始,先引导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再引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后面学习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做好准备工作。

  2.在自主探究中经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与获得数学结论同样重要。为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思考、操作等活动,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出示三组数据后,先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学生有了想法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选择的统计图,然后说出为什么这样选,力求做到有理有据。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导入新课。

  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那么哪种统计图可以较为准确且直接地表示出所要表达的信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统计图的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明确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98页例2。

  2.明确要求。

  本题已知什么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

  (已知三组数据,问题是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各组数据更合适)

  3.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明确题中三组数据的特点及各数据的比较角度。

  ①第(1)组数据统计的是绿荫小学xxxx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0

  课标要求:

  本单元观察物体,动手操作,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它们的组成;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归纳出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参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单元/章节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包括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圆柱体和圆锥体模型

  总课时数:

  7课时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

  在导入环节,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很好地衔接了新知的学习。在教材提供的折线统计图框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在“试一试”的学习中,让学生自主体会求平均数和分段统计的特点。通过教材一系列素材的.充分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2.自主探究,经历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引导,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经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在绘制统计图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从一年级到现在每个阶段的身高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教材63页情境图)

  师:淘气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他把自己从一年级到现在的身高情况都整理到统计表里了。他想把自己的身高与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进行对比。现在我们就帮助他来比一比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出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探索合作,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记录表。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全市男生平均身高/cm

  118

  124

  130

  135

  143

  153

  淘气身高/cm

  115

  122

  130

  138

  145

  154

  (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能比较出淘气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情况吗?怎样才能更好地比较呢?

  引导学生说出画统计图进行比较。

  (2)师:从这个统计图中能看出什么?

  (能看出淘气在各年级的身高变化情况)

  师:要想看出淘气在各年级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比较情况,这个统计图合适吗?

  (不合适)

  (3)思考:从折线统计图中只能看出淘气的身高增长变化情况,却看不出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比较情况,怎么办呢?

  教师明确:可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体现。

  2.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并补充完整。(出示课堂活动卡)

  (1)思考:纵轴上每一大格应该代表多少厘米呢?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明确可以按照每格10cm来表示身高。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表示出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情况。

  学生自主按照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表示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

  (3)如何表示淘气的身高才能与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区分开呢?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教师就要予以肯定。

  明确:为了区分两种不同的量,我们可以用不同形式或颜色的线来表示两种不同的量,并在统计图的上方标明图例。

  (4)根据淘气的身高数据绘制出淘气的身高变化情况。

  (5)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绘图的过程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我们可以逐一绘制两种量,并用不同的颜色或形式进行区分。为了便于比较数据的大小,可以在每个点的旁边标注数据。绘制完成后要在统计图的上方标明图例。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2

  设计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出新的课程理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学习这些内容,整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加强直观教学,在生活中学习新知、感悟计量单位,让孩子在生活中触摸数学。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孩子主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对这些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进行梳理、归类,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这些计量单位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设计各个层次的练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长度、面积和体积及其计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体会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加深理解各种量相邻计量单位之间进率的大小。

  3、能正确地进行名数之间的改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 欣赏日记,揭示课题

  同学们,五一长假,六(1)班有个同学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一起来欣赏一下(请一生朗读日记),听了这篇日记,你觉得文中出现较多的是什么?

  对,里面有很多的量。比如:长度、面积、时间等等,其实,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要接触各种量,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它的计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量的计量。(板书:量的计量单位)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量,每天都在接触各种计量单位,新课的出示显得非常自然]

  二、 检查自学结果,整理计量单位

  1、师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量的计量?

  2、 复习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体积单位呢?

  容积与体积有什么区别?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与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学生回答后板书)

  教师出示一根线段、1个1立方厘米、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一个磁盘等实物,让学生观察思考:哪些是指长度,哪些是指面积?

  (2)、猜一猜:(投影出示)

  A、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B、用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少长?

  (3) 复习进率。

  让学生填写第118--119页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进率。

  提问:你能发现长度、面积和体积相邻计量间的进率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就把这三句话推荐给大家: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师问:如果你是小老师,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呢?(强调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等单位间的进率)

  练习口答:(投影出示)考考你: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的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

  一张课桌宽52 (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六(1)班教室的面积约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4、复习质量单位

  检查自学,同桌相互批改,反馈自学情况。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称哪些物体重量一般要用克?请你观察:老师手里的一袋食用盐大约重多少?一袋味精呢?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吨吗?

  (象我们学校工地上的1袋水泥是50千克,那么20袋就是1吨)

  5、复习时间单位及进率。

  时间过得真快,上课至现在已经有十多分钟了,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交流汇报第119页上的内容。

  师: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有什么问题要考考大家?(学生问:1个世纪有多少天?老师鼓励他们课后去计算一下)

  脑筋急转弯:小明今年五年级啦,今年的2月份刚过了第3个生日,你知道他是几月几日出生的吗?他今年几岁呢?

  你知道今年是闰年吗?为什么?如何判断平年还是闰年呢?

  (3) 关于时间问题,老师也想考考你: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6题,反馈校正。

  [这些计量单位的复习,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自学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计量单位,估算多少计量单位,在重点、难点处精心设计练习,同桌学习、小组探究,自学提问,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较好地掌握了这些计量单位。]

  6、复习名数的改写。

  估算一下:教室黑板的长是多少(4米),宽呢?(1.20米)

  象1.20米,就叫做名数,名数有单名数与复名数之分,请你分别写一个,同桌交流一下。

  在实际计算中,我们要进行名数的改写,名数之间的改写要注意些什么?看书,在书上找到相关的句子。

  完成书上的例题1。邀请同学上台进行讲解(强调解题的过程)

  讲评时强调两点:一要注意:什么单位之间的改写。

  二要注意: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7、巩固练习:完成书上的做一做。

  教师小结:这里的每组题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要注意些什么?

  [名数的改写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讲解。旨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强调注意点,改变了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四、综合练习,巩固知识

  游戏练习:

  1、在老师的材料袋里摸一张纸条,然后考考你的'同学:

  (1)、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8平方分米。( )

  (2)、每年都是365天。( )

  (3)、小明的身高约是1.56米,体重约是39克。( )

  (4)、一个油桶的容积是20平方分米。( )

  (5)、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 )

  (6)、2.25时=2小时25分( )

  2、投影出示:把左右两边相等的连一连:

  4吨500千克 2时15分

  4吨50千克 2时9分

  4.05吨4 1/20 吨 2.15时 2 3/20时

  4050千克 2 1/4 时

  4500千克 215分

  4 1/2 吨 135分

  五、走进生活,拓展应用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玩,请你拿出自己带的实物,观察一下,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获得的信息。好吗 ?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知识,较好地掌握了计量单位。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新知。]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复习课,教学时我把目标定位于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而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记计量单位及进率,这与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亲历,让他们经历深层思维的形成过程是相吻合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生教材:教学时,教师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教具、实物,让学生对抽象的计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自带实物进行学习,学生在平时吃的暑片、可乐等实物上见到了克、千克(g、kg)、升、毫升等计量单位,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真正触摸了数学,拓展了课堂知识。

  2、激活学生:课堂上,这些计量单位的复习是在学生自学反馈的基础上完成的,老师只是帮助梳理了一下,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学得非常轻松。教师是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

  3、评价激励: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评价、小组评价、同桌评价等等,让学生经历了对生活经验的感悟过程和对数学知识的思考过程,在学生亲身感受的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3

  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屏幕显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请学生说说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二、问题讨论,明白道理

  1、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畅谈有关水的认识。

  2、展示相关资料,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3、交流感想,强化体验。

  三、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师: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漏水试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结果吧!

  1、小组交流、展示成果。(一分钟大约滴水50毫升)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

  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

  时间1分钟1小时24小时1年

  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1立方米约重1吨)

  3、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4、(出示)小明刷牙时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小刚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约0.2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当于小刚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B、采用节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刷牙两次算,那么每月(30天计算)可节水多少升?

  C、节约的这些水,如果以一户三人,每户月均用水量为8吨计算,够你家用几天?

  (独立分析计算、汇报计算结果,交流想法)

  四、解决问题,提出方案

  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节水片段。

  2、出示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探索性思考,并进行分析和归纳。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算法的.优化。

  教(学)具

  准备练习材料、课件。

  教学过程

  修议1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活动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学校要举行一次小手艺展示活动,老师班里有一位小强同学也想参加。看,他准备制作一个漂亮的风筝,这个风筝还带有长长的尾巴呢。可就在制作这个风筝尾巴的时候,小强遇到困难了,不知道该用多少材料,咱们都来帮帮他,好吗?

  活动二: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每一种列式各是怎样想的?

  怎么知道求6个相加的和,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明确:相同整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那么可以联想到相同分数连加也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联想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方法。

  活动三: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谈话:尝试计算×6,你觉得怎样算好就怎样算,不仅要会算,还要把道理说清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并相机让学生把几种典型做法板书在小黑板上。

  ①×6=0、5×6=3(米)

  ②×6=+++++==3(米)

  ③×6===3(米)

  ④×6==(米)

  ⑤×6==(米)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上几种不同的做法,只看结果,判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明确:第④和第⑤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结合实际情况,所需6根布条总长度不能小于或等于一根布条的长度。

  (1)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每种算法的计算道理,鼓励学生互相质疑、答疑。老师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提问:

  ×6=0、5×6=3(米)怎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引导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6和+++++这两部分相等吗?为什么?是怎样得来的?

  在方法③中,为什么分母2不变,单单只把分子1和6相乘呢?

  (2)课件演示方法③的计算道理。

  (3)再回顾×6==和×6==两种做法,指出错误原因。

  活动四: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一)独立计算9×。

  (二)组间交流:说说计算的道理。

  (三)全班交流:

  1、请1位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板演。

  为什么不用第①和第②种方法计算?(引导学生体会第①和第②种方法或有局限性,或者麻烦,所以用第③种方法较普遍,适用于任何一道分数乘整数题。)

  2,、学生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活动五:探索计算中的简便方法。灵活运用

  1、独立计算10×,之后请一位同学说计算过程。

  2、独立计算×36。

  ①质疑:怎么这次的做题速度明显落后了,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简便方法的心理需求)

  ②课件出示简便算法:先约分再计算。

  3、计算×21

  活动六: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大家有什么收获?谁会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5

  设计说明

  1.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旧知展开教学。

  本设计充分利用“黄豆营养成分”这一情境,对教材内容略做调整,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活动方式,自然引出“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一新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分数乘法应用题作比较,体会两种问题的共同特征,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

  2.渗透数学思想,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探究。

  在对一个数乘百分数的算法的探究中,当学生发现可以将百分数转化成分数和小数来计算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将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这一理念,这既能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也能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求教师完美地将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有价值的思想方法,这些在学生的后续学习中会用到,数学课的魅力应该体现在对学生思想的启迪上。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食物营养含量的信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

  师:(手里拿一把黄豆)请同学们估一估,这些黄豆大约有多少克?(约250g)

  师:你们知道黄豆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吗?(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师:你们的想法和营养学家检测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营养专家还检测出了有关数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黄豆中的蛋白质含量约占36%,脂肪含量约占18%,碳水化合物含量约占25%。

  师:你能从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引入新课。

  师:你们知道我手中的这些黄豆含有多少克蛋白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有关蛋白质含量的.问题。(板书课题:营养含量)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手拿黄豆的情境,结合课件,让学生了解到原来黄豆含有这么多有营养的物质。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和理解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解决蛋白质含量的问题,应该如何列式?

  (1)师:我们已经收集到了很多关于黄豆营养含量的问题,你们能利用收集到的信息,设计一个求蛋白质含量的问题吗?

  (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编写题目:黄豆中的蛋白质含量约占36%,在250g黄豆中,蛋白质约有多少克)

  (2)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解释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并汇报交流。

  ①你能试着用画图法来理解吗?学生试着画图。

  通过画图我们知道,求蛋白质约有多少克,就是求250g的36%是多少。

  ②学生试着列式:250×36%。

  ③列式依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道题是求250的36%是多少,所以也要用乘法计算。(36%化成分数是,这道题也可以理解为“求250的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2.计算蛋白质含量,学习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的方法。

  (1)师:你们有办法解决吗?请同学们以250×36%为研究对象,4人一组展开交流,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并将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2)学生交流并展示学习成果。

  方法一:把百分数化成分数计算。

  36%==250×36%=250×=90(g)

  方法二:把百分数化成小数计算。

  36%=0.36 250×36%=250×0.36=90(g)

  (3)方法总结: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答,这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1-11

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教案01-05

小学六年级数学经典教案05-11

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01-04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01-18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01-12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2-06

数学小学教案09-25

小学数学的教案08-31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