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06 18:51:15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想象。

  教学准备:

  每生准备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框架;师准备教学道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图形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最简单的图形,请你们快速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点,一条直线)

  生:点、线

  师:我的这个点和线都画在一个什么上?

  生:黑板、面

  师:对,都画在一个面上。现在请你们拿出身边的长方体,找一找长方体中的点、线、面。

  师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二、新授

  师:长方体中的线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棱”,长方体中的点也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顶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了解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长方体,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师:大家提出的既有关于面、棱、顶点数量的问题,又有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件中给出的这些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问题:

  面1、长方体有几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1、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棱是怎么形成的?顶点是怎么形成的?

  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怎样有序地数?

  生:可以先依次数上面的四个,再依次数下面的四个。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呢?

  生:6个

  师:谁能有次序地数出这些面?

  师:谁能用具体的方位名词有次序地数出来?

  师:长方体有6个面,依次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师:还可以怎么数?

  师: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观察物体,现在试着从一个角度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3个

  师:这三个面的对面都看不到,所以用3乘2就是总数。用这样的方法也能数出长方体的面数。

  师: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有的长方体中也有正方形。

  师: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长方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生: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上面和下面

  师:你们说的前与后,左与右,上与下都是相对的'关系,所以简单说就是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我们是看出来的。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有看错人的时候,所以用眼睛看出来的不一定正确,你们有什么方法能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吗?

  生:可以把长方体拆开,拿相对的面对比,如果完全重合,就说明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你的方法真棒,那我们就一起来操作和证明一下。

  师:相对的两个面放在一起完全重合了,说明大家的结论是正确的。

  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完全相同?完全相同的两个面,它们的面积相等,周长相等,长相等,宽也相等。

  师:关于长方体的棱,你们知道有几条吗?

  生:12条

  师:谁能有次序地、不重不漏地数出来?

  请学生来数

  师:刚刚那位同学的数法我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仔细观察,他是分成几组来数的?每组有几条?

  生:三组,每组有4条。

  师:为什么要这样数?

  生:因为每一组中的棱长度是相等的。

  师:哪些位置的棱长度相等呢?

  生:位置相对的棱

  师:我们用尺子量一量是否相等。

  师:确实,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师展示长方体框架:假如这个框架中缺少了一条棱,你能想象出缺的这条棱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以通过相对的棱想象缺的那条棱的样子。

  师:如果在一组相对的棱中去掉三根,剩一根,你能想象出去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能,可以通过剩下的那根,想象出跟它相对的其他三条棱的样子。

  师:按这样的道理,我们在每一组棱中都去掉三根,依然可以想象出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我来试试去掉这些棱后,会是什么样子。

  生:只剩下三根棱。

  师:这三根棱有什么特殊?

  生:它们相交于一个顶点。

  师:对。这是三条非常特殊的棱,我们把它们分别称作长方体的“长”“宽”“高”。也就是说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一个长方体中,我们通常把竖着的这条棱叫做“高”,正对着我们的棱叫做“长”,“长”旁边的那条是“宽”。大家来指一指我手中的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体会同一个长方体因摆放位置不同而引起的长宽高的变化。

  师:根据相对的棱相等,所以“长”对面的棱也是“长”,“宽”对面的棱也是“宽”,“高”对面的棱也是“高”,由此可知,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共计12条。

  师:如果让大家利用小木棒来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思考一下需要几组木棒,共几根?在下面给出的木棒中你可以如何搭配来组建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出示例题:

  四根8厘米,八根3厘米,四根6厘米,两根5厘米。

  生1:长8,宽3,高6

  生2:长8,宽3,高3

  生3:长6,宽3,高3

  师:生2和生3搭建的长方体都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想象一下,把长缩短到3厘米,这个长方体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变成了正方体

  师:对,变成了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正方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正方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师:关于面、棱、顶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棱和面有什么关系?棱和顶点有什么关系?

  生:两个面相交的位置是棱,两条棱相交的位置是顶点。

  巩固练习

  书上例题1、2

  小结

  作业布置

  练习册《长方体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列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了解使用假设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尝试和列表中经历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对于鸡兔同笼问题,只有个别的学生在校外曾接触到会用方程法列式计算。大多数孩子不知道怎么解决,更不要说多种方法解决了。由于方程是学生五年级新接触的内容,所以大多孩子还不习惯用方程解决问题。学生不会主动想到列表。基于学生的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步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假设的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准备在第二节课体会方程法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尝试、分析中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今天老师带了一件小礼物,猜猜多少钱?猜对了就送给你?

  教师:这样漫无边际的猜测什么时候能猜到啊?你们不想问我点什么吗?

  生:在什么范围?老师告诉范围

  教师:刚才同学们每一次猜测实际都是一种假设,假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以假设为基础的,假设有对有错,那错误的假设有没有价值呢?每一次假设都会帮我们排除一种错误,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只要不断尝试下去就会成功。今天我们就利用假设的方法共同研究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示课件。学生一起读出课题。板书:鸡兔同笼

  2、师:你们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你知道它出自哪吗?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着鸡兔同笼的问题,孙子算经共分三卷,(出示课件),你们知道鸡兔同笼问题记录在哪卷了吗?

  3、(课件出原题)读题

  师:那就让我们看看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记录这一趣题的。(出示课件)

  学生读体,并理解雉的意思,请一位同学译成现代文。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孙子算经》的历史,增强数学课堂的文化气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起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师:哎呀,想想就头疼,那么多头挤在一起好乱啊,怎么解决呢?

  记得我们数学上一种方法,就是当问题复杂不便于研究时,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研究,待找到规律后再利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你们记起来了吗?这是什么思想啊/这是化繁为简的思想

  活动2【讲授】展示情境,尝试探究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1、教师:那老师就把数换小点,看看这类问题有什么规律。

  课件出示: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设计意图】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学生也容易接受,将数目较大的数换成比较小的数,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汇报,教师选取有用的信息,进行板书。还隐含了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鸡腿和兔腿

  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

  (二)猜想验证,教授列表法。

  1、师: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和几只兔?

  师:在猜测时,我们要抓住哪些条件?

  师: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想对不还是错?那现在就把你们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2、学生汇报:

  1)、(假如有采用逐一列表法的)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汇报讲出理由(你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进行调整的也就是调整的方法),并且说一说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

  还有哪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补充说明理由和发现的规律。(贴出表格)

  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请这些同学为他们的方法命名。(板书:逐一列表法)

  2)、哪个同学与他们的列表方法不同?(汇报,说出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你的调整策略,在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当计算验证腿数多时说明什么?应该怎样调整?相反呢?)

  还有那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补充调整方法和策略以及自己的.发现。(贴出表格)

  种不同的列表(1)逐一列表(2)跳跃式列表(3)取中列表法

  4、师:像这样把所有的情况在表格中一一列举出来,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三)教授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师: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

  师: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

  生:不会

  出示课件

  师:可笑的是兔子非常淘气,它觉得鸡两条腿走路很可笑,于是就抬起了两条腿,也学鸡两条腿走路了,此时从下面看腿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腿会减少

  师:为什么腿会少呢?

  生:因为是把里面的兔当成鸡来计算了,也就是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每只兔会少2条退。

  师;如果比原来总共少了8条退,你能知道有几只兔子了吗?

  生:4只

  师:好,现在我们把刚才假设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课件出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了两条腿。)

  师: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这时笼子里一共有几只脚呢?

  课件出示:8×2=16(条)。

  师:但实际是几条脚呢?(16条)与实际相比,脚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比实际少26-16=10(条)

  师:为什么会少10条脚?少了的10只脚是谁的?

  课件出示:因为把兔当了鸡在算。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少两条腿,把兔当成了鸡算就会少算10条腿,所以会少10条脚,这些脚是兔子的。

  师:兔子的只数应该怎么算?

  课件出示:兔有10÷2=5(只)

  师:那鸡有几只?

  课件出示:鸡有8-5=3(只)

  【设计意图】简单地提问,能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解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开展,不仅能减低题目的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板演假设全是鸡的书写过程

  师:谁能根据我们刚才所讨论得出的信息,利用算式把这解题过程写出来?请同学们试试看。可以两人一组讨论完成。

  3、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

  总腿数:8×2=16(条)脚

  比实际腿数少:26-16=10(条)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

  兔的只数:10÷2=5(只)

  鸡的只数:8-5=3(只)

  答:笼子里兔有5只,鸡有3只。

  4、师:我们到底算的对不对呢?怎么办呢?(回顾与反思的过程)

  (课件出示:3×2+5×4=26(条)脚,5+3=8(只)。

  师: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5、师:刚才我们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的解题方法,我们叫做假设法。(板书:假设法)

  【设计意图】通过把解题思路的整理和归纳,向学生渗透什么是假设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6、师:现在假设笼子里全部都是兔,你们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解题。指名板演。)

  7、板书: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兔总腿数:8×4=32(条)脚

  比实际腿数多32-26=6(条)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

  鸡的只数6÷2=3(只)

  兔的只数8-3=5(只)

  答:笼子兔有5只,鸡有3只。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利用假设法解题,这样不但可以加深与巩固对假设法的理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白同一道题用同一种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思路。

  8、小结: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

  对比列表发法和假设法,你们觉得更喜欢哪种方法呢?(得出假设法更具一般性,列表发有局限性)

  活动3【活动】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师:现在你有信心解决《孙子算经》里的问题吗?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解题?(课件出示题目)

  2、自己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幻灯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3、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师:我们的鸡兔同笼问题不仅在《孙子算经》中出现,也曾远渡重洋,传播到了日本,逐渐演变成了现在流传甚广的龟鹤问题出示课件,它和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并让生说说思路。

  2、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2题。

  师:生活中随处可见鸡兔同笼问题,看看这道题又和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不同之处在哪?

  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有几人?

  分析,解答,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集体讲评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拓展延伸

  我们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你们知道古代人是如何解决的吗?

  出示课件,学生自己读一读,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感受古人的聪明,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现在的解题方法与古人创造的“抬腿法”相比较,引导学生对祖先赞美,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热情。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你能尝试着编一道吗?

  活动5【作业】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既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趣题,又解决了咱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你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吗?

  生:方程的方法。

  教师:对,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其他方法。今天数学作业是自己编一道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出示课件)其实数学无处不在,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大胆猜想,那么数学将会变得很美丽,你也会因思考而变得更有智慧。(出示课件)

  五、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3

  设计说明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以及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以上认识,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感知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百分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引入课题和百分数意义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通过课前对百分数的收集,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注重新旧知识的对比和迁移,体现类比的思想方法。

  对比和迁移能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新旧知识混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从而扎实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中通过与分数的意义进行对比,明确分数的意义与百分数的意义的区别,更加突出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资料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师:你知道这些数叫什么数吗?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数?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像上面这样的数,如14%、65.5%、120%……叫做百分数。

  2.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的资料。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百分数资料可真多啊!看来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那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有什么含义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4

  设计教学目的:

  1、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圆的画法的掌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学具准备:各种不同的圆形实物、剪刀、彩笔、直尺、圆规、圆形、纸片等

  教学主要过程:

  一、结合实际、谈话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六(五)班同学一起来学习、研究一个数学问题。

  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生举例师强调——指物品的表面)师:看来大家平时非常留心观察。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

  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圆是没有棱角的,边是弯的;圆的'边是一条曲线。)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新知

  1、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

  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1分钟)

  2、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

  几分钟后分别从圆心、半径、直径各方面纷纷展示汇报。(5分钟)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

  。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8分钟)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那是什么原因呢?你怎样发现的?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

  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预设板书:

  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圆心(o)圆中心一点确定圆的位置半径(r):线段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确定圆的大小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直径(d)线段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d=2r r=d/24、学习画圆(5分钟)你是如何画圆的?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练习,并强调画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揭示圆大小位置的确定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

  三、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找出下列圆的半径直径

  〈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

  〈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

  2、应用练习。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

  〈2〉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3〉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迷语。

  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先请同学们猜测一个字。

  (很多学生都说可以猜“样”)再学生猜两个字的水果名,学生在启发下猜出草莓(草没的谐音)师: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好吗?(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是这个圆的半径)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

  四、总结全课(3分钟)

  1、质疑(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句号是圆形的)延伸:

  1、用圆作画

  2、谈谈我眼中的圆。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和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正确地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的能力。

  3.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可以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知基础上的深入理解。在这节数学课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直观的位置关系,还要从分数意义中理解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所以在本课的的设计中,以分数意义的辨析贯穿始终。因为分数的意义,本身就是除法的界定,这才是分数与除法最根本的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究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时,可以用分数表示;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做分子。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

  教具学具:

  课件,模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孩子们,上课之前先考验下大家,(出示课件)这个谜底是什么?

  生:月饼。

  师: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们喜欢吃月饼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在月饼中也含有许多数学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把6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计算?

  生:2块,6÷3=2(块)。(板书)

  师:说得真棒,要是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

  生:0.5块,1÷2=0.5(块)。(板书)

  师:表达得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老师就继续考验大家,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

  师:你为你们组又增添了一份光彩。看来大家已经能够解决分月饼的问题了,不用学具直接说出5除于7等于多少?

  生:七分之五。

  师:非常正确。我们再来看这些算式,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时侯,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商?

  生: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谁作分母?用谁做分子?

  生:用被除数作分子,除数作分母。

  师:那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语言概括下?

  生: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除数分之被除数。

  师: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了不起!

  师总结: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为分母,被除数作为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所以,分数与除数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式子来表示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是?

  生:a÷b= a/b(b≠0)(板书)

  师:这个关系式里每个数的范围要注意什么?

  生:因为在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所以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即b≠0。

  师: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教师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师:今后我们再看分数时,会有两种意义。(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也可以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二、巩固练习

  师:你们知道阿凡提吗?你有他聪明吗?敢不敢挑战他?我们来闯关,大家有信心吗?

  1.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1)3÷2 =()

  (2)2÷9 =()

  (3)7÷8 =()

  (4)5÷12 =()

  (5)31÷5 =()

  (6)m÷n =()n≠0

  2.把5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 )千克;把1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5份是( )千克;也就是说5千克糖的( )和1千克糖

  的( )是相等的

  三、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重点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结束语: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探索,快做个有新人吧,你会成长得更快!

  四、作业布置

  练习十二第1,3题。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b= a/b(b≠0)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引入课题之前,先利用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引进分数,复习旧知。在探索新知时,从想象中每人2个饼,到一张饼,把一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得到几块?有了刚才的复习知识进行铺垫、迁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4来计算,学生很快会说出1/4,这时我会再提问:为什么是1/4?你是怎么分得?学生用准备的圆片分一分;接着出示:学生一步步经历了分得过程,对分数的意义就理解得更好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是3/4。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2、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准备:

  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新授

  (一)、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课件出示:算筹表示多位数。

  (2)你知道这些用算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题目。

  3、算盘:

  (1)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盘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

  (2)出示新式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3)课件出示由老式算盘衍生出的形态各异的算盘。

  4、计算器:

  现在,算盘因为笨重、不方便携带,逐渐被更轻便的计算工具所取代。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电子计算机:

  (1).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2)现在人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也具备了微电脑的功能。

  6.简单认识计算器比较重要的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三)、计算器的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26页的例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四)、巩固练习

  1、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

  2、老式算盘上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盘上方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每颗珠子表示()。

  4、我见过的计算机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

  作业设计: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5.计算机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导入通过我和学生比高矮这样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通过让学生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千米的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有效地开展下面的活动。利用这样的活动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形成1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我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再说说15分钟能从学校门口到哪儿?再出示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让学生判断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整个过程,我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最后我留了10分钟时间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让孩子们在跑道上量了50米,再体验走了20个来回,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孩子们在实践中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1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含义,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初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问题

  3、能初步利用等量划分(包含除)与平均分(等分除)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两个量的关系有时可用“小数倍”表示。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小数除以整数中“商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添0,再继续除。

  ●教材知识讲解

  例1、买3千克黄瓜要5.28元,每千克黄瓜售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

  根据我们的生活,知道5.28元不到6元,因此黄瓜每千克的售价不到2元。又:黄

  瓜的单价=黄瓜总价÷数量,因此列出除法算式:5.28÷3

  5.28÷3怎样计算呢?

  方法1:5.28元=528分528÷3=176(分)176分=1.76元

  方法2:5.28元里有528个0.01元,528÷3=176(个)

  就是说每千克是176个0.01元,是1.76元

  两种方法算得的结果一样,接近我们的估测,而且两种方法都采用了整数除法计算,

  我们尝试用竖式计算:

  点拨: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补0继续除。

  例3、有3.5千克葡萄干,平均分给7人,每人可分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答:

  3.5÷7,显然,每人分到的不足1千克,整数部分不够分,怎么办?

  我们把3.5千克转化成3500克计算,3500÷7=500(克),500克=0.5千克。

  用竖式计算:

  ●方法与技巧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补0继续除。

  2、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时,在个位上直接商0,点上小数点,再按整数除法的方法

  继续算。

  3、求大的量是小的量的几倍时,不仅可以用整数倍,还可用“小数倍”表示。

  3、应用

  (1)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8千米,几小时后可以到达?

  (2)甲种巧克力每千克售65.8元,乙种巧克力每千克售47元。甲种巧克力的单价是

  乙种巧克力单价的几倍?

  自我检测参考答案

  1、1.2,0.003,1.525,0.25

  2、 8.1,5.4,0.029,0.065,0.45,0.035

  3、(1)180÷48=3.75(小时)

  (2)65.8÷47=1.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2,5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有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等学习数学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有关信息如何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一、提示课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探索活动,探索的知识是“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活动

  1、2,5的倍数的特征

  ⑴、给出几个式子,找找谁是谁的倍数,观察发现是2或者5的倍数,引出今天的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8÷4=2

  6÷3=2

  10÷5=2

  15÷3=5

  20÷4=5

  8,6,10都是2的倍数。10,15,20都是5的倍数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

  ⑵、游戏

  班上20位同学,老师按照每组5位同学,按顺序排列了序号为1-20号。

  1.请序号为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2.请序号为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手

  3.请序号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你们的双手

  1.2,4,6,8,10,12,14,16,18,20

  2.5,10,15,20

  3.10,20

  学生总结归纳出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完成后,展示结果: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师说明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并板书: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⑵、实践检验

  ①出示1~100的数字表格

  ②在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③在表格中找出5的倍数,师做记号。

  ④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做记号。

  ⑶尝试判断

  出示数字:70、90、85、105、120、92、88、104、106

  ①判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②学生运用乘法或除法计算,来验证判断结果。

  (4)归纳总结,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找出2、5的倍数。

  1 21 30 35 39 2 40 12 15 60 18 72 85 90

  (1)找出2的倍数、5的倍数。

  (2)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偶数都是2的倍数。 ()

  (2)21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

  (3)两个奇数的和不一定是偶数。 ()

  3、猜数。

  从左边起:

  第一个数字最大的一位偶数

  第二个数字5的倍数

  第三个数字最小的'奇数

  第四个数字不告诉你

  不过这个四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4、任选两个数字组成符合要求的数:6、0、9、5

  (1)奇数

  (2)2的倍数

  (3)5的倍数

  (4)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里能填几?

  (1)2的倍数:8□

  (2)5的倍数:7□ □□

  四、课堂小结: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是我们已经研究过了,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0+0= 0÷100=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80-42+12 480÷60×2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顺序计算。

  (2)75-15×4 40÷4+6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3)(12+4)×2 200÷(40-15)×2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 )、( )、( )、( )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2.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介绍中括号“[ ]”,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

  板书:96÷[(12+4)×2]

  (1)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2)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车间在4月份的前八天生产了320台洗衣机,以后每天生产45台。4月份(按30天计算)共生产洗衣机多少台?(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扩展提高: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4)32×800-400÷25先乘,再减,最后除。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96÷12+4×2 96÷(12+4)×2 96÷[(12+4)×2]

  =8+8 =96÷16×2 =96÷[16×2]

  =16 =6×2 =96÷32

  =12 =3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视频,谈感受。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视频。看后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发现次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身边有哪些次品?和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观一样,质量不同,或轻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书:找)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数一数,掂一掂,摇一摇等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两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扬。

  3、华罗庚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这正和华罗庚思想不谋而合,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1.研究2瓶

  师: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需要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书做好记录:2次(1,1)

  2.讨论3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生叙述称球的过程。板书记录: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个空间可以利用,这样节省次数。 生将探究结果填入导学案中。

  3.研究4-8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几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小圆片动手操作,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1)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点汇报8瓶的设计方案。

  (1)师引导学生:比较3、4种分法,并展开讨论:想想为什么方法3的次数是最少的?你觉得它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2)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待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书:把待测物品分3份。

  (3)师:比较1、2、3种分法,讨论为什么同样分3份,为什么第3种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板书: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

  5.研究9瓶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直接说出次数,小组验证。

  活动4【练习】拓展提高,优化方案

  1.运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几次能找到次品?

  2.举一反三: 从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导学案上完成。

  3.发散思维:有2187瓶矿泉水,其中218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近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课型: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近似数,复习整数求近似数。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近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

  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近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近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近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保留( )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 ②两位 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①分 ②百分 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1)保留两位小数

  0.256 12.006 1.0987

  (2)精确到十分位

  3.72 0.58 9.0548

  (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近似数

  4、拓展题

  四、全课总结

  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0.984≈0.98 0.984≈1.0 0.984≈1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表示近似数的时,0不能去掉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