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3-01-21 09:47:54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集锦1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

  一、教育目标:

  1、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

  2、通过师生交流和讨论,明确数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明确怎样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3、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

  4、明确数学学习的各项要求。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方法

  1、首先在黑板上写上了“数学”两个字,介绍了自己姓“申”,“你知道老师的姓几划吗?” “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数出来的)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数数,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离不开数数的。

  2、 “请你猜猜沈老师大概几岁?” “你为什么猜我35岁的?”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观察(板书:观察),在数学学习中,观察是一种常用的并且是相当重要的方法。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3、“你为什么猜我28岁的?”学生一脸自信说:“老师比我妈妈要年轻,所以猜28岁。”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比较(板书:比较),在数学学习中比较也是数学学习常用的方法。

  4、“你为什么猜我30岁的?”学生解释着:“我知道沈老师的儿子读幼儿园,所以猜30岁。”请问: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类推,从沈申老师儿子的年龄推测出老师的年龄,也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并告诉学生我的实际年龄,并表扬了那些猜得比较准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自己的想法,是肯定能够学好数学的`。

  5、总结:看来数学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学好数学。

  (二)讲故事,让学生知道态度决定自己的未来

  讲故事《木匠的房子》。

  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他虽然还留恋那份优厚的报酬,但他该退休了。雇主看到他的好工人要退休了,感到非常惋惜,就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木匠答应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他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木匠完工了。雇主来了,拍拍木匠的肩膀,诚恳地对他说:房子送给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丢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盖房子,他干活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

  你就是那个木匠。你每天钉一枚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但往往没有竭尽全力。终于,你吃惊的发现,你将不得不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

  如果可以重来……

  但你无法回头。

  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住的房子。

  听后,让学生说说想法,明白什么?老师为什么讲这样一个故事?

  我想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小故事比说教有力量有效果。

  (三)重温数学课堂听说读写的要求。

  一、听的要求

  1、听讲时身体坐正,双手抱胸,双脚放平,注意力集中,不随便交谈、打闹、下位,不做小动作,不伸懒腰,不做与上课内容无关的动作。(训练坐姿)

  2、珍惜课堂每一分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质疑,不但学懂学会,还要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做到会学。我们是中年级的高段学生,应有选择地做好听课笔记,写在书本上,以提高学习效率。

  3、听同学发言或提问时,做到不观望、不插嘴、不嘲笑。当听到见解、观点一致时,自然地表示认可或赞许;当听到不同意见时,待同学发言结束后,再提出建议或进行补充,“我补充……的意见”,不允许插话、抢嘴,随意地打断同学发言。

  二、说的要求

  1、课堂上回答提问与提出问题规范地举起右手示意,不能站着举手或是边举手边喊,经教师允许后起立站直回答,如果不知道怎样回答,应礼貌地如实告诉老师:“对不起,我不懂(我没想好)。”发言完毕,经老师同意后轻轻坐下。

  2、答题或提问态度严肃认真,立姿自然得体,讲普通话,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答题形式讲究规范,用上“我认为……”、“我发现……”、“我补充……的意见”等说话形式,做到说话完整,条理清楚,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三、读的要求

  读题,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四、写的要求

  1、在课堂上做作业时应该听清要求,明确格式,不擅自离开座位或窃窃私语,保持教室的安静。

  2、作业格式规范、行款整齐,独立、按时完成。

  3、作业若有差错,需要更改之处,不可乱涂乱改,只须在错误部分划两条斜线或直线,删去即可,再在规定区域订正。

  4、作业姿势要端正,左手按住作业本或是平放桌上,右手离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自觉保护视力。

  5、作业本要妥善保管,不能乱扔、乱写、乱画与撕毁,保持作业本的卫生与整洁。

  五、合作学习的要求

  1、围绕主题人人参与小组讨论,主动有序地发表个人意见,认真听取他人发言,待同学讲完后再补充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2、在班里发表小组意见时,用上“我们认为、我们觉得”等说话形式,尊重合作学习的劳动成果。

  3、评优奖励

  ①课堂作业评比

  ②家庭作业评比

  ③课前预习评比

  ④口算比赛评比

  ⑤笔算比赛评比

  六、课本、本子、铅笔的使用与保管

  1、课本要包上书皮,并在课本的封面的最上端写上名字。

  2、本子:准备一个数学练习本和一个课堂作业本。

  3、铅笔:每天至少带两根削好的,用完之后要放在笔盒里。

  4、每节上课之前,要把下节要上课所需要的学习用品准备好。

  教师小结:

  老师相信:在新的学期里,同学们都能快乐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激趣导入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

  适时点拨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三、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巩固应用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五、测评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P37/24 P3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

  125840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知道三角形有三条高。

  2。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3。了解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及特征。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

  教学难点了解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

  教学资源:三角板、学生的学习单。

  教学活动: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的高。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演示)。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高的有关知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高)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1。(边演示边说)如果我们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三角形高的画法:

  3。你觉得三角形会有几条高呢?为什么?(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从三角形的每一个顶点都能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所以有三条高)请同学们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一名同学上黑板上演示画高。

  4。认真观察三角形的高,你有什么发现?(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三条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互依存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相交于一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我们再来看直角三角形,你会以BC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吗?。(学生在学习单上画)。你有什么发现?(老师边演示边说: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BC为底,作高时,要从A点向它的对边BC作一条垂线,发现高与另一条直角边AB重合;如果以直角边AB为底,作高时,要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发现高与另一直角边BC重合,也就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如果一条是底,那么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它的高。以斜边AC为底,作高时,要从顶点B向它的对边AC作垂直线,发现高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

  2。我们再来看钝角三角形,从钝角三角形的B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高在三角形内;从A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BC延长,高在三角形外;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AB延长,高也在三角形外。钝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因答可以是两个方面)一是从高的画法说;二是从发现说。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其中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并且相交于一点;直角三角形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而钝角三角形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18页例1 及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演示讲解。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大家回忆以前我们数学上学过的关于辨认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生回答。师结:一般定方向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的。还有吗?

  (引导学生回顾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学生汇报。学生指认地图上的.方向,填充八个方位图)

  2、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探究1号点、2号点、终点与起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它们的位置与方向。

  板书课题:确定物体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越野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 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确定哪些条件?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总目标: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97,98页中的主题图和例题1,例2,以及第97~99页中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二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以及图形的特征;通过操作活动(折纸)认识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形状的过程,了解它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具准备:

  一个长方形方框,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每人一块直尺、一副三角板、一张印有平行四边形的白纸和一个剪好的平行四边形、一个硬纸条做的长方形方框。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平行四边形。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在这些物体上找出平行四边形吗?(请同学到台上用鼠标边指边说,然后课件再呈现学生所指出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找到了这么多的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些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二、 探究新知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教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方框)这个图形大家认识吗?(它是长方形)

  教师:对!这是一个长方形。老师握着这个长方形方框的两个对角,轻轻地拉一拉。变!变!变!这还是长方形吗?(平行四边形)对!这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你们想玩玩这个魔术吗?

  (2) 学生自己用硬纸条做的长方形方框来体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师:同学们观察老师手里的平行四边形,同桌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对边平行

  生2:对边相等

  同学们真聪明,真能干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么多!

  同学们,这些发现对吗?现在我们来验证我们的发现,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平行四边形,首先我们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来验证对边是否平行。

  汇报结果:对边平行

  现在我们再来验证一下对边真的相等吗?应该怎样办呢?

  生:测量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

  师:请拿出你们的直尺测量手中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

  汇报结果:对边相等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发现了平行四边形有两个特点,它们是什么呢?

  (4)师:我们现在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也知道它的对边相等且平行。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呢?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出: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现在我们来学习平行四边形另外一个特征。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平行四边形跟老师做(折高)。

  师:打开平行四边形,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垂直于边)

  师:想一想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折平行四边形的高,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教师:对!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第99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全班交流,教师强调底与高的对应性。

  师:引导认识底

  3、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1)完成表格

  (2)归纳总结第98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它们都有哪些地方一样呢?(它们都是对边相等,对边互相平行……)

  教师: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征,长方形、正方形都具备。

  我们通常说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具有不稳定性。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能给大家讲讲吗?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p.13、14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检查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9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在教学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探究怎样把用“厘米”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和把用“克”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渗透转化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时,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渗透了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及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学生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再看看我们使用的黑板有多长(学生估测黑板的长度)。要想准确地表示它的.长度,需要进行测量。

  2.量一量。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

  (2)汇报结果。

  组1:黑板长2米多。

  组2:量出2米后还多出36厘米。

  组3:量出是2.36米。

  3.交代学习目标,引出新课。

  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探究新知

  (一)探究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剩余的36厘米怎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呢?

  3.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考虑的,在探究中运用了什么思想方法。

  4.归纳学生的方法。

  (1)多出36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份就是1厘米,即1米=100厘米,1厘米=米。36厘米=米,也就是0.36米。

  (2)在把36厘米转化成0.36米的过程中,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

  5.师生共同总结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根据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先把低级单位前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把分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并在后面加上所要化成的高级单位的名称。

  6.尝试练习。

  12克=千克=( )千克

  500克=千克=( )千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获取新知,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还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际问题,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面积模型,经历探索简单小数乘整数算法的过程。

  2。能正确进行简单小数乘整数的口算,并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在学习了小数意义和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探索简单的一位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与算理。

  2。过多样化算法,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流程:

  一、学情调查

  1。读出下面小数,结合情境说说它们的含义。

  0。2元 0。3元 0。6元 0。4元 0。05元

  2。填空。

  5角=( )元

  8角=( )元

  10角=( )元

  1。58元=( )元( )角( )分

  4。06元=( )元( )分

  2。4元=( )元( )角

  6角5分=( )元

  二、质疑探究

  1。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本33页情境图,谁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

  (1)课件展示教材上的信息,教师引领提问题。

  生1提出问题: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元?

  师:同组交流你的想法。

  生2:加法算式为:( )

  生3:乘法算式为:( )

  师:在这里,0。24表示的是( ),乘法是加法的( )。

  (2)师:你能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24是多少元吗?动脑试一试。

  [尝试计算,四人小组交流算法,算法汇报。]

  生4: 一个橡皮擦0。2元,四个橡皮擦就是0。2+0。2+0。2+0。2=( )元。

  生5: 0。2元就是2角,4个2角就是8 角,8角等于0。8元。所以0。24=( )元。

  生6: 我们用涂色的方法也可以算出0。24=0。8元。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2份就是0。2元,也就是一个橡皮擦的价钱,买4个就涂色4个0。2元,合起来是0。8元。

  生7: 4个0。2就是( )个0。1;8个0。1就是0。8。

  师:仔细看笑笑与你的做法一样吗?

  生8:一样。我认为( )

  师:多媒体演示面积模型;4个0。3=( )

  生9:淘气总结得也很容易懂。

  2。 师:买3把尺子需要多少元?

  (鼓励学生将前面学习的方法加以运用,独立、主动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并经历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再尝试提出不同问题,并列式计算。

  生10:化成角简单。0。4元=( )角 3个0。4元=( )角

  师:多媒体演示面积模型;3个0。4=( )

  生:同组交流。

  0。4是( )个0。1,3个0。4是( )个0。1

  三、达标检测。(多媒体依次出现,便于汇报反馈)

  1。教材第34页练一练13题。

  2。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4题。

  探讨:0。011000=( )

  3。

  0。6+0。6+0。6+0。6+0。6=( ) ( )

  0。3 4可以看成是( )个0。3连续相加。

  0。08 3= ( )+ ( ) + ( )

  一本作文本0。9元,买4本多少元?(只列式)

  加法算式: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

  ☆ 我们周村小学大门口的街道旁栽了一行柳树,每1。2米栽一棵,那么从第一棵到第六棵共有多少米?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1

  设计说明

  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给希望小学买文具和书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体会到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本节课开始,以观察希望小学的学习环境导入,出示一些反映贫困地区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环境的图片,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关爱,培养学生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美好品德。

  2.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比较不同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并会运用整数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反映希望小学学习环境的图片。

  谈话:看到以上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观察图片,畅谈感想。

  2.引导:虽然希望小学学习环境艰苦,但是那里的学生对学习却有着强烈的渴望。通过对比,我们学校有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我们好幸福啊!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们又要做些什么呢?

  3.引入:同学们都很有爱心,这节课让我们和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手拉手,奉献我们的爱心吧!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买一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吧。(板书课题:手拉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44页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说一说图上提供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相关信息:①1本练习本2.8元,一个铅笔盒6.1元。淘气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元?②1本练习本2.8元,1本《数学家的故事》7.2元。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①。

  (1)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检查,请用不同方法解题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算法)

  (2)指名板演。

  方法一:2.8×3=8.4(元) 6.1×3=18.3(元)

  8.4+18.3=26.7(元)

  方法二: 2.8×3+6.1×3

  =8.4+18.3

  =26.7(元)

  方法三:2.8+6.1=8.9(元) 8.9×3=26.7(元)

  方法四: (2.8+6.1)×3

  =2.8×3+6.1×3

  =8.4+18.3

  =26.7(元)

  (3)观察这四种方法,其中两种是分步计算,两种是列综合算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94~96。

  【教材分析】

  《栽蒜苗(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首先,教材创设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教材提供了学习活动的一些基本要求,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最后,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的学习情景,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学情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经历过统计的全过程,感受过“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在第二学段,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践情境(如:“栽蒜苗”)时,他们自然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能比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记录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表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 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 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板书:栽蒜苗(一)]

  二、探索新知

  1、 学习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同学们,怎样观察与记录呢?我们来看看天才小学的小朋友们是怎样做的。

  2、 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第一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表。(学生汇报,集体交流)师:通过统计表同学们都知道了谁的蒜苗长得高,谁的蒜苗长得矮。为了形象地反 映这些蒜苗生长的情况,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画条形统计图)

  3、 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好,我们来在方格纸上涂蒜苗生长的条形。(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两张15×9的方 格纸。)

  生:老师,这张方格纸的一格表示1厘米,格子数不够涂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有没有办法解决格子数不够涂的问题呢?(再补充格子,用一格表示2厘米)

  师:请同学们看第二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图。(交流信息,指出用一格表示3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能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到底表示几个单位,还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就小。

  4、 讨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观察这些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名口答,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的关系比统计 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91页“试一试”及P92页“练一练”

  1、 试一试

  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 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板书设计:

  栽蒜苗(一)

  条形统计图

  2cm

  3cm

  一格表示 100个 多个单位

  2人

  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一个思维的碰撞。】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对知识一个内化、提升的过程。】

  五、挑战自我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谈收获环节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可以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梳理,能让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梳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后

  反思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P64-P65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知道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同一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

  三、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生已学会了加与减的.互逆关系、乘与除的互逆关系。学生在解决问题学习中积累的数量关系的学习经验。

  四、教学设想

  将数学概念“嵌入”数学学习背景与结构之中,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概念位于数学背景的“哪个”位置,这对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

  是极其重要的。

  五、教学思路

  关系——数量关系——等量关系

  六、教学过程:

  1、制造冲突,聚焦“数量关系”

  ⑴课件出示

  ⑵根据这两个已知的数量,同学们猜猜要求的数量可能是什么?

  ⑶学生找出求和、求差、倍数三个问题?

  ⑷展示淘气问题,鸭的质量有多少千克?

  ⑸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算不出来?

  ⑹教师小结,已知数量与要求数量之间没有关系。

  2、辨别比较,引入“等量关系”

  ⑴教师提问,如果有关系是不是就能算呢?

  ⑵分别出示两种关系

  ⑶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⑷这个关系能确定鸭有多重吗?

  ⑸学生交流、讨论

  ⑹教师小结:上面两个关系不能确定鸭有多重,但是能确定鸭的质量的范围。

  ⑺教师:你觉得什么样的关系就能确定鸭的质量呢?试着用手比划一下。

  ⑻课件出示:

  3、自由创造,感知“等量关系”

  (1)出示学习单,学生自主填写相等的关系。

  (2)分别展示以下三种情况

  鸭鸭鹅鸡鸡鸭鸡鸭鹅

  (3)学生根据相等的关系分别算出鸭的质量。

  (4)小结:在数学里我们把这样相等的关系叫做等量关系。

  4、自主尝试,表示“等量关系”

  (1)出示

  (2)这个等量关系,谁能用一句话说清楚。

  (3)你能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

  (4)小结:鸭的质量×2=鹅的质量

  (5)有不同的式子表示吗?

  (6)小结,像这样的式子叫做等量关系式。

  5、数形结合,感悟“等量关系”

  (1)出示

  (2)请看,这三个人的身高有关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请你表示出妹妹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

  (4)学生自主完成。

  (5)交流表示方式:等量关系式、线段图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笑笑身高

  ……

  (6)对比线段图和式子,发现用图表示更直观。

  (7)展示下面的等量关系,进行交流和讨论

  6、走进生活,寻找“等量关系”

  (1)课后练习

  (2)动画中寻找等量关系

  (3)寻找教室里的等量关系

  七、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直观)

  鸭的质量×2=鹅的质量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妹妹身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1-27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21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7-21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27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5

四年级下册教案数学03-17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移范文09-28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09-17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