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2-06 08:56:09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

  一、学情分析:

  五(2)班共有学生38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大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钻研,敢于探索,爱提问和质疑。五(1)班共有学生38人,相比之下,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成绩也不好;近10名成绩过差,勉强达到四年级水平,主要表现在知识欠账过大,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有时有照抄作业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这些内容:分数乘法、长方体(一)、分数除法、长方体

  (二)、分数混合运算、百分数、统计和总复习,共计7个单元。另外还安排了“数学与生活”、

  本册教材中的教学重点有: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2.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针对分数应用题);3.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5.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本册教材中的教学难点有:1.整数乘法的意义与分数乘法的意义之间的联系;2.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4.感受1立方米(m3)、1立方分米(dm3)、1立方厘米(cm3)以及1升(L)、1毫升(mL)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三、本学期主要教学任务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能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结构,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并运用所学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

  3.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百分数,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

  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在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和题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的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5.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选择使用;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中位数和众数,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四、主要教学措施:

  1、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有学会向会学转变,有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充分把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育资源引进课堂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4、抓好每月一次的单元测试,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单元要点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一)(分数乘整数)、分数乘法(二)(整数乘分数)、分数乘法(三)(分数乘分数)、练习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能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经历观察、猜想和证明等数学活动,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运用分数乘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借助分数乘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从而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单元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与计算法则。

  四、单元教学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五、单元课时划分

  共7课时

  第1课时分数乘法(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分数乘以整数。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启发引导、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分数加减运算题。(临时定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先通分,再进行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数乘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

  学生列出算式:1/5×3=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1/5×3表示什么(表示求3个1/5的和是多少)?该如何计算?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1/5×3=1/5+1/5+1/5=3/5;

  学生2:1/5×3=??

  教师和学生总结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2页涂一涂,算一算。

  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2、做课本试一试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课本2页3题;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1/5×3=1/5+1/5+1/5=3/51/5×3=??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整数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

  教学反思: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

  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②1升=1立方分米

  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cm3)

  练一练:

  1、8L=()mL3500mL=()L15000cm3=()mL=()L

  1、5dm3=()L

  (4)小组活动:

  a、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b、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40(立方分米)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4、提高题:p55、16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指名板演,集体订正:562867

  (二)演示课件:商不变的性质

  (三)教师导入: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我们已经掌握了它的计算方法,那么除数是小数的

  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4

  1.演示课件:一个数除以小数

  2.尝试不同思路(把题里的米数都改写成厘米数来计算)

  米=5628厘米

  米=67厘米

  562867=84(条)

  教师说明: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3.思考:为什么要把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100倍呢?扩大1000倍可以吗?

  4.练习:继续演示课件:一个数除以小数

  5.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关键是什么?转化时以谁为标准?

  6.小结计算方法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看除数的小数

  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二)教学例5

  1.学生试算

  2.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

  (1)位数不够用“0”补足.

  (2)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练习

  (三)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有什么联系?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练习

  (一)填空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二)把下面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三)计算下面各题

  五、布置作业

  (一)计算下面个题.

  (二)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体重达135千克,最小的鸟是蜂鸟,体重只有千克.鸵鸟的体重是蜂鸟的多少倍?

  六、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小数

  例4做一条短裤要用布米,米布例5计算

  可以做多少条短裤?

  答:米布可以做84条短裤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意义的数学信息,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掌握解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3、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教学难点:

  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

  开学了,熊大和熊二从熊堡出发去学校,熊大用了2小时,熊二用了120分钟,熊大说它用的时间少,熊二说它的用时少,它俩谁也不甘示弱。同学们,请你们当裁判,它们俩究竟谁用的时间少,好吗?

  二、学

  (一)单位换算

  1、从熊堡到学校,熊大熊二谁用的时间少?为什么2时=120分?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3、同学间相互说一说。

  4、180秒=()分,你是怎么想的?

  5、练一练:3分=()秒

  600分=()时

  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算的?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同学交流交流。

  (二)时间计算

  9月1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课件出示)

  三、析

  1、观察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1)直接数一数,7:30到7:45分针走了15分钟。

  (2)7:30到7:45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3)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5、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对吗?你是怎么想的.?(7:30过15分钟就是7:45,15分钟是对的。)

  6、写上答语。(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

  7、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8、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来说说?师做整理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四、练

  1、填一填。

  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4时○24分1分15秒○65秒3时○200分140秒○2分1时30分○90秒

  2、做一做。

  小明去给外地打工的妈妈打电话,电话亭的营业时间,早上9:00开门,晚上8:00关门。小明8:40到达,他还要等多久呢?

  3、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4、作业:课本第7页第8题。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经验,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例,掌握基本算法。理解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

  2.提高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运算及推理能力

  3.感受小数乘整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算法

  教学难点:小数乘小数计算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一、复习导入,新知铺垫

  1.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数×整数的计算方法,老师这里有一道题,“4.6×8”你们能算出来吗?快拿起课堂练习本算一算。

  2.师: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把4.6扩大10倍得46,积也就扩大了10倍。46×8=368,积368缩小10倍变回原来的积368÷10=36.8。

  3.师:我们通过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成功解决了小数×整数的问题。那小数×小数呢?你们会计算吗?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小数×小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深入新知

  1.师:接下来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列出三道算式,等会我们挑选一组同学的算式为本节课的研究对象。在列算式时要注意小数不宜过长,不然不方便计算。

  预设:2.4×0.8(一位×一位)、1.92×0.9(两位×一位)、0.45×0.6(两个小数都不大于1)

  2.师:这三道题你们会计算吗?拿起练习本,尝试独立计算。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

  3.学生独立活动,指名扮演

  3.师:这三个不同的算式都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先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算出积。因数扩大,积也就扩大了相应倍数。要求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出来的积缩小相应倍数。

  4.师:那看来小数×小数的计算难不倒同学们。先按照积的变化规律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算出积,再将得到的积缩小相应倍数得到原来的积。

  5.师:那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再与同桌交流交流。

  预设: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小数×小数;不同点在于第一道算式是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第二道算式和第三道算式是两位小数×一位小数。

  6.师:仔细观察因数和积的小数位,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第一个竖式中,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是2位小数;后面2个竖式中,两个因数中一共都有3位小数,而它们的积都是3位小数。我发现在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总和。

  10.师: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将小数乘小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算出积,然后根据因数中小数的位数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三、聚焦问题,突破难点

  1.探究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么点小数点。

  (1)出示例4:0.56×0.04

  师:这道题你能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下面这道题吗?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3)师:在计算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预设:0.56是两位小数,0.04也是两位小数,那积应该是四位小数,可是现在乘得的积224是一个三位数,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点小数点。

  (4)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可以借助之前学过的`知识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利用之前学过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在积的前面用0来补足小数位数,再点上小数点。

  2.探究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

  (1)出示:“做一做”第2题完成版本

  师:看来同学们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都掌握了。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将每组题的计算结果和第一个因数进行比较,与同桌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总结规律

  预设:通过观察,第一组乘法算式中,第一个因数2.4不变,第二个因数都>1,乘得的积都>2.4;第二组乘法算式中,第一个因数1.2不变,第二个因数都<1,乘得的积都<1.2。我发现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这个数不能是0。

  四、梳理反思,内化提升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怎么样的收获?

  2.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并总结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将小数乘小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算出积,然后根据因数中小数的位数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当积的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还知道了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我们通过自主探索,将小数×小数转化为整数×整数进行思考。再一次成功借助旧知识帮忙解决了新问题。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掌握整数加法的基础上,探索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过程,理解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

  重点难点

  1、分数加法的意义。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1、(录音内容)我是妮妮,今天想请哥哥、姐姐帮我一个忙。我妈妈烙了一张饼,爸爸把它平均分成八份,爸爸吃了八分之三张饼,妈妈吃了八分之一张饼,我想知道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呢?谁要是能帮我,就奖给大家一个赞,我先谢谢哥哥、姐姐了。

  2、师:同学们,能帮助小妹妹吗?那怎么列式(板书式子),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活动2【讲授】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活动3【活动】提示预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

  1、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一)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四个人的智慧,一定是很大的,下面就让我们小组合作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二)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

  (三)学生讨论,师个别指导

  (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提示可以借助辅助工具来解题。)

  2、汇报交流

  生1:同学们,下面由我来代表我们组跟大家分享我们组的做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当成妈妈烙的饼,我也把它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份,我把它折回去,妈妈吃了1份,我也把它折回去,还剩4份,吃了也就是4份,占整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老师,我想对赵红俐的讲解做下点评,你的想法真奇特,能想到加法的逆运算减法来解决问题,你真棒,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能继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生2:大家请看,我们组是用折纸法,我把这张圆看作是妈妈烙的'饼,我把它对折三次,平均分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三,这1块是妈妈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3:我来为大家讲解说意义的方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三,妈妈吃了1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一,两个人共吃了4块,也就是这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4:我们组是用画线段的方法来解答的,我是把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看成是妈妈烙的饼,把它平均分成8份,这3份是爸爸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三,这1份是妈妈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份,也就是八分之四,请大家注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5:我们组是用画图法来解决的,我是把一张正方形纸看作是妈妈烙的那张饼,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的3块,我是用蓝色表示的,妈妈吃的1块,我是用红色表示的,爸爸、妈妈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6:我们组是用切割法来解决的,请八位同学来帮我完成,请大家手拉手紧密的围成一个圆,我把这个圆平均切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这1块是妈妈吃的,一共是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我想对陶梦如的做法做一下点评,你的想法很新颖,但在日常的应用中不实用,我建议你可以用小棒来代替人。

  生:我觉得小棒易丢,也不实用,可以用手指来代替小棒,因为手指不会离开我们的身体。

  生:我觉得手指算小数可以,假如就没法算了,我觉得还是画图比较好。

  生7:大家请看表示3个,表示1个,它们两的分数单位都是,所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刚才大家用这么多方法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那到底该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呢?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师:同桌互记计算法则。

  活动4【练习】能力提升

  师:在阿拉伯流传这样一句话:“无论你有多少知识,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谁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7

  学习内容:

  课本第97页例1及“做一做”,第99页练习十九第1、2、3题。

  学习目标:

  1.我会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把小数化成分数。

  2.我能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回忆一下,说说小数的意义是什么?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

  二、合作探究、检查独学

  1.自学例1,小组合作交流

  用分数表示:

  用小数表示:

  这两个结果有什么关系: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应注意什么问题?

  ①我的想法:

  ②完成课本97页“自己试一试”三个填空题。

  3.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

  5.我能行:“做一做”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0~11页《找因数》 学情分析:

  在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解一些因数和积的概念。学习本单元的前三个课时后,学生已基本建立因数、倍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这些为学生能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作好前期准备。

  教材分析: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课教材设计以“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做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让学生在理解“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的前提下开始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并指导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思考的过程表达清楚。学生在思考“有几种拼法”时,一般会用乘法进行思考:几乘几等于12,然后再一对一对地找出1与12、2与6、3与4等12的因数。这一安排是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排列特点,理解抽象地找因数的方法。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交流,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体会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后,在设计找因数的练习题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反馈时注意学生能否有序思考。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活动过程,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具:投影、课件

  学具: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

  用你们课前准备好的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比一比,谁的拼法多?边摆边做好记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操作时,都有自己的拼法,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指名学生汇报拼法,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并汇报)

  依学生汇报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学生观察算式,找出因数一样的算式。引导学生说出能用3种方法表示,这三种方法是:1×12=12 2×6=12 3×4=12,并指明算式一样时选择其中一种说出来。

  板书:12=1×12=2×6= 3×4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说出12的因数有:1、12 、2、6、3、4。)

  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刚才的操作交流,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汇报,可以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思路想,看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3、引导得出“有序思考”的方法。

  师: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那么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再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小结:

  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地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请同学们按顺序说出12的因数。(学生汇报)

  板书:12的所有因数有:1、2、3、4、、6、12。

  三、应用实践

  基础练习

  1、课本第9页试一试: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学生独立思考分别找出9和15的因数;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指明按从小到大,一个一个有序地说,以免遗漏。

  2、 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第9页的练一练的第1、2、3题。

  (投影展示1、2、3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变式练习

  1、16的因数有:( )

  36的因数有:( )

  一个数的最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这个数是( ),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17的因数是( ),一共有( )个。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 ),它( )最大的倍数,17的倍数的个数是( )。

  拓展提高练习

  把48个球装在盒子里,每个盒子装得同样多,有几种装法?每种装法各需要几个盒子?如果有37个球呢?

  师: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来解决装球问题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汇报:一共有几种装法呢?

  思考:这种装球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后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奥秘,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9

  教材说明

  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量一量找规律”活动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自制实验工具。

  学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皮筋、木棒、盘子和细绳等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秤。具体的做法是用细绳将盘子拴住做成一个托盘,然后用皮筋分别将托盘和木棒拴住。

  2.收集实验数据。

  学生利用自制的'简易秤,依次称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数量的课本,在统计表中记录称量的课本数和相应的皮筋总长度,并计算出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

  3.分析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信息,并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启发学生讨论从统计图表中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4.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

  根据统计图表的结果小组合作探究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及此规律适用的范围。

  整个活动不仅使学生经历从收集实验数据、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到根据统计结果推理事物之间内在本质关系的全过程,而且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未知事物的乐趣。

  教学建议

  1. 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 这个活动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尝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只在关键处予以一定的引导和点拨。

  3.在制作实验工具部分,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制作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对制作简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么具体要求,启发学生选择弹性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称量6本数学书时不会超出弹性限度或发生永久变形;选择的木棒要尽量做到长度适中、粗细均匀,在称量时不会弯曲、变形。此外,拴盘子时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绳的长度,使托盘在称量时保持水平、稳定。当然,教师也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如可用弹簧来代替橡皮筋,在制作时用铁钩等代替木棒达到称量的目的。

  4.在收集实验数据部分,教师可在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先明确书本第77页中统计表中要求采集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讨论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例如,要明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测量皮筋长度时要等橡皮筋和秤盘均处于稳定状态时再测;称量时要设法使木棒保持水平……这样得到的数据误差较小。具体实验的实施可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

  5.在分析数据部分,教师根据统计表绘制出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表,想一想统计图表呈现的特点,并讨论它们传达出的信息。然后,对应统计图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如果要称量7本书,皮筋会伸长多少?8本呢?10本呢?”

  6.在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部分,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如果有的小组实验数据与理论上y=a+bx(a代表皮筋原长,b代表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张的长度)的关系存在一定误差,老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也可向学生客观说明。

  7.在学生出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后,老师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称量的课本越来越多的话,皮筋会发生什么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上述二者的关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弹性限度之内的,反之,二者的关系不存在。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0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2)认识负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准备: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请你用自己的话书说怎样的数是负数?

  正和负是一对反义词,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变化,它们也可以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

  学生举例(可能有的情况):

  1、收入和支出:如果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买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记?为什么?吃饭花了500元,怎么记?……

  2、转入与转出: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转进3人,怎么表示?

  3、上车与下车:(第10题),依次写出每一站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0”;还可以结合某一站,让学生说说“—3,+8”其实人数有什么变化?……

  4、上楼与下楼:……

  补充楼层,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补充:楼房有正的几楼,也有可能会有负的几楼,会不会有0楼?为什么?

  5、向东走、向右走: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记?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这个话题与前面话题的`不同:前面的正负数一般都有增加或是减少的意思,而这个正负数,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结: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二、学生自学课本,把书上有关的练习完成,并可与同桌交流。

  老师选巡视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p.10~11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做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剪好图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二、分一分、数一数:

  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

  (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2

  (一)、实践操作

  1、组织谈话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同学们都学了哪些知识,谁还记得。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媒体演示

  (出示课件:小山羊的困惑。配音:一只莽撞的小山羊把一个长方形撞倒了,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于是小山羊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师:现在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会变成平行四边形呢?面积是否变了呢?

  师:小山羊到底发现了什么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出示问题:现在的平行四边形和以前的长方形谁的面积大呢?)

  生:一样大。

  生:我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小。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大部分同学认为面积一样大,个别同学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到底谁说得对呢?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有什么方法验证一下它们的面积是否一样大呢?

  生:可以算一算它们的面积的大小。

  师:怎样算呢?

  生: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知道的。

  生:我是家长告诉的。

  师:那么,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是怎么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下面就用你自己手中的学具,试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小组合作,4人一组,然后在全班汇报)

  (二)交流汇报

  师:你转化后的图形是什么?你是怎么转化的呢?谁能大胆的上来说一说。

  生:是长方形,我是沿着高剪的。

  师:你为什么这样剪,不沿着高剪开行不行?

  生: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只有沿着高剪开才能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和原来的'平形四边形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仔细观察(媒体演示转化的过程:找出底,画高,剪开,平移,拼补,转化成了长方形)。

  师::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转化后的图形是长方形,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师:谁再来完整的说一遍。

  师:我们通过转化推导出来的面积计算公式和书本上的一样。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会自己发现数学知识了。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用字母表示呢?你知道怎样表示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生:公式是s=ah

  师:通过刚才的学生,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下面一起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发展

  1.口算下列各题。

  生:第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第二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

  生:第三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平方米。

  2.辨析性练习:

  师: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课件出示下图,单位:厘米)

  生: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不同意,因为……

  师:为什么说面积不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也认为不是9×6=54(平方厘米),因为6厘米这条高不是9厘米这条底上。如果沿6厘米这条高剪开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6厘米这条高,长方形的宽却不是9厘米这条底。所以不能用9×6=54。

  师:谁再来说说。

  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你能计算了吗?(课件出示)

  生:2×9=18;3×6=18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

  2.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口算

  0.8times;0.5= 4times;0.25= 1.6+0.38=

  0.15divide;0.5= 1-0.75= 0.48+0.03=

  (二)计算

  21divide;3= 15divide;3= 12divide;3= 10divide;3=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7

  例7 10divide;3

  1.列竖式计算

  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教师用两种颜色的笔分别将商3和余数1描一遍)

  使学生明确:因为余数重复出现1,所以商就重复出现3,总也除不尽.

  所以10divide;3=3.33……

  (二)教学例 8

  例8 计算58.6divide;11

  1.学生独立计算

  2.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数字3和8,所以商就重复出现数字2和7,

  所以58.6divide;11=5.32727……

  3.观察比较 10divide;3=3.33…… 58.6divide;11=5.32727……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小数部分有的数字重复出现;有一个数字、有两个数字重复出现;)

  4.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教师板书:循环小数.像3.33……和5.32727……是循环小数.

  5.简便写法

  3.33……可以写作 ;

  5.32727……可以写作

  6.练习

  把下面各数中的循环小数用括起来

  1.5353…… 0.19292…… 8.4666……

  (三)教学例9

  例9 一辆汽车的油箱里原来有130千克汽油,行驶一段路程以后用去了 .大约用去了多少千克汽油?(保留两位小数)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130divide;6=21.666……

  asymp;21.67(十克)

  答:小汽车大约装21.67千克汽油.

  2.集体订正

  重点强调:保留两位小数,只要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即可.

  3.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先用循环小数表示所得的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的近似值.

  28divide;18 2.29divide;1.1 153divide;7.2

  (四)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几种情况出现?

  1.除到小数部分的某一位时,不再有余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也就是被除数能够被除数除尽.如3divide;2=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2.除到小数部分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不断重复出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如10divide;3=3.33……,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三、课堂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5.7divide;9 14.2divide;11 5divide;8 10divide;7

  (二)下面的循环小数,各保留三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1.29090…… 0.0183838……

  0.4444…… 7.275275……

  四、布置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用循环小数表示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9.4divide;6 38.2divide;2.7 204divide;6.6 6.64divide;3.3

  (二)一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305千米,用了3.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保留两位小数)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说出下面各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0.3 0.72 0.418 0.6 0.94

  (二)演示动画:复习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学习新知识.

  二、指导探索

  (一)理解意义

  1.出示例2

  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2.演示动画:1

  3.引导学生理解的意义.

  教师提问:怎样求出 米花多少钱?

  13.50.5

  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单价数量=总价

  这个算式和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 求13.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练习:求0.82米布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小结

  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5.练习

  (1)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

  30.7 8.50.4 7.20.86 180.23

  (2)列出乘法算式.

  求21的十分之七是多少?

  30的一半是多少?

  副标题#e#

  (二)学习法则

  引导讨论:理解了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

  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1)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2)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演示动画:2

  3.学生独立完成.

  4.练习:670.3 2.146.2

  5.归纳法则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

  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反馈练习

  (一)根据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118= 1.11.8= 0.1118=

  1.10.18= 0.110.18=

  (二)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0.40.6 15.860.7 380.6 0.540.23

  850.327 1.570.28 1.80.23

  四、质疑调节

  (一)这一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由学生总结概括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提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看法.(包括自己的问题、提醒别人要注意的地方、自身感

  受等)组织学生答疑、解疑.

  五、巩固发展

  (一)不要计算,说出下表各栏的积有几位小数.

  副标题#e#

  (二)根据第一栏的积,很快地写出后面每栏中两个数的积.

  (三)列竖式计算.

  1.823 0.370.4 1.05625

  (四)一个长方形长是1.35米,宽是0.48米,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六、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各个积的小数位数有没有错误.

  56.738=2154.6 0.370.94=3.478

  41.29.2=3790.4 0.786.1=47.58

  (二)蒙古牛一般体重是0.326吨,身高是1.12米.新培育的草原红牛体重约是蒙古牛的.

  1.3倍,身高约是蒙古牛的1.1倍.草原红牛的体重、身高各多少?

  七、板书设计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例2.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教案点评:

  是小数乘整数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复习中通过动画演示,从观察整数乘法算式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为理解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和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5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4页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大胆探索问题,可以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所以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安排“探索图形”这个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问题,并总结出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概括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及分类、 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及分类、 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和经验。

  四、 教学准备

  魔方、正方体教具(教师)、正方体教具(学生)、学生小组探究卡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同学们玩过魔方吗?它是一个什么几何形体?(正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有8个顶点、12条长度相等的棱、6个大小相等的面。

  教师随机板书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魔方引入正方体,不仅复习了正方体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良好铺垫,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出示①②③组图,它们分别是由多少块小正方体组成的吗?

  生:图①2×2×2=8(块)

  图②3×3×3=27(块)

  图③4×4×4=64(块)

  师:在它们的表面涂上颜色,那么这些小正方体都会被涂上颜色吗?

  生:不是,有的会被涂上颜色,有的不会被涂上颜色。

  师:涂色的面数有几种情况?

  学生观察分类:3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涂色。

  教师随机板书:3面 两面 一面 没有涂色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正方体表面涂色的问题——探究图形

  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三面涂色的问题

  师: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呢?

  生观察回答:图①有8块、图②有8块、图③有8块。

  师:怎么都是8块?分别在哪里?

  生:都在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上。

  师:那么棱长上有5个、6个或7个小正方体的图形呢?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生:也是8块。

  师:这跟什么有关系?

  生:跟正方体的顶点有关系,因为有8个顶点,顶点上的小正方体是三面涂色的。

  教师随机板书:顶点

  (二)探究两面涂色的问题

  师: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又有多少块呢?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利用学具四人小组进行探究。

  小组合作提示:

  1、四人合作,利用学具探究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试着将发现的结果用列式的方法表示在小组探究卡的表格中

  小组探究

  小组汇报

  生:一面有4块,6面一共有12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除以2呢?如果是正方体块数非常多的话,用这种方法还方便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2块剩下的一块就是两面涂色的,而正方体有12条棱,一共就有1×12=12块.

  师:③号图形两面涂色的有多少块呢?你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

  生:在棱上。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2块剩下的两块就是两面涂色的,而正方体有12条棱,一共就有2×12=24块.

  师:那棱长是5块、6块的呢?怎样列式计算?

  生:(5-2)×12=36块 (6-2)×12=48块

  师:用字母n表示棱长上的小正方体的块数,怎样表示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生:(n-2)×12

  师板书:在棱上 (n-2)×12

  (三)探究一面涂色的问题

  师: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呢?试着借助刚才的经验进行探究并填表。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汇报(使用希沃软件同屏互传,让孩子边展示列式边解释方法)

  生:②号图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每个面上,一面有1个一面涂色的,6个面一共就有6块。③号一面有4个一面涂色的,6个面一共就有24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一面有1块、4块一面涂色的呢?

  生:数的

  师:如果正方体的块数非常多的时候呢?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有局限性

  师:是的,不具有一般化,并且还需要一定的计算前提。那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②号图形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一块是一面涂色的这个正方形的棱长数,而这个小正方形的棱长数是(3-2)得到的,6个面就有(3-2)×(3-2)×6=6块。

  生:③号图形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两块是一面涂色的.这个正方形的棱长数,而这个小正方形的棱长数是(4-2)得到的,6个面就有(4-2)×(4-2)×6=24块。

  师:看来你们发现了一定的规律,棱长是5块、6块的图形呢怎么计算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生:(5-2)×(5-2)×6=54块

  (6-2)×(6-2)×6=96块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n-2)×(n-2)×6=(n-2)2×6

  (四)探究没有涂色的问题

  师: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呢?怎么计算?

  生:可以用小正方体的总块数减去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以及一面涂色的。

  师:这也确实是个办法。如果我只想知道没有涂色的块数是不是还需要算出其他的情况呢?是不是有些麻烦?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呢?

  生:在里面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呢?

  生:拆开看一看

  师用教具给学生演示拆开的过程,观察里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师:现在你知道有多少块没有涂色了吗?

  生:②号图形有一块没有涂色

  ③号图形有8块没有涂色的

  师:可以用算式计算出来吗?结合刚才拆的过程我们再看一看动画演示过程看看你能不能用列式的方法计算出没有涂色的块数。

  组织学生观看动画过程。

  生:②号图形每条棱上有3块,去掉两块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一块就是中间正方体的棱长数,因此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3-2)×(3-2)×(3-2)=1块。

  生:③号图形每条棱上有4块,去掉两块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两块就是中间正方体的棱长数,因此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4-2)×(4-2)×(4-2)=8块。

  师:真棒!你能试试棱长是5、6块的吗?

  生:(5-2)×(5-2)×(5-2)=27块

  (6-2)×(6-2)×(6-2)=64块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n-2)×(n-2)×(n-2)=(n-2)3

  三、知识应用

  出示棱长由1000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请问三面、两面、一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

  学生计算汇报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能说说你用什么方法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

  五、版书设计

  探索图形

  顶点上 棱上 面上 中心

  正方体的特征:8个顶点 12条棱 6个面

  三面 两面 一面 没有涂色

  8 (n-2)×12 (n-2)2×6 (n-2)3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下数学教案02-15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2-16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12-31

小学五年级《旋转》数学教案01-24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8-25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3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精】01-04

【精】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1-04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推荐】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