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3-02-23 17:11:43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考虑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置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果图。

  学具:每四位同学一副男女生套圈成果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竞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果统计图。

  提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同学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

  请同学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

  提问:有同学认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果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果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

  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同学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四、全课总结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2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

  1、 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名称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请学生说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

  3、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说出分别求总价、单价及数量的字母公式。

  4、练习:期末复习第16题。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复习第17题。

  (1)原来每月烧的煤用30c表示;现在每月烧的煤用30×(x-15)表示。

  (2)学生计算现在每月烧煤的千克数。

  三、复习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关系是怎样的`?

  2、练习:做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练习。讲解第(3)题,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时关键是找什么?

  (2)请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做期末复习第21—23题。

  第21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据已列方程写出另外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22题:

  师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3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套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一年级(上册)教材用一个“第几”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如从右往左第5个是小明。二年级(上册)教材用两个“第几”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如小红坐在第6排第4个。通过这些描述,加强了方向感,获得了自然数能表示次序的体验。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从而发展数学考虑,培养空间观念。两道例题把教学内容分成两段编排。

  第15页例1和“练一练”,用数对确定教室里的座位。包括“列”“行”的含义,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以和用数对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

  第16页例2和“练一练”,用数对确定平面图(方格纸)上点的位置。

  练习三配合两道例题的教学,解决学校、家庭、街区里的一些实际问题。编写的两篇“你知道吗”分别介绍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在计算机上制作表格的方法,拓展同学的知识面,让同学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1、实际的情境中教学规范地确定位置的方法。

  例1出现一幅教室里座位的图画,让同学说说画面里的小军坐在哪里。他们凭自身的感受和经验,在交流中出现了不同的表述,如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甚至会出现有争议的描述。由此发生一起的需要:

  怎样正确、简明地说出位置?为教学新知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接着教学“列”“行”的知识,因为数对是按列与行确定位置的。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都是规定。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都是人们的约定。正是这些规定与约定,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才有一致的考虑和结论,才干防止争议和混乱。因此,教学列、行的知识绝不能含糊。还要通过适当的练习,协助同学巩固对列、行的认识。并用先说列数、再说行数的方法表示出小军的位置。

  然后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这句话标明了三点:

  一是“数对”指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二是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它和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先写出x轴上的数量,再写出y轴上的数量的次序是一致的,不会和中学里的数学知识发生矛盾。三是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练一练”在例题的情境中进行。以数对知识为重点,设计了“列、行位置→数对表示→列、行位置”的线索,把例1教学的各个知识组成系统的结构。第1题先在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巩固列与行的知识;再用数对表示第2列第4行,进一步明确在数对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巩固数对的知识。第2题通过在图中寻找(6,5)的位置,具体解释这个数对的含义,加强对数对的理解,体会它能清楚、简要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例1的情境图中,每个同学的座位都可以用数对表示,确定各个人位置的数对都不相同。图中有6列、5行,任何一个列数不超越6、行数不超越5的数对都有一个同学的座位相对应。可以利用情境图的这些内涵,组织同学充沛地“练一练”。

  练习三第1~3题配合例1的教学,巩固列、行的知识,以和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第2题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有同列不同行,不同列同行,列、行都不同三种情况,隐含了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让同学在这些比较中,深入地体会数对。第3题花色地砖的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地砖的位置都在奇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地砖的排列是对称的,第7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地砖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7,4)……让同学畅谈自身的发现,能让同学的形象思维充沛展开。

  2、应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点的位置。

  例2在公园平面图上,用数对表示景点或建筑物的位置。在出现形式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公园的各个景点和建筑物都画成一个点,“点”只反映景点或建筑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景点、建筑的`那些点分散在方格纸上,而且每个点都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表示列,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10;横线表示行,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8。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这些特点,把用数对表示公园景点、建筑物位置的实际问题笼统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的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

  这道例题的教学战略是引导同学促进知识与经验的迁移,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使用数对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教学分两步进行,先告诉同学“书报亭的位置是(2,3)”,引发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让他们根据数对(2,3)的含义,观察书报亭在方格图上的实际位置,体会用这个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是合理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同学独立领会了方格纸上列与行的设定,感受到方格纸上竖线与横线的任何一个交点都能用数对确定其位置。然后是用数对分别表示儿童乐园、水池等其他景点和建筑的位置,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内化成能力的目的。教材在平面图上精心布置儿童乐园与书报亭的位置,在确定它们位置的数对里,前一个数相同,都是2;后一个数不同,分别是3和6。这是因为两个景点在平面图的同一列、不同行上。类似的布置还有儿童乐园与草坪的位置、盆景园与饭店的位置、饭店与水池的位置等。教学时用活、用足这些布置,和时引起同学注意并组织考虑、讨论,能更好地理解数对,进一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练一练”紧扣新知识的应用,主要练习用数对确定方格纸上点的位置和根据数对在方格纸上寻找相应的点两方面的技能。在设计的时候,注意结合同学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如第1题确定位置的三个点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顺次连结D、E、F、G、D这几个点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设计这些新颖的习题,既能引起同学的兴趣,又感受了图形特征,提高了准确识别图形的能力。

  练习三第4~8题配合例2的教学,在练习数对的知识时,还设计了一些可以深入体会的问题。第4题里把(3,2)和(2,3)两个貌似相同的数对放在一起比较,体会数对的列数、行数不同,表示的位置也不同。第5题出现的数对(x,5)和(5,y)里,分别用字母表示列数与行数。让同学体会由于字母表示的数不确定,所以这样的数对不能确定某个班级在礼堂里的位置。第7题在方格纸上把三角形平移,并写出表示平移前后图形顶点位置的数对。从中体会图形水平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列,没有变化顶点所在的行。第8题联系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理解国际象棋在棋盘上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这些问题有助于同学体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研究,并作出解释。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4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并动手实践,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此理念本节课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设疑、激趣,引发探究欲望。

  上课伊始,通过“中国地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进一步了解并理解比例尺做好铺垫。

  2.操作、计算,探究比例尺的内涵。

  因为名称的缘故,“比例尺”很容易被学生误认为是一种尺,所以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计算,逐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比例尺的本质——是一个比,而不是一种尺。

  3.测量、换算,灵活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在应用比例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任意两个量求第三个量,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加强了灵活应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的尝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中国地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认识比例尺

  ⊙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如此伟大的祖国,怎能不让我们感到自豪呢!今天老师把咱们的祖国搬进了课堂,你们猜是什么?(中国地图)

  师:咦,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为什么可以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呢?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引入新知。

  师:在现实生活中,有时需要把实际物体缩小或扩大若干倍以后画到图纸上。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你知道这是把实际物体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比例尺的意义。

  ⊙新知探究

  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21页淘气和笑笑画的图)

  (1)观察图片,判断其合理性。

  师:观察这两幅图,你认为他们画得合理吗?先和同桌交流一下,然后汇报。

  预设

  生1:我认为淘气画得不合理,因为淘气画的这三条线段的长度基本上是相同的,在图上没有显示出三个地方到学校的距离的不同。

  生2:还是笑笑画得合理,她在图中标注了“1厘米表示100米”,让人看后对图意一目了然。

  (2)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师:笑笑用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00米,真是太聪明了!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比例尺=

  (3)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学生自由交流比例尺在生活中的作用。

  2.明确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在笑笑画的图中,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00米,根据你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你能说说怎样求比例尺吗?

  预设

  生1:应该先转换单位:100 m=10000 cm。

  生2:根据比例尺=,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0。

  师小结:求比例尺时一定要先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同时注意比例尺是一个比,它不带单位。

  3.利用比例尺,根据给出的数据进行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计算。

  (再次出示教材21页笑笑画的图)学校的东北方向400 m处有一个社区活动中心。先算一算,再在笑笑的图中标出来。

  (小组内交流讨论,个体汇报)

  预设

  生1:先算出图上距离,再画。

  生2:400 m=40000 cm,40000÷10000=4(cm)。

  生3:所以社区活动中心应画在学校的东北方向4 cm处。

  4.认识线段比例尺。

  师:(课件出示教材21页最后一幅图)我们打开各种地图,常常可以看到图上会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你能说说它表示什么意思吗?

  (同桌间交流、思考,个体汇报)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5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三角板 圆规 搜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师:这些图案漂亮吗?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这些图案很漂亮,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什么叫作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梳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轴对称)

  ⊙回顾与整理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1)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学生分组讨论,回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3)指名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教师说明: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这个图形的对称轴。通常用虚线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5)让学生试着画出课件中图案的对称轴。

  (6)请学生说说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①学生借助不同形状的纸板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并在纸板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②教师听取学生的汇报,并进行总结。

已学过的图形


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的条数


长方形



2


正方形



4


等腰直角三角形



1


等腰三角形



1


等边三角形



3


等腰梯形



1




无数


  2.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

  (2)提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中间的一条虚线表示什么?点A与点A′在这幅图中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知道的?点B与点B′呢?点C与点C′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得的`信息自由交流并汇报。

  (4)教师小结。

  这幅图画的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一条虚线表示对称轴。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3.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

  师:刚才我们共同回忆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让我们根据这个特征,画出下面小房子的另一半。

  课件出示:

  (1)讨论:要画出这个小房子的另一半,你想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小结:要画出这个小房子的另一半,首先要抓住几个关键的对应点,如屋檐上的点、墙与屋檐的连接点、墙角的点等。然后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让学生自己动手试画。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6

  教学目标:

  1、初步认知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同学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3、通过同学操作、表达使同学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4、培养同学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5、使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胜利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掌握对自身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苹果树图、小草图

  生:小棒或学具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电脑演示:从美丽的大森林外景到草地内景再到陆续飞落草地吃食的小鸟并对四只小鸟加以特写。同时还随同着清脆的鸟叫声。

  2、问:老师想知道有几只小鸟,谁愿意帮俺?你是怎么知道的?

  3、多媒体继续演示:又飞来一只小鸟(同学观察)

  问: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4、“一共有几只小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板书:4+1= )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 小组合作,探索多种算法

  问:4+1等于几?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请把你的方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

  2、全班交流算法。

  (对得出不同算法的'小朋友给予鼓励,并板书5)

  师:刚才有一位小朋友是用俺们学过的4和1拭目以待组成来计算的,这个方法很好,你能用这种方法也来试着算一算吗?同桌互说。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

  1、“做一做”第1题

  (1)先请同学看图说图意,,再请小朋友在全班交流。

  (2)同学汇报算式;3+2=5 ,2+3=5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观察上面的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使同学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2、“做一做”第2题

  要求同学边摆边列算式。

  四、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1、游戏一:贴苹果

  要求:在苹果图片上写出“5以内的加法算式”并贴到苹果树上去。

  游戏方式:以小组合作方式,大家摆学具说算式,一人写算式。

  评价方式:请同学当“小法官”

  2、红花配绿叶

  要求:这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游戏方式:以小组合作方式,比一比哪能个小组找到的“红花”答案多。

  评价:给找到正确答案多的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智慧星”

  五、托管时间完成第27页的第1————4题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x3=9元5角x3=15角9元+15角=元

  用乘法计算:x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x3计算?x3表示什么?

  (3个或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元扩大10倍35角

  x3x3

  10.5元10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x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2

  x5

  3.6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x5x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x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x4x425x7x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习练习一4

  二、运用

  1、填空。

  ()0.74()

  x3x3x2x2

  ()135()148

  2、做一做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一1、2、3个人修改

  口算:

  70x30

  45x100

  x10

  x1000

  5x10

  x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小数乘整数1

  元35角

  x3x3

  10.5元105角

  例2

  0.72扩大到它的100倍72

  x5x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8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在生活中什么时候可以用到字母表示数?

  (指名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出发,通过提问复习旧知,使学生的思维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用字母表示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1)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用字母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用字母C表示正方形的周长,用字母S表示正方形的面积,你能用这些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2)学生独立写计算公式,小组内交流。

  (3)展示汇报。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用字母表示为C=4×a;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用字母表示为S=a×a)

  2.介绍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写方法。

  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一般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简写(课件出示),请小声地读一读。

  (1)当数字与字母相乘时,去掉乘号,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也可以用点表示乘号,如4×a可以写作4a或4·a。

  (2)当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可以用点表示乘号或直接去掉乘号,如a×b可以写作a·b或ab。

  (3)当字母与1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只写字母本身,如1×a可以写作a。

  3.讨论:生活中你还遇到哪些能用4a表示的问题?

  学生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 (1)1张桌子4条腿,a张桌子4a条腿。

  (2)1本书的价钱是a元,买4本书的价钱是4a元。

  (3)小红一天写a个大字,4天写4a个大字……

  4.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1)鼓励学生独立写一写:运用字母你能表示哪些学过的运算律或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组织学生交流整理:你所写的式子的含义是什么?

  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让学生尝试写一写学过的运算律。

  预设 生1:加法交换律可以表示为a+b=b+a。

  生2: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生3:乘法交换律可以表示为ab=ba。

  生4:乘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生5:乘法分配律可以表示为(a+b)c=ac+bc。

  用a表示长方形的.长,b表示长方形的宽,用C表示长方形的周长,S表示长方形的面积,怎样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预设 生1: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2(a+b)。

  生2: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S=ab。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26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生活情景,让同学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能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 通过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提问:同学们每天都要上学,能说一说平时你是怎样来上学的吗?(同学交流)

  小结:步行、骑车、坐汽车时人和车的移动都是一种运动,谁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也在运动?(同学举例)

  二、 感受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1. 引出课题。

  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段录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相同吗?请你们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它们的运动方式。

  课件播放:电动门、电梯、汽车、电扇叶片、风车等物体的运动录像。

  提问:回忆刚才看的这几段录像,再想想你们做的手势,能把它们按运动的方式分分类吗?

  同学可能将自动门、电梯、汽车的运动分为一类,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风扇、风车、指针分为一类,它们都是转动的。

  假如同学在分类的同时说出平移、旋转这两个词,教师直接给予肯定,并板书:平移、旋转。

  假如没有出现平移、旋转这两个词,教师讲述:像自动门、电梯、汽车这样的运动是平移;像风扇、风车、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的运动是旋转。(板书:平移、旋转)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移和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把课题补充完整)

  2. 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提问:现在谁能说说平移是怎么运动的?它有什么特点?(根据同学回答,板书:沿直线移动)

  谈话:旋转是怎么运动的,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看录像(演示风扇的转动)。

  提问:风扇在旋转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在动呢?有没有不动的地方?(让同学到屏幕上指出不动的地方)风车旋转时哪个地方不动?钟面呢?

  小结:旋转都是物体绕一个固定的点转动。(板书:绕定点转动)

  3.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判断下面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是平移的在括号里画“—”,是旋转的画“○”,教师巡视。

  反馈:谁愿意把自身的判断结果给大家展示一下。(同学展示,遇到有分歧的问题课件演示)

  谈话:你们判断得对不对呢?我们让手中的画面动起来。(电脑按顺序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同学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如开关推拉窗时,窗户的运动是平移;升国旗时,国旗的运动是平移……)

  4. 举例。

  提问:除了这些现象之外,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平移或旋转现象?(同学举例)

  三、 探究平移方法

  1. 探究方法。

  电脑出示:小鸟平移图。

  谈话:谁能到前边来指一指,小鸟原来在什么位置,现在在什么位置,它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同学可能回答:

  ① 向前平移6格。(教师指出:一般情况下,图形在平面上的移动方向用上、下、左、右表示)

  ② 向左平移3格。

  ③ 向左平移6格。

  ……

  谈话:那么到底是平移几格呢?同桌合作,拿出小鸟卡片,在方格图上移一移,看平移了几格。

  同学拿出卡片操作,并在小组内交流自身得出的结果。

  谈话:我们用移图的方法研究了平移的距离。(板书:方法:移图)用这种方法虽然能准确地得到结果,但是比较麻烦,我们可不可以只观察小鸟图的一局部,例如一条线或一个点来研究呢?请同桌讨论。

  根据同学的回答,课件演示,并板书:移线、移点。

  谈话:这个点在平移前是鸟嘴的点(课件演示),那么它会平移到哪儿呢?(同学指出后,课件演示)平移后它还是鸟嘴的点,像这样的两个点,我们称它们为小鸟图平移前后的一组对应点(板书:对应点)。数一数这组对应点中间有几格?你还能找出一组对应点并数出中间有几格吗?再找一组试试看。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同学交流)

  谈话:看来,图形平移前后相对应的点的距离相等,这是图形平移的又一个特点。(板书完整:对应点等距离)

  谈话: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验证了平移6格,那么判断错误的同学能说出错误的原因吗?(协助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纠正)

  3. 练习。

  谈话:请拿动身给你们的第2页纸,看一看,小房图、金鱼图和火箭图分别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同学独立完成填空,一起校对)

  谈话:观察这三组图形,在平移前与平移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以和图形自身的方向都没有变。

  四、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 探索画平移后图形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25页“试一试”第1题。

  谈话:方格纸上有一个三角形,要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你们打算怎样画?先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再试着在第3页的纸上画一画。

  提问:谁愿意向大家介绍自身的画法?

  同学中可能出现的画法有: ① 先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向右平移6格,再将三个点连线。② 先把一个点向右平移6格,再根据三个点的位置画出另外两个点,最后连线。③ 先把一条线段向右平移6格,再按这条线段的位置画出图形。

  ……

  结合同学的回答,课件演示各种不同的画法。

  2. 练习。

  谈话: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吗?(同学在第4页纸上完成)

  谈话:怎样判断平移得对不对呢?(看对应点的距离是不是相等)

  同学展示完成的图,注意纠正错误的画法。

  五、 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六、 课堂练习

  “想想做做”第4、5题。(略)

  研讨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二是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的平移。这一内容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本课公开课教案对这一问题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教学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教者并不是只限于引导同学对运动现象进行观察,而是在观察的同时用手势比画运动状态,体会运动方式的变化,继而再考虑同类运动方式的一起特征——先发现平移是物体沿直线移动,再组织观察电风扇、风车等转动时有没有不动的地方,发现旋转是物体绕定点转动。这样,经历“图像感知—动作掌握—言语表述”的过程,同学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认识就有了较深入的考虑。有了这种考虑,对于两种运动方式的判断就会建立在更加自觉的基础上。

  教学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格数,先让同学观察静态画面,出现不同的看法,形成认知抵触;再让同学用实物图形操作,然后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从而使同学在认识上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同学研究图形中的线段和点平移的格数,发现图形平移多少格,平移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线段或对应点也都相距相同的格数。这一认识不只使同学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距离的判断实现了“面—线—点”的简化,而且为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提供了依据和方法的指导。这样,从同学的认识水平动身,逐步引导同学初步形成对图形平移基本特征的认识,是一种既必要,又可行的教学处置。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0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科书77页例一,练习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至少”的含义,并进行正确解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同学们要在食堂搞一次聚餐,你能帮他们吗?2、出示例一图,让学生仔细观察。3、你从图中获取了那些信息。4、今天我们就根据上面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一:我们年级有95人,准备在食堂聚餐,每桌坐8人,至少要准备多少张桌子?

  条件:有95人每桌坐8人问题:至少要准备多少张桌子?(你认为哪一个词最重要,为什么?)这道题该怎样解答。请一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试做。95÷8=11(张)7(人)

  因为剩下的7人也要准备1张桌子,所以至少需要12张桌子。

  11+1=12(张)答:至少需要12张。

  2、即时练习:李叔叔购买了38千克的苹果,如果每个袋子限装3千克,至少需要多少个这样的袋子?找一学生读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8÷3=12(个)2(千克)

  因为剩下的`2千克也需要一个袋子,所以至少需要13个袋子。3、算一算,填一填:

  1.滨江小学有51位同学去沙坪公园划船,一条小船限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x条这样的小船。

  2.小红妈妈买回48个桃子,如果每个盘子只能放5个,至少需要x个盘子才够装。

  三、巩固练习:1:摆沙发,有26位来宾,每张沙发限坐3人。至少要摆多少张这样的沙发?2:有15位叔叔阿姨要乘坐出租车到市政府开会。每辆出租车限坐4人,至少要多少辆出租车?

  四、发展练习:李师傅加工了50个玩具熊,如果每个盒子装6个。至少需要几个盒子才够装?这些玩具熊只够装满几盒?

  50÷6=8(个)2(个)

  8+1=9(个)

  答:至少需要9个盒子才够装。这些玩具熊只够装满8盒。

  五、全课小结:

  给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在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快实际问题时,特别要理解清楚“至少”这个词在题中的意义。

  课后反思:

  本堂课我自认为还是比较成功。完成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难点;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基本抓好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整体教学流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特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良好。但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在教学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不够灵活,应变与调控能力不强;如何与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还需深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并不断改进!

  20xx年11月20日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在观察中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训练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同学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同学想学、乐学、会学。

  4、对同学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并培养同学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口答:

  5+8=

  9+4=

  7+9=

  6+7=

  6+6=

  4+7=

  8+5=

  8+8=

  6+44=

  36-5=

  45+30=

  75-40=

  48-3=

  57+3=

  69-6=

  34+5=

  2、竖式计算:

  23+35=

  42+34=

  41+56=

  34+15=

  先让同学独立完成,然后指名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过渡:有两个小朋友,课余时间喜欢集邮,请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根据这两个条件提一个加法问题,用算式解答

  2、研讨算法

  同学回答师板书:34+16=

  这是一个两位数加两位数,怎么计算?让同学考虑指名回答。

  画小棒,竖式计算。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板书和课件出示小棒图和竖式

  3 4

  +1 6

  3、小结算法:

  相机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4、试一试:

  5、想想做做1

  三、巩固练习:

  1、五一节有没有出去玩?(课件出示照片)这里是哪里?(九滨广场)

  我们宜兴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这里有几张是杨老师去游玩时拍下来的照片。以后假期里到森林公园、宜园去领略一下我们家乡的自然风光,顺便拍一些照片留作纪念。你们瞧,两个小朋友正在拍照了,这上面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怎么解决?

  2、好的环境需要我们来呵护,请看,一位游客正在扔垃圾呢!

  那两个小朋友正在浇花呢!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3、那些小朋友在干吗呢?告诉了我们什么?你会提加法问题吗?怎么解决?

  (捡废电池)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同学在观察、操作、笼统、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有序考虑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 使同学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上衣和裙子图片,记录纸,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现象

  谈话:无锡有许多旅游景点(多媒体显示无锡的风景图片),小红和爸爸妈妈想来无锡玩。为了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用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同学交流,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二、 合作探究,体会有序考虑

  1. 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让小红自身挑。

  合作要求:同桌两人,一人拿学具进行搭配,另外一人把搭配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同学活动,教师巡视,关注同学中出现的不同的搭配方法。

  请同学汇报搭配过程,教师演示。

  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 比较方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更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

  同学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3. 理解不同的搭配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身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同学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同学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1) 选上衣,先用绿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再用黄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2) 选裙子,先用粉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再用蓝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最后用大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

  4. 小结。

  谈话:(电脑演示)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以先用上衣进行有序搭配,也可以先用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三、 创新表示,感受符号思想

  出示问题:小红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件衬衫和3条领带,(课件出示3件衬衫和3条领带图)衬衫和领带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1. 讨论。

  启发:刚才我们用学具摆出了上衣和裙子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领带与衬衫的搭配方法全都表示出来呢?同桌讨论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提示可用连线的方法。

  2. 尝试。

  谈话:请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吧。

  展示同学作业,简要研讨。

  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 比较。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实物的方法更简洁些。

  4. 归纳。

  电脑演示:电脑小博士就是用简单图形表示的,他用梯形表示领带,用长方形表示衬衫。把3条领带和3件衬衫进行搭配,可以先用领带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也可以先用衬衫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

  提问:假如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同学回答,板书:3×2=6。

  再问:假如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同学回答,板书:4×3=12。

  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衬衫的件数和领带的条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什么关系?

  同学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搭配的规律)。

  四、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 路线问题。

  电脑演示:穿上漂亮的衣服,小红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无锡。打开地图,他们准备从火车站动身,经过五爱广场,到锡惠公园去玩。

  提问:那从火车站到锡惠公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呢?

  同学交流。

  再问: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比较合适?

  同学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

  2. 奖品问题。

  谈话:锡惠公园里有许多有奖游戏,小红的运气真不错,她得奖了。来到领奖处,让我们听听领奖处的叔叔跟她说了什么。

  (电脑播放录音)“小朋友,恭喜你得奖。你可以选一个木偶,配上一顶帽子,或者配上一条围巾作为奖品。领奖之前我可要先考考你喔。现在有3只木偶,2顶帽子和3条围巾,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的方法呢?”

  同学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 游戏问题。

  同学们在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有没有注意其中也有我们研究的搭配规律呢?你知道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怎样才干把各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序地玩出来呢?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交流玩法:一个同学连续出三次“石头”,另一个同学依次出“石头”“剪刀”和“布”,就这样玩下去。

  同桌两人玩一玩,然后交换一下角色,再玩一玩。

  同学活动后,说一说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 全课小结,引导延伸

  (略)。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3

  教学要求:

  1、初步建立同学的数感,培养同学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同学认知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身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能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师:主题图或小猴图片三个、梨的'图片4个,桃的图片3个,香蕉的图片二个。

  生:1-5的数字卡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昨天俺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同学回答,教师板书:小猴 梨桃香蕉)

  343 2

  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3>2 3<4

  3等于33大于23小于4

  (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同学带领大家读

  (3)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

  2、出示第17页下面考虑:

  (1)同学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

  (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3

  谁会读?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方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

  同学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第6题

  同学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9~71例1、例2。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具准备】

  1.CAI课件;

  2.把圆8等分、16等分和32等分的'硬纸板若干个;

  3.剪刀若干把。

  【教学过程】

  一、尝试转化,推导公式

  1.确定“转化”的策略。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当我们还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是利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预设:

  引导学生明确:我们是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再想想,我们又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

  师:对了,我们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转化”成其它图形的方法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2.尝试“转化”。

  师:那么,怎样才能把圆形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呢?(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请大家看屏幕(利用课件演示),老师先给大家一点提示。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5

  课前考虑:

  1.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因数和倍数,保守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布置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笼统到笼统,没有同学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同学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同学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假如能借助同学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同学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同学获得的概念必定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2.解决问题变“关注结果”为“对话生成”。要找出一个数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这里有一个方法问题。是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同学,迫切地寻求结果,还是给同学充沛的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独立考虑、交流讨论,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很多胜利的教学标明,在教学中为同学营造出一个“对话场”,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能让师生相互分享经验、沟通考虑,生成新的看法。

  3.教学宗旨变“关注知识”为”启迪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同学的智慧生长而教,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倾心追求。怎样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给同学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他们数学考虑的方法,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潜能,开启心智?这是我设计“因数和倍数”这堂课的宗旨所在。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使同学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考虑、交流谈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同学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同学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3.通过教学,让同学从中感受到数学考虑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练习纸、学号卡等。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考虑。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01-11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热门】02-23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推荐】02-23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5篇01-11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5篇)01-11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5篇01-11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5篇)01-11

数学公开课教案01-09

人教版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5篇)05-20